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流派讲义 下载本文

绪论

一,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历史渊源

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般指20世纪30年代流行于欧美国家和某些其他国家和地区并一直延续到现在的经济学说.

1.古代和中世纪西方国家的经济学说(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5世纪)

1) 经济思想最早产生于古希腊.

2) 12—15世纪欧洲处于封建社会中世纪时代,.尽管中世纪经济思想在某些方面比古希腊和古罗马有所进步,但进步不大,个别方面甚至还有退步.

2.近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16世纪至19世纪60年代)

1) 近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指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变化.

2)代表人物是英国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斯图亚特-穆勒.

3) 古典经济学最主要成就是提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主要理论基础的一整套理论体系.在政策上主张自由放任,国家基本不干预经济活动.

3.近现代西方经济学体系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

1) 19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经济学原理>>的出版,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完成.

2) 新古典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相比,其主要变化是将以劳动价值论为主体的客观价值理论改变为主观边际效用价值论,引进了运用数学的边际分析方法,由强调总供给和生产转变为强调总需求和消费. 4.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和流派(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

20世纪30年代以后,发生了凯恩斯主义革命,开创了一个新的经济学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既恢复了国家干预经济思潮,也存在着经济自由主义思潮.沿着这两种思潮的道路,不断发展变化,衍生出许多具体流派.

1

二, 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历史上的“六次革命”

1.1776年亚当-斯密的代表作<<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近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2.19世纪70年代出现的边际主义革命是近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3.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革命是近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4.20世纪50年代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产生是近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的“第四次革命”.

5.20世纪60年代的“斯拉发革命”是近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第五次革命”.

6.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理性预期学派的挑战是近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的“第六次革命”.

三, 现代西方经济学各理论流派的形成和发展

1. 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流派的划分标准

1)一般说来,只要在理论观点上基本一致,分析方法上基本一致,政策主张上基本一致,就可以大致上划分为同一流派.

2)划分经济学思潮与划分流派不同,前者宽泛,后者更具体.一般说来,西方经济学可以划分为国家干预和自由放任两大思潮.在这两大思潮下进一步划分流派.

2.现代西方经济学各理论流派的形成和发展 一般说来,与下面三种情况密切相关:

1) 由凯恩斯的追随者对凯恩斯经济学进行不同解释和补充而形成的经济学理论流派.

2) 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相对立的各种学说,在批判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的情况下,出现了恢复古典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倾向,其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理论流派.

3) 与以上各流派不同的非主流经济学派.

3.现代西方经济学各理论流派形成和发展趋势的意义

2

1)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主要经济思潮由国家干预主义思潮和经济自由主义思潮构成,并且轮流居于主要地位,在今后的发展趋势上,已经显示出两大经济思潮更多地相互渗透发展.

2) 形成和发展趋势的意义:第一,反映现实经济问题的要求和矛盾;第二,反映不同利益集团的要求;第三,反映西方经济理论认识的不断进步;第四,了解这一趋势对于我们学习和借鉴西方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 凯恩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渊源及形成

总的说来,凯恩斯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主要是二十世纪20-30年代英国、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经济大萧条,以及由此产生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失灵。

(一) 空前的大危机以及其后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

1929年10月爆发了袭击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使得英国、美国以及资本主义各国经济遭受灾难性打击,资本主义制度一时面临严峻考验。

(二)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失灵

面对上述情形,传统的新古典理论对此一筹莫展,既无法从理论上解释眼下出现的大危机,也无法从政策方面提出解脱困境并保证经济稳定发展的办法。。

(三)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渊源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流行于16、17世纪的重商主义学说。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则与马尔萨斯的理论相联系。 二、凯恩斯的生平与主要著述 (一)书宦门第

3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年6月5日出生于英国剑桥市, 母亲弗洛·伦斯·阿达曾任剑桥市参议员和市长。父亲约翰·内维尔·凯恩斯也是一位颇有名望的经济学家和逻辑学家,是剑桥大学研究员。

(二)求学岁月

1897年9月,凯恩斯考入伊顿公学,该校是英国最著名的贵族式学校。凯恩斯在这儿学习非常勤奋,成绩骄人。1902年凯恩斯自伊顿公学毕业,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学习。

(三)初入仕途

凯恩斯于1906年参加了英国的文官考试,进入财政部工作。 (四)执教剑桥

1908年,应庇古教授之邀,凯恩斯重返剑桥执教。1911年秋,凯恩斯被授予并接受了他几乎担任了一辈子的《经济学杂志》的主编职务。 (五)政治生涯

1915年初,凯恩斯正式应聘于财政部。他的在职使财政部工作取得了迅速进展,凯恩斯也因此成为国际金融,特别是同盟国财政问题的主要权威。 (六)学者之路

1922年末和1923年初,凯恩斯的兴趣从战后赔款问题转移到货币金融问题,真正开始构筑他的货币经济学大厦。

1929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书从全新的视

4

角解释了危机发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方法,并引发了一次经济思想的大发展。 (七)社会人物

1940年夏季,邱吉尔重组英国内阁,建立了一个由知名权威人士组成的顾问委员会,聘请凯恩斯担任顾问。

在四十年代初期,凯恩斯就敏锐地意识到战后国际支付问题的重要性,并积极为成立国际货币金融组织而奔劳。经过几年艰苦的准备工作,1944年6月30日,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国际金融盛会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通过了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银行的决议。凯恩斯以其开创性的工作和影响,被推举为银行委员会主席。

1946年4月2日,凯恩斯因心脏病发作与世长辞,时年62岁。

第二节 凯恩斯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就业理论 1.传统的就业理论

1)凯恩斯以前的传统经济学即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在一般情况下,经济中的充分就业应该是一种常态.

2)所谓充分就业是指一个社会的现有资源(劳动、土地、资本、生产技术)被充分利用,没有失业人口,没有闲置的设备。 3)只有两种失业,其一由于资源在转移过程中造成的摩擦失业;其二是因工人拒绝接受现行工资水平的自愿失业。而这两种失业和充分就业并不相悖。 2.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5

凯恩斯否认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充分就业的观点,认为资本主义社会除了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外还存在着第三种失业——非自愿失业,即一部分工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而工作,却找不到工作。(二)有效需求原理

1.有效需求与就业量的关系

1)凯恩斯认为国民收入决定于就业量,国民收入就是国民产出量,也就是,国民产出量取决于经济体系中劳动力和生产设备的利用程度,亦即就业量。而就业量则取决于有效需求量。资本主义经常存在着失业的原因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

2)有效需求是商品的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总供给价格是指全体资本家雇佣一定量工人进行生产时,所要求得到的产品总量的最低限度卖价。总需求价格是指全体资本家雇佣一定量工人进行生产时,预期社会对产品愿意支付的总价格。

3)凯恩斯用总供给函数与总需求函数的交点来说明有效需求。总供给函数为:Z=φ(N)。 总需求函数为:D=f(N)

D在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相交点时之值,称为有效需求。”1 4)凯恩斯还认为,有效需求也是投资与储蓄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

2.均衡的国民收入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

1)总供给与总需求(即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相等时,或者说储蓄等于投资时的国民收入就是均衡的国民收入,这时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

2)凯恩斯对有效需求与价格以及国民收入的关系作了论述。

6

(三)三大基本心理规律 1.心理上的消费倾向 1)

所谓心理上的消费倾向也就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比例,用公式表示:消费倾向=C/Y。

2)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导致消费不足。

2.心理上对资产未来收益之预期 1)

心理上对资产未来收益之预期,即所谓的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2)

资本边际效率:是指投资者增加一笔投资时预期利润率。

3) 任何一类的资本边际效率是随其投资的增加而递减的。根据凯恩斯的观点,如果以Q1,Q2,Q3,??,Qn代表所投资本一系列未来年的收益,以CR代表资本资产,即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也就是重置成本,以r代表资本边际效率,则有:

CR?Q3QnQ1Q2 ???????23n1?r(1?r)(1?r)(1?r)由以上公式可以看出,资本边际效率是由重置成本与预期收益所决定的,它与重置成本成反方向变化,而与预期收益Q成同方向变化。

4)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是投资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影响投资的另一个因素是利息率,投资的引诱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即利润率与利息率的差额。 3.心理上的灵活偏好

1)灵活偏好,又称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想以货币形式保持其一部分财富的愿望。具体地说持币动机有以下三种: ①交易动机——以便个人或业务上应付日常支出。

7

②预防动机——以便应付意外的支出。

③投机动机——以便利用有利机会进行证券买卖等投机活动。 2)利息率就是人们在一定时期内放弃这种流动偏好的报酬。利息率的高低是由货币的供求决定的,货币供给是由代表政府的中央银行政策决定的;流动偏好代表了货币的需求。

3)扩大货币供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利息率。但由于流动偏好的作用,利息率降到一定程度,人们就不肯储蓄而宁愿将货币保留在手中。这被称为“流动性陷井”或“凯恩斯陷井”。

4.综上所述,有效需求分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作用使得消费需求不足,由于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对利息率下降的限制使得投资需求不足。这样,有效需求是不足的,失业的存在是必然的。凯恩斯依靠这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来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失业的根源。 (四)乘数理论

1)乘数正是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最初投入量之间的比例。

2)投资的增加之所以会有乘数作用,是因为各经济部门是相互关联的。 3)

乘数与边际消费倾向成正比,即边际消费倾向越大,乘数就越大,边际消费倾向越小,乘数就越小。

4)

(五)危机理论

乘数的作用是两面的。

8

1)凯恩斯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归结为有效需求不足,其根源则是三大基本心理规律。在这三个心理因素中,他特别强调资本边际效率的作用。

2)凯恩斯认为,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并且主要取决于投资需求。而投资量则取决于资本家对资本之未来的预期。在经济周期的高涨阶段,资本家对前途抱乐观情绪,而当这种过度乐观的情绪所造成的错误被觉察以后,又变成不合理的过度悲观预期,资本边际效率急剧下降,结果是投资崩溃,于是出现危机。

3)怎样克服危机呢?凯恩斯的办法是:国家干预经济。也就是通过国家政策来调节经济。 二、凯恩斯的政策主张

凯恩斯的政策主张是以他的经济理论作为基础的。从总体上看,其政策主张就是要发挥国家干预经济的作用,实行国家的宏观管制,主要内容如下:

(一)鼓励消费和投资的政策

1)在凯恩斯看来,资本主义经济中之所以存在萧条和失业,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要消灭失业,就必须提高有效需求,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因此,要提高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2)为了提高消费水平,凯恩斯评击了传统的节约美德,他认为节约对个人是美德,对社会却有害,不利于社会财富的增加。相反,浪费对个人是劣行,对社会却有利,它增加了社会财富。此外,由于凯恩斯认为穷人的消费倾向高于富人,因此他还提倡通过征收累进税的办法来调节资本主义过分悬殊的收入差距,以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

9

3) 为了提高投资需求,凯恩斯主张鼓励私人投资和实行公共投资。由于私人资本制度不能自发地使储蓄转化为投资,这是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症结所在,为此,政府要创造必要条件,使资本家能扩大投资。

(二)实行赤字财政政策

1)凯恩斯认为,在短期内总供给不变,国家调节就是在总供给既定的前提下来调节总需求,进行需求管理。

2)为了激刺需求,政府要扩大支出,举办公共工程进行公共事业投资,这会直接带动投资需求,同时政府要建立失业、医疗、退休等各种社会保险,承担社会福利责任,对生活困难和低收入家庭进行救济、补贴。

3)政府在从事这些事业的时候需要支出大量资金,这些资金一部分来自税收。但凯恩斯认为用增税的办法来增加政府支出,会使民间的消费和投资减少,所以,他主张主要通过财政赤字的办法,搞不平衡预算,大量发行公债筹集资金。

4)凯恩斯指出: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要搞赤字财政,实行不平衡预算,它可以促成社会繁荣。赤字财政政策是凯恩斯调节政策中最基本的政策,战后被各资本主义国家广泛采纳。

(三)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

1)凯恩斯所提出的有效需求是用货币单位来表示的。有效需求不足必然表现为流通中没有足够的货币去购买商品。其原因:一是整个经济体系中货币供给量不足;二是由于投机需求造成公众手中持有过多的货币量,而使货币流通速度变慢。针对这种情况,凯恩

10

斯主张废除金本位制,由国家控制中央银行系统,进而控制货币发行量。

2)国家控制中央银行,可用调整再贴现率、法定准备金率,或直接参与公开市场活动等办法来调节货币供给量。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扩大信用的有利作用在于:(1)增加人们手中的货币持有量,从而扩大社会购买力。(2)增加投机货币供给,降低利息率,刺激私人投资。(3)如果因货币增加而导致物价上涨,则会压低劳工的实际工资,扩大就业量。

3)但与此同时,他又认为,由于存在于人们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使得利息率的降低受到限制。因此,他认为财政政策应居于主导地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只能成为赤字财政政策的补充。

(四)适度通货膨胀政策

1)凯恩斯认为在未实现充分就业前,货币每增加一次,有效需求能增加,其中一部分会提高单位成本(即提高物价),一部分会增加产量,因此其作用是积极的。但实现充分就业后继续增发货币,则物价只是单方面上涨,其作用是消极的。可见,凯恩斯主张在社会没有实现充分就业的时候,国家应该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发货币。尽管这样做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但是,它会降低利息率,刺激投资从而提高产量和收入,增加就业。

2)当然,凯恩斯并非没看到通货膨胀也会产生消极的一面,但他认为与通货紧缩相比,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危害性要小的多。除非通货膨胀接近不能挽救的恶性局面,其危害仅限于因高物价而使财富作重新分配,并不至于触发失业。

11

3)凯恩斯把充分就业前增发货币而带来的物价小幅上涨称为“半通货膨胀”,充分就业后增发货币出现的物价大幅上涨称为“真正的通货膨胀”。他认为真正的通货膨胀只会带来害处,应该加以避免。因此,准确地讲,凯恩斯是一个温和的“半通货膨胀”论者。

4)从凯恩斯那时到今天,在经济学界得到一点共识是:适度的、温和的通货膨胀政策,对提高就业水平,增加国民收入是极为有益的,特别是在发生严重失业的状态下,不失为一个良策。

(五)鼓励出口的对外贸易政策

1)在对外贸易方面,凯恩斯主张贸易顺差的政策。因为贸易顺差会给一国带来黄金流入,扩大对本国产品的需求,并压低国内利率,刺激私人投资,结果提高了国内的有效需求和就业水平。

第三节 简评与启迪

一、凯恩斯主义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果

1)凯恩斯不仅承认了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会出现严重的失业和经济危机,而且创立了一套全新的、较为完整的理论,在一定程度和一定层次上合理地解释了资本主义社会失业和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并就如何防止失业和危机发生,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稳步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主张。因此,他的理论,特别是《通论》的发表,对西方经济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认为是对传统理论的一次“革命”,很快地为西方资本主义各国所接受。西方经济学家无不对此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12

2)从经济理论的角度看,凯恩斯理论的问世奠定了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由他的理论直接演变发展成两个重要的经济学流派──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其中新古典综合派被公认为是当今西方主流经济学。凯恩斯所提出的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主张和方针政策,对战后各国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3)自凯恩斯主义诞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开始放弃了自由放任,由市场本身力量自发调节经济的古典经济学信条。政府由守夜人的角色转变为直接的调控者,运用国家的力量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例如,战后以来西方国家通过实行经济计划化,大体上确保了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避免了三十年代的那种恶性危机的爆发。通过运用赤字财政政策和适度膨胀的货币政策,创造了50—60年代西方各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通过实施公共投资政策,不仅建立了较完备的公共设施,提高了有效需求,扩大了就业,而且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注入了活力,凯恩斯也因此被一些人士称为西方社会“战后繁荣之父”。

4)凯恩斯的收入分配政策也被西方各国广泛采纳,通过征收财产税、遗产税和累进个人所得税缩小了贫富悬殊和分配差距,缓和了国内阶级矛盾。他的社会福利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被普遍推行,从而保证了低收入群体和困难人群的生活、消费,提高了全社会的消费倾向,确保了社会的安定。

总之,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经济保持了较长期的稳定发展,没有出现大的经济危机和社会政治动荡,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凯恩斯主义的广泛推行是分不开的。

13

二、对凯恩斯理论的简要评价 1.“凯恩斯革命”在理论上的特点:

1) 注意到制度因素和不确定性对经济行为的决定性影响,否定了

传统西方经济学关于市场总是处于充分就业均衡状态的假定。 2) 注重短期分析,注重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决定问题,不再强调长

期分析和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 3) 强调有效需求的决定作用。

4) 主张经济中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的统一,反对将其分裂的“二

分法”。

5) 否认经济中经常有效的自动调节机制,强调政府对经济加以干

预和调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凯恩斯理论和方法的缺陷

1) 强调了经济的宏观方面,忽视了应有的微观基础;

2) 过多强调了心理因素的作用,忽视了对经济现实因素的深入分

析;

3) 在特定情况下,对经济需求方面给予充分强调的同时,却没有

主意到供给因素也是不能忽视的; 4) 过分注重短期,而没有涉及长期的问题;

5) 过分注重静态和比较静态分析,而没有涉及动态分析。

新古典综合派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传播。从理论上看,凯恩斯主义的追随者在阐述、解释、宣传凯恩斯主义时,对凯恩斯主义做了发展。

2.这种发展主要在于:

14

第一,凯恩斯强调了消费是收入绝对量的函数,而以后的凯恩斯主义者在此基础上又强调了收入以外的其它因素,例如收入相对水平的变动,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变动,预期未来的收入等对消费的影响;

第二,凯恩斯研究了投资对收入的作用,凯恩斯主义者又研究了收入对投资的反作用,提出了用乘数与加速度原理相互作用的理论来解释经济周期;

第三,凯恩斯研究短期内投资等于储蓄的问题,凯恩斯主义者则研究长期内投资与储蓄相等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经济增长模型和理论。

3.在实践上,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得以实施,并在实践中被加以具体化。

4.在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期间,凯恩斯主义的追随者在对凯恩斯主义的解释与发展中发生了分歧与争论,逐渐形成了当代凯恩斯主义的两大流派。

一、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特征和该学派的形成

1.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派的最主要代表人物和奠基者是美国的保罗_萨缪尔森,和阿尔文-汉森,其他主要人物有詹姆斯-托宾,罗伯特-索洛等.

2.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的形成。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首先是以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同时吸收新古典经济理论作为微观经济理论.

.

3.“新古典综合”理论体系完整形式首先在萨缪尔森<<经济学>>教科书中得到最典型的体现.

1955年<经济学>第三版,萨缪尔森正式提出了”新古典综合”的术语.所谓”新古典综合”就是把以马歇尔和屁古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同凯恩斯经济学理论”综合”在一起.

4.“萨缪尔森最初提出”新古典综合”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在经济未达到充分就业状态时,凯恩斯经济学理论和政策主张是使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而古典经济学则处于次要地位.一旦实现充分就业,则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和政策主张就处于主要地位了.

5.“新古典综合”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最终完成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工作:(1)凯恩斯经济理论被希克斯和汉森综合为具有新古典经济学色彩的宏观一般均衡理论;(2)萨缪尔森完成将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经济理论结合在一起;(3)托宾将凯恩斯侧重的财政政策和新古典经济学侧重的货币政策结合在一起.

6.70年代西方各国经济出现”滞胀”局面,凯恩斯主义穷于应付.在这种情况下,1985年萨缪尔森<经济学>12版把自己的理论体系改称为“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新综合”.他说,“我们把不同的思想流派-----凯恩斯主义,古典学派,现代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以及现代宏观主流经济学------综合在一起.

15

7.总之,”新古典综合”理论,其综合的特征不仅表现为对凯恩斯理论和新古典理论的”综合”,也表现为后来对凯恩斯主义反对派各种理论的”综合”.这种理论体系总是试图将现存的理论体系融为一体.

二、“混合经济”的含义

1.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渊源主要是凯恩斯经济理论和新古典经济理论.

2.汉森认为:从19世纪末以后,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开始逐渐变为私人经济和社会化经济并存的“公私混合经济”或“双重经济”。

3.萨缪尔森认为:“混合经济”就是国家机构和私人机构共同对经济实行控制,其中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控制更为重要。

4.总之,混合经济在实质上就是国家干预的,以私人经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

二、“混合经济”的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1. 新古典综合派构造的凯恩斯的收入—支出模型就是有效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

2.IS—LM模型把商品市场的供求一致和货币市场的供求一致以及国民收入水平和利息率水平同时用均衡分析方法解决。

(1)I-S曲线: IS曲线上任何一点,I=S,所以IS曲线说明了商品市场均衡的条件.

(2)L-M曲线: LM曲线上任何一点,L=M,所以,LM曲线说明了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

(3)IS-LM分析: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

(4)IS-LM分析的意义

政府同时采取刺激投资的财政政策与增加货币供给的货币政策,既能增加国民收入,又不使利息率上升过大,从而实现两种市场同时达到的,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均衡.

2. 总供求模型:是在上述两个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更广泛的角度上将总供给和总需求结合起来,解释经济现象.

这一模型是对前两个模型只强调总需求方面的片面性进行的补充和修订. 4.新古典经济学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市场自动调节机制有效性基础上的.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以后,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就会发挥作用.有关该理论教科书中已有详述,在此从略.

三、经济增长理论

(一) 哈罗德—多马模型 1. 哈罗德-多马模型基本公式

16

(1) 哈罗德研究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他们是: 收入增长率G=△Y/Y 储蓄率s=S/Y 资本-产量比率(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等于加速系数)C=I/△Y (2)哈罗德模型基本公式: G=s/C (3)多马模型基本公式: G=sσ

σ---资本生产率,又称投资效率,即每单位资本产出 σ=1/C (4)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来源是凯恩斯的“投资=储蓄”

2、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 Gm=Sd/Cr

Gm有保证的增长率又称均衡增长率,指在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条件下的增长率. Sd合意的储蓄率,Cr合意的资本-产量比率

3.经济中短期波动的原因

(1)实际增长率G: 实际发生的增长率,即本期产量或收入的增加量与上期产量或收入之比. G=s/C=I/C

(2)要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必须是G=Gm 4.经济中长期波动的原因

(1)自然增长率Gn:指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所允许达到的长期最大增长率. Gn=S0/Cr Cr预期资本-产量比率, S0一定制度安排下最适宜的储蓄率. (2)有保证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

Gm>Gn 生产增长受到劳动力不足与技术水平的限制,从而出现长期停滞趋势; Gm

Gm=Gn 表明社会全部劳动力与设备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得到充分利用,如果此时G=Gm=Gn 就实现了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当三者不一致时就会出现长期波动.

(二)新古典增长模型(索洛-斯旺模型)

1. 新古典增长模型这是要在国家的干预下,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整劳动与资本的配合比例以及资本产量比例解决刃锋问题,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2. 该模型假设:第一,生产中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这两种因素的配合比例是可以改变的;第二,劳动和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是递减的;第三,经济处于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资本和劳动根据各自的边际生产力获得报酬.

(1) 技术不变条件下,新古典增长模型是: △y/y=a(△L/L)+b(△k/k) a,b表示对国民收入贡献的百分比,即a+b=1

模型的含义是:国民收入增长率决定于资本和劳动两个生产要素的联合增长率.

(2) 如果存在技术进步,新古典增长模型表示为:

△y/y=a(△L/L)+b(△k/k)+TC TC表示技术进步带来的产出增长率. 3. 新古典增长模型主要特点在于资本和劳动可以相互代替,强调市场机制作用,存在着完全竞争,把经济增长主要归结为资本增长和技术进步.

(三)哈罗德-多马模型与新古典增长模型主要区别:

首先,前者重视总需求分析,后者强调劳动增长,资本增长,技术进步等总供给因素在经济均衡增长中的作用.

17

其次,哈罗德-多马模型根据凯恩斯经济理论,重视对有效需求不足的经济失衡分析.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则引进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认为通过市场调节生产要素价格,各生产要素都将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

再次,哈罗德-多马模型含有固定生产系数假定,即资本-产量比例固定.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生产力决定生产要素价格理论,认为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会使企业改变生产要素组合比例,改变资本-产量比例,调整投资与储蓄的关系,保证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

四,经济周期理论

1.凯恩斯只说明了经济的波动性,新古典综合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乘数-加速原理”为核心的经济周期理论模型.

凯恩斯分析了投资的乘数作用,忽视了收入变化对投资的影响.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应当用加速原理来补充乘数理论的不足,才能充分估计乘数的作用,解释收入的周期波动.由此,他们提出了乘数与加速原理相互作用模型又称”汉森-萨缪尔森模型.

2.投资乘数理论是说明投资变动如何影响收入的变动,加速原理说明收入变动如何引起投资的变动.

加速原理的含义:第一,投资的变动取决于产量的变动率,而不是其绝对量;第二,投资变动的幅度大于产量或收入的变动率;第三,要使投资增长率不致于下降,产量就必须按一定比率连续增长.第四,加速的含义是双重的,即当产量增加时,投资的增长是加速的,但当产量停止增长或减少时,投资的减少也是加速的.

3.而投资与加速原理相互作用模型内容如下:

设边际消费倾向为b,加速系数为a,现期收入为yt ,自发投资不变为I0,现期消费由前期收入与边际消费倾向决定,即Ct=byt-1 . 引致投资由消费和加速系数而定Ii=a(Ct-Ct-1),所以,乘数与加速原理结合模型基本公式为:

Ct=byt-1 It=I0+Ii=I0+a(Ct-Ct-1) yt=Ct+It=byt-1+[I0+(Ct-Ct-1)]

4. 根据模型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1) 在国民经济中,投资,收入,消费相互影响,相互调节,形成周期性波动,

经济的扩张和衰退正是乘数与加速原理结合作用的结果.

(2) (2)政府干预可以改变和缓和经济波动,干预的办法是采取适当政策

刺激自发投资,鼓励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提高加速系数,鼓励消费,提高边际消费倾向.

五,通货膨胀和失业理论

(一) 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关系

1. 菲利浦斯曲线: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此消彼长,相互替代关系的曲线.

2.菲利浦斯曲线说明两个重要问题:第一,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存;第二,曲线把通货膨胀归结为货币工资率的增长,这种通货膨胀是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18

3.20世纪70年代菲利浦斯曲线向右上方移动,甚至发生逆转,说明经济形式恶化,出现了既有大量失业,经济停滞,又有严重通货膨胀的”滞胀”局面.

(二)对滞胀问题的解释

在用微观经济学补充宏观经济学解释滞胀问题方面,新古典综合派提出了这样一些观点:

第一,微观部门供给异常引起滞胀;如,20世纪70年代世界性的石油,农产品供给短缺及价格的猛烈上涨推动了通货膨胀.

第二,福利支出的增加引起滞胀;提出这种看法的是萨缪尔森,他认为,福利支出弥补了低收入家庭的收入,使得失业者不急于找工作,也使得萧条时期物价不下跌,这是用微观财政支出机构的变化解释滞胀问题.

第三,劳工市场的机构特征引起了滞胀;一方面,劳工的供求受工种,技术,性别,地区的限制,这样失业与空位并存;另一方面,工会存在的情况下,劳工市场形成了工资能升不能降的工资刚性,有空位存在,工资率上升,有失业存在,工资率不下降.

第三节, 新古典综合派的基本政策主张

一,20世纪50年代新古典综合派的基本政策主张主要表现为根据汉森的理论提出的补偿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 汉森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是时而繁荣,时而萧条,并根据IS-LM分析,肯定了货币政策的作用,由此,提出了补偿性财政货币政策.

2. 补偿性财政政策基本含义:萧条时期,政府增加财政支出,减少财政税收,以刺激总需求,在繁荣时期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以抑制总需求,并求得萧条与繁荣时期的相互补偿.

3.补偿性货币政策的基本含义:萧条时期中央银行放宽信用,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在繁荣时期则要紧缩信用,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息率,并求得萧条与繁荣时期的相互补偿.

二,60年代的政策主张:充分就业的经济政策

1. 奥肯定律说明了充分就业的重要性,他认为,失业率每超过自然失业率1%,就会带来2.5%左右的产出损失.

奥肯认为这种政策转变具有三点重大意义:其一注重消灭潜在产出量与实际产出量之间的差别;其二,突出了经济增长问题;其三,这种转变以潜在的产出量为目标进行扩张,是防止经济衰退的最好办法.

2.托宾提出了充分就业的经济政策,其理论依据是当前的资本主义的混合经济能够同时实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

3.充分就业的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当某一年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小于该年的潜在的(即充分就业的)国民生产总值时,即使是在经济上升时期,也要通过赤字财政和货币政策人为地刺激总需求,使实际国民生产总值达到潜在的国民生产

19

总值,从而实现充分就业.这样,在经济政策上就不再是逆经济风向行事,而在繁荣时期也要顺经济风向行事.

三,70年代的政策主张:多种政策的综合运用

进入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要求同时达到这样几项主要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社会平等,也是为了解决滞胀问题,因此,就必须采取多种政策达到这多项政策目的,尤其要用微观经济政策来补充宏观经济政策,于是,在基本执行宏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下列政策主张: 1.实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松紧搭配;

2.实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微观化,即针对个别市场和个别部门的具体情况制定区别对待的政策.

3.采用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收入政策是指通过工资和物价的指导线与管制政策,防止货币工资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以避免严重的通货膨胀.人力政策是指联邦政府的指导性与培育性的就业政策和劳工市场政策.

第三章 新剑桥学派

在凯恩斯主义内部,从“左”的方面与新古典综合派对立的是新剑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卡尔多,斯拉发等.该派主张回到李嘉图传统,建立一个以客观价值理论为基础,以分配理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主张通过改变资本主义现存的分配制度来挽救资本主义,这一派亦称为新李嘉图主义或凯恩斯左派.

一、新剑桥学派的理论渊源及其形成 1. 新剑桥学派的理论渊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1)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2) 卡莱茨基的经济理论 (3) 斯拉发的经济理论

2.新剑桥学派是在对新古典综合派的批判中形成自己的理论的

20

新剑桥学派认为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与政策主张是对凯恩斯革命的背叛,表现在:

(1)新古典综合派用均衡的观点代替了凯恩斯的历史时间观点.琼-罗宾逊认为,凯恩斯所论证的问题真正本质是不确定性,正因为有这种时间概念与不确定性,凯恩斯体系的价格理论肯定的不能同瓦尔拉相调和.

(2)新古典综合派恢复了被凯恩斯革命所否定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充分就业的假设.

(3)新古典综合派抛弃了凯恩斯主义的“投资支配储蓄”的观点,恢复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储蓄支配投资”的观点.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通过利息率的调节作用,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投资受储蓄支配.凯恩斯认为,投资与储蓄分别是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进行的.投资由公司,企业家决定,不受居民储蓄支配,投资与储蓄并不必然相等.储蓄的增加只会减少消费,减少有效需求,从而减少投资与就业。

(4)新古典综合派背叛了凯恩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收入分配不合理的论述,回到了新古典经济学以边际生产力理论为基础的分配理论。

(5)新古典综合派背叛了凯恩斯关于物价水平主要受货币工资率支配的论断,回到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物价水平受货币数量决定的传统。

(6)新古典综合派的政策主张歪曲了凯恩斯主义的原意,引起了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严重的“滞胀”局面。

21

二、新剑桥学派的方法论和理论前提

新剑桥学派和新古典综合派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的分歧,首先反应在方法论和理论分析的前提方面。

1. 新剑桥学派的方法论有两个显著特点:1)坚决主张抛弃均衡概念,树立历史时间观念; 2) 强调社会制度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2.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经济人”在市场中理性地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市场自动调节机制将使经济达到最佳的均衡状态。新剑桥学派认为,“凯恩斯革命”的重大突破之一就是“从均衡观点转向历史时间观点”。新剑桥学派认为,过去是不可逆转的,未来是不可确知的。但是,明天发生的事情受今天的行为影响,而今天的行为又是过去的历史和明天的预测所支配的。

3. 对于新古典综合派坚持新古典经济学传统,仍然以资源配置问题作为经济研究的主题,分析经济活动中人与物的关系或者物与物的关系,新剑桥学派经济学家给予了严厉的批判。认为,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关系(尤其是阶级之间的关系),在任何时候都对经济活动和经济分析具有重大作用。这种观点突出地反应在他们的收入分配理论中,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新剑桥学派经济学家们认为他们恢复了李嘉图的古典经济学,并与马克思的理论衔接起来。

22

4. 在经济分析的理论前提方面新剑桥学派与新古典综合派主要分歧反映在两个问题上,即如何看待“萨伊定理”和如何认识投资与储蓄的关系。

凯恩斯以前的新古典经济学家完全信奉“萨伊定理”,认为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市场自发调节可以使总供给总是等于总需求,经济总是会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使资本主义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之后,新古典经济理论继续适用。新剑桥学派认为,在新古典综合派看来,只要根据居民储蓄倾向算出充分就业所能达到的国民收入中的储蓄量,然后通过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安排足够的投资吸收这笔储蓄,经济就可以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了,这种观点实际上抛弃了凯恩斯“投资支配储蓄”的基本观点。

5. 总之,新剑桥学派认为,新古典综合派无论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上,还是在经济分析的理论前提上,都违背了凯恩斯经济理论。从而产生了经济学的“第二次危机”

三、新剑桥学派的价值论和分配论

1.新剑桥学派认为,分配论是价值论的引申,而价值论具有“客观的”和“物质的”基础。为了建立客观的价值理论,就必须批判边际效用学派的主观价值论,从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出发进行研究。琼·罗宾逊认为,斯拉法的《用商品生产商

23

品》一书为新剑桥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提供了一个价值论基础。

2. 新古典经济学家使用边际效用的主观分析方法,来代替古典经济学衡量生产成本的客观分析方法,把研究的重点从生产和供给方面转移到需求一方。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剩余的概念消失了,分配理论成了各种生产要素的定价问题,成了价格理论的组成部分。

3. 斯拉法抛弃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上述做法,试图恢复古典经济学家的分析方法。他认为:生产价格(价值)主要取决于生产的技术条件,不受分配的影响;分配则只受社会条件影响,而不受生产技术条件支配。斯拉法正是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提出了“标准的合成商品生产体系”或“不变的价值尺度”观点,建立起他的价值理论的。

4. 斯拉法通过建立的“标准商品体系”证明,在“标准商品体系”中国民收入在工资和利润之间分配,不会影响到商品价值(或生产价格)本身的变化,在全部国民收入对全部生产投入量的比率R(或工资为零时的最大利润率)既定时,利润和工资率w的关系如下: r=R(1-w)

这一式子表明,如果工资是由国民收入支付的,则工资和利润是线性关系,且两者呈反方向变动。

24

5. 斯拉法的分析说明了剩余(国民收入)的生产和商品价值(或生产价格)的形成是由物质生产条件决定的,是一个客观的过程;而剩余的分配则是与社会制度因素和生产关系有关的过程,涉及到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

6. 斯拉法理论体系的特点是,产量决定于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关系,而价格决定于雇主与工会之间的谈判所议定的工资和利润之间的消长。

7. 新剑桥学派分配理论的基本观点(根据斯拉法理论) 1)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工资和利润是对立的。这与历史上的财产占有制度有关,也与劳动市场的历史条件有关。

2) 工资可以划分为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前者受一个国家历史上形成的工资水平、国内劳资双方的议价的力量对比因素的影响,后者则与利润率、商品和货币流量以及收入分配的构成有关。

3) 在斯拉法的方程中,国民收入是由年投入的劳动量生产的,而利润作为国民收入的一部分,是资本占有者凭借其财产占有权而取得的非劳动收入。

四、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增长理论

1.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增长理论是通过新剑桥增长模型来说明的,它是在哈罗德-多马模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把

25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结合在一起,论述如何通过收入分配的改变来实现稳定的经济增长,在经济增长中收入分配又是如何变化的。

2.该派在讨论经济增长中的条件时仍从G=s/C出发,通过改变储蓄率和资本-产量比例来达到既定的增长率G。

3.新剑桥模型把社会成员分为利润收入者和工资收入者两大阶级,利润收入者的储蓄倾向sp大于工资收入者的储蓄倾向sw 则有:社会储蓄倾向s=sp+

PYWY sw

PYWY可见,在sp和sw既定的条件下,可以通过改变和s达到既定的增长率。

来调节

4.新剑桥学派分两种情况来讨论经济稳定增长的实现: 第一种情况:sw=0,工资储蓄者无储蓄,此时s=sp,若有保证增长率小于自然增长率GW<Gn ,且C不变,即可以通过增加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来增加储蓄率,从而使有保证增长率等于自然增长率,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如果GW>Gn,则可以通过减少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来减少储蓄率,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第二种情况:sp >sw>0 ,此时s=sp+

PYWYPY sw 若GW<Gn,

且C不变,同样通过增加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减少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来提高储蓄率,从而提高增长率;相反,若GW>Gn ,则减少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增加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来减少储蓄率,从而降低增长率。

26

这种通过国民收入分配的变化来调整储蓄,使之适应投资的分配机制的作用,通常称为“卡尔多效应”。

5.新剑桥增长模型进一步讨论了经济增长中国民收入分配变动的趋势,由卡尔多提出的模型

P1Isw??? Ysp?swYsp?sw假设sp >sw>0 则与按同一方向变

PYIY动,表明投资率增加,经济增长率提高,利润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增加,工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下降。

当sw一定,sp越小,P/Y值越大,证明了卡莱茨基的名言:工人花费他所挣到的,而资本家挣到他所花费的。

6.琼·罗宾逊的经济增长模型:

(1)假定工人将其全部收入(工资总额W)用于消费,资本家将其全部收入(利润总额P)用于投资(I)即sp=1 ,根据凯恩斯的储蓄等于投资假定,P=S=I, 则有方程:

Y=W + P= W + S = W + I 如果加进对资本存量K的考察,那么,利润率r就等于资本积累率g 公式表示为:r=P/K=g=I/K

(2)若sp<1,则利润、储蓄、投资三者间关系为

spP=S=I ,由此可得 r=P/K=I/K·1/sp=g/ sp 即一定的利润率产生于一定的积累率,两者呈正比例变化。

8. 新剑桥增长模型所得结论是:

27

第一、 经济增长中收入分配变动的趋势是:利润在国民收入

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工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小,这一点与新古典综合派的结论相反。 第二、

资本主义社会的症结正在于这种收入分配的失调。

这种收入分配由历史条件形成,由经济增长加剧。 第三、

解决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途径不在于实现经济增

长,而是实现收入分配的均等化。 五、新剑桥学派的“滞胀”理论

新剑桥学派认为,应从区分不同商品市场类型或不同类别的经济部门入手来解释滞胀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市场操纵”理论。

2. 这种理论把世界经济分为三个部门:

1) 初级部门,为工业活动提供必不可缺的基本供给品(食品、燃料和基本原料)。

2) 第二级部门,将原料加工成成品以供投资和消费之用。 3) 第三级部门,提供辅助其他部门的各种服务。

3. 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初级产品部门和制造业部门(第二级部门)生产增长之间所存在的比例失调现象。

4. 在初级产品市场上,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变动是调节未来生产和消费的信号。在制造业市场上,价格是被生产集中的大公司操纵的,因此,制造业产品价格对需求变动并不十分敏感,而对成本变动却能作出迅速反映。

28

5. 这样,初级产品与制造产品之间增长的比例失调所引起的后果就落在初级产品市场上,无论其价格的涨落,都会对工业活动起抑制作用,可以从两方面来说明:

第一、 当初级产品价格下降时,会减少初级产品生产者对

初级产品生产的投资,减少初级部门生产者对工业制成品的有效需求,结果势必造成抵消了农矿产品价格下降所带来的对工业品需求的任何刺激而有余,使得整个经济萧条。

卡尔多认为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正是由此引起

第二、 当初级产品价格上涨时,它在工业品成本方面便有

强有力的通货膨胀的影响,这种通货膨胀一方面限制了工业活动的发展,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使低收入家庭更加困难,他们不得不增加劳动力的供给,所以,通货膨胀不仅减少了就业机会,还增加了劳动力的供给,使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形成了经济中的滞胀局面。

卡尔多认为,美国1972-1973的通货膨胀就是因为农矿产品价格上涨带动工资上涨,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抑制性货币政策对抗通货膨胀造成了经济衰退。

六、新剑桥学派的基本经济政策主张

29

新剑桥学派中心理论是分配理论,政策的重点就是收入分配政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是收入分配不合理,主张实行收入分配均等化政策,提出的政策措施主要是: 第一、

通过合理的税收制度(累进所得税、高额财产税

等)来改变现存的收入分配不合理状态。 第二、 第三、

给低收入家庭以补助,以便改变他们的贫穷状态。 政府协助提高失业者的文化技术水平,以便使他们

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并能从事收入较高的技术性工作。 第四、

制定适应经济增长的、逐渐达到的消灭赤字财政政

策,并根据经济增长率制定预定的实际工资增长率的政策。 第五、

实行进口管制,发展出口品生产,增加出超,以便

为国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六、

政府可以用预算中的盈余去购买公司股票,把公司

股份的使用权从私人手中转移到国家手中。

七、简要评论

总体来看,新剑桥学派属于比较激进的凯恩斯主义者,他们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弊端有适当揭露。新剑桥学派主要弱点在于:第一、他们自己所提倡的以历史观来代替均衡观的意见并没有真正实行。第二、新剑桥学派强调的制度分析也只不过是某些具体制度,特别是分配制度,并不涉及根本性的制度分析。第三、新剑桥学派对于收入分配中所表现出来的矛盾关系,仅仅局限在原有范围内,而没有进一步深入分析。

30

第十章 新凯恩斯主义 第一节 概述

一、8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的兴起 (一)兴起的原因

1, 能够较好解释和解决滞胀问题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

论,不能解释和解决其他大量的经济问题;

2, 年轻一代凯恩斯主义者在反思原凯恩斯主义理论缺

陷基础上的学术工作。

(二)主要代表人物:萨默斯、曼昆、斯蒂格利茨、阿克洛夫、斯彭斯、哈伯德、伯南克等

(三)代表作:曼昆、罗默编:《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英文论文集)

二、新凯恩斯主义取代原凯恩斯主义的原因

1、 原凯恩斯主义在新自由主义的挑战下难以坚持凯恩斯

原则:

a) 原凯恩斯主义缺乏坚实的微观经济学基础;

b) IS—LM模型和菲利浦斯曲线在理论上不能解释滞胀原因,政策主张不能解决现实中的滞胀问题。

2、 原凯恩斯主义重视需求的理论忽视了供给问题,尤其

是劳动生产率问题。这不仅造成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体系中的空白,而且是美国经济在70—80年代经济增长乏力的重要原因。

3、 原凯恩斯主义鼓励消费,反对“过度储蓄”的主张受

到普遍怀疑。在其影响下,储蓄不再被看成是一种美德,浪费资源不再被视为一种不道德行为。同时,这也是造成英美等国资本形成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三、对凯恩斯主义基本原则的坚持

1, 在理论前提上,坚持凯恩斯主义的市场非出清假设,

批评自由主义的市场出清假设。

a) 市场出清是指市场均衡状态,这是指经济在受到需求或供给冲击后,工资和物价是否能迅速回到均衡状

31

态。自由主义认为,市场能很快自行回到出清状态,而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不能迅速回到出清状态,恢复需要较长时间。

b) 新凯恩斯主义与原凯恩斯主义也有区别:后者假定名义工资刚性,调整困难;而前者假定工资和物价存在粘性,它们不是不能调整,而是需要时日。

2, 在分析方法上,否定经济自由主义的“古典两分

法”。 “两分法”是指经济生活中的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没有关系,或只有微弱关系。

a) 对“古典两分法”的态度,涉及到宏观经济政策是否有效问题,因为经济政策是通过改变名义变量而发挥作用的。

b) 自由主义坚持古典两分法,实际上否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凯恩斯主义否定古典两分法,则肯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3, 在政策主张上对凯恩斯主义的坚持。新凯恩斯主义虽

然肯定经济政策的有效性,但在经济政策效果问题上,比原凯恩斯主义持更加审慎的态度。不再坚持宏观经济政策可以“烫平”周期,而是强调其可以“缓解”经济波动的消极影响。

4, 在基本命题上对凯恩斯主义的坚持。斯蒂格利茨认

为,新凯恩斯主义与原凯恩斯主义在3个命题上是一致的:劳动市场上经常存在着超额劳动供给;经济中存在着显著的周期性波动;经济政策在决大多数年份是有效的。即: a) 非充分就业假设 b) 失衡常态假设 c) 政策有效性假设

四、对原凯恩斯主义理论前提的发展和补充 (1) 一是强调“经济人”假设。

(2) 二是把“理性预期假设”引入自己理论体系。

(3) 此外,把近20多年来西方经济学的新进展纳入凯恩

斯主义理论体系,如信息经济学、博弈论、新制度

32

经济学等理论。

第二节 主要理论观点 一、价格粘性理论 1、菜单成本论

指厂商调整价格所花费的成本,即研究和确定价格、重新编印价目表、将新价目表通知销售点、更换价格标签等所需成本。它因类似餐馆菜单而得名。

由于菜单成本的存在,厂商不愿经常调整价格,使价格具有粘性,不能随市场变化及时变化。这样,厂商经常是通过数量调整而不是价格调整来适应市场变化。数量调整由于信息不能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传递而造成失衡。 2、交错调整价格论

针对传统微观经济理论模型中,假设所有厂商在需求发生变化时,同时调整价格的行为方式。认为这与现实情况不吻合,实际情况是,

当需求发生变化时,厂商不是立即调整价格来适应市场变化,而注意相邻厂商的价格行为,在获得更多信息后才调整价格。价格变动出现交错调整,价格变动落后于需求下降,致使市场失灵。 3、厂商信誉论

在不完全市场上,厂商从维护自己信誉出发,实行优质高价的策略,使价格不能随需求变化而变化,从而具有粘性。

这又与消费者的选择效应有关。由于消费者在现代市场中缺乏准确判断商品和服务的能力,往往从“便宜无好货,好货不便宜”的原则来选择商品和服务。这激励厂商采取稳定的高价策略。 4、需求非对称论

价格提高引起需求减少的幅度大于价格下降导致需求增加的幅度,这种价格变动的不对称,造成价格粘性。 a) 需求扩张时,厂商提价通常是一致行为,消费者只能被动接受高价。

b) 需求减少时,降价总是从个别厂商开始。消费者购买

33

廉价商品要付出搜索成本,这使消费者宁愿接受高价。这种行为方式使厂商在需求减少时降价迟缓。 二、工资粘性理论 1、交错调整工资论

交错工资调整可使厂商在签定工资合同时获得相邻厂商的信息,使工资水平合理,并使全社会工资水平趋于稳定,社会效果较好。但社会工资水平的稳定却会造成产出和就业的不稳定,因为稳定的工资使其具有粘性,不能反映经常变化的市场。 2、长期劳动合同论

劳方为避免劳动市场风险(工资变动和失业风险),希望与资方签定长期合同;资方为了减少谈判成本,以及谈判可能引起的劳资摩擦也同意签定长期合同。这就使工资水平和就业水平难以随市场变化而变化,使工资具有粘性。

3、隐含合同论

该理论从劳动力市场角度论证市场的失衡常态。所谓隐含合同是指非正式的劳资协议,或隐含在正式协议中的非正式协议。其有两种分析模型:

(1)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劳动隐含合同论。因工人厌恶风险,厂商付给工人的工资暗含一个保险合同。它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加一个净保险值,保险值在经济景气时为负值,低于劳动的边际产品;在经济不景气时为正值,高于劳动的边际产品。

这样,工资便偏离了劳动的边际产品,其宏观经济效应是,当总需求下降时,工资不能相应下调,高工资使劳动的派生需求下降,生产萎缩,造成失业。

(2)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劳动隐含合同论。它假定存在欺诈条件下的劳动隐含合同理论。

a) 在经济景气时,厂商告诉工人相反情况,以压低工资;

b) 在经济不景气时,厂商告诉工人相反情况,让工人加班加点。二者都会引起市场失衡。

34

4、效率工资论

厂商出于效率考虑,往往高于市场出清水平付给雇员工资,高工资使劳动市场处于非均衡状态,造成失业。 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条件下,高工资成本由所有者承担,但有利于管理,经理人员更愿意付给雇员高工资,使这种情况十分普遍。 其有几种分析模型:

(1) 怠工模型:因雇主与雇员间信息不对称,雇主不能

完全监督雇员。这样,雇主往往采取高工资政策,提高雇员偷懒的成本,以防止其机会主义行为。

(2) 劳动技术转换成本模型:雇主为避免雇员频繁更换

工作而支付更多的培训、学习费用,而宁愿付给雇员高工资,以稳定职工队伍。

(3) 反向选择模型:雇主倾向于雇佣要价较高的雇员,

因为这通常是自信心强、能力强的表现;同时,雇主也乐于鼓励雇员显示自己的实力,因这可以使雇员为履行诺言而提高效率。

5、局内人-局外人论

局内人是指在职职员和与在职雇员属于同一集团的短期失业者,局外人是指与现行就业集团无关系的就业者。 局内人受工会保护,有较强的工资谈判能力,其工资水平通常高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且不易随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调整;局外人显然工资要价较低,且易于调整。 按常理,雇主应倾向于雇佣局外人,但实际情况却相反,雇主通常愿意雇佣局内人。这种倾向使工资具有粘性,造成经济失衡。

其原因是,雇佣局外人需支付昂贵的劳动转换成本,它包括:

(1)培训成本

(2)工会保护成本

(3)因雇佣局外人造成局内人怠工的成本

(4)因局内人与局外人摩擦形成的内耗损失等。 三、商品市场失灵论

35

10、不完全竞争论

在现代经济中,许多行业的厂商有垄断定价权,价格不能随市场需求变化而迅速调整,他们经常通过数量调整来适应市场变化,这种调整由于信息不能在生产者和消费者间传递而造成失衡。 11、市场协调失灵论

个别市场主体理性行为不等于社会行为理性,市场不能协调众多经济人的理性人的行为。

它是针对新自由主义建立在“理性预期”假说基础上的理论提出来的。新自由主义从个人理性假说出发推导出社会理性。新凯恩斯主义虽然同意这个假说,但也强调个人理性的有限性,尤其强调个人理性的集合不一定导致社会理性。

其原因是信息不完全,在存在信息成本的条件下,理性人在决策时不可能占有充分信息,因此理性的出发点不一定导致理性的结果。 四、金融市场失灵论 12、信贷配给论

这是从信贷市场角度论证市场经济的失衡的理论。 传统经济学认为,在信贷市场上只存在利率调节机制,利率波动可以自行使信贷市场实现均衡。

新凯恩斯主义却认为,在这个被认为竞争充分的市场上,也存在市场失灵,因为除利率机制外,配给机制也发生作用,即除价格调整外,数量调整也发挥作用。

配给机制与正向激励和反向选择效应有关,二者都源于信贷市场风险。

a) 反向选择是指高利率会使资信好的借款者退出借贷市场,只有资信低的借款者才愿意以高利率借款,因为他们不担心不能按期还本付息对信誉的影响。 如果低资信贷款者增加,会增大银行呆坏帐。

a) 正向激励是指高利率促使借款者选择高收益高风险项目,低利率促使借款者选择低收益低风险项目;

36

由于信息不完全,银行不可能完全掌握借款者资信和贷款项目的全部情况,为降低风险,银行往往愿意采取低利率政策,以鼓励资信好的借贷者,把资信差的借贷者逐出市场,这就形成了借贷的配给制。

这样,在信贷市场上发挥作用的就不仅是利率机制,配给机制也起作用,这使资金供求不是在相等点上实现均衡,而会出现多重均衡。

由于利率低于市场出清水平,信贷市场经常处于非最优状态,失衡难以避免。

第三节 新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 一、政策基调

在强调“市场失灵”的基础上承认“政府失灵”,在批评“市场万能”的同时注意到“政策万能”的错误。其典型说法是:

如果没有扩张性政策,经济衰退将更严重; 如果没有紧缩性政策,通货膨胀将更严重。

这是新凯恩斯主义主张实施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干预经济的出发点。不是不干预,而是怎样干预的问题。 二、价格政策

主张政府通过种种政策来提高价格变动的灵活性,减少交错调整价格比率。具体建议是:强化竞争,反对垄断等。

三、就业政策

主张提高劳动力市场竞争水平,使工资和就业更灵活地反映劳动市场的变化,尤其主张提高局外人市场地位,鼓励他们参与竞争,降低工资粘性。 四、金融市场政策

主张金融体系多元化和提高信贷政策的灵活性,削弱配给机制作用,提高利率机制调节作用。 一、 简要评价

a) 在遭受新自由主义冲击后,在审视原凯恩斯主义的缺陷、吸纳自由主义理论中的积极因素的基础上,恢复了凯恩斯主义的基本信条

37

b) 为构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理论探索,尤其是对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经济过程的分析以及信贷配给等现象的研究,推进了经济理论的进展

c) 在反思原凯恩斯主义基础上形成的、政府干预可能失灵的政策主张理念,对完善政府干预体系及其实施措施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d) 其政策主张实践助推了1990年代西方国家“新经济”的形成

第七章 现代货币主义学派

一、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形成和发展

1.现代货币主义学派也叫现代货币主义。它是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学流派。该学派的领袖和奠基人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米尔顿·弗里德曼。“现代货币主义”一词是由布伦纳在1968年7月发表的论文《货币和货币政策的作用》中提出的。

2.现代货币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货币主义是通货膨胀的产儿,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五十年代,现代货币主义理论准备阶段; 第二阶段,六十年代,现代货币主义形成阶段;

38

第三阶段,七十年代,现代货币主义成为“第一个意义重大的对抗革命的革命”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学流派与凯恩斯主义分庭对抗的时期。

2.现代货币主义者们在以下几个问题上的观点基本是一致的:

(1)

以私人经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本身具有内在的

稳定性,会大致上保持在充分就业(即处于自然失业率状态的就业)水平。 (2)

货币供给量的增长也许会导致不同的通货膨胀

率,但是任何货币供给增长率都可以同充分就业的均衡相配合,也就是说,充分就业的均衡可以处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上。 (3)

货币供给增长率的变动,在短期内会暂时改变

实际的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但是,在长期中,这种实际效应等于零,因此,只剩下通货膨胀率的持续上升。 (4)

反对积极的需求管理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

策),主张长期的货币政策“规则”或者事先宣布的“目标”。

但是,现代货币主义者仍然存在着分析方法、理论模型和假设条件的明显不同。本章主要介绍的是米尔顿·弗里德曼的理论和政策主张。

39

二、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思想渊源

1.现代货币主义的历史渊源主要是早期货币数量论和20世纪30年代早期芝加哥学派的传统。

2.货币数量论的核心论点是:物价水平的高低和货币价值的大小是由一国货币数量所决定的,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变化,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变化。

3.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凯默尔和费雪提出了“现金交易数量说”,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和屁古提出了“现金余额数量说”。

4.费雪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方程式” MV=PT M----货币流通量 V-----货币流通速度 P----一般价格水平 T-----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总量。

如果考虑银行存款因素,则当银行通过信用渠道使存款流通影响物价水平时,方程扩大为 MV+M`V`=PT M`-----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 V`----活期存款的流通速度 可将上式写为 P?MV?M`V` T 费雪认为,从长期看,货币流通速度稳定,充分就业假设下,商品和劳务总量也不变,于是价格就随货币数量而成正比例变动。

费雪的理论强调的是在商品和劳务的交易中,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作用,所以称为“现金交易数量说”。这一理论成了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主义思想的直接来源之一。

40

5.剑桥学派的马歇尔强调了货币与物价的关系取决于人们手中保存的货币数量,提出了“现金余额说”,屁古根据这一理论提出了“剑桥方程式”: M=KY

M-----货币需求量(为应付日常开支平均经常保存在手边的货币量) Y-----国民收入(货币计算) K-----手中的货币量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K=1/V

因为 Y=PT 可见,两个方程式所反映的基本观点——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例变化——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交易方程式”强调货币在支付过程中的作用(货币供应量的作用)。“剑桥方程式”则强调人们手持现金的作用(货币需求量的作用)

6.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对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凯恩斯提出了

M?K(y)?L(r)的实际货币需求函数 KP(y)为产生于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实际货币需求量;L(r)为产生于投机动机的实际货币需求量。

7.现代货币主义学派另一个直接的理论渊源是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早期芝加哥学派的经济理论。

芝加哥学派的主要特点是:(1)继承货币数量说的传统,重视货币理论的研究;(2)主张经济自由主义,鼓吹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41

8.按照弗里德曼的看法“现代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1)货币数量的增长率同名义收入的增长率有着保持一致的关系,如果货币数量增长很快,名义收入也会增长很快,反之亦然。

(2)货币数量增长的变化对收入发生影响作用需要一段时间,既有一个时间的滞后过程。

(3)货币数量的变化只在短期内影响产量,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增长率只影响价格,产量则是由一系列实际因素(如产业结构、节俭程度等)决定的。

(4)通货膨胀随时随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就是说,如果货币数量的增长超过产量的增加,就会发生通货膨胀;如果政府开支是通过印发货币(钞票)或银行信贷取得的,并且导致货币数量增长率超过了产量增长率,那么,政府的财政政策就是通货膨胀政策。

(5 )货币数量的变化并不直接影响收入,它最先影响的是人们的资产选择行为。这种行为使得现有资产(债券、股票、房地产、其他实物资本)的价格上升(货币数量增加时),利息率下降,鼓励了人们扩大开支,最终导致产量和收入的增加。 (6)货币数量增长加速时,起初会降低利息率,但是,由于它使人们增加开支,刺激了价格上涨,引起了借贷需求的增加,又会促使利息率上升。可见,利息率不是制定货币政策的好向导。

42

(7)货币政策是十分重要的,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重要的是控制货币数量,并相应避免货币数量的变化率大幅度地摇摆,明智的政策是让货币数量在一定时期内按某种规则稳定地增加。

三、现代货币主义理论 (一)货币需求理论

1.弗里德曼认为,物价水平或名义收入水平是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供给函数相互作用的结果,决定货币供给的是货币制度,即法律和货币当局的政策,而货币需求的决定则是货币数量论所要研究的问题。

2.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受到凯恩斯的灵活偏好理论的影响

(1)凯恩斯认为影响人们对货币需求的因素是收入和利息率,即

M?f(Y,r) P (2)弗里德曼认为,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可以用一个多元函数来表示货币需求函数:

M1dP?f(Y,W;rm,rb,re,,u) PpdtMPM----个人保存的货币, P----一般价格水平, ------个人财

富持有者手中的货币所能支配的实物量,即实际货币需求量; Y-----实际收入;W-----非人力资本(财产)收入;rm -----预期货币名义报酬率;rb----预期债券名义报酬率; re -----预

43

期股票名义报酬率;

1dPPdt

-----预期商品价格变动率;u-----收

入以外可能影响货币效用的其它因素和变量。

3.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说明了对货币需求取决于多种因素,即财产总额、财产构成(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所占的比例)、各种财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人们保有货币及其它形式资产时所预期的收益率以及其它影响货币效用的因素。

4.弗里德曼将人们收入分为暂时性收入和持久性收入。暂时性收入指短期内得到的、非连续性和带偶然性的收入。持久性收入指在长期内经常能得到的、带长久性和规则性的收入。 5.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持久性收入,二者之间存在稳定的正向函数关系(持久性收入增减1%,货币需求将增减1.8%)。利息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很小(利息率增减1%,货币需求仅仅减增0.15%)

6.弗里德曼对货币需求函数的分析和论证,得出几点结论: (1)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消费是现期收入(暂时性收入)的函数,并用消费支出增量和现期收入增量的关系——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来解释有效需求不足及短期经济波动。持久性收入假说认为消费支出中只有较小部分与现期收入有关,因而凯恩斯学说不能完全解释经济波动问题。

(2)由于消费支出与现期收入关系不大,因而政府为了克服经济危机而采取的财政政策(如减税)可能是无效的。

44

(3)货币需求是相当稳定的,而货币供应量却因受政策当局的操纵而在短期内剧烈变化。从而影响了经济体系的稳定;要使经济稳定发展,就必须稳定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使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相适应。

(二)货币分析的理论模型

1.弗里德曼认为,他的货币数量论与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和凯恩斯的收入-支出理论的重要区别,是他创立了决定名义收入的货币理论。他的理论模型由六个方程组成:

CYIYCI?f(,r) ?g(r) ?? C/P=f(Y/P,r) PPPPPPI/P=g(r) Y/P=C/P+I/P Md=P(Y/P,r) Md?PL(Y,r) Ms=h(r) Md=MS P第一个方程表示实际消费量是实际收入与利息率的函数;第二个方程表示实际投资是利息率函数;第三个方程表示在均衡条件下,实际收入等于实际支出;第四个方程是简化的货币需求函数;第五个方程是货币供给函数;第六个方程是均衡方程

2.早期货币数量论以充分就业为前提,假定产量既定,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全部由物价水平的提高而吸收。凯恩斯的收入-支出理论认为,物价水平是既定的,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全部被实际产量的扩大所吸收。弗里德曼认为,短期内,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引起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的提高,但在长期中,所有实物量都是由非货币因素或者说实际因素决定的。

45

货币作用只是决定物价水平,决定以货币表现的名义收入和名义利息率等。

3.在货币供应量对经济活动发生作用的传导机制方面,弗里德曼与传统货币数量论和凯恩斯的观点也不同。

(1)传统的货币数量论的传导机制是: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将通过人们手上增多的货币来购买数量既定的产品,最后导致物价水平和名义收入水平同比例上升。

(2)凯恩斯的传导机制是通过利息率的变化使盈利能力和投资量发生变化,最终影响国民收入。

(3)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供应量增加了,而货币需求并没有变,人们便将多余的货币用来购买债券、股票及其它实物资产,这将导致债券、股票等价格上升,利息率下降,这就刺激了消费和投资,引起了产量的增加和物价的上升,于是又会促使利息率上升。所以从长期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并不会降低利息率,反而使利息率上升,而为降低利息率再增加货币供应量,则只会加剧通货膨胀。

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实际经济和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之间存在着“时滞”,一般说来,货币增长率的变化平均需要6-9个月以后才能引起名义收入和产量增长率的变化,在名义收入和产量受到影响后,平均在经过6-9个月价格才会受到影响,因此,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和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两者之间平均的时间间隔为12-18个月。

46

(三)通货膨胀与自然失业率

1.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所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2.包括在自然失业率中的失业者都属于摩擦性失业,不含有非自愿失业。

3.弗指出(根据自然失业率),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交替关系,只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即货币供给增加,价格高于预期水平,实际工资下降,雇主愿意增雇工人这样,通过提高通货膨胀率会减少失业,使实际失业率降到自然失业率之下,但这只是暂时的,因为价格变化会同时影响到预期,刺激实际工资上升,恢复到原来水平,于是雇主就减少产量,解雇工人,失业率上升被拉回到一个与较快的物价增长率相应的自然失业率。因此,菲利普斯曲线只在短期内才会存在,并且这种交替关系不是由通货膨胀本身造成的,而是价格预期落后于通货膨胀的结果。 4.正因为存在自然失业率,故凯恩斯以充分就业为目的的经济政策就无法完全消灭失业,而这些扩张性的政策只能增加货币供给量,引起通货膨胀,结果使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目前所存在的严重的“滞胀”局面。

5.对“滞胀”的解释,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和低速增长是政府庞大化的产物,两者有相互强化的力量”。政府庞大化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加速增长,而政府的管理又会导致价格体系时常,使经济资源不能有效配置,影响经济发展。

47

6.现代货币主义者认为,在开放条件下,通货膨胀可以从一国传递到另一国,这种国际传导机制主要有一下两种: (1)通货膨胀通过进出口产品价格的变动及其相互影响而在国际间传递,即通货膨胀通过国际贸易从一国传到另一国。 (2)通货膨胀通过国际资本流动渠道传递。

四、现代货币主义的经济政策 (一)政策主张的基调:自由放任

1.弗认为社会因该保证每个人在选择职业、运用资源、保有私有财产与使用收入方面的自由,而实现这种自由的经济制度就是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他们认为,市场的自发力量具有使资本主义经济自然而然地趋向均衡的作用。

2.弗里德曼把正确的货币政策归结为三点:第一,货币政策能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混乱的主要根源。第二,货币政策能够给经济运行和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背景。第三,货币政策能够有助于抵消经济体系中其他原因引起的比较重要的干扰。

(二)具体政策主要有一下几项: 1.“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弗认为,凯恩斯把限定利息率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是错误的,因为从长期看,该政策不仅不能降低利息率,还会引起通货膨胀。因此,他指出,货币当局只需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把控制货币供应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由政

48

府公开宣布把货币供应量的年增长率长期固定在同预定的经济增长率基本一致的水平。这就可以避免经济的波动和通货膨胀。

2.“收入指数化”方案

20世纪70年代,西方各国对付经济“滞胀”都先后推行了冻结和管制工资、物价的“收入政策”,但是,收效甚微。 弗的收入指数化方案,主张把工资、政府债券和其他收入同生活费用,例如同消费物价指数紧密联系起来,即对各种不同收入实行“指数化”,然后根据物价指数的变动进行调整,这样就能抵消物价波动对收入的影响,剥夺政府从通货膨胀中获得的非法收入,从而杜绝搞通货膨胀的动机。但此法不能消除通货膨胀,只能减轻其副作用。

3.实行浮动汇率制

弗里德曼认为,浮动汇率制是一种自动调节机制,它有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均衡的自动维持,能减轻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经济的不利影响。

1971年8月15日美国宣布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这就宣告了固定汇率的结束,各国陆续实行了浮动汇率制。

七、简要评论

1.在经济政策取向上赞成实行经济自由主义。

2.其理论本质上,仍然没有脱离传统的货币数量论的范围。

49

3.自然失业率尽管从“充分就业”的概念向现实前进了一步,但仍然与现实有距离。

4.他们的理论和政策主张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国家现实的经济问题而提出来的,但是,实行现代货币主义经济政策的后果是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各国的持续的经济衰退,这是其理论政策局限性的一个证明。

第八章 供给学派

一、供给学派产生的理论渊源和历史条件

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美国兴起的又一个与凯恩斯主义相对立的经济学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南加利福利亚大学的教授阿瑟·拉弗,哈佛大学教授马丁·费尔德斯坦等。 1981年美国里根政府一度把供给学派的理论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工具。该学派理论在英国撒切尔夫人当政时也曾受到高度重视。

供给就是商品和劳务的供给,也就是指生产,供给学派就是强调生产和供给的经济学派,所以,供给学派又叫生产学派、供给经济学。

(一)供给学派的理论渊源

1、供给学派的理论渊源主要是古典经济学,是指从亚当·斯密到约翰·穆勒并由萨伊建立的以供给为出发点,以生产、成本、生产率为研究重点,以经济自由主义为主要政策主张的经济理论体系。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