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复习题第一部分 下载本文

话理解为( )

A.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 B.民主是国体不是政体 C.国家实质是少数服从多数 D.民主是手段不是目的

21.培育“四有”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四有”的核心和精神支柱是( )

A.有理想 B.有道德 C.有文化 D.有纪律 2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所要解决的是( )

A.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B.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C.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问题 D.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积累实践经验的问题

23.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遗产问题上,正确的态度应是( )

A.文化复古主义 B.民族虚无主义 C.完全吸收 D.批判地继承、发扬 24.时代精神的核心是( )

A.集体主义 B.改革创新 C.共产主义 D.与时俱进

25.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作为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取向是( ) A.民主、平等、自由、博爱 B.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C.民主、平等、爱国、公正 D.爱国、民主、自由、友善

26. 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作为公民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准则是( ) A.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B.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C.民主、平等、爱国、公正 D.爱国、民主、自由、友善

2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

A.坚持科学发展观 B.坚持以人为本 C.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民主法治 28.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观点是( )

A.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没有矛盾的社会 B.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D.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29.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的是( )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B.加强思想文化建设

C.发展经济 D.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30.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性有六个方面,排在第一的是( ) A.民主法治 B.公平正义 C.诚信友爱 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1.党的十八大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 )的生态文明理念。

A .尊重自然、畏惧自然、顺从自然、 B. 尊重自然、改造自然、战胜自然 C .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D尊重自然、改造自然、适应自然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包括( ) A.物质文明建设 B.政治文明建设

C.精神文明建设 D.和谐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

A.计划与市场都反映社会基本制度的属性 B.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C.计划与市场可以在同一社会中共同发挥作用 D.计划与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3.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 )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D.合资和合作经济

4.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

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C.国有经济采取多样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D.在社会总资产中,公有资产在数量、规模和比重上占优势

5.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有( )

A.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 B.自然垄断的行业

C.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 D.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

6.非公有制经济包括( )

A.个体经济 B.私营经济 C.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D.集体经济

7.我国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有( )

A.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B.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C.失业保险制度 D.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8.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的。所谓“新”,就在于它( ) A.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 B.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

C.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D.实现资金技术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9.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 A.乡风文明 B.村容整洁 C.管理民主 D.分配公平 10.建设创新型国家( )

A.经济是保障 B.科技是关键 C.人才是核心 D.教育是基础

1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在充分发挥人民民主的基础上,加强国家政权的专政力量。这是因为( )

A.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力量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会弱于资本主义 B.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渗透、分化和颠覆的图谋没有改变 C.国内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有时还会很尖锐 D.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着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12.共产党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这种领导是政治领导,即( ) A.政治原则的领导 B.政治方向的领导 C.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D.组织关系的领导

13.在多党合作制度下,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是( )

A.政治上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B.执政党与参政党或合作党的关系 C.组织上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D.执政党与在野党或反对党的关系 14.人民政协的主要功能 ( )

A.政治协商 B.权利制衡 C.民主监督 D.参政议政 15.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是否成功,关键是看( )

A.政企是否分开 B.国家政局是否稳定 C.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 D.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1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规定,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的自治权利,主要有( )

A.自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 B.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利 C.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

D.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及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和自由 17.实行村民自治,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的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途径。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包括( )

A.民主选举 B.民主决策 C.民主管理 D.民主监督 18.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究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19.《中国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有( )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2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公民素质提出的综合要求是( ) A.有理想 B.有道德 C.有文化 D.有纪律 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 ) A.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C.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D.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2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 )

A.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 B.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 C.发展政府主导的文化服务体系——经营性文化产业

D.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 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 )

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 C.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D.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4.和谐社会就是( )

A.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B.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C.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25.社会主义和谐的基本特征是( )

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B.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C.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D.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 )

A.生产发展 B.生活富裕 C.生态良好 D.生态平衡 27.目前,我国已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主要表现在( )

A.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B.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C.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D.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28.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 )

A.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B.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C.中国革命战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D.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2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 )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C.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D.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

三、问答题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形成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3、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5、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7、如何正确理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