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二泉映月》课堂教学实录 下载本文

文教学改革和流派》、《王崧舟语感教学法》、《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的构建》、《诗意语文》等4部教育教学论著,在省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天地一堂课》、《语文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诗意语文挥洒诗意人生》、《诗意语文,追寻生命化教育的境界》、《磨你千遍也不厌倦》等论文100余篇。

从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特级教师,他坚信“人品、师品、学品、文品、课品”的统一是事业成功的基石,他所追求的是这样的一种事业境界:在促进学生生命和谐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自我生命的和谐发展,让师生在语文的大地上诗意栖居。

【老师们说:】

《诗意语文给我的感受》 ——吴颖

诗歌是凝练的,是情感的产物。能写出诗歌来的人,一定是细腻的,敏感的,她的心是柔软的。王崧舟能把课上得像诗歌一样美,一样扣人心弦,是我所可望而不可及的,但虽不能为之,仍心向往之。

我是在学校的教研活动中初识王崧舟的,他的《长相思》荡气回肠,他的《二泉映月》凄凄惨惨,他的《一夜的工作》哭哭啼啼,他的《鱼游到了纸上》安安静静。他的课堂大气而沉着,激情澎湃,学生在他的带领下深入文本,直面作者,体验别样的意境,感受不曾体验过的悲欢离合,在他的渲染下,学生也摇头晃脑,成了一个个语文味十足的小王崧舟。

周六,我在网络上找到了王崧舟的《长相思》,再一次与王老师和他的学生们一起沉浸在他那诗一般的课堂中,沉醉不知归路。我,一个不在场的局外人,都情不自禁地收到了他的感染。

我不禁要问,是什么让他能上出这样精彩的课?他成功的秘诀在哪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回看王老师的成长经历,学习伴他一路走来。工作的前五年,是他崭露头角的五年。接下来是他“孤独沉潜”的五年,最后才是他“一鸣惊人”的时刻。前十年,他看了许多本书,听了无数堂课。他向书本学习,向周围的老师学习,学习成了王老师工作生活中的主旋律。因此,听过王老师的课,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学高为师”,他的课堂给我一种“厚重感”。回想自己,常常会忙于琐事,疏忽了学习。经常教育孩子要向书本,向生活,向周围的人学习,而说实在的,自己却做得并不够好,静下心来多看书,多学习,是我需要一辈子督促自己做的事情。

我感觉,听王老师的《长相思》就是在看他在诗歌上加旁批的过程。短短的一首诗,在他的课上成了一部活的历史,听课者与老师一同进入了作者的世界。以前,我总觉得,读书只需要率性而为,读就读吧,不需要做太多的深入思考。而今看来,我是错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思考,需要研究,要做一名有心人。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越来越敏锐,细致,获得更多的感悟。同样读一本书,人们的收获不尽相同。精读一本书,胜于不加思考地10本书。王老师说,他在备这节课时做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诗词,研究纳兰性德,做了许许多多的旁批。正是这些深入文本的研究,让王老师吃透教材,正是这些思考,使王老师把教案读出了自己的味道来,一步步走向成熟,迈向成功。

教育是一项没有止境的事业,需要我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超越自己,完善自己。任何成功人士都是个人努力加上后天机遇的结果,我能向王老师学习的就是这种为教育而献身,全心投入的忘我精神。

《学习王崧舟老师课堂实录有感》 ——唐丽菲

读了王老师的生平,看了他的课给我的第一感受是王老师对语文诗意的追寻,淡定而从容,这份淡定与从容打动了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透过诗意的语文再读王崧舟,读到的是诗意的语文成就了王老师诗意的人生,其实质是王老师对人生或者说对事业的诗意追求,才会流淌出诗意的语文。这不禁让我深深的反思,我该怎样教语文?我在追寻什么样的课堂?

我觉得归于自然的、天人合一的课堂是最理想的课堂。当然,我现在还只是在让课堂更自然这一浅层次摸索着。这课堂就如同人之妆容,素面朝天是朴素美,略施淡妆是典雅美,而浓妆艳抹的恰到好处也能尽展风姿。关键在于选择适合自己的,符合自己的风格的,展现真实的,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一、指导朗读,深入人心。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传授语文知识,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指导朗读,从而传情达意,进而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中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让我们来看看王老师《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堂实录。王老师处理此处的“读”自有新意。教师引读课文中有关情景的语句,而学生接读文中七个带“游”的句子。通过师引生读,学生自然就精神集中,情趣盎然。其次,王老师指导“读”时指向性非常明晰,就是要让学生的眼神和思绪都聚焦在这

七个带“游”的重点句子中,通过品读和把这七个带“游”的句子串起来思考和体会,帮助学生理解“游” 的各中含义。王老师反复引导学生读,用情领情,让学生在品读中亲近文本,享受读书的乐趣。

二、以词切入,感悟全文。

在理解文章时,词语的理解与全文的核心内容或密切相关。不能正确理解,就会影响学生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正确理解,对这样一些词语,要给以足够的关注。《鱼游到了纸上》以青年人“身残志坚”为主题,而王老师则是通过引导学生理解“静静地画画”这个词使学生对文章解读回归了心与物游、宁静致远的中国传统的文化主题上,让平淡无奇的文章一下子丰盈起来,充满了文化的意味。这不禁让人感叹,王老师真不愧是一位智慧的人,更是一位智慧的大师。

《诗意地栖居于课堂》 ——甘卓慧

捧着这么多关于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的学习材料,细细品读,各种感觉不时冲击着我。

第一感受:震撼!

瞎子阿炳的名曲《二泉映月》无论何时何地都足以撩动每一个人的心弦,而王老师的《二泉映月》这一课也肯定能震撼许多语文老师的头脑!王老师不愧是诗意境界创造的高手,这一堂课蕴含着丰富而伟大的情感因素。他善于用充满魅力的语言、优美动听的音乐创设如诗般的画面,抓住某一个细小环节,一个词,一句话,浓墨重彩,大肆铺陈,或从不同角度,或发挥想象,或从感情深浅,然后再收回去,放得开,收得拢。学生们就在这种特定的场景中尽情挥洒他们的智慧,与文本、教师和人物对话。这诗意的课堂足以使我震撼。

第二感触:敬佩。

语文课究竟该怎么上?“一堂好的阅读课应做到: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我想,王老师给我们做出了示范。他的教学摆脱了“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充分体现了“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从这一堂课上可以充分看出王老师“以读感悟,读中熏陶”的教学思想。由他的板书带动课文的教学,以此辐射全文,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潜心感悟。教师的大胆取舍,为把课堂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创造了条件。只有这样让学生从心理上占据主动地位,才谈得上主动阅读、主动感悟和主动评判,语文课堂也才有真正的生命活力。这诗意的教学值得我敬佩。

第三感想:向往……

王菘舟老师是许多语文特级教师中的一个,尽管这么多特级教师流派纷呈、风格各异,但究其根本,还是有着很多共通点的。他们都爱学生、爱语文教学,他们都遵循着语文教学的规律来上每一堂课,他们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他们的语文教学都和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整个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能在这些老师的课堂上做学生那一定是愉悦、幸福的,那我也能让我的学生有这种感受吗?如果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或许可以说不想当特级教师的老师不是好老师。特级教师,如果你仅仅认为这是一个荣誉,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它是敬业的写照,是爱生爱教善教的代名词,是人格魅力的展现,是每一个教师用毕生精力不断追求的美好目标。我将循着身边所有优秀教师的脚步,去除杂念,潜心钻研,不断提升,希望能有一天,我也能像王菘舟老师一样,诗意地栖居于课堂!

《王崧舟老师从教四阶段给我的启示》 ——平学华

王崧舟老师把自己的教育生涯,总结为四个阶段:崭露头角、孤独沉潜、一鸣惊人和开创流派。

“崭露头角”让人记住了年少得志的王崧舟,工作第二年就得到教坛新秀的称号,并且成为了教导主任,王老师把这头五年取得的成绩归结为“机遇”,是那个时代的召唤。然而我却想起了一句话:“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但机会往往只留给有准备的人。”是啊,我觉得只有当自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机会来临的时候,才能像风一样推动着你向正确的航向行驶。所以给了年轻的我这样的启示:要想真正把握好每一次机会,那么只有在机会来临之前,在思想上、行为上都准备充分。那如何准备充分呢?王老师的第二个阶段给了我极为重要的启示。

王老师说:“生命像一条河。”上游的水会自然地流到下游,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为下一个阶段做好准备。王老师的“孤独沉潜”,让我看到了深埋的“孤独”,发出的璀璨之光。虽然孤独,却不平庸。王老师翻开自己的档案,这孤独的5年没有任何公开课、没有任何获奖,也没有任何荣誉。这应该算是生命的“空白段”。但这一部分真的是他人生的空白吗?不,这里充满了宁静致远的气息,是积聚力量的加油站。王老师放慢自己前进的脚步,沉静下来,埋进去教书、读书、研究,为下一阶段的“一鸣惊人”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他在这个阶段做的几件事情,让我获得了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有想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就要博览群书。

其次,要学会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善于总结,尊重自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