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期末资料1 下载本文

组织行为学

1、组织行为学是系统研究人在组织环境下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规律,以及整个组织与其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规律,以提高组织工作绩效的科学。

2、组织行为学的内容体系:个体心理与行为 、群体心理与行为 、组织心理与行为、

3、组织行为学形成时间:20世纪60年代

4、性恶论:孟子; 性善论:荀子; 性无善无恶论:告子; 性有善有恶论:世硕 5、西方人性假设理论:

“经济人”假设是泰勒、福特提出的,它与X理论起源于享乐主义,认为人的行为就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社会人”假设的代表人:梅奥,认为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物质利益是相对 次要的因素。

“自我实现”假设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人都期望发挥自己的潜能,表现自己的才能,只要人的潜能发挥出来,就会产生最大的满足感。

“复杂人”假设和超Y理论代表人:约翰.摩尔斯和杰伊.洛希,认为人的需要因自身发展和环境改变而改变,形成错综复杂的动机模式,各不相同。

Z理论代表人:威廉.大内。

“文化人”假设代表人:阿伦.肯尼迪和特雷斯.迪尔。 6、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联系:都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

区别:知觉比感觉复杂得多。首先,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其次,知觉中带有相当的主观成分。 7、知觉三要素:知觉者、被知觉者、情境因素。

8、社会知觉种类:对他人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自我知觉 9、社会知觉的特征: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相对性、整体性 10、刻板效应:指对某一类群体的人的一般特征所广泛持有的僵化的原型。

11、根据归因的涉及的范围,归因分为:心理归因:即对人的心理活动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等个人特征产生与形成的归因;行为外因:即对致使人产生某种行为及行为成败的原因如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综合归因:在许多情境中,人的行为或某些事件之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单一因素引起的,而兼有二者的影响,这种归因称之为综合归因。

12、凯利 的协变分析模型:(1)特殊性:指的是该行为是只在特殊情境下发生,还是在一般情境下经常发生。(2)共同性:指的是在该情境下是否引起大家同样的行为。(3)一致性:指的是某人的该种行为在类似情境之下是否重复出现。 13、常见的归因偏差:

(1)给没有必然性的事件或现象之间强加因果关系,以自己的嗜好和想当然对他人的行为或者事件进行解释;

(2)过分强调某种个体因素的影响而忽视情景因素的作用,以偏概全;

(3)过高估计偶发事件的代表性,对偶发事件缺乏普遍性的解释;

(4)过分相信直接获得的信息,总以为“眼见为实”是一种必然。

14、个性的内涵:个性是一个人在其先天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长

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意识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包括两部分:

个性的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

个性的品质倾向:需要、动机、兴趣、态度、理想、信念等。 15、 气质的概念:

所谓气质是指个体不以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是一个人心理活动在发生速度、灵活性、强度和指向性等方面特征的综合。

16、气质的特点:天生性(天赋性)、稳定性:气质有较强的稳定性,但也有可塑性;人的气质与身心健康有关系。

17、性格:指一个人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应的习惯性的行为方式。 18、性格的特点:

(1)性格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伴随着世界观的确立而形成的。

(2)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稳定的心理特征,与一个人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世界观等高层次的心理成分相联系,所以它在个性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

(3)性格是个体的本质属性,有好坏之分,始终有道德评价的意义。

19、能力影响因素:天资、环境和教育、经验、主观能动性 20、人格问卷形式:是非式、选择式

21、态度的含义:态度(attitudes)是关于客观事物、事件和其他人的评价性陈述,它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倾向——要么喜欢要么不喜欢。

22、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欲望 、知识 、个体的经验

23、认知失调理论:态度与行为之间可能是不一致的 。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列昂· 费斯廷格

24、影响人们减少认知的愿望因素:造成失调的因素的重要性、失调结果是否为个人控制、报酬也可以影响个体试图减少失调的动机。

25、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服从阶段、同化阶段和内化阶段。 26、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具有心理挑战性的工作、公平的报酬、良好的工作环境、融洽的同事关系、支持性的上级管理、人格与工作的匹配

27、组织承诺:是员工对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且希望维持成员身份的一种状态。

28、组织承诺的结构:承诺的主体、承诺的表现性质、承诺的指向 29、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 ? ? ?

1.需要呈层次状态,由低到高逐级上升;

2.需要影响人的行为,人的行为主要受优势需要的驱使; 3.满足高层次需要的方法比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方法多。

30、双因素理论的主要观点:

1.使人感到不满意和满意的工作因素是不同的

2.工作环境引起不满的因素是保健因素,工作内容引起满意的因素是激励因素

3.先提供保健因素消除不满,再提供激励因素增加工作满意感 31、ERG理论:耶鲁大学克莱顿·爱尔德弗(Clayton Alderfer)修改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和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人主要有生存、相互关系和成长三种需要。

ERG理论:多层次需要可以同时存在,若高层次需要得不到满足,则低层次需要满足的愿望则更加强烈。

ERG理论的应用:“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和事业留人”—生存需要、相互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 32、成就需要理论的主要观点: 1.人类的许多需要是社会性的 2.人的社会需要是后天形成的 3.报酬会强化需要,形成需要倾向 33、三种社会性需要: 1.权力的需要 2.归属的需要 3.成就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