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系列之三:防不胜防的意志力陷阱 下载本文

这个理论是颠覆性的,我们一直以为,如果不严厉批评、严厉控制,我们会尽情放纵、会失控!而实际上,当我们是孩子时,也确实是被学校家长严厉要求才做到自控的,否则绝大多数孩子会失控的,之所以对孩子严厉,而要求对成人宽容,是因为大脑皮层。

大脑皮层是自控中枢,当我们还是孩子时,它还没有发育完全,所以孩子仅靠自己无法做到自控,必须要有大人的帮助和斥责,而作为成人,大脑皮层已经发育完全,我们完全能够自控,但我们的内心却扮演着“大人”的职责,时刻监督我们并准备发出批评的声音,然而这些批评并不能强化我们自控:一方面,会引起我们的反感和效益最大化(既然犯错了,那就在自我惩罚前,好好享受个够,但实际上自我惩罚是无力的);另一方面,会严重挫伤我们的意志力、积极性、主动性,降低我们的自我评价和效率。

相反,自我谅解、自我同情则会提高我们的积极性和自控,这是因为自我谅解打破了“那又如何”效应的核心陷阱:诱发情绪低落的罪恶感(既然犯错要受罚,不如享受下再说)和自我批评。如同人际交往,如果一方遭遇挫折失败,那么作为朋友、同事等,要做的肯定不是追究责任及批评,也不是剖析事件挖掘原因(这些无异于往伤口上撒盐,肯定会让过错方更加痛苦甚至翻脸),我们要做的尽可能的带来安慰,抚慰心灵,鼓励士气(为什么对别人如此慷慨仁慈,而对自己却无比苛刻)。

“内心的批评家”是家长、学校在心灵的内化,是儿时的遗留物,这个角色不仅无法帮助成人,还成为我们的负担、绊脚石,所以我们要进行角色转变、职能转化升级,将“批评家”变为良师益友,在我们犯错误、情绪低落时,不再是横加指责,而是能够带来安慰和鼓励,让我们能够收拾心情整装再战。 三、“我不要”陷阱:堵不如疏

不要紧张,不要想鼻炎,不要想会阴疼痛,不要暴饮暴食,不要看小说,不要玩游戏等等,一系列的“我不要”,但实际结果是,我越来越紧张亚历山大,越来越频繁想起鼻炎,越来越想感到会因不舒服,越来越想多吃,越来越想看小说、玩游戏。我一直以为是自己自控力不够,所以加码控制力度,坚决不想,坚决不做,但我错了,我更想了,更加情不自禁的做了,然后继续加码,陷入无解的、情不自禁的、不断自我批判的恶性循环。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试图用意志力控制“我不要”想什么、做什么,但“我不要”越控制越反弹 ,彻底陷入“白熊效应”:哪怕是微不足道的“白熊”,越是有意识控制不要想起,“白熊”越频繁出现在脑海里,频繁出现的“白熊”还会让我们产生错觉,误以为这就是对自己极为重要或极为渴望的东西,也因此,被控制的想法、欲望、冲动在心理上会越来越有力,对我们越来越重要,当然也就越来越难以遏制,直到最后失控。

所以,很明显,“我不要”只会适得其反,妄图自我控制或压抑,终归会败北反弹。应该如何做?简单,就是堵不如疏,正视“我不要”,保持清醒!!

具体来讲,就是不要压制、控制某个想法或行为,而是要肯定在这一刻,这些问题、想法确实存在,但这些只不过是自然的心理过程(担忧、害怕、重视必然会带来的心理过程),然后感受内心的真实体验,并对这些情绪冲动保持清醒,挖掘这些冲动背后的真实动机渴望,试图将“我不要”变成“我想要”,即用更加健康的“我想要”达成目标。

比如节食“不要吃太多”,背后其实是口欲的满足,误以为吃的多当然能满足口欲,但这是错误的,吃的多只会毁掉一个美食和好心情,所以可以变为我要吃真正的美食,体验真正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