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信评级基本理论 下载本文

中国信用年鉴 资信评级

外发达评级市场来看,发达的资本市场提供了大量的评级业务,在此过程中各个评级机构建立了丰富的数据库,从而为评级技术的开发提供了足够的数据资源;同时评级机构业务规模的扩大和机构的日益扩张,也使它们具有很强的实力来满足技术开发研究的需要,以标准普尔公司为例,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1999年,公司参与评级的债务发行额超过了11万亿美元,有超过38000个公司、主权、市政建设和金融机构发行者请公司进行评级,发行次数超过98000次,业务范围覆盖了86个国家。这些评级活动的开展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源,从而满足统计上验证评级技术准确性的需要。

相对而言我国的债券市场仅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评级机构、评级技术虽然取得了可喜的发展,但受制于市场发展的不完备,评级机构在评级业务的拓展、评级技术的开发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大部分评级机构的业务非常有限,并且业务范围基本上局限于机构的所在地,从而不能为评级技术的开发提供丰富的数据来源。以上海市贷款企业资信评级为例,2003年全年度完成了2136家贷款企业的资信评级业务,虽然相对于1998年143家的业务量而言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这些业务由5家评级公司完成,平均每家的业务量不超过600家。即使将几年的业务全部累计起来,每家机构的评级记录也不会超过2000家。如此少的业务量,使得评级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受到很大的限制。

3) 评级市场的重心不一

在美国等发达资本市场上,债券等金融工具及资产证券化等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评级机构的业务也集中在揭示资本市场上交易对象的风险,减少投融资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丰富的交易工具使得投资者对评级产品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在客观上推动了评级机构对评级技术的开发和业务产品的创新。

与国际发达的资本市场不同,我国资信评级业务的市场重心还主要集中在借贷市场上。经济生活中绝大部分企业的融资活动还主要来自于借贷市场,虽然债券市场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处于准审批的发行模式,每年的债券规模在300亿元左右,从而造成资信评级的服务对象局限于借贷双方,评级产品类型的单一导致了评级技术的发展不足。

4) 评级功能的发挥不同

评级产品要得到市场的认可,必须在市场上建立良好的公信力,从而真正发挥揭示风险、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功能,为投资者进行投资组合决策、为筹资者降低融资成本、为监管者提供决策依据服务。

从海外发达市场看,评级行业的竞争性虽然不强,但是评级业务的分工非常明确,例如美国评级机构中,穆迪、标准普尔的主要业务是对资本市场上发行的债券等展开评级;Thomson Bankwatch 和IBCA则主要针对金融机构展开评级;A.M. Best的评级业务集中在保险公司求偿能力的评级上。专业化的分工使得这些机构在各项评级业务中各有所长,在评级技术的开发上也有鲜明的特色,特别是资本市场上广泛的参与者对评级

- 37 -

中国信用年鉴 资信评级

机构产品的认可和使用,也给评级机构带来大量的收入,以穆迪公司为例,2002年公司报告的收入达到10亿美元,在全球18个国家建立了办公室,员工人数大约有2100人,公司定期出版市场导向的信用观点,在全球大约有20000个认购者,对超过3000家机构提供研究和评价,充裕的财力物力人力为评级技术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我国的评级行业还处于发展初期,评级产品还没有得到广大投资者的认可,造成评级业务量的不足,目前国内整个评级行业的市场总体规模大约在8500万元左右,而这需要在近50家的评级机构之间进行分配,对每一家评级机构而言,纯粹市场性质的评级业务仅占到机构业务量的25%左右,如此小的业务规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评级机构在评级技术开发上的积极性。特别是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水平远低于海外发达市场,企业的资金需求还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渠道,从而导致资信评级的市场主要集中在信贷市场上,

此外,我国评级机构不管自身实力大小,片面追求小而全的发展模式,大部分机构开展的业务几乎覆盖所有的评级产品,除此之外评级机构还开展管理咨询、培训等其他业务,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评级技术的专业性不足,使得评级技术的开发使用流于形式,甚至出现部分评级品种指标体系重复的情况。

同时,我国评级行业监管的不足、评级技术人员的匮乏等因素也影响了评级技术的开发。

虽然我国资信评级技术的开发受到主客观方面因素的影响,进展缓慢,但并不是说评级技术中的模型法就比因素法先进。评级技术的好坏,关键还是需要通过评级结果的准确性来加以检验。在评级中采用模型法,要求有大型数据库的支持,这对我国评级行业的现有发展水平而言要求过高,各个评级企业建立的数据库还不足以支持模型的准确性、稳定性和敏感性检验,而大量的信用数据分散于各个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数据库中,并没有向专业化的评级机构开放,也限制了评级技术的研究开发。应该说在我国评级行业目前的发展阶段上,采用因素法进行评级,更符合评级市场的实际情况,评级结果也更可信。随着评级业务规模的日益扩张和评级机构的发展壮大,评级机构才有能力和动力去开发新的、有效的评级技术,我国的评级行业也必将取得长足的进步。

(本节由上海新世纪投资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朱荣恩教授供稿)

(三) 资信评级报告之国际比较

资信评级报告是资信评级内容与结果的重要载体,是资信评级机构产品的主要形式。与国外著名机构评级报告相比,国内资信评级报告无论在格式还是内容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本文通过中、美两国评级机构“信用评级报告”的比较,指出了我国公司评

- 38 -

中国信用年鉴 资信评级

级报告中存在的不足以及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1、美国两大评级机构评级报告基本内容

我们选择了国际著名评级机构穆迪公司和标准普尔公司的评级报告进行分析,虽然两者在分析方法、文字叙述上都各有特色,总体上都有以下共同点。

1) 评级的基本信息

在评级报告的首页上,首先都标明了被评级公司名称、信用级别及其对未来评级所作出的正面、稳定、负面或不确定的展望等基本信息,穆迪的评级报告还包括历史评级级别。两家机构都突出了评级分析师的姓名、机构所在区域、联系电话等。

2) 评级的目的

两家机构都在首页注明了评级性质。通常情况下,对公司的评级都是事出有因的,或债券发行人的委托评级,或评级分析师依据公开资料进行的主动评级(公司评级),或因为评级对象有新的财务公告、重大资产重组或经营举动、公司变更、经营环境重大变化等因素导致原信用级别有可能发生变化的持续评级。通常也注明了评级币种,是本币评级还是外币评级,后者要受到所在国家主权评级的限制。

3) 评级的理据

两家机构也都在首页简要说明了评级的理由和依据,以及展望说明,同时也明确指出了公司的信用特征:信用弱化特点和强化趋势以及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对公司信用的影响。一般都附有营运指标和财务数据。

4) 评级分析

一般先对公司基本情况进行描述,侧重分析公司的股东背景,较为注重公司的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评级亦成为国际评级公司的新的业务品种),管理与策略成为分析重点。分析的范围涉及产业风险、市场地位、业务分散与营运多元化、流动性、资金来源、获利能力等。对于特定的债务评级,股东的支持力度、资金的调度能力、财务应变能力成为分析的重点。贯穿财务分析的核心是现金流。

5) 附录

一般完整地附有评级级别含义、被评级公司的财务报表等。 6) 特别信息披露

主要包括评级机构和评级师的声明以及版权页。如与评级独立性有关的特别声明和相关法规要求披露的其他内容,如利益冲突信息的披露、评级报告数据来源(如标准普

- 39 -

中国信用年鉴 资信评级

尔声明,“本文所载资料取自标准普尔认为可靠之来源。惟因资料来源、标准普尔和其他方面可能出现之人为或技术错误,标准普尔概不对所载资料之准确性、适合程度或完备性,亦不对其任何错误、遗漏或因使用该等资料而因致之结果负责”)、投资者潜在的投资损失(如穆迪声明,“评级报告并不表明对投资如购买、出售或持有证券的建议”)、分析报告的阅读使用等有关评级机构和分析师之权利和义务等。

2、国内评级机构评级报告基本内容

信贷企业资信评级在国内已开展多年,我们选择企业资信等级评级开展较早、相对成熟的三地评级机构的6份评级报告进行分析,各地评级报告格式和内容差别较大。虽然在同一地区其评级方法和评级标准相对统一,但不同机构之间对评级格式和内容也有不同的处理和表述方式。

1) 评级的基本信息

评级报告的首页多数为评级摘要,包括被评级公司名称,信用级别等基本信息,评级的基本观点、基本数据等。多数机构附有历史评级情况,有的还对特别风险进行了揭示。评级分析师的姓名,有的在显著位置注明,有的放在报告最后,有两家评级则没有列出。分析师和评级机构的联系方式仅有两份报告列示。

2) 评级的目的

国内贷款企业评级的目的相对明确,并不需要特别提示和指明服务对象。关于评级的作用,有的机构标明“本评级机构出具的评级报告仅供有关方面决策参考”,有的声明“本报告仅供参考,不起任何证明作用”。1家机构在评级结论通知书和声明中,说明“评级结果是对贵公司资信的综合评价,并不对贵公司的信用行为作出保证”,但也有机构并未作任何说明。

3) 评级报告正文

对一般工商企业的评级,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概况、基本素质、发展前景等定性分析和财务结构、偿债能力、经营能力、经济效益等定量分析两部分,有的还对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的历史履行情况进行了描述。

另外,多数评级机构在报告开头提出了“重要提示”,有的则在正文最后一段列出“主要信息提示”,以提醒读者注意。前者主要是对使用的会计报表类型以及调整情况、公司重大资产重组情况的说明,后者还包括司法诉讼信息以及影响信用状态的特别因素的分析等。

- 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