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消耗能量
58.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相比,细胞内液a含有:
A. 较多的Na+ B.较多的C1- C.较多的Ca2+ D.较多的K+ E.较少的C1-
59.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相比,细胞外液含有:
A.较多的Na+ B.较多的CI- C.较多的Ca2+ D.较多的K+ E. 较少的Na+
60.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幅度:
A. 不随刺激强度变化而改变 B.不随细胞外Na+含量的变化而改变 C. 不随传导距离而改变 D.不随细胞的种类而改变 E.不随细胞内Na+含量的改变而改变
61.在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中,下列哪些因素影响轴突末梢囊泡的释放: A.细胞外液中Ca2+ B.细胞外液中Mg2+ C.轴突末梢动作电位的幅度 D.接头后膜的电位变化 E.接头后膜受体的密度
62.终板电位的特点是:
A.无“全或无”现象 B.无不应期 C.呈电紧张性扩布 D.可以总和
E.可发生不衰减性传导
63.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特点是: A.单向传递 B.化学传递 C. 时间延搁 D.不易受环境因素影响 E.“1对\尸的关系 64.在运动终板处;
A.产生的终板电位即是肌膜的动作电位 B. 终板膜本身不产生动作电位
C. 终板电位与局部电位无共同之处
D.终板膜上的离子通道是化学依从性通道 E.终板膜上的离子通道为电压门控通道
65.横桥的特性是:
A.可与肌纤蛋白结合,拖动细肌丝向M线方向滑行 B.可与肌钙蛋白结合,使原肌凝蛋白分子构型发生改变 C.具有ATP酶活性
D.具有腺苷酸环化酶活性
E.具有GTP酶性
66.固定前负荷,改变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是: A.后负荷加大时,可使肌肉收缩的张力增大,缩短速度变慢 B.后负荷加大到一定程度,可使肌肉出现等长收缩 C. 后负荷减小到零时,肌肉收缩的缩短速度达到最大值 D.只要有后负荷,总是缩短出现在前,张力产生在后 E.肌肉收缩时,总是张力产生在前,缩短产生在后 67.前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表现为: A.前负荷加大时,肌肉最大张力随之加大
B.加大到超过最适前负荷时,肌肉最大张力随之减小 C. 最适前负荷可使肌肉产生最佳收缩效果
D.最适前负荷使肌肉处于最适初长度
E.只要有前负荷,总是缩短出现在前,张力产生在后 参考答案
A型题
1.E 2.D 3.A 4.C 5.B 6.C 7.D 8.D 9.D 10.B 11.C 12.B 13.A 14.C 15.B 16.B 17.D 18.E 19.D 20.E 21.B 22.D 23.C 24.C 25.E 26.B 27.C 28.D 29.B 30.D 31.C 32.D B型题
33.B 34.D 35.A 36.C 37.C 38.D 39.D 40.E 41.A 42.C 43.D 44.B 45.E 46.A 47.B 48.C 49.D 50.B 51.E 52.A X型题
53.ABC 54.ABCE 55.ABC 56.ACD 57.AE 58.DE 59.ABC 60.AC 61. ABC 62.ABCD 63.ABCE 64.BD 65.AC 66.ABCE 67.ABCD
第二章 神经系统 [ A型题]
1.突触前抑制的特点是: A. 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
B.突触前膜超极化
C. 突触前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D.潜伏期长,持续时间长 E.通过轴突-树突型突触的活动来实现
2.当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 A. 钠、钾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去极化
B.钠、钙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超极化 C. 钾、氯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超极化
D.钾、钙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去极化 E. 钠、氯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去极化
3.GABA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其结果是: A. 直接引起一个动作电位
B.先引起EPSP,经总和达到阈电位,产生一个动作电位 C.先引起IPSP,经总和达到阈电位,产生一个动作电位 D.引起IPSP,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 E.引起一个较大的EPSP
4.突触前抑制产生的机制是: A.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增多 B.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增多
C.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减少
D.突触后膜超极化,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 E.突触间隙加宽
5.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是:
A.入泡作用 B.出泡作用 C.易化扩散 D.主动运输 E.单纯扩散 6.下列关于兴奋性突触传递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Ca2+由膜外进入突触前膜内
B.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
C.突触后膜对Na+、K+,尤其是对K+的通透性升高 D.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E. 突触后膜电位去极化达阈电位时,引起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
7.关于突触传递的下述特征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单向传递 B.中枢延搁
C.兴奋节律不变
D. 总和 E.易疲劳
8.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元细胞体主要集中于脑内哪一部位: A.脊髓前角 B.中缝核 C.纹状体 D.低位脑干
E.黑质和红核
9.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轴突侧支与闰绍细胞形成的突触所释放的递质是: A.5—羟色胺 B.甘氨酸 C.Y-氨基丁酸 D.乙酰胆碱 E.去甲肾上腺素
10.脊髓的Renshaw细胞,其末梢释放的递质是: A.乙酰胆碱
B.去甲肾上腺素 C.GABA D.甘氨酸 E. 牛磺酸
11.交互抑制的生理作用是: A. 保证反射活动的协调性
B.及时中断反射活动 C. 使反射活动局限化
D.使兴奋与不兴奋的界限更加明显
E.有利于反射活动的交互进行
12.Renshaw细胞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抑制属于: A.交互抑制
B.传人侧支性抑制 C.突触前抑制 D.回返性抑制 E.对侧肌抑制
13.下列哪种神经元的连接方式是产生反馈性调节作用的结构基础: A.单线式联系 B.聚合式联系 C.环状联系
D.辐散式联系 E.链锁状联系 14.在动物实验中,当脊休克过去之后,在原来切断面以下再作第2次切断,其结果是:
A.脊休克再出现
B,不再出现脊休克 C.动物立即死亡 D. 脊休克加重 E. 出现血压降低
15.膝跳反射是属于: A. 单突触位相性牵张反射 B.单突触紧张性牵张反射 C.多突触位相性牵张反射 D.多突触紧张性牵张反射 E. 单突触的牵张反射
16.γ-运动神经元的生理功能是: A.引起梭外肌收缩 B.直接兴奋α-神经元 C. 引起梭内肌舒张 D.直接抑制α-神经元
E.调节肌梭的敏感性
17.肌梭与梭外肌的关系及其生理功能是: A. 并联关系,感受长度变化 B.并联关系,感受张力变化 C. 串联关系,感受长度变化
D.串联关系,感受张力变化 E. 并联关系,感受压力变化
18.腱器官与梭外肌的关系及其生理功能是: A. 并联关系,感受长度变化
B.并联关系,感受张力变化 C. 串联关系,感受长度变化
D.串联关系,感受张力变化 E.并联关系,感受压力变化
19,在对侧伸肌反射中,反射时的长短主要取决于: A. 感受器兴奋及冲动在传入的传导时间 B.兴奋经过中枢突触的传递时间 C.冲动在传出神经上的传导时间
D.冲动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导时间 E.感受器兴奋所需的时间 20.肌梭的传入神经纤维是: A. α纤维 B.γ纤维 C.I类纤维 D.Ⅱ类纤维 E.I和Ⅱ类纤维
21.下列关于脊休克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 B.是由于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