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经典角色游戏--娃娃家”一年间观察记录 下载本文

理的,你看啊!”说完,就开始将碗、灶头等东西搬回到厨房间,忙碌了一阵子,一些东西不知道怎么样摆放了,于是我帮着他们一起整理。最后我们看着整洁的娃娃家说:“我们夸夸自己真棒,现在干净了。”

游戏行为反思:

老师是孩子模仿的一面良镜,抓住小班孩子好模仿的年龄特点,在教育孩子的过程,教师要多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孩子。像今天,老师的参与使孩子变得积极了,在老师的带动下,孩子愿意学着去整理。同时老师也可以把一些整理的要求,方法在共同的游戏中教给孩子。因此,教师的示范和引导给孩子树立的榜样作用非常重要。有了老师的指导,孩子就尝试去整理。在慢慢的学习中,孩子的动手整理能力就提高了。永远记得这句话:“好孩子是鼓励出来的。”教师要多鼓励和表扬孩子,以提高孩子的动手的积极性。孩子们的整理能力也在一天天的练习中得以进步。

★案例六:三个宝贝的新鲜事

观察时间:小班第二学期 二月份 游戏背景:

我班的娃娃家经过一学期来的不断开展和调整,最近根据孩子活动的需要,重新进行了娃娃家布局的划分、材料的增添(有玩具煤气灶、厨具、可操作的大嘴巴的娃娃、各种喂娃娃吃的‘蔬菜’、‘勺豆豆’等)。孩子们出于对生活的模仿和探索,出于对新鲜的玩具的感兴趣,一有空就三三两两到娃娃家中玩。

游戏行为实录:

今天娃娃家的厨房里有三位小朋友—‘妈妈’敏敏、‘爸爸’琦琦、‘姐姐’媛媛。 ‘妈妈’敏敏的样子很足,她将水杯和碗叠叠好。如老师预设的那样,取出篮子里的‘食物’放在砧板上切起来。

‘爸爸’ 琦琦在娃娃家中无所事事,也不愿意成为妈妈的副手,或端饭或打扫卫生。刚开始只是站着看她们,然后站在阁楼上面和别的角色区的孩子搭讪,并将家里的东西递来递去。见此情景我提醒他说:“你也去给娃娃准备吃的吧!”他听了也没有动手。最后他自己也到厨房去拿了一个炒菜锅,重复摆弄炒的动作。

‘姐姐’媛媛很用心给娃娃喂奶瓶,见此情景我称赞道说:“你是娃娃的姐姐了,真会照顾它”。媛媛听了很开心。我继续观察,建议帮助妈妈勺小米,她也照做了,不过在按点子勺小米的过程中发现媛媛有漏数的想象。 “你勺的小米给谁吃呀?”我问。“等烧好了,给娃娃吃”说着她便找了个碗,把勺好的盛进去等着妈妈来烧。‘妈妈’敏敏烧好饭后拿出三个碗,将烧好的食物盛出来,提醒姐姐来吃饭。对于爸爸的无动于衷也没有办法,就两个人吃。

游戏行为反思:

1、教师对于孩子的活动应该懂得去观察、等待、能够理解他们的行为,应关注并敏感地察觉幼儿的需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2、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及时支持鼓励幼儿的表达,不能把我们的一些思想,想法强加给我们的孩子。例如游戏中教师试图引导‘爸爸’没有起到作用,反而是材料本身吸引了孩子,这也说明材料是游戏中重要的支撑框架。教师要根据主题或其它即使调整,使娃娃家的生活鲜活且具有实质的可操作性。

3、转变教育观念,正确看待我们身边的幼儿,对孩子们之间发生的一些新鲜的事情,教师要及时的给予支持和鼓励,这样的可以帮助孩子积累快了的经验,在以后的活动中能够更加的积极投入。

指导与调整:

组织幼儿交流和讨论不同角色的任务,使孩子有一定的角色意识。对一些简单游戏行为的孩子要给予启示和示范。也可将娃娃家可以做什么事拍成照片布置出来,这样让孩子们在活动的过程中有所启发,知道可以做的事情有许多。

★案例七:什么菜最好吃?

观察时间:小班第二学期 三月份 游戏背景:

娃娃家是小班孩子都喜欢的游戏内容,他们每天都希望能够到娃娃家里去摆弄玩具,特别是当老师根据孩子的游戏情况,不断增添游戏材料、丰富游戏情景时,孩子们对于娃娃家更是乐此不疲。

游戏行为实录:

今天,天天和佳佳一吃完点心,就来到了娃娃家,天天是爸爸、佳佳是妈妈。天天看看妈妈佳佳在烧饭,他看了许久,说:“给我烧一会儿,好吗?”佳佳将玩具递给了天天,这下天天可起劲了:“炒炒,炒萝卜,我喜欢吃萝卜。”“那我烧条鲫鱼吧,我喜欢吃鱼。”妈妈说。天天装作没听见,一边管自己烧一边嘴巴里在嘀咕着。佳佳看了会儿开始眼红起来:“天天,你烧了很长时间了,该我来了,我烧的菜最好吃。”天天可不让:“你去做别的,我会烧的,我的菜也很好吃的。”“我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做呀?”见商量不成,两个人就要起冲突了,目睹这一情景,我马上以奶奶的身份加入游戏,引导天天继续烧饭,佳佳可以去洗衣服、折衣服,还可以去拖地板。战争终于结束了。

游戏行为反思:

孩子们对娃娃家的游戏已经比较了解了。但是发现孩子们在游戏中情节仍局限在给娃娃烧菜、给娃娃洗衣服,晾衣服等,没有了更多的发展。有时因为游戏情节的不丰富而导致争抢玩具的事情时有发生。

指导与调整:

1、我们拍了一些娃娃家里可以做什么事情的照片布置在娃娃家,让孩子们看了以后,不断尝试新的游戏内容。

2、多进行娃娃家的模拟游戏让孩子们能够在观看、讨论、尝试过程中积累经验。

★案例八:三杯茶

观察时间:小班第二学期 四月份 游戏背景:

今天,我上娃娃家做客,刚一入座,就有三杯茶(妈妈怡怡,爸爸轩轩、宝宝果果)送到我的嘴边,一定要我喝他(她)的那杯茶,活动中,我看见孩子们将菜放在了桌上,掉在地上的菜捡起来送到了我面前。

游戏行为实录:

我不做声响,将掉在地上的菜假装吃了几口,就装叫肚子疼。孩子们在一旁着急地说:“肚子疼要吃药的,还要挂盐水的。”我说:“我现在疼地很厉害。” ‘妈妈’怡怡说:“不要紧的,我先帮你揉一揉吧,揉了就不疼了。”‘宝宝’果果说问:“你怎么会肚子疼的?”我说:“刚才你们把掉在地上的菜洗也没洗就拿给我吃了,所以我才会肚子疼的。”孩子们仿佛受到了启发,爸爸轩轩把菜端到厨房洗了一下,‘妈妈’怡怡给我揉揉肚子,‘宝宝’果果则给我端了一杯热开水。大家争着把家里整理了一番。娃娃家这下又变得整齐了。

游戏行为反思:

幼儿已经初步有了角色意识,不在停留在简单的玩具摆弄上,在游戏中有了自己的想法,从孩子们招待客人、给客人服药,这些都反映了孩子们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活动中的语言交流也逐渐丰富起来了。 教师通过扮演角色,参与游戏进行暗示,支持了幼儿游戏的发展。

指导与调整:

游戏中除了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外,可提供些半成品或是在游戏中可用来替代的 材料、道具等,放在柜子中供幼儿自由选择,同时也可启发幼儿发挥想象,使角色游戏更生动、有趣,符合幼儿的兴趣。

★案例九:究竟谁的娃娃?

观察时间:小班第二学期 五月份 游戏背景:

在娃娃家里,怡怡和彦彦和两个小朋友一边拉扯着“娃娃”的衣服,一边在争吵。 游戏行为实录:

从娃娃家里传来了争吵声,我连忙走过去瞧个究竟。只见怡怡和彦彦两人都紧紧的拉扯着“娃娃”,互不相让。看到我来了以后,怡怡说:“老师,这个娃娃是我先拿的,我是娃娃家的妈妈。”彦彦也不甘示弱:“老师,我也要做娃娃的妈妈。”这时,我接过了她们手里的娃娃,抱在怀里,“娃娃乖,不哭了。看,你们把娃娃弄哭了。快跟他说声对不起。”他们点点头“娃娃,对不起,我们不是故意的。”看着他们沮丧的眼神,我说:“刚才娃娃悄悄地告诉老师,说你们两个她都喜欢,所以想让你们两个一起做她的妈妈,你们愿意吗?”“愿意。”她们两个高兴得跳了起来。

游戏行为反思:

现在的孩子在家里都习惯独享玩具,由于是独生子女,父母家人都非常宠爱他,放任他,迁就他,因此,他们没有与他人协商的意识和经验,互相之间很容易为了某种共同的需求而发生矛盾。这时,教师如果只留下一个“妈妈”,那么另一个幼儿的情绪肯定会受到影响。而两个“妈妈”的出现,不但满足了幼儿各自的心理需求,游 戏愿望,也消除了矛盾,增进了幼儿之间的交往。因此,在小班开展角色游戏初期,应该允许角色的重复,如两个妈妈;两个爷爷等。

★案例十:扬扬的生气

观察时间:小班第二学期 六月份 游戏背景:

今天的“娃娃家”里可热闹了,客人们正在津津有味地品尝着爸爸为他们准备的“美味佳肴”,忽然,只听“砰”的一声······

游戏行为实录:

只见扬扬用手一个劲地将桌上的那些“美味佳肴”推倒在地,一边推,一边嘴里还不停地嘀咕着什么?这时,娃娃家里已是一片狼籍了·····我正想上前训斥,可又当我看到扬扬那一脸不高兴的表情时,我想这其中一定有原因。于是,我克制自己的情绪,来到他身边了解情况。我摸摸他的头问道:“扬扬,怎么了?你有不高兴的事情?快告诉我,看看我能不能帮助你。”我说道。“爸爸和客人们都不让我坐在桌上‘吃饭’,所以,我生气了。”扬扬委屈的说道。“原来是这样,自己不高兴了,可以把这些不开心的事情告诉老师和同伴,我想大家都会帮助你的,像这样乱仍东西可不好呀!”“快把地上的餐具捡起来,我相信大家还是会原谅你,欢迎你来娃娃家的。” 听了我这么一说,扬扬二话没说就开始捡地上的餐具了。

游戏行为反思:

1、扬扬在娃娃家游戏中由于一些原因被其他同伴所冷落,因此,他就用扔东西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这在小班幼儿的行为中表现得较多,原因可能是这一年龄阶段的幼儿缺乏一定的交往能力,在得不到同伴的友情时,也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以至于产生了不良的情绪和行为。作为老师,可以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参与到孩子的游戏当中,细心地观察孩子的表现,如果发现孩子有运用不够恰当的语言或行为时,可以在不影响孩子游戏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引导。

2、游戏中出现这种情况 ,老师首先要正确看待孩子的行为,不能马上否定孩子, 然后进行引导,学会用适当的方式来表达宣泄自己的情感。例如:让孩子知道生气以后要把自己生气的原因讲出来等等,让他们在游戏中提高交往能力,建立融洽的伙伴关系。

指导与调整:

1、作为教师,可以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参与到孩子的游戏当中,或者作为一个

观众安静的看孩子的“表演”,并细心地观察孩子的表现,如果发现孩子有运用不够恰当的语言或行为时,教师可以在不影响孩子游戏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引导。另外,我觉得孩子遇到在游戏中的问题,老师要引导孩子自己去试着解决问题,而不能包办代替,或者帮助孩子出谋划策,这样,能提高孩子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游戏中的一个目标就是让孩子在交往中学会遵守游戏的规则。游戏活动中教师需要仔细地观察孩子,帮助孩子遵守规则是教师指导游戏活动的一个重要任务。小班的孩子规则意识模糊,只有在老师的观察指导下才能逐渐养成好习惯。象扬扬是一个比较活泼的孩子,在各方面发展都较好,但是做个性比较冲动,个别行为比较偏激。此时教师要针对性地教育,在各项活动中督促他,使他明白遵守规则的道理,在小朋友之间互相影响。教师指导的方式中也需要灵活机动,以角色身份参与,指导过程显得自然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