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力”系列之三:防不胜防的意志力陷阱
一、“道德化”陷阱:牢记目标减少变化 1、“道德化”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一直以来,我们在内心深处对行为(自控力挑战)进行道德判断,比如判断节食、看小说是“好”还是“坏”,我们相信罪恶感和羞耻心是非常有驱动力的,会让我们趋“好”避“坏”,但这是一个天大的误解,道德判断并没有预期的激励效果,实际上,最能带给我们动力的是获得我们想要的,避开我们不想要的,因此,如果我们将锻炼、存钱、戒掉恶习当作“好的”事,而不是“我想要的”事情,那我们就不太可能持之以恒。
生活中有很多明显的例子:比如去锻炼就说自己“很好”,没去锻炼就觉得自己“很垃圾”,那很可能今天去锻炼明天就不去了;如果开始一个项目就觉得自己“很好”,拖着不做就觉得自己“很锉”,那很可能上午取得了进步,下午就变得懒散了。
绝大多数时候,我们把自控看作道德测试,试图通过道德标准进行自我约束,即我们把意志力挑战“道德化”(思想中存在正反两方)了,而所有“道德化”的事情都不可避免的受到“道德许可”效应的影响。“道德许可”是指,当我们做善事、自认为对的事情,我们会感觉良好,更可能相信自己的冲动,因为我们在自我感觉良好时,不会质疑自己的冲动,但直觉冲动通常会促使我们做坏事。 很显然,“道德许可”会带来屈服、放纵,但这并不是意志力缺乏造成的,当我们允许或决定做坏事或屈服于诱惑时,我们都认为自己是自控的,没有失控也没有罪恶感,相反,我们认为这是应得的奖励,并以此为傲,我们会自我辩解“我都已经这么好了,应该得到一点奖励”,这种对补偿的渴望常常促使我们堕落,此时我们忘记了真正的目标。 (理论解释:
意志力挑战本质上是两个自我之间的冲突,一个“我”想的是长远的目标利益,另一个“我”想的则是眼前的及时行乐,进步、成功自控之所以会导致不好的结果,是因为它会让理智的自我暂时感到满足,而放纵的自我则会活跃起来,我们也因此关注那些没能够得到满足的标,这被心理学家称之为“目标释放”,也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前进一步,紧接着会后退两大步。)
我们把自控看作道德测试,试图通过道德标准进行自我约束,但当我们从道德的角度思考意志力挑战,道德标准并没有强有力的约束力,更让我们无法看清这些挑战、自控背后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我想要的”被道德判断遮挡住了。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明明意志力充沛,不仅没有失控,甚至还自我感觉良好,但却一次次向诱惑屈服,因为这种失控是偏向于心理方面,而不是生理方面。当我们濒临失控时,我们无法依赖“道德判断”的约束力进行自控,因为这种约束是无力的;但当我们确实“成功自控”时,我们还成为“道德判断”的受害者,“道德化”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2、“道德许可”逻辑
严格来说,“道德许可”没有逻辑可言,任何自我感觉良好的事情,甚至只是想想做过的或将要做的好事,我们都很可能依据直觉冲动行事。比如,我本来可以吃一碗饭,但只是吃了半碗,都会感觉良好促使我们找点补偿。
研究道德判断的心理学理论指出,我们通常相信自己的本能(刻板印象),只有当需要解释自己的判断时,我们才寻求逻辑,但很多时候,我们根本想不出一个能为自己辩护的逻辑说法,所以理由更多是潜意识的。比如成两兄妹的例子,对我们来说,这个问题会让我们觉得恶心,所以这件事情是错误的,然后我们绞尽脑汁去解释为什么是错的,但往往逻辑解释是无力的、不够的。
如果想到某件事情我们没有罪恶感或焦虑感,那它就不是错的,就是符合“道德”的,我们一般不会质疑或否定这个行为,所以当我们自我感觉良好(因过去的努力、克制、付出等等)时,纵容一下的念头听起来并没有什么错,就像是我们应得的一样,放纵不再会感到罪恶。如果我们自控的唯一动力就是成为一个足够好的人,那么每当我们感觉良好的时候,我们就会放弃自控(和我目前的状态非常类似)。
“道德许可”最糟糕的并不是它可疑的逻辑,而是它会误导我们做出背离自己目标、利益的事情,它让我们相信,放弃节食、打破预算、看小说这些不良行为都是对自己的“奖励”、“款待”,我们把可怕的诱惑变成心理接受甚至驱动的“必须做的事”(有付出必然有收获,铁一般的定律)。 3、“道德化的”进步:一曝十寒
通常我们会误以为,取得进步会刺激我们获得更大的成功,但心理学家证实,进步被所有人“道德化”了。我们总是把进步当作放松的借口,在完成目标过程中取得的进步,会刺激我们做出妨碍目标的行为。
关注进步会让我们离成功越来越远,这不是说进步本身是个问题,问题在于进步给我们带来的感觉。所以,若要让进步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甚至提高自己的自控力,我们就要改变关注的焦点,我们不要想着“我做到了,好了,现在我可以做点我真正想做的事情了”,而应该想着“我做这件事情是因为我想要。。。”,记住我们为什么拒绝承诺,持目标,这是个很有效的办法。 4、行为变化导致“道德化”
如果我们想改变某种行为,我们要试着减少行为的变化性,而不是试着减少某种行为,因为变化会带来“道德化”判断。这种变化分为两种可能:
1)“道德许可”补偿过去的善行。如同上面的论述,如果过去自己表现良好(减少恶习或增加善行),那么我们就会心安理得期待并享受“奖励”。
以饮食为例,要合理健康饮食,就不要让每顿饭的进食量(过去的,或者未来可能的)变化起伏,因为(证实、想到)某一顿或某几顿自控后,必然会有个“奖励”冲动直至失控,所以不要再试图控制饮食,因为控制饮食必然带来“道德化”判断,而要减少行为的变化。
2)“道德许可”预支未来的善行。某一时刻,我们会想到未来我们会“如何如何”(减少恶习或增加善行),因此会弥补现在犯错的负疚感,比如只是想到晚上去锻炼,傍晚时就可能允许自己吃得更多。因为我们对未来的自己总是过分自信、乐观,总是认为未来的自己与现在是不同的,未来的自己是“超人”,所以我们总是相信、安排未来的自己做现在不愿做、不想做甚至做不到的事情,但实际上,如果没有重大的转折变化,明天和今天毫无区别。
所以,当我们想改变某种行为时,不要依靠对未来的承诺,而要清醒的认识到,现在怎么做,明天、后天及遥远的未来我大致仍会这么做,所以今天的每个决定或实际状态还在未来不断重演。因此,不要问“我现在想不想看小说”,而要问“我想不想以后每天这个时间都看小说”,不要问“我是今天做还是明天做”,而是要问“我是不是想承担拖延下去的恶果?” 如何让行为趋于统一?
行为变化会带来“道德化”判断,会让内心始终挣扎纠结,如何减少行为的变化?如何总结内心的纠结?我认为饮食及十分钟法则已经提供了借鉴,即:制定一个合理规则来确保行为一致性,终结内心无时无刻不在的意志力挣扎、判断。 二、“那又如何”陷阱:情绪低落触发诱惑
当我感觉不爽或消沉的时候会怎么办?通常是看小说或玩游戏!
当我感到拖延或不满意工作成效会怎么办?安卓程序开发就是如此,一周或几周的拖延,去忙于潜意识讲座,去看小说等等,反正要避开拖延的事情。大致上,不管是情绪低落还是自我批评、纠结,随之伴生的负面情绪,通常让我不自觉的用诱惑等去平复心情(大脑自救策略)或逃避现实,这就是著名的心理学陷阱“那又如何”。
1、消极情绪会开启“奖励”搜寻模式
当我们面对压力、焦虑等消极情绪,不仅身体会产生应激反应(心跳),大脑也会产生应激反应,即大脑试图让心情(冲突,负面情绪积累释放)平复下来,展
开自救策略,进入奖励搜寻模式(释放多巴胺),通过奖励平缓负面情绪。所以,负面情绪与多巴胺“强强联手”,缓解压力与多巴胺寻找奖励驱动会放大诱惑。
大脑依靠直觉判断“什么是奖励”,通过生活中的经验知道,这种判断是很不靠谱的(长期以来不自觉自我暗示形成的刻板印象),大脑往往会避开真正的奖励,却迫使我们追求错误的奖励、无法带来满足的奖励,甚至是带来负疚感的“奖励”,在多巴胺的驱使下,我们陷入恶性循环难以自拔。
什么是错误的奖励,非常容易举例,比如看小说,比如拖延,比如过量饮食等等,什么是真正的奖励呢?依据心理学的调查实践,包括运动锻炼,与人交流,学习阅读,冥想等等。真正缓解压力等负面情绪的,不是释放多巴胺或寻求奖励,而是改变大脑的化学平衡,但这样的改变不像多巴胺那样令人兴奋,所以大脑不仅不会在情绪低落时主动做这些事情,有时甚至会主动避开这些事情,而紧紧盯住所谓的“快乐”。
2、“那又如何”:让错误来的更猛烈些吧
“那又如何”效应是心理学的一个陷阱,是所有意志力挑战都会遇到的难题和大坑,它描述了从放纵后悔到更严重放纵的恶性循环。比如在控制饮食时,不小心多吃了些,接下来一般不是停止进食减少损失,而是说“那又怎么样,既然已经吃多了,不如就放开大吃吧!”(对内心批评家说的,我们就像一个小孩,反正已经犯错了,反正要受到惩罚了,那不如好好放纵享受下,不然岂不是太亏了,“道德判断”的败事有余)。
在意志力挑战中,基本模式都是一样的,屈服会让情绪消沉,情绪消沉会促使自己寻求奖励以平复心情,最快捷、最方便的改善心情的事情是什么?往往就是做让我们情绪低落的“诱惑”。分析这个心理过程发现,带来更多堕落行为的不是第一次的屈服放弃,而是由此带来的羞耻、自责、恐惧、罪恶和绝望,大脑误以为会带来“安慰”的东西让我们深陷恶性循环不可自拔!!
大脑在搜寻奖励过程中,会因为种种误解催生不可思议的荒唐行为,比如因为看小说导致的内疚自责等,会进一步放大小说的魅力,大脑直观的认为看小说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会缓解负面情绪,所以更加沉迷小说;比如因为打破饮食控制而带来的负疚感,会让我继续突破下线(可能是自我批评导致的逆反心理,老子就这样天能塌下来,或者是消极心态寻找奖励刺激),更加的暴饮暴食。这也非常容易理解,导致我们情绪低落的某些习惯,恰恰被大脑误以为是渴望奖励,所以在情绪低落时,它们被放大激活,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3、“内心批评家”职能升级:良师益友
如何打破“那又如何”恶性循环?心理学证实,“内心的批评家”(道德判断)不仅无能为力,反而是罪魁祸首,成人需要的是带来慰藉、带来“自我谅解”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