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四)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文化解析版 下载本文

课时检测(四) 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西汉“田虽三十……加之以口赋更徭之役,率一人之作,中分其功。农夫悉其所得,或假贷而益之。是以百姓疾耕力作,而饥寒遂及己也。”这说明汉代( )

A.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B.田赋之外的负担使农民生活困苦 C.土地兼并导致大量农民饥寒交迫 D.高利贷导致大量农民濒临破产

解析:选B 材料反映自耕农除田赋之外负担依然沉重,这导致“百姓疾耕力作,而饥寒遂及己也”,可见自耕农饥寒交迫、生活困苦的原因是田赋之外的负担,而非土地兼并,故排除C项,选B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耕农一直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但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表明自耕农困苦的根源在于“加之以口赋更徭之役”而非高利贷,排除D项。

2.更赋,汉制,成年男子均须为政府服徭役,共有三种,即正卒、戍边、更卒。更卒之役是每人每年须在本地为地方官府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而所出之钱,即谓之更赋。更赋的实行( )

A.成为汉朝敛财的重要途径 B.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C.反映了汉朝商品经济发达 D.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

解析:选B 据材料“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可知通过更赋能够减少对农民的负担,尤其是在农忙时,让农民能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农业生产,故B项正确。

3.史载,东汉初期,庐江(今安徽合肥)“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后来,王景迁任庐江太守,“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民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据此可知,东汉( )

A.农耕技术的推广促进农业发展 B.犁制农具的改良巩固传统经济模式 C.人口迁移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水利工程的修复影响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选A 根据材料“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民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可知,犁耕技术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犁制农具的改良指曲辕犁,是唐朝出现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魏晋时期,人口迁移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王景是东汉时期,当时经济重心并未南移,故D项错误。

1

4.如图为东汉画像砖中的《弋射收获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多元化的生产劳动状态 B.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 C.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发展 D.土地国有制下的集体劳动

解析:选A 《弋射收获图》反映的是狩猎、农业生产的情景,这体现了当时多元化的生产劳动状态,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

男耕女织的劳动和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故B、C两项排除;D项是商周时期的劳动情景,与题目时间不符。

5.秦始皇为统一岭南开凿的灵渠;东汉政府在治理黄河水害上有显著的成效;唐朝设置了专门管理水利的机关;明太祖时,兴修塘堰近五万处。这反映了( )

A.从秦以后,兴修水利工程已制度化 B.兴修水利工程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私欲 C.兴修水利工程促进全国统一的作用 D.兴修水利工程是历代朝廷的重要职能

解析:选D 根据材料可知,历代封建政府兴修水利或设置官职管理水利,故兴修水利工程是历代朝廷的重要职能,D项正确;材料中只有唐朝体现兴修水利工程已制度化,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兴修水利工程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私欲,B项错误;秦始皇为统一岭南开凿的灵渠体现兴修水利工程促进全国统一的作用,但与材料其他信息不符,C项错误。

6.(2019·齐鲁名校调研)学者许倬云说:“战国以来存在着强大的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其中隐含的种种可能,在汉代帝国复杂的政治与社会演变中遭到了窒息。”这是因为汉代( )

A.农业经济相对发达 C.盐铁官营阻碍进程

B.战争导致经济衰落 D.内乱加剧政局动荡

解析:选C 农业的发达能够为商业与城市化提供原料和动力而不会使其遭到窒息,故A项错误;汉代的对外战争虽然频繁,但并没有导致经济的衰退,故B项错误;盐铁官营等经济统制政策阻碍了个人商业的进程,更使得城市化进程被大大延缓,故C项正确;两汉时期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内乱,故D项错误。

7.《九章算术》中的《均输篇》第27题:“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问本持米几何?”答曰:“十斗九升、八分之三。”这则材料本质上反映了汉代( )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数学知识相当发达

B.关税的数额相当高 D.对“市”的严格管理

解析:选A 材料大意是:客商向外运送一批大米,中途必须经过三个要纳税的关卡。

2

按规定过外关需交纳货物的1/3;过中关交纳1/5;过内关交纳1/7。可知汉代关卡众多,对过往商品征以重税,反映了当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选A项。B项是对材料的表面解读,不是本质反映,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汉代的数学发达,也没有体现对“市”管理严格的信息,故排除C、D两项。

8.(2019·滨州调研)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 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 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 D.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

解析:选D 汉初,社会经济破坏严重,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了道家的“黄老之术”,即“无为而治”的思想,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的经济实力恢复和增强,国力日盛,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所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9.(2019·青岛调研)下表表明( )

层级 官学 私学

A.完整的教育体系逐渐形成 B.儒学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 C.进入官学成为入仕唯一途径 D.官学垄断教育局面开始打破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可知,从中央—郡国—县—乡—聚设置了官学,私学有精舍和书馆,因此形成了由中央到地方、从官学到私学的教育体系,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官学的统治思想是否就是儒学,故B项错误;材料呈现的是教育体系,未涉及选官制度,故C项错误;官学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是孔子创办私学,故D项错误。

10.下表是先秦、秦汉思想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据此可知( )

观点 “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出处 《老子》 《庄子·达生》 中央 太常→太学 郡国 学 县 校 乡 庠 聚 序 精舍→书馆 3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A.天人合一思想的大致形成过程 B.儒道两派的思想主张基本一致 C.古人已经注意到环境污染问题 D.思想家都有维护君主专制愿望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解析:选A 老子强调万事都要遵循法则,不能违背;庄子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董仲舒认为天、人之间存在一种神秘的联系,天主宰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动天,三者都突出了人对自然的顺应与和谐,故答案为A项。董仲舒的新儒学吸收了一部分道家思想,但不代表两者思想主张基本一致,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古人在当时是否已经注意到环境污染问题,排除C项。君主专制的形成和发展以秦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为起点,老子和庄子生活的时代还没有产生,排除D项。

11.东汉光武帝设立“举谣言”制,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以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东汉出现了一系列因“谣言”而黜陟的官吏。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

A.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 C.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策

B.监察体系臻于完备 D.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解析:选C 根据题干“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可知统治者尊重民意,以民为本,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故选C项;社会舆论对官吏升黜有一定的影响,“决定”说法绝对,故A项错误;“臻于完备”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选官标准,D项错误。

12.钱穆先生在评论汉代的士人政府时认为,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渐从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为士人参政的新局面。该局面( )

A.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 C.促进了儒学地位的提高

B.实现了社会公平公正 D.开启官僚政治体制先河

解析:选C 材料中的转变是由于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重用儒生,从而使得儒学取得“独尊”的地位,故这种局面促进了儒学地位的提高,C项正确;贵族政治仍旧存在,“彻底结束”的表述有误,排除A项;当时不可能“实现社会公平公正”,排除B项;秦始皇时期中央与地方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已经开启官僚政治体制之先河,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董仲舒的教化思想,深刻影响着古代政治与文化的走向。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性待教而为善,此之谓真天。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