2016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集训:19《论语》选读 下载本文

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人。”

⑦孔子说:“学习后时时去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者从远方来共学,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我却不抱怨,不也算得上君子吗?”

12.(1)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含意:所谓仁,是说自己想站得住,于是也使别人也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于是也使别人行得通。

(2)①“一以贯之”的“忠恕”;②由己及人、博施于民、能近取譬等;③注重“仁爱”的实践性和时效性,以实际行动造福百姓,推动社会进步。

13.(1)孔子在对待富贵与贫贱上主张以“道义”为标准。他肯定安贫乐道,但也不排斥对物质财富的追求,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是说干违背义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就好像飘浮在天空的云彩,毫无价值,国家没有秩序和正义的时候,乱中取财,无道而贵,是可耻的。

(2)孔子张扬的道义重于富贵这种价值取向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至今仍然有很强的启发性:①孔子不是说富贵对自己没有意义,而是说违背了道义的富贵对自己来说毫无价值。贫寒并不是一个问题,贫寒而不能践履道义才是真正的问题;富贵也不是一个问题,以不正当的手段牟取富贵才是真正的问题。②追求富贵,要恪守两个条件:一个是个体必须有道义操守及守住道德底线,不能为富不仁;二是国家社会要公平正义,要有正当的秩序和正确的价值。③在一个无道即不义的社会中,做一个无权无势的穷人不是丢脸的事情,如果坚守道德底线,洁身自好,即使做一个无权无势的穷人也是道德的、高尚的、有自尊的、值得人们尊重的;而不问社会义与不义,只顾闷声发大财求富贵者,甚至利用社会的无道和不公,巧取豪夺,为富不仁,成为“富贵”者,才是不道德的、卑鄙的、无耻的、没有自尊的、不值得人们尊重的。④一个国家如果是有道的,即社会秩序是公平的、是真正按能分配的、官员都是廉洁奉公的,这个时候,你却混得很差,没钱、没地位,那么你应该感到羞耻,因为这说明你或者懒惰,或者无能;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国家是无道的,即社会秩序严重不平等、财富是按权势分配、官员腐败成风,这个时候你却混得很好,有钱有地位,那么你应该感到羞耻,因为这说明你的财富和地位来路不正,都是些不义之得。(就上述任何一点联系社会、联系画线句,谈启发或体会,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4.(1)先德后业,德业并举。

(2)孔子主张先立德再修业,把修身作为立业的基础,并且强调德业并举,这是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理念。反观现行教育,过分强调学业成绩,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品德修养。很多城镇子女基本不做家务,并不是由于自身懒惰,而是多数家长为给子女争取更多的时间学习文

17

化课,很少或者不让其参与家务劳动。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往往只注意孩子的学习及学业成绩,而忽视孩子思想品德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繁重的升学压力面前,学生不是不想阅读,而是根本没有时间阅读。这种只重一端的教育很可能会造成学生身心发展的失衡。 15.(1)①箪食壶浆: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的拥护、爱戴和欢迎的情形。②水深火热:(老百姓所受的灾难,像水那样越来越深,像火那样越来越热)比喻人民生活极端痛苦。

(2)①相同:孔子和孟子都认为战争必须以“仁义”或“民心”为前提。不同:孔子认为“足兵”不如“足食”与“民信”重要,所以三者中先舍“足兵”,由此可见他对战争的警惕和不认同态度。 孟子认为战争是为了伐无道,只要能够解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就可以攻伐无道之国,就是仁义之战。

16.(1)宰予善言,孔子曾经以言取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后来孔子看到宰予很懒惰,大白天不读书研习,躺在床上睡大觉,于是孔子感慨衡量一个人不能只凭他所说的话,还必须看他的行为。

(2)“知人”如果仅看他的言,易被外表的假象所迷惑,因为有些人口之所言与身之所行往往不相符合;“知人”要看他的行为,观察他的经历,考察他的习惯兴趣等。有时还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方法,在实际活动中通过考察他的所做所为来检验他是否是德才之辈。比如给他变换一下生活环境,看他能不能应付事态的变化;给他创造安逸舒适的生活条件,看他能不能做到不放纵享乐;让他接触音乐美色、权势财利、怨恨愤怒、祸患艰险,看他是否能够保持节操。古人这些丰富而有见地的“知人之法”,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17.(1)非礼勿言。

(2)孔子编撰《春秋》时“为尊者讳”,是对地位尊贵者的过失取隐瞒回避的态度。它和“居是邑不非其大夫”(不非议所住城邑的管辖大夫)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一样,目的都是维护君主的统治和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等级秩序。当然,“为尊者讳”的做法也有历史局限性,容易强化对居高位者的盲目崇拜,用之不可不慎。 18.(1)《论语》: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圣经》:以德报怨。

(2)赞同《论语》:用公正的、率直的、磊落的、高尚的人格,正确面对有过失的和行为不端的人,而“以德报德”也是直道以行的表现。儒家强调情感要以理性为原则,注重社会性公德,不能做无原则的“乡愿”。这样做了,个人会成为坚守道义的勇者;社会能实现公平与正义。

赞同《圣经》:《圣经》反对“以怨报怨”,认为应以完全的善对待一切的人,包括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甚至是那些伤害你的人和道德上的“恶人”。

18

这种表面的“懦弱”,其实是源自内心博大的爱与悲悯,是一种济世救人的宗教情怀。以恶报恶,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只会让人心和世界充满仇恨。只有那种无私的真诚的大爱,才是引人向善的方法,世界也许才会更和谐。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