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期课改精神常识学习一百问 下载本文

二期课改精神常识学习一百问

001问:什么是二期课改?

答:二期课改是基于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对市民的关注和对经历“一期课改”后教育现状的反思而实施的,因此它在课程理念上实现了突破性变革,即树立起课程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体现时代特征和上海特点的课程体系;以德育为核心,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课程的整合,促进课程各要素间的有机联系。

新课程主案提出课程要向学生提供“五种学习经历”的新概念,就是要通过提供品德形成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和认知发展、体育与健身、艺术修养和发展、社会实践等五大方而的经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学生由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化。

方案同时提出,要建立相应的语言文学、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身、综合实践等八大学习领域课程;课程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类构成,并各有不同的实施形态;自然、社会和艺术三个学习领域要建立综合与分科相连贯的课程格局;不同类型的课程和不同学科制订不同的“课程标准”。这样,上海的中小学生今后将实现想学什么就能找到相对应的课程,让课程适应学生,使课程的选择性和自由度更大。

二期课改采取“成熟一门,推出一门”的原则逐步推进。因此,课改试验的进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单项试验阶段和整体试验阶段。

单项试验阶段(1999年—2001年)

1、1999年启动信息科技和英语两门学科的教材试验(英语教材是牛津改编版)。

2、2000年启动科学、自然、劳动技术、音乐和美术等五门学科的教材试验(科学和自然的教材是牛津改编版);高中年段开始试行研究型课程。

3、2001年启动地理、语文、体育与健身等三门学科的教材试验;初中年段开始试行探究型课程。

上述教材逐年逐册推出,并相应地在课改研究基地投入试验。对已推出的教

1

材及研究型(探究型)课程则不断地进行滚动试验。

整体试验阶段(2002年—2007年)

目前,二期课改中小学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课程纲要、课程指南和所有学科各学段起始教材的编制,以及幼儿教育的课程指南和教材的编制均已基本完成,试验进入新的整体试验阶段。从2002年秋起,以后几年的试验进程是:

1、2002年秋起,在课改研究基地各学段的起始年级全面试验新课程方案和教材;各学段的非起始年级试验相应的起始学科新教材;基地幼儿园全面试验幼儿教育课程指南及其新编教师用书。

2、2003年秋起,课改研究基地在前一年对新课程方案与教材试验的基础上,依次逐年推进试验。

3、2005年、2006年、2007年分别对高中、初中和小学新课程方案及其教材的试验情况进行总结、评估,完成试验报告。

002问:二期课改与过去的课程改革有什么区别联系?

答: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上,“一期课改”建立了以提高素质为核心,以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学生发展为基点的“三角形”课程理论,从而结束了课程在“学生中心”或“社会中心”与“学科中心”之间长期的“钟摆”现象。二期课改进一步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行动口号,这种发展现的主要涵义是:学生的发展是指适应社会需要的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重其智力的片面发展,是指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全部学生同一个“模式”的发展,是指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只局限在学校的当前发展。

在培养要求上,“一期课改”提出了“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的要求,二期课改进一步提出“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二期课改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到突出的位置,足见其深刻把握了时代精神。

003问:对二期课改的认识可从几个方面入手?

2

答:我们认为,对二期课改的认识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即一个基本理念、二个改革目标、三个改革重点、提供五种经历、建立三类结构、形成八大领域。具体来说就是:

①一个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

②二个改革目标:转变学习方式;培养综合学力(强调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③三个改革重点:

1.功能性课程结构指向综合学力的培养; 2.信息技术与课程体系的全面整合;

3.研究(探究)性学习方式和双语教学形式有机融入各门学科。

④提供五种学习经历:品德形成和人格发展的经历;潜能开发和认知发展的经历;体育与健身的经历;艺术修养和发展的经历;社会实践的经历。

⑤建立三类主干课程结构: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探究)型课程。 ⑥形成八大学习领域及相关学科。

1. 语言文学学习领域:包括语文、外语学科; 2. 数学学习领域:数学学科;

3. 自然科学学习领域:包括小学自然、中学科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理等学科;

4. 社会科学学习领域:包括小学品德与社会、地理、历史、思想政治(思想品德)、中学社会等学科;

5. 技术学习领域:包括信息科技和劳动技术学科; 6. 艺术学习领域:包括音乐(唱游)、美术和艺术学科; 7. 体育与健身学习领域:体育与健身学科;

8. 综合实践学习领域:包括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

004问:课程改革的五个行动策略是什么?

答:五个行动策略是指课程方案实施推进工作的具体思路与方法。主要有:课程开发的宏观技术层面的思路研究先行;课程改革方案研究与学科改革行动研究大小互动;上位的理论研究与基地的实践研究同步;先进理念与方法提前渗透、先

3

行实践;注重实效、分步推出、逐步到位。这些行动策略可以说是对前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上的一种超越。

005问:课程改革要处理好哪七个关系?

答:1、学科教育与综合教育的关系。对过去重知识传授的做法不能完全加以否定,课程改革强调教育的综合化和学科的综合化,学科的综合化和人才培养的综合化是世界范围的共同趋势。2、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关系。现在有一种“科技万能”的倾向,应该看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背离了人类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就会产生巨大的消极力量。所以科学技术越是发展,就越要提倡人文关怀。3、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应当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研究不同人才成长的不同规律。4、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教育要继承以往的文明,传授前人创造的知识和文明,离开了这一条,就没有了教育。现在所要强调的是以创新的态度继承发扬传统的东西。5、同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在人才培养中,中国的优势是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这就是同一性。在这个基本要求前提下的多样性,包括地区、学校、个人的多样性,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承认个体的差异。6、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将变为“学习”,教育是能够导致学习的交流活动。学习者必然是主体,教师起组织、指导作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是互动的。7、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教育要向社会延伸,学校在充分利用所在社区的各种资源,让学生得到真正的社会体验和经历的同时,也承担着影响、推动、指导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006问:课程改革的一个特征是什么?

答:一个特征,即体现了迎合新世纪的时代特征,就是实现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主体的课程体系的多元整合。

具有信息特征的教育内容及其传递是学校课程的一个要素。教师和学生所关注的授、受的知识信息,不再是熟悉、稳定的传统形态,而是出现瞬息万变、丰富多彩、高度综合和随手可获的格局,这就促使课程的主体表现形态有所回应,对课程编制、实施与评价领域,都提出了全新的课题,课程发展必须迎合这种科技的新发展。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