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软考网络工程师知识点复习结构图--希赛软考学院 下载本文

?

一旦建立线路,将独占信道;信道利用率低,浪费大。

?

连续传送数据,不存储报文,无数据转换。

?

呼叫建立后没有开销位。

?

负载重时可能阻塞呼叫的建立;但已建立的连接不发生延迟。

?

无差错和流量控制。

分组交换

?

线路交换的不足

? 分组交换的工作方式

?

分组交换的优点 ?

线路利用率高

? 可以进行数据率的转换

?

负载均衡 ?

优先级的应用 ?

差错控制 ?

分组交换技术

? 分组交换与报文交换的比较

? 分组交换的报文小,大的数据要进行分组

?

速度快

? 分组交换的两种实现方式

?

数据报 ?

虚电路

?

两种技术的比较

?

虚电路的效率高,适用于一段连续的时间内交换数据

? 数据报无呼叫建立,代价小

?

数据报原始,灵活 ?

数据报传递可靠 ?

内部与外部操作

?

内部:即是我们通常谈论的分组交换网 ?

外部:外部即是指终端到分组交换网的第一个交换机(边界) ?

内部与外部操作的组合

?

外部虚电路,内部虚电路;

?

外部虚电路,内部数据报;

?

外部数据报,内部虚电路;

?

外部数据报,内部数据报;

?

分组交换的阻塞控制

?

从一个阻塞节点向一些或所有信源节点发送控制报文分组

?

依靠路由信息

? 利用点对点的探针报文分组

?

在通过报文分组上允

许报文分组交换节点把阻塞信息加入

X.25

? X.25是一项广泛使用的报文分组交换协议标准,该标准有三个功能性层次,即物理层、链路层、报文分组层(网络层) ?

服务

?

虚拟线路服务:数据以报文分组的形式

在扩展的虚拟线路上传送。X.25提供两种虚拟的线路服务,虚调用和永久性虚拟线路

? 多路复用:一个DTE在一条物理的DTE-DCE链路上允许4095条共生的虚拟线路

?

流量和差错控制

?

流量和差错控制和 HDLC使用在实质上格式和过程完全相同,采用等停ARQ协议来进行差错控制和滑动窗口技术来进行流量控制

帧中继交换

?

帧中继是在第二层建立虚电路,用帧方式来载数据业务的一种数字传输系统

? 帧中继产生的条件:高质量的数字线路和高数据传输率的需求

?

特点:

?

帧中继的帧比HDLC操作简单,只做检错,不再重传,没有

滑动窗口式的流量控制,只有拥塞控制。 ?

通信过程流线化。它减少了用户与网络接口的协议功能以及网络内部的处理需求,从而降低了延迟,提高了吞吐率。

?

帧中继提供一种面向连接的、虚电路分组交换。

帧中继的网络用途

?

块交互数据:短时延和大流量

?

文件传输:较大的流量

?

低速率的复用: 利用帧中继的复用能力,可为较多的低速率应用提供经济的服务

?

字符交互通信:帧短,时延小和低流量

?

互联局域网:突发性,高速率和大流量

ATM

?

ATM本质是一种高速分组交换模式,它将话音,数据等所有的数字信息分解成

长度一定的数据块,并在各数据块前装配地址,优先组等控制信息构信元。

?

ATM产生的背景: ?

远距离的数据传

? 多种业务的接入(语音,数据和多媒体)

?

时延和服务质量

ATM的主要特点

?

ATM的主要特点

?

信元长度固定。53字节,5字节为信息头

?

信元格式与所传输的业务类型无关。

?

工作方式为面向连接的,连接在请求时建立和删除。

?

数据传输率高,延迟小,因此不采用反馈重发机制。

?

信元是ATM独有的特征。

?

使用了线路交换方法,也继承了高速分组交换对任意速率的适应性。

?

对协议的处理与转换采用硬件线路来进行,提高了处理速度。

?

采用的复用方式为ATDM(异步时分多路复用)。

ATM交换和控制

?

ATM网络结构:

?

虚拟通道(VC):用于描述ATM信元单向传送的一个概念,信元都与一个惟一的标识值(VC)相联系,同一VC的信元群,拥有相同的虚拟通道标识(VCI)。

专题五:网络体系结构及协议

?

网络体系结构是计算机之间相互通讯的层次,以及各层中的协议和层次之间接口的集合。如TCP/IP 或OSI等

?

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和分布系统中互相通信的对等实体间交换信息进所必须

?

虚拟通路(VP):用于描述属于虚拟通路的ATM信元的单向传输的一个概念,一个VP可以用复用的方式容纳65535个VC!属于同一VP的不同的虚拟通道的信元群,拥有相同的虚拟通路标识(VPI), VC和VP都属于ATM层。

?

传输通路:它是网络部件的延伸和扩展,它汇集和分解传输系统的有效负载,属于物理层,在一条传输通路上可以容纳多虚拟通路。

遵守的规则的集合。如IP或IPX等。 ?

协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语法(syntax) :包括数据格式、编码及信号电平等。

2、语义(semantics):包括用于协调和差错处理的控制信息。

3、定时(timing) :包括速度匹配和排序。 网络体系结构及协议

?

ATM的交换:

?

传输通路交换:这

是属于物理层的交换,就象线路交换,信元的VPI 和VCI都不变。

?

虚拟通路交换:对整个通路交换,即只改变信元的VPI值,但VCI值不变。

?

虚拟通道/虚拟通路交换:有两种情况,即同一虚拟路内的VC交换,这只是改变信元头的VCI值。另一种是通路间的通道交换,这样信元头的VPI和VCI都要变。

?

OSI(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OSI/RM参考模型提出了用分层的方法实现计算机网络的互联与互操作功能。按照这种技术(指分层)构造的系统可以从逻辑上看成是一些连续层次的组合,就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划分为不同的局部问题,并规定每一层所必须完成的功能。下层为上层提供服务,上下层之间靠预先定义的接

口联系,每一层的功能都是在其下层功能的基础上实现的。这样,网络体系分层的方法就把复杂问题分解成多个独立且较容易解决的子问题。 ? OSI(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共分为七层

?

物理层 ?

数据链路层

?

传输层

?

网络层

?

会话层

?

表示层

?

应用层

?

物理层 ?

功能

?

提供为建立、维护和拆除物理链路所需要的机械的、电器的、功能的和规程的特性。

?

有关在物理链路上传输非结构的位流和故障检测指示。

? 介质:是传输信号能够通过的各种各样的物理环境。为了使计算机能够彼此之间进行通信,必须在物理上对它们进行连接。

?

屏蔽双绞线 ?

非屏蔽双绞线

? 直通、交叉电缆及586A、586B标准

?

同轴电缆 ?

光纤 ?

设备 ?

收发器 ?

中继器

?

多端口中继器

?

冲突与冲突域的概念

?

数据分组产生和发生冲突的这样一个区域被称为冲击域。

?

数据链路层

?

功能: ?

?

在网络层实体间提供数据发送和接收的功能和过程

? 提供数据链路的流控

?

特点:

?

通过逻辑链路控制LLC与高层进行通信

?

使用一个平的寻址方案

?

使用帧技术来组织数据的各比特

? 使用介质访问控制来选择哪一台计算机传送数据

?

MAC地址的概念: ?

是标识一台主机的硬件地址

? 组成:生产商+序列号共48位

?

MAC广播 ?

设备 ?

网桥 ?

交换机 ?

网络层 ?

功能:

?

控制分组传送系统的操作、路由选择、拥挤控制、网络互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