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信评级基本理论 下载本文

中国信用年鉴 资信评级

资信评级机构要被市场认可,要取得公信力,必须遵循独立、客观、公正原则。评级机构要独立、要消除与被评对象的利益冲突,资信评级活动及评级结果应与被评对象及其他利益团体保持独立,评级不能有来自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压力。

2) 一致性评级原则

从总体上看,资信评级结果是评级机构对受评对象资信状况的一种定性判断,所以评级标准及评级政策是评级机构的核心技术。评级标准和评级政策一旦形成,短期内不易改变,这是评级一致性原则的要求。评级一致性原则要求资信评级机构从事评级业务应坚持评级过程的一致性,其等级划分及其定义、评级方法、评级程序必须向社会公开,并严格遵照执行,接受监管部门、投资者和媒体的监督。资信评级机构对同一类评级对象进行评级,或跟踪评级,应当采用同一标准,并保持前后评级的一致性。评级标准有调整的,应当在跟踪评级报告上做出足够的说明。资信评级机构及其业务人员应当按照执业规则规定的程序出具评级报告,对其出具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核查和验证。

3) 评级上限原则

评级界有所谓的“主权上限原则”。美国评级机构主权(政府)等级上限原则规定,凡是美国以外发行者的证券评级,均以所属国家政府信用等级为上限。该原则的依据是,一国政府拥有广泛的权利与资金来源,所发行的债券以政府税收为偿付资金来源,其信用等级无疑高于该国任何发行主体;同时在紧急情况下,中央政府有权收回所有企业和公共机构的外汇收入,中央银行也有权对本国资金流动进行直接管制。

推而广之,评级机构在特定时期内对特定地区、特定行业也设定了相应的评级上限,如某某行业是衰退的行业,整个行业信用品种恶化,该行业里的企业不能超过特定级别。

4) 相对评级与绝对评级原则

相对评级依据数学上“正态分布”的描述,如把评级对象整体的2%~3%加入AAA级里,把8%~10%加入AA级里,从而使资信级别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当然,各个行业整体信用品质是不一样的,衰落行业可能就没有AAA级。因此比较评级结果时要结合企业所在行业是处于发展阶段、成熟阶段还是衰落阶段。但即使是处于良好发展状况的产业中的最优秀的企业,也有可能无法获得最高级别,还要看其对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程度,例如电力公司获得高信用级别的可能性就很大。

绝对评级更多地从评级定义或投资者角度出发,即根据该笔债券违约的可能性进行评级,与债券的违约率直接挂钩。例如AAA级一年期债券的违约率被定义为零,AA级违约的可能性则为0.1%以下。统计表明,在同一信用等级中,违约风险是相同的,违约率与信用等级负相关,如固定收入债券风险越大,投资者购买时则要求更高的收益率/风险溢价。在给定的时间,违约率最突然的升高都发生在Baa/BBB与Ba/BB之间,

- 5 -

中国信用年鉴 资信评级

这是投资级和投机级的分界线。

3、资信评级的内容

资信评级的内容划分可以有不同的标准。 1) 委托评级与自主评级

从受评对象是否自愿、主动接受评级来划分,可以将评级分为委托评级和自主评级。 所谓委托评级就是评级机构接受被评级主体的要求,对被评级主体或者被评级主体发行的证券品种进行资信的评定,以此为被评级主体提供公正的资信等级,给被评级主体证券发行提供条件,有利于被评级主体降低证券的发行成本、扩大证券的发行数量,促进发行的成功。在委托评级中,通常的做法是受评对象要向评级机构交纳相应的评级费用。

所谓自主评级是指评级机构根据公开的信息对有关的企业或公司,或者是公开发行的证券品种进行评级。评级的目的是为了给证券的投资者提供投资参考信息,以扩大评级行业的影响和拓展评级业务。自主评级需在评级符号上标明Pi(Public information)。在自主评级条件下,被评级的主体不需要支付评级费用,评级机构自行负担有关费用,可通过出售评级出版物等获得收入。

2) 短期评级和长期评级

根据评级所覆盖的时间长短,可将资信评级系统分为长期评级和短期评级两个系统。不同的评级机构通常采用不同的符号来表达长短期评级的结果。

长期评级是对一年和一年以上债务和债券的偿还能力和可信度的评估。长期信用评级突出对未来的预测,因此在评级标识体系中,一般要标明评级展望,如正面表明信用等级可能会提高,负面表明信用等级可能会降低,稳定表明信用等级可能不会改变,不确定表明信用等级可能会提高或者降低。短期评级系统,是对一年以内的债务和债券的偿还能力和可信度的评估。

3) 债务人评级和债项评级

资信评级可以是对单一的品种进行评级,也可以是对某一主体进行评级,根据评级对象的不同,可以将评级分为债务人评级和债项评级。

债务人评级也称为主体评级,主要是针对债券或其他金融契约的发行主体自身履约能力和整体信用状况评价,主要分为主权国家评级、金融机构评级和非金融机构评级三大类,具体包括主权国家评级、地方政府评级、工商企业评级、商业银行评级、证券公司评级、保险公司评级、担保公司评级、财务公司评级、基金管理公司评级等。

债项评级是针对发行主体发行的特定金融工具展开评级,是在发行人资信评级的基础上,考虑每一种债务工具的特点和受保障的程度,来确定其最终信用等级,其评级品

- 6 -

中国信用年鉴 资信评级

种包括长短期公司债券、市政债券、可转换债券、次级债券、商业票据、债券基金、货币基金、优先股、信托产品、结构融资(主要是资产证券化债券)等。通常债项评级是在发行人主体评级基础上加上债券发行的各种信用提升工具的分析,如担保、保险等会对提高债务人发债的资信等级。

(二)资信评级的作用与方法

1、资信评级的功能

资信评级机构是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对市场经济各参与主体未来按期偿还债务的意愿和能力、以及可偿还债务的实现程度进行综合评定的金融中介服务组织。资信评级属于金融业范畴,金融信用是整个市场信用的基础。良好的市场信用是建立和规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证,资信评级机构作为信用体系的重要构成环节,在信用体系完善和金融改革深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处于信用中介服务体系的基石和核心地位。在中国企业征信体系构建过程中,必须发挥资信评级机构在信用风险度量、检测、预警和信用信息资源整合等方面的功能。

1) 资信评级的信用风险度量功能

信用评级代表评级机构的信用风险分析与市场之间最快速且最便利的沟通工具。信用风险度量是资信评级机构的主要业务,包括对各种融资品种的信用风险评价,以及对企业(包括金融机构)主体信用风险、行业信用风险、国家主体信用风险等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以基本的经济信息指标为基础,以相对评级为主要的评级方法,揭示不同融资品种、不同主体、不同行业的信用风险度大小。资信等级就成为企业进入融资市场的通行证,是企业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和费用的重要手段。

2) 资信评级的信用风险检测功能

资信评级机构对信用风险的度量一般采取谨慎、保守的原则,在评级过程中尽可能的考虑各种可能预知的事件或因素对信用风险造成的影响。而且,资信评级机构会对评级结果进行跟踪监督与检测,在未知因素或偶然事件发生时,将根据它们的影响,对已评定的资信等级进行调整。

信用风险的检测目的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为了维持评级机构的科学、客观和公正;二是为了测定行业、地区信用风险的大小,为宏观经济调控或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提供信息。

3) 资信评级的信用风险预警功能

资信评级对信用风险的预警作用体现在两个层次上。第一层次信用风险预警是对具体某一融资品种、某一主体、某一行业风险的预警。资信评级机构对信用风险的评价具

- 7 -

中国信用年鉴 资信评级

有动态性和预期性,在信用风险的分析过程中,往往会考虑未来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从而对不确定性因素未来的定性把握具有前瞻性和预期性。第二层次的信用风险预警是资信评级机构不同信用等级风险的预警。资信评级机构对信用风险的评价和揭示不只停留在某一具体品种上,而会进一步计算出不同信用等级的违约率,以及信用等级迁移情况。这样就使得信用风险信息的使用者能够在中观层面上了解信用风险的发生概率和等级的内部结构演变。

4) 资信评级的信用资源整合功能

资信评级机构对信用风险的分析和评价需要使用到各种信用信息。在通常情况下使用到的信息包括了宏观经济信息、行业信用信息、企业的基本素质、财务结构、偿债能力、经营能力、经济效益、发展前景等。从这些因素的分析中寻找相应的信用信息,分析不同信用信息中暗含的信用风险,然后通过特定的理论和技术度量出相应的信用等级。就某单一业务来看,资信评级机构在信用风险的评定过程中,信用风险等级的给定是在信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一整合过程所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信用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2、资信评级的作用

国外资信评级业发展的历史证明,由于资信评级所具有的上述特定功能,资信评级为融资双方消除顾虑、减少信息不对称,促进融资规模、提高资本市场和资金市场运转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1) 沟通融资双方的桥梁

在直接融资市场中,以债券市场为例,债券投资者对债券发行者的经营团队、市场状况、项目前景很不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债券的价格——利率成为衡量债券的唯一公开的标准,这样势必产生类似于“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垃圾债券充斥市场,质优的债券退出市场,使投资者风险加大,市场处于失衡状态,最终导致危机爆发,交易混乱,以至停顿。在间接融资市场中,虽然资金供求双方以金融中介机构为媒介,由金融机构专门进行授信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在银行与企业、银行与银行之间在对投资项目、企业经营状况、整体实力及贷后资金投放情况等方面依然存在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银行贷前的逆向选择现象,及企业贷后的道德风险问题。

可见,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一方面导致资金供给者无法将闲置资金及时、恰当地投放,造成资源浪费,或者因事后资金使用者的道德风险问题导致风险加大;另一方面,资金需求者又无法及时得到资金,造成融资困难,丧失投资机会。因而,信息不对称最终导致资本市场的失衡,严重降低了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资金需求双方具有很大的自主权。但是,在投资机会增加的同时,投资者缺乏足够有效的信息,将使其决策受到影响,避开陌生的证券,投资范围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