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集训:19《论语》选读 下载本文

倚,恰到好处,既不能过头,也不能做得不够。四个学生各有所长,又各有其短,不能做到执两用中,温和处事,只有孔子能做到气质、德行、作风都不偏于任何一方,使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合于中庸之至德。

(2)①因材施教。②孔子在教育实践中重视分析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并且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施行不同的教育,使学生各得其所,迅速发展。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当今社会仍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和意义,全国高考的改革、我省的深化课改,其出发点都是因材施教,为人人成才的教育梦想提供可能。

5.(1)(《论语》)孝不重在物质的供养,而重在内心对父母的恭敬。(《孝经》)孝不只在内心的恭敬,更在于懂得保全自我,让父母宽心。

(2)新闻中的李某的“孝行”是一种愚孝,是实质上的大不孝。保全自己的身体是尽孝的前提,不骄、不乱、不争,才不会使身体受到伤害。能够使自己不受伤害,奉养父母才有可能;从精神上对父母进行安慰并使之快乐,这才是真正尽孝。材料中的李某为了给母亲治病,不惜以身试法,触犯法律而获刑,不仅无法奉养父母,更让父母为他忧心,实乃大不孝。 6.【详细分析】(1)首先明确观点,去理解子路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人物性格出发并结合当时的语境作答;其次从叙述角度进行思考。(2)需要学生对孔子的思想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答案 (1)不好。理由:①子路是一个轻率、鲁莽、争强好胜、勇于任事之人,若补上这一句,不能体现人物的性格;②从叙述结构角度看,这恰好形成了一种“常中有变”的艺术结构。

(2)①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曾点的志向,表明他的“知时而不求为证”,这与孔子的心情契合。②曾点描绘了一幅雍容暇豫的盛世气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孔子的政治理想。③曾点所描绘的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④曾点志趣高远,胸次悠然,较之另三个学生驰心政务,已达到极高的精神境界。(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参考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话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不管不顾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国内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

13

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微微一笑。

孔子问:“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推行了。”

孔子问:“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时候,或者是外交会见的场合,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听到老师叫他,)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志向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志向。”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约上五六个青年人,六七个少年人,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坛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点的志向!”

7.(1)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之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

(2)不符合孔子原意。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个方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所以,在孔子看来,臣不臣、子不子的现象固然不能允许,君不君、父不父也同样应该反对。当然,孔子从维护周礼着眼,强调的是臣下和子女的义务一面。后世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则把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把君权和父权绝对化,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父的责任。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极致。 8.(1)体现了孔子善恶分明、公平公正的处事原则(中庸)。为人处世必须要有善恶的标准,不能混淆是非,必须讲原则。同时,不能因为有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要有宽容之心。讲原则与宽容要兼备。

(2)(示例一)我赞同小何的做法。理由:孔子的意思,当然不是否定以德报怨,因为它是更高的道德水准,理应受到褒扬;孔子强调的是,一个社会必须捍卫底线,即做到“直”、讲求公正。

(示例二)我不赞同小何的做法。理由:处事要善恶分明,不能无原则地宽容恶行。对恶行无

14

原则地宽容,可能让讹人者有可乘之机,甚至逃脱了应有的惩罚。这不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不利于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言之成理即可)

9.(1)真正的孝应该是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脸色。因为孝首先是一种心理情感的培养和体现。子女孝顺父母,不只是注重表面的物质的供养,更重要的是表现内心的恭敬和顺之情。只有真正爱父母,才会以和气的态度和愉悦的表情以及柔婉的语气与父母交流。(结合材料阐释)

(2)现代社会中,子女们总以为自己出外赚钱给家里就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因此忽略了父母的感受,不但回家探亲的次数很少,甚至平时连一个问候的电话也不多见。缺乏关心,导致“空巢老人”生活乏味感情寂寞,以至于意外频发,有的甚至选择轻生。(结合社会现状分析)作为子女,应该注重与父母感情上的交流,在父母面前和颜悦色,在精神上抚慰日益衰老的父母,让父母安享晚年。

10.【详细分析】(1)先要结合原文确切理解“乡原”“四恶”的含义,再将其与孔子的“中庸”思想进行对比,比较后发现其是否有悖。(2)注意题目问的是“哪些”道理,千万不可只写一点,而要全面了解,多角度思考。

答案 (1)孔子(儒家)的“中庸”思想的确是一种以持中、稳健、包容、调和等为基本要素的温和主义,但不是缺乏原则、是非不分的折中主义,这就是孔子对“乡原”深恶痛疾的根本原因。孔子说的“四恶”,体现了他的道德性、原则性、礼节性和变通性,既符合他“仁德”的思想,也没有背离“中庸之道”。因为“仁德”是做人的底线,必须牢牢坚守,倡导和实践“中庸思想”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提升人的“仁”和“德”。

(2)①孔子认为“水”具有很多类似于人所需要的美德,如谦逊、仁义、勇敢、公平等,所以君子喜欢它,希望从中汲取营养,完善自己。②孔子认为“君子”应当像“水”一样,具有多方面的优秀品德和行为。③真正的君子坚持正道,百折不挠,能屈能伸,刚柔相济。③君子不但需要提高自我,还应当倡导和推行“仁义”,像“水”那样去“善化”万物。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败坏者。”

②子贡问道:“君子也有所憎恶吗?”孔子说:“有憎恶。憎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憎恶身居下位却毁谤长上的人,憎恶勇敢却没有礼节的人,憎恶果敢却固执不通的人。”

孔子又说:“赐,你也有所憎恶吗?”予贡回答说:“憎恶把剽窃别人的见解当作聪明的人,憎恶把不知谦退当作勇敢的人,憎恶把揭发别人当作直率的人。”

③孔子观赏着向东流去的水。子贡见了向夫子问道:“君子一见到大水便要前去观赏,

15

这是为何呢?”孔子回答说:“因为它川流不息而且周遍,使生命生生不息却不以为自己有什么恩德,像是有很高的德行;不管它流向低处还是流向曲折,姿势低下,但一定按自己的水道去走,这就像是义;水势盛大,永没有穷竭,又像是道;它奔流直泻,到很深的溪谷也毫无惧色,这如同是勇;它能作为衡量地平面的标准,公平公正,又像是法;水盛满后,不需用什么去刮平,自然平正、端正,这像是正;它柔美而略呈透明,可流入到细微的地方,这又有些像明察;不论从哪里发源,它一定是向东流去,不变其志,这又如它的志向操守;它流出流入,一切东西因此变得洁净,像是它善于教化和感化。水的德行有这么好,所以君子见到水一定要前去观赏啊!”

11.【详细分析】(1)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可以关注分值来答题。(2)需要结合自身经验谈启示。

答案 (1)①学而不厌,乃目的本身,是学业,更是修身。②学思并重,不能偏废: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才有学习的收获。③学无止境,日积月累,时时实践,方能不断上进。 (2)(示列)①好学不仅仅是为了提升自身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德行并加以行为实践。自己有过失,却归罪于他人,大发脾气,是日常生活中普遍的现象。就此而言,孔子的好学观对重视物质生活、忽略道德修养的社会,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②向书本、他人学习,固然重要,但自己的思索、探究更重要。学思并重,才真正有益于我们的提升与发展。尤其在资讯发达的今天,在各种言论无孔不入的现实中,我们更需要慎思明辨,然后才可以放心地实践。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勤奋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这些对我来说,有哪一点是我所具备的呢?”

②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而不能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他。举一方给他看而他不能联想到其他三方,就不再教他了。”

③子夏说:“每天学习自己所未知的知识,每月不忘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可以说是好学了。”

④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会有新的领悟,凭借这样就可以当老师了。”

⑤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⑥鲁哀公问孔子:“您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弟子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