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评价与区划技术要求(含遥感) 下载本文

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评价与区划技术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

2008年7月

目 录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 1 2 引用标准 .......................................................... 1 3 总则 .............................................................. 2 4 设计书编写 ........................................................ 2 5 资料收集与分析 .................................................... 5 6 热红外遥感调查 .................................................... 6 7 地热井调查 ....................................................... 12 8 温泉调查 ......................................................... 13 9 地热资源评价 ..................................................... 14 10 地热资源区划及开发利用区划 ...................................... 19 11 成果编制要求 .................................................... 23 附录A 医疗热矿水水质标准 ....................................... 48 附录B 热矿水矿物原料提取工业指标 ............................... 48 附录C 名词与术语 ............................................... 49 附录D 地热资源分级 ............................................. 50 附录E 地热储量分级 ............................................. 51 附录F 地热资源评价方法 ......................................... 52 附录G 地热资源梯级综合利用 ..................................... 55 附录H 填表说明 ................................................. 56

1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本要求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评价与区划》项目(以下简称“项目”)专门制定。

1.2 本要求规定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设计书编制、资料收集与整理、野外调查、动态监测、数据库建设、地热资源评价与区划、报告及图件编制与提交等等工作的基本要求。

1.3 本要求适用于项目并可供相关工作参考。

2 引用标准

GB 11615-89 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 DZ 40-85 地热资源评价方法

DD 2004-01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GB 8537-1995 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 GB/T 14848-1993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 5084-1995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TJ35-2005 渔业水质标准

GB 2260-98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 9649-88 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 GB/T 13923-92 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GB/T 13989-92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GB/T 17797-99 地形数据库与地名数据库接口技术规程 GB/T 17798-99 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DZ/T 0197-1997 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 DDZ 9701 资源评价工作中地理信息系统工作细则 DDZ 9702GIS 图层描述数据内容标准 DZ/T 0124-94 水文地质钻孔数据文件格式 DZ/T 0128-94 地下水资源数据文件格式 GB/T 14950-1994 摄影测量与遥感术语 DZ/T 0151-1995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 DZ/T 0190-1997 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程 DD 2001-01 1:250000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 “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技术要求

1

3 总则

3.1 本要求所指地热资源是在我国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地壳内可供开发利用的地热能、地热流体及其有用组分。

3.2 《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评价与区划》项目总体目标任务是,通过区域地热资源调查评价,总结我国不同类型地区地热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开发潜力;对主要地热田和地热产地开展资源论证;对全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进行评价和区划;总结地热勘查和开发利用的技术方法,制定地热资源勘查评价技术规范;提出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和保护区划意见。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管理地热资源提供基础依据。

3.3 《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评价与区划》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设计书编制、资料收集与整理、野外调查、动态监测、数据库建设、地热资源评价与区划、报告及图件编制与提交等工作应按本要求严格执行,如有特殊情况,可以书面申请形式向项目管理部门提出,经项目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协商后确定。

3.4 本要求如与相关最新国家标准或规范不同,应以最新国家标准为准直接执行,并通过电话或其它形式向项目管理部门提出,促进本技术要求更加合理和完善。

3.5 项目工作中应不断更新地热数据,最终报告和图件均应体现最新地热数据。 3.6 报告及图件要体现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适应行政管理部门和专业研究单位的需要。

4 设计书编写

以下内容对设计书编制提纲、工作程序、基本要求进行了规定,设计书编制应按项目管理部门要求及时编制,以促进项目顺利实施。

4.1 设计书编写提纲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目的任务

第二节 工作区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 第三节 工作区社会经济发展与本项工作需求

第二章 以往工作程度

第一节 区域基础地质工作 第二节 区域水文地质工作

2

第三节 区域地热资源勘查工作

第三章 地热地质概况

第一节 区域地质条件 第二节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第三节 地热资源形成的地质背景 第四节 地热资源分布概况 第五节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第四章 工作方法与工作标准

第一节 资料收集

第二节 遥感解译及热红外遥感调查 第三节 地热资源野外调查 第四节 水样采集与测试 第五节 地热资源评价 第六节 地热资源区划 第七节 报告编制 第八节 信息系统建设 第九节 工作标准

第五章 工作部署

第一节 工作部署原则

第二节 工作部署原则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三节 年度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第六章 实物工作量 第七章 预期成果

第八章 组织机构与人员安排

第一节 组织管理 第二节 人员安排

第九章 专用仪器设备购置说明 第十章 经费预算

第十一章 质量保障与安全措施

第一节 技术和质量保证措施

第二节 经费、设备和安全及劳动保护措施 第三节 项目全面质量管理办法及措施

3

4.2 工作程序

设计编写的工作程序包括:明确任务、资料收集、现场踏勘、设计编写、设计初审等。

4.2.1 明确任务

项目实施单位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的《地质调查计划项目任务书》、项目承担单位根据计划项目实施单位下发的《地质调查工作项目任务书》,认真研究项目的目标任务,落实设计编写的具体方案,并做好设计编写的相关准备工作。

4.2.2 收集资料和现场踏勘

设计编写前要系统收集工作区内已有的相关地质工作成果与资料。并在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设计编写的需要,进行必要的现场踏勘。

4.2.3 设计文字及图件编制

设计编写时,项目实施单位和承担单位应根据地质调查项目任务书及有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和要求,及时组织设计编写,按时保质完成设计及附图、表的编制。

4.2.4设计初审

设计初稿完成后,项目实施单位和承担单位应组织有关专家对其进行初审。初审的重点是设计的内容是否真实可靠,实施方案能否满足项目任务书的有关要求。设计编写单位应根据初审意见认真进行修改完善,提交设计的送审稿。

4.3 基本要求

4.3.1 设计应充分体现地质调查项目的工作阶段和工作性质,并按不同阶段和性质编

写设计:属于跨年度的新开项目必须编写项目总体设计,续作项目只须编写年度工作方案。

总体设计按不同专业设计书编写提纲编制,并在综述以往地质工作程度和充分收集、分析前人工作成果资料的基础上,明确本年度工作方案(作为总体工作部署的一部分)。

年度工作方案应对项目工作进行系统总结和分析,详细说明项目任务书下达的总体工作任务和已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上一年度批准的设计工作量以及实际完成情况(含工作量完成百分比)。对没有完成的工作量应说明具体原因,并将未完成工作量纳入本年度统筹安排。同时,对照本项目任务书下达的目标任务和预期成果,重点阐明上一年度工作取得的主要进展和成果,简述项目实施以来累计取得的成果,并客观评述项目取得的主要进展和存在的不足,及时总结经验,确保年度工作方案有充分依据并具有可操作性,为本年度工作安排提供借鉴。

4.3.2 设计编写应按照各专业设计编写技术要求执行,凡未列出的专业类别可参照相

4

关专业的编写要求。

4.3.3 设计的工作方案应充分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加强技术方法的有效性

试验,实现优化组合,力争用最经济的工作量实现最佳工作成果,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必要时,可以设计多方案供专家论证确定最佳方案。

4.3.4 设计必须符合任务书的要求,如有较大变更,按规定报批,根据批准编写设计。 4.3.5 设计编写前必须充分收集前人资料,并进行综合研究,使设计有充分的依据和

可操作性。设计书要符合有关标准和要求,要求内容完整、文字精炼、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附图附表齐全美观。

4.3.6 地质调查项目按有关要求编制设计预算,项目设计预算必须由经过专业培训,并

取得中国地质调查局印发的结业证书的专业人员编制。

5 资料收集与分析

5.1目的

以任务书和设计书为依据,开展资料的收集工作,进行深层次开发分析研究,明确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地热地质、控热构造、流体特征、动态特征、热储特征、地热成因、开发利用等。

5.2 资料收集主要内容 5.2.1 区域地质背景资料

包括以往的区域地层、构造以及深部构造等资料,尤其要掌握活动断裂的分布及其性质、岩浆活动情况。

5.2.2 地球物理勘探资料

包括以往的航磁、重力勘探、大地电磁、电法(超长波)测深、地震和测井等资料。

5.2.3 温度场资料

包括现有的地热井测温、温度场空间分布(平面上、垂向上)、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值等资料。

5.2.4 动态资料

包括现有的地热井、温泉的流量、开采量、温度、水位(压力)、流体质量以及开发利用的历史动态数据。

5

5.2.5 勘探和研究报告

包括以往各地热田的勘探和研究成果报告、各地热井的成井报告以及各温泉的勘探研究报告等。

5.2.6 地热钻孔资料

包括地层岩性、储层结构特征、初始流体特征、抽水试验、测温数据、岩石水理参数和热物理参数等。

5.2.7 温泉资料

包括温泉的泉口高程、泉点类型、泉域面积、地热温标、泉口地质环境、交通条件、泉水用途、开发利用现状、盖层岩性、热储岩性、监测项目、取样情况、流体特征、热储特征等。

5.2.8 影像资料

包括以往地热井、温泉开发利用的历史影像资料。

6 热红外遥感调查

6.1 目的任务

综合利用卫星遥感、航空热红外遥感及地面红外测温等手段开展区域下垫面特征调查,进行研究区下垫面光谱特征、热辐射特征等分析,结合地面岩石、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的空间分布,圈定高温地热异常带。

6.2数据选择

6.2.1 美国陆地卫星数据

Landsat的重访周期为16天,这使得其白天和夜间成像的TM6(ETM+)数据对于进行地表热异常提取以及地热资源预测是理想的数据源,其中TM6的空间分辨率是120m,对于面积较小的地表热异常不能探测出来,60m热空间分辨率的Landsat-7、ETM+的地表热异常探测应用使得状况有改善,但该数据现在已经无法获取,只能应用历史影像资料。

6.2.2 地球观测系统EOS数据——ASTER

ASTER热红外谱区的波段数达到了5个,分辨率仅为90米,但其量化值为12bit;因此,热图像像元值的动态范围更大,温度信息更丰富,更有利于热信息分析提取,故用其进行地表温度反演比较合适。

6

6.2.3 中巴资源卫星数据

中巴卫星遥感数据用途广泛,可用于土地利用、水资源调查、农作物估产、探矿、地质测绘、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海岸带探测等地球资源与环境调查各个方面,但是,IRMSS热红外B9波段的空间分辨率比较低,数据的质量不是很稳定,对于大面积地表热异常的探测而言,其利用效果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和提高。

6.3 图像预处理

6.3.1 几何纠正

利用已有的地形图(1/5万)或地面控制点对所获取的遥感影像进行地理坐标的校正。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校正控制点可在1/5万地形图中均匀选取或野外实测,每个图幅(1/5万)应不少于9个点;选定控制点后利用多项式拟合法进行图像几何校正;校正后的影像与地面控制点间的拟合精度应控制在2个像元以内。

6.3.2 辐射校正

辐射校正包括辐射定标、大气校正等。由于大气校正所需参数难以获得,故本工作不再对大气校正的相关内容作硬性规定,仅在亮温计算的基础上通过经验公式进行地表温度的计算。

遥感传感器在成像过程中,将获取的辐射强度以一定法则换成DN值(灰度值),并进行数字化输出。因此,对于所获取的影像应进行辐射定标,获得辐射值。

对于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数据,校正过程如下: ① DN值转换为辐射强度L???

Landsat 5 TM数据:L????Lmin????Lmax????Lmin????式中,L???——遥感器所接受的辐射强度; Qmax——最大DN值,即Qmax?255;

Qmin——最小DN值,对LPGS(EOS Data Gateway)公司产品取1,对NLAPS(EarthExlorer)公司的产品取0;

Lmax(?)、Lmin(?)——遥感器所接受到的最大和最小辐射强度,即相当于QDN=255和

??QDN QmaxQDN=0时的最大和最小辐射强度;

QDN——Landsat数据的像元灰度值。

上式可简化为:

7

L(?)?Gain?Qn?Bias

Lmax(?)?Lmin(?)式中,Gain?——增益值;

255 Bais?Lmin(?)——偏值。

Landsat 5 TM数据的Lmax(?)、Lmin(?)值见下表6-1。

表6-1 Landsat 5 TM数据的Lmax(?)、Lmin(?)值

波段

1984-3-1至2003-5-4

2003-5-5以后

Lmin(?)

1 2 3 4 5 7

-5.2 -2.84 -1.17 -1.51 -0.37 -0.15

Lmax(?)

152.10 296.81 204.30 206.20 27.19 14.38

Lmin(?)

-1.52 -2.84 -1.17 -1.51 -0.37 -0.15

Lmax(?)

193.0 365.0 264.0 221.0 30.2 16.5

对于Landsat 7 ETM数据,公式(1)修正为:

+

QDN?Qmin

Qmax?Qmin+

Landsat 7 ETM数据的Lmax(?)、Lmin(?)值见下表6-2。 L????Lmin?????Lmax????Lmin?????表6-2 Landsat 7 ETM数据的Lmax(?)、Lmin(?)值

+

2000-7-1之前

波段

低增益参数

高增益参数

2000-7-1之后

低增益参数

高增益参数

Lmin(?)

1 2 3 4

-6.2 -6.0 -4.5 -4.5

Lmax(?) Lmin(?)

297.5 303.4 235.5 235.0

-6.2 -6.0 -4.5 -4.5

Lmax(?) Lmin(?)

194.3 202.4 158.6 157.5

-6.2 -6.4 -5.0 -5.1

Lmax(?) Lmin(?)

293.7 300.9 234.4 241.1

-6.2 -6.4 -5.0 -5.1

Lmax(?)

191.6 196.5 152.9 157.4

8

2000-7-1之前

波段

低增益参数

高增益参数

2000-7-1之后

低增益参数

高增益参数

Lmin(?)

5 7

-1.0 -0.35

Lmax(?) Lmin(?)

47.70 16.60

-1.0 -0.35

Lmax(?) Lmin(?)

31.76 10.932

-1.0 -0.35

Lmax(?) Lmin(?)

47.57 16.54

-1.0 -0.35

Lmax(?)

31.06 10.80

*注:根据地表类型(非沙漠和冰面的陆地、沙漠、冰与雪、水体、海冰、火山等6大类型)和太阳高度角状况来确定采用高增益参数或是低增益参数。一般低增益的动态范围比高增益大1.5倍,因此当地表亮度较大时,用低增益参数;其它情况用高增益参数。在非沙漠和冰面的陆地地表类型中,ETM的1~3和5、7波段采用高增益参数,4波段在太阳高度角低于45°时也用高增益参数,反之则用低增益参数

② 辐射强度L???转换为大气顶层反射率???? 放射率根据下式计算:

+

?????ESUN????cos??z?L??????d2

式中,????——大气顶层放射率;?——圆周率,3.14159265…;?z——太阳天顶角;d——以日地平均距离为单位的日地距离;ESUN?——大气层顶的平均太阳光谱辐照度。

cos??z?可根据下式计算:

cos??z??sin???sin????cos???cos???cos???

式中,?——太阳赤纬(Solar declination);?——地理纬度(Latitude);?——太阳的时角(Hour angle)。

太阳赤纬?(Solar declination)计算公式:

??0.006918?0.399912cos(da)?0.070257sin(da)?0.006758cos(2?da)?0.000907sin(2?da)?0.002697cos(3?da)?0.00148sin(3?da)2?式中,da为太阳日角(Day angle), da?(dn?1)?,dn为儒略日(Julian day)。

365太阳赤纬?(Solar declination)还可以通过以下较为简单的公式进行计算:

??23.45sin??360?(dn?284)? ?365?太阳的时角?(Hour angle)计算公式:

??15(LAT?12)?180

本地时间LAT(local solar time)通过公式LAT?UTC?4?Lc/60?Et/60计算,

UTC为全球标准时间,Lc为地理经度(longitude),Et(equation of time)通过下式

9

计算:

Et?0.000075?0.001868cos(da)?0.032077sin(da)?0.014615cos(2?da)?0.04089sin(2?da)日地距离d可以通过查表获得(表6-3),也可以通过下式计算: ?2????dn?93.5??d?1?0.01672?sin??

365??表6-3 随时间变化的日地距离(单位:天文单位)

儒略日 1 15 32 46 60

距离 0.9832 0.9836 0.9853 0.9878 0.9909

儒略日 74 91 106 121 135

距离 0.9945 0.9993 1.0033 1.0076 1.0109

儒略日 152 166 182 196 213

距离 1.0140 1.0158 1.0167 1.0165 1.0149

儒略日 227 242 258 274 288

距离 1.0128 1.0092 1.0057 1.0011 0.9972

儒略日 305 319 335 349 365

距离 0.9925 0.9892 0.9860 0.9843 0.9833

*注:1天文单位=149600000公里。

大气层顶的平均太阳光谱辐照度(ESUN?)可根据表6-4查的。

表6-4 Landsat 7和Landsat 5的大气层顶平均太阳光谱辐照度

波段 Landsat 7 Landsat 5

6.3.3 地表特征参数反演

地表特征参数主要包括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植被覆盖指数(FVC)等,用于影像的后期综合分析。

(1)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NDVI是表征区域植被覆盖的重要指标,根据遥感影像的近红外波段与红外波段求得:

1 1969.00 1957.00

2 1840.00 1826.00

3 1551.00 1554.00

4 1044.00 1036.00

5 225.70 215.00

7 82.07 80.67

NDVI??nir??red

?nir??red

式中,?nir为近红外波段反射率,?red为红外波段反射率。

(2)植被覆盖指数(FVC)

10

植被覆盖指数(FVC)可根据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求得: f?NDVI?NDVImin NDVImax?NDVImin

式中NDVImax,NDVImin分别代表地表全部被植被覆盖和为裸土时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值。

6.4 地表温度反演

地表温度可以由热红外波段通过大气校正法、单窗算法或单通道法反演。大气校正是通过模拟大气,以便从卫星高度所观测到的热辐射中除去大气的辐射分量,从而得到地面上应有的热红外辐射量,最后反演出地表温度。单窗算法的精度比较高,但它需要已知大气平均作用温度和地表发射率、大气透过率,大气平均作用温度的估算比较复杂。单通道算法是一种普适的从红外波段反演地表温度的方法,其反演精度稍差于单窗算法。

对于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数据,由红外波段的亮温T6经过地表发射率的校正求取地表温度Ts的公式如下:

K2

?K1?lnT??L ?1??Ts?0.6256???式中,L6为第6波段辐射强度,K1、K2为定标常数,取值如下表6-5。?为地面比辐射率,

T6?可以通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近似求得:

??1.009?0.047?ln?NDVI?

表6-5 Landsat数据热红外波段的定标参数

Landsat 5 666.09 1282.71

Landsat 7 607.76 1260.56

K1 K2

6.5 综合分析

热红外遥感方法只能做为地热调查中的一种技术手段使用,它不能代替常规的地热勘探方法。该技术必须与其它技术方法相配合,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才能取得比较好的应用效果。对于浅层地热或有热泉分布的地区,直接利用热红外遥感图像就可以获取地热(异常) 信息。对于深部地热构造而言,直接利用热红外遥感技术无法获取地热异常信息,一般要通过对控热构造如隐伏岩体、活动断裂和深大断裂的遥感解译间接地获取地热异常信息。所以我们在进行相关研究的同时应该将热红外技术与其他相关的理论知识相结合,以便更好进行地热资源的调查工作,鉴于各地地热地质背景不同,本规程不对综合分析部分作硬性规定。

11

7 地热井调查

7.1 目的

在资料收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地热井已有资料,了解其结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历史,开展地热井基本情况、热流特征、开发利用历史及现状、开发利用结构等补充调查,进行样品采集,为建设项目数据库系统和开展地热资源现状评价与区划提供数据基础。

7.2 调查内容 7.2.1 地热井基本情况

7.2.1.1 地理坐标、地理位置; 7.2.1.2 地面高程、井口高程;

7.2.1.3 地热井类型、井深、管材类型、开采层段埋深、成井日期; 7.2.1.4 主要用途、施工单位等。

7.2.2 热流特征

7.2.2.1 开采井口温度、气温、水位埋深等;

7.2.2.2 测井井口温度、测井井底温度、测井井内最高温度、气温、压力、水位埋深、流量等。

7.2.3 开发利用情况

查明地热井开发利用历史动态、开发利用现状和开发利用结构等。

7.2.4样品采集

进行水化学、水质、同位素等样品的采集工作等。

7.3 调查方法

充分分析已有资料的前提下,根据任务书和设计书要求,辅以地热点野外补充调查、样品采集及测试、动态监测等开展地热资源调查工作。

7.3.1 补充调查

根据任务书和设计书要求,开展地热点野外补充调查工作。

7.3.2 样品采集及测试

12

根据任务书和设计书要求,开展水化学、水质、同位素等样品采集,进行室内分析测试。

7.3.3 动态监测

根据任务书和设计书要求,合理布置地热动态监测点,开展地热井动态监测工作。 监测内容包括:水位或压力、流量、温度及热流体化学成分。监测频率可根据不同动态类型而定。水位(压力)、温度、流量监测,一般每月2—3次。水质监测,一般每年1—2次。

8 温泉调查

8.1 目的

在资料收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温泉已有资料,了解其结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历史,开展温泉基本情况、热流特征、开发利用历史及现状、开发利用结构等补充调查,进行样品采集,为建设项目数据库系统和开展地热资源现状评价与区划提供数据基础。

8.2 调查内容 8.2.1 温泉基本情况

(1)地理坐标、地理位置; (2)地面高程、泉口高程;

(3)泉点类型、泉点名称、矿床规模、泉域面积; (4)主要用途等。

8.2.2 热流特征

泉口温度、气温、压力、流量、泉口沉积物等。

8.2.3 开发利用情况

查明温泉开发利用历史动态、开发利用现状和开发利用结构等。

8.2.4样品采集

进行水化学、水质、同位素等样品的采集工作。

8.3 调查方法

13

充分分析已有资料的前提下,根据任务书和设计书要求,辅以温泉点野外补充调查、样品采集及测试、动态监测等开展地热资源调查工作。

8.3.1 补充调查

根据任务书和设计书要求,开展温泉点野外补充调查工作。

8.3.2 样品采集及测试

根据任务书和设计书要求,开展水化学、水质、同位素等样品采集,进行室内分析测试。

8.3.3 动态监测

根据任务书和设计书要求,合理布置地热动态监测点,开展温泉点动态监测工作。 监测内容包括:水位或压力、流量、温度及热流体化学成分。监测频率可根据不同动态类型而定。水位(压力)、温度、流量监测,一般每月2—3次。水质监测,一般每年1—2次。

9 地热资源评价

9.1 目的

在地热井、温泉调查的基础上,以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行政区为单元,综合以往地热资源勘查、评价结果,评价地热井、泉和行政区的地热储存量和地热水储存量、可开采热量和可开采地热水量,评价地热流体质量。

9.2 地热资源评价原则与要求 9.2.1 基本原则

地热资源评价工作应在原有的“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 11615-89)和“地热资源评价方法”(DZ 40-85)的基础上进行。基本的评价原则和要求如下:

9.2.1.1 本次地热资源评价需要评价地热资源的热储量、流体储存量、允许开采热量和流体允许开采量。地热井和温泉,首先应计算允许开采热量和流体允许开采量,其次在热储条件清晰的情况下还应计算热储量和流体储存量。

9.2.1.2 评价范围:埋深在4000m以内,一般评价流体温度(井口)不低于40℃,或平均地温梯度不少于3℃/100m(已勘探地区的热储盖层的平均地温梯度不少于2℃/100m)的地区。

9.2.1.3 依据地热地质勘查资料, 在综合分析热储的空间分布、边界条件和渗透特征, 研

14

究地热流体的补给和运移规律, 研究地热的成因、热传导方式、地温场特征, 在建立地热系统概念模型的基础上,选择符合实际的计算参数和正确的计算方法进行评价。

9.2.1.4 在分别计算热储中的储存的地热能与地热流体储存量的基础上,计算允许开采量。应结合地热资源开发方案、服务年限和利用方向,分别计算地热能、地热流体及有用组分的允许开采量。

9.2.1.5 地表有地热流体排放、地热显示强烈的热储,可计算地热能与地热流体的天然排放量,作为允许开采量的下限。

9.2.1.6 对勘查开发程度高、规模大的地热田, 尤其是城市地区的地热田, 应利用热储工程研究, 数值模拟的成果,提出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方案与资源优化管理模式。

9.2.1.7 计算评价以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行政区为单元进行。

9.2.2 确定计算参数的要求

9.2.2.1 热储面积和厚度的确定:应结合钻孔资料、简易水文观测、地球物理测井以及水热蚀变等资料确定,在资料缺乏时,可根据地面测绘、物化探资料分析推定。

9.2.2.2 热储温度的确定:根据钻孔实测温度或地球化学温标确定。地球化学温标适用于温泉地区。

9.2.2.3 岩石密度、比热、热导率和孔隙度等物性参数:采用最新科研成果数据。 9.2.2.4 地热流体计算参数的确定:一般应根据以往的勘探资料确定。当具有较长系列的动态监测资料时,应通过动态资料反求有关计算参数。具有流体质量长观数据的研究程度较高地区,还应获取分析流体质量分布和形成、演化机制的相关参数。

9.2.3 地热资源量计算方法要求

9.2.3.1 应在建立地热地质模型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完整的地热地质模型应能反映地热资源的热源、地热流体的补给、运移、相态变化以及混合过程。具有流体质量长观数据的研究程度较高地区,完整的地热地质模型应能反映流体质量的分布规律和形成、演化机制。

9.2.3.2 一般应在根据资料情况,选择精度高的两种以上方法计算地热能及地热流体的允许开采量。具有流体质量长观数据的研究程度较高地区,还应定量研究流体质量的分布规律和形成、演化机制。

9.2.3.3 这些计算方法有热储法、热流量法、解析模型法、统计分析法、数值模型法和比拟法。此次评价,地热资源储存量应采用热储法计算,隆起山地对流型地热资源允许开采量采用热流量法计算,沉积盆地传导型地热资源允许开采量一般采用开采动态法计算。采用解析模型法和比拟法等,根据勘查和动态资料,计算地热资源允许开采量,适用于沉积盆地

15

传导型和隆起山地对流型地热资源评价。具体计算方法见附录F。

9.3 地热资源综合评价

根据流体温度、质量和数量,依据综合利用的原则,按可能的利用方向对地热能与地热流体的可开采量进行综合评价。

9.3.1 在资料较少的情况下,可根据天然补给量或天然排放量,论证可开采量的保证

程度,并根据流体温度、质量和数量,论证可能的综合利用方向。

9.3.2 在资料较丰富的情况下,可根据技术经济条件和综合利用方向,对不同计算方

案进行对比、论证,确定合理的开采方案和利用方案,并根据确定的开采方案和利用方案,预测地热田的地温场、渗流场(具有流体质量长观数据的研究程度较高地区,还应包括流体质量)的变化趋势,论证可开采量的保证程度和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9.3.3 对计算依据的原始数据、地热田模型、计算方法、计算参数及计算结果的准确

性、合理性、可靠性做出评价。

9.3.4 地热流体质量和环境影响评价应依据“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 11615-89)

和“地热资源评价方法”(DZ 40-85)进行。流体质量评价结果描述字数控制在100字以内。

9.4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潜力分析 9.4.1 主要内容

9.4.1.1 以行政区和地热田为单元,依据地热井和温泉调查数据按热储段和利用方向进行分类解析,分析各热储段和各利用方向的现状情况。并计算行政区、地热带总开发利用量。

9.4.1.2 结合地热资源评价结果,分析地热资源的盈余量和开发利用潜力,论证获得开发利用潜力的途径、措施和可行性,合理开发和配置地热资源。

9.4.2 流体开采量分类统计方法

流体开采量分类统计方法主要依据地热井、温泉的流体开采量监测数据和行政区、地热田历年井、泉数统计数据对地热田的开采量按各热储段和各利用方向进行分类统计。统计方法有两种,一是平均累计,二是加和累计。计算公式分别如下:

9.4.2.1 平均累计:

Qi(x,y)?Ai(x,y)?qi(x,y)式中,Ai(x,y)为第i地热田x热储层段y利用方向的地热井(温泉)数量;qi(x,y)为第i地热田x热储层段y利用方向的地热井(温泉)平均流体开采量;Qi(x,y)为第i地热田x热储层段y利用方向的总流体开采量。

16

8.4.2.2 加和累计:

Qi(x,y)??qi(x,y)式中,qi(x,y)为第i地热田x热储层段y利用方向的地热井(温泉)流量;其它符号意义同上式。

应采用上述两种方法进行分别统计,然后进行校核,并可根据校核后的结果,按x统计得到第i地热田x热储段的总流体开采量;按y统计得到第i地热田y利用方向的总流体开采量。第i地热田的总量将上式按x,y加和得到。所有地热田按y统计得到地热田y利用方向的总量。

分类统计应按年进行统计。行政区与地热带的流体开采量统计和地热田的类似。

9.4.3 流体开采热量计算方法

9.4.3.1 在上述流体开采量统计的基础上,依据地热井(温泉)口温度监测数据,按下列公式进行分类统计:

Ei(x,y)?Vi(x,y)?Qi(x,y)?[ti(x,y)?tb]式中,Ei(x,y)为第i地热田x热储层段y利用方向的热量;Vi(x,y)为第i地热田x热储层段y利用方向的平均流体热容;Qi(x,y)为第i地热田x热储层段y利用方向的总流体开采量;ti(x,y)为第地热田热储层段利用方向的平均流体井(泉)口温度;tb为基准温度。8.4.3.2 依据单井(温泉)的监测数据和热容参数按下式进行分类统计:

Ei(x,y)??Vi(x,y)?qi(x,y)?[ti(x,y)?tb]式中,Vi(x,y)为第i地热田x热储层段y利用方向的某单井(泉)的流体热容;qi(x,y)为第i地热田x热储层段y利用方向的某单井(泉)的流体开采量;ti(x,y)为第i地热田x热储层段y利用方向的某单井(泉)口温度;其它符号意义同上式。

应按以上两种方法分别进行统计,然后进行校核,并将校核后的结果按9.4.2的方式进行分类统计。行政区与地热带的开采热量统计和地热田的类似。

9.4.4 盈余量计算和潜力分析

流体盈余量计算依据以下公式进行:

?Qi?QPi?QKi

式中,ΔQi为第i地热田流体盈余量; QPi为第i地热田流体允许开采量;

17

QKi为第i地热田流体开采总量。

所有地热田的流体盈余量为所有单个地热田的加和。 流体热盈余量计算依据以下公式进行:

?Ei?EPi?EKi

式中,ΔEi为第i地热田流体热盈余量; EPi为第i地热田流体允许开采热量; EKi为第i地热田流体开采总热量。

所有地热田的流体热盈余量为所有单个地热田的之和。行政区与地热带的盈余量计算和地热田的类似。

潜力分析应在上述盈余量计算的基础上,根据流体流量、热量与开采之间的关系以及动态、地热地质条件等综合分析其潜力。

9.5 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分析

以地级行政区为单位,根据地热资源评价的允许开采热量和流体量以及流体质量,按以往地热发电、地热采暖、温室种植、水产养殖、农田灌溉、医疗保健、矿泉饮料和工业利用等开发利用方向的结构分别定性评估其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9.5.1 热能利用

地热发电、地热采暖和温室种植主要是利用地热资源的热能。因而,在评估发电量(MWe/a)、可供暖面积(m2/a)、温室面积(m2/a)以及它们可形成的产值(万元/年)基础上,论述可替代的常规能源量(以每年多少吨标准煤计量),可减少多少CO2、SO2气体的排放量(t/a)(以燃烧标准煤计算),可减少多少粉尘、烟尘的排放量(t/a)(以燃烧标准煤计算),可减少多少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以每年多少吨标准煤渣计量)。

9.5.2 特殊化学组份利用

医疗保健、矿泉饮料和工业利用主要是利用地热资源的特殊化学组份。应分别论述它们所利用的特殊组份,进而分别评估可供医疗保健的人次(人次/年)、用于矿泉饮料生产的流体量(104m3/a)和用于工业利用的流体量(104m3/a)以及它们可形成的产值(万元/年)。

9.5.3 流体量利用

水产养殖和农田灌溉一般是在考虑流体质量的基础上主要利用地热资源的流体量。因而,在论述它们所利用的流体量(104m3/a)的基础上,分别评估水产养殖面积(m2/a)和农田灌溉面积(m2/a)以及它们可形成的产值。

18

10 地热资源区划及开发利用区划

10.1 目的

在地热资源评价、开发利用现状和潜力分析基础上,根据地热资源成因类型、地热资源量分布、地热资源流体温度、流体水化学特征、开发利用方式以及开发利用方向等,对地热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进行区划。

10.2 地热资源区划原则

10.2.1地热资源区划包括地热资源特征区划和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区划两大类。 10.2.2 地热资源资源特征区划按地热资源的成因类型、地热流体温度以及地热流体水

化学特征等分别进行区划。

10.2.3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区划包括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区划和地热资源开发利用

方案区划。

10.2.4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区划应充分考虑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典型地热田梯级开

发利用实例等,在地热资源资源特征区划的基础上进行。

10.3 地热资源资源特征区划 10.3.1 地热资源成因类型区划

10.3.1.1 地热资源分为隆起山地对流型和沉积盆地传导型两大类地热资源,隆起山地对流型地热资源又可细分为板缘火山型、板缘非火山型和板内深循环型三类地热资源,沉积盆地传导型地热资源又可细分为断陷盆地型和拗陷盆地型两类地热资源(表1)。

10.3.1.2 在成因分区时,应考虑温度分级,并在“XXX型”后冠以高温、中温或低温地热资源的称谓。

10.3.1.3 按地热田和行政区两个层次描述地热资源的分布,行政区以地级市为单位。 10.3.1.4 如果地热资源成因与火山、断裂构造有关,则还应表达出这种关系。

10.3.2 地热资源温度区划

按地热资源梯级开发利用的温度划分进行地热资源温度区划。 I级: 流体温度大于150℃,主要用于发电、烘干等工业利用和采暖。 II级:温度在90-150℃,主要用于烘干、发电等和采暖。

19

III级: 温度在60-90℃,主要用于采暖、医疗、洗浴、和温室种植。

IV级: 温度在40-60℃,主要用于医疗、休闲洗浴、采暖、温室种植和养殖。 V级: 温度在25-40℃,主要为洗浴、温室种植、养殖、农灌和采用热泵技术的制冷供热。

10.3.3 地热资源流体水化学特征区划

10.3.3.1 根据地热资源流体水化学特征,应分别对其进行水质分级及医疗矿泉水所属类型进行区划。

10.3.3.2 按《地下水质量标准》进行地热资源评价分级,并以此作为分区进行区划。 10.3.3.3 如果地热资源流体符合医疗热矿水水质标准,应按医疗矿泉水定名并进行区划;按《医疗热矿水水质标准》,我国医疗矿泉共分为16类,包括碳酸水、硫化氢水、氟水、溴水、碘水、锶水、锂水、铁水、钡水、硼水、硅水、砷水、镭水、氡水等;各类矿泉的相关水质标准见附录A。

10.3.3.4 如果地热资源流体符合工业利用可提取有用元素的最低含量标准(附录B),还应对其进行相应区划。

表1 中国地热资源的基本类型一览表 隆起山地对流型 地热资源类型 板缘非火山板缘火山型 型 板块边缘第板块碰撞边四纪火山地质构造背景 缘,构造活动区,构造活异常强烈 动异常剧烈 热背景值(mW/m2) 100-120 85-100 地表热显示 强烈多样 强烈多样 沉积盆地传导型 板内深循环型 板内规模不一的活动断裂 40-75 温泉、热水沼泽 绝大多数无盖层,少数为薄的第四系堆积物 高 花岗岩为主、火山岩、变质岩和沉积岩次之 40-150 地下水深循环对流传热 20

断陷盆地型 板内裂谷型盆地,不均一的断裂活动明显 50-75 无 拗陷盆地型 板内造山形盆地,盆地稳定下沉 40-50 无 板内克拉通型盆地,无明显的构造变动 50 无,弱(四川盆地) 中生界碎屑沉积岩 盖层 岩性 安山岩、沉积岩 沉积岩、变质岩 新生界碎屑沉积岩 3-4,局部地区为4-6 砂岩(N),石灰岩(Pz1,Pt2+3) 70-100(2000m) 正常增温传导加热,局部有水热对流 新生界碎屑沉积岩 地温梯度(℃/100m) 异常高 异常高 沉积岩、变质岩、花岗岩、火山岩 150-250 青年浅成侵入或壳内局部熔融活动 2-3.3 2-2.5 热储 岩性 安山岩、沉积岩 砂岩(K2) 中生界沉积岩 50-70(2000m) 正常增温 温度(℃) 热源 150-300 上地壳内炽热火山岩浆囊 50-65(2000m) 正常增温

地热资源类型 隆起山地对流型 板缘非火山板缘火山型 型 主要大气降水,少许岩浆水 7-12 主要大气降水,少许岩浆水 一般1-2,部分<1 高温热水,蒸汽 沉积盆地传导型 板内深循断陷盆地型 拗陷盆地型 环型 大气降水,近海大气降水,古大气降水,大气降水,古岸地带有沉积水 古沉积水 沉积水 海水 一般<1,上第三系1-3,2-50,部分>近海岸地10-20 基岩热储1-10 100 带3-10 中低温热水,绝大低温热水为低温热水 低温热水 多数为低主 温热水 层控热储,局部热异常一小,一般般由数十到 <1km2 数百平方公里 低温咸热水同左,四川盆非电直接非电直接综一般无实际地卤水提取综合利用 合利用 意义 化工原料 遍布各省(区),如北京小汤山、陕西临潼、广东从化和福建漳州等地热田 华北、苏北、渭河和琼雷盆地等。京、津、牛驼镇及宁晋-束鹿等地热田 水源 热水矿化度(g/L) 载热介质 高温热水,蒸汽 地热田规模 大,一般>10km2 较大,一般<10km2 地热利用方向 发电利用为主 发电利用为主 喜马拉雅地热带;藏南羊八井、滇西腾冲热海及川西茶洛热坑等地热田,台湾地热带;清水、土场和庐山等地热田 代表性地区和地热田 台湾地热带,大屯和龟山岛地热田 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 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 10.4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区划 10.4.1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区划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区划主要根据各地热田、行政区的主要热储段的开采热量、流体开采量、流体盈余量、盈余热量和热量开采程度的分布情况以及各开发利用方向耗热结构等,确定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具体原则如下。

10.4.1.1 各开发利用方向耗热结构采用百分数表示。 10.4.1.2 开采热量可分为三级: 开采热量(电能MWe或热能MW) >50 10~50 <10

21

10.4.1.3 地热资源潜力分析可分为严重超采区、超采区、基本平衡区、具有一定开采潜力区、具有开采潜力区和极具开采潜力区六个区,可采用热量开采系数指标来衡量。

CE?Ek?100% Ey式中:CE为热量开采系数;Ek为开采热量(J);Ey为允许开采热量(J)。 采用热量开采系数来划分六个区具体如下。

分 区 热量开采系数(CE) 严重超采区 ≥120% 超采区 100%~120% 基本平衡区 80%~100% 具有一定开采潜力区 60%~80% 具有开采潜力区 40%~60% 极具开采潜力区 <40%

(4)按地热田和行政区两个层次描述地热资源的分布,行政区以地级市为单位。

10.4.2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区划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区划主要根据各地热田、行政区的主要热储段的地热资源资源特征区划、以往的开发利用情况等确定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方向,并根据热量开采程度和勘探程度,确定今后的勘探方向。具体原则如下。

(1)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区划应基于地热资源成因类型区划、温度等级区划及流体水化学特征区划,并根据以往的开发利用情况确定其合理开发利用方向。

(2)勘探方向按勘探价值可分为无勘探价值地区、近期可勘探地区、未来五年可勘探地区和未来二十年可勘探地区四个级别。

勘探价值分级 无勘探价值地区 近期可勘探地区 未来五年可勘探地区 未来二十年可勘探地区

分级特征

超采区和严重超采区或储量级别为A和B级的地区 极具开采潜力区且储量级别为C和D级的地区

极具开采潜力区且储量级别为E级的地区,具有开采潜力区和具有一定开采潜力区且储量级别为C和D级的地区 有开发利用潜力且未进行储量论证的地区,具有开采潜力

22

区和具有一定开采潜力区且储量级别为E级的地区

11 成果编制要求

11.1 目的

规定图件所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规范成果报告的编写,为“项目”的资料汇总和综合研究提供基础平台和数据保障。

11.2 图件编制

本“项目”主要编制的图件为各省地热地质图、地热资源分布图、开发利用现状图、地热资源区划图以及开发利用区划图。

11.2.1 地理底图的选取与简化

11.2.1.1 工作图件采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地质图作为本“项目”编制图件的地理底图,新疆和内蒙古的比例尺为1:150万,天津、北京、上海、海南、重庆等直辖市的比例尺为1:25万,其它各省(自治区)的比例尺为1:50万。最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成果图件比例尺见表2。

表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成果图件比例尺 比例尺 1:500,000 1:800,000 1:1,000,000 1:1,500,000 1:1,600,000 1:1,800,000 1:2,500,000 1:2,750,000 1:3,000,000 1:3,200,000 1:4,000,000 1:5,000,000 省(自治区、直辖市) 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 海南 宁夏、台湾 山西、辽宁、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重庆市、贵州 河北、河南、湖北、湖南 吉林、广东(包括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广西、陕西 云南 四川 黑龙江、青海 甘肃 西藏 内蒙、新疆 23

11.2.1.2 工作图件保留所有的地理要素。最后成果图件参照《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图集》(张宗祜、李烈荣主编,2004)简化地理要素,采用综合组提供的统一地理底图。

11.2.2 地热地质图编图

地热地质图应图面简洁地分图层表达图幅内的主要热储岩性、地层时代、顶板埋深、厚度、地热田分布范围、主要控制性构造等内容。

11.2.2.1 热储岩性图层。主要表达的内容有主要热储岩性、岩性符号、地层时代,岩性分第三系、第四系、灰岩、花岗岩和其它五类。

11.2.2.3 地热田分布范围与地热资源成因类型图层。地热资源按成因可分为隆起山地对流型(I)和沉积盆地传导型(II)两大类,这两大类又可继续细分。隆起山地对流型可细分为:板缘火山型(I1)、板缘非火山型(I2)和板内深循环型(I3)三类;沉积盆地传导型可细分为:断陷盆地型(II1)和拗陷盆地型(II2)两类。

11.2.2.4 主要主控构造图层。主要表达控制性断层的走向、倾向、倾角、断层性质以及编号,并与文字论述的断层编号一一对应。

11.2.2.5 火山口位置图层。主要表达的内容有火山口统一编号和位置。 11.2.2.6 地温梯度图层。主要采用嵌图表达热储的地温梯度分布情况。 11.2.2.7 大地热流值图层。采用嵌图表达大地热流值。

11.2.3 地热资源分布图编图

地热资源分布图主要应分图层表达地热田、地级市级行政区地热井和温泉分布,地热资源(储量、允许开采热量)分布,流体水化学特征等内容。

11.2.3.1 地热田、地热井和温泉分布图层。表达内容同前所述。

11.2.3.2 储量分布图层。主要地市级行政区表达主要热储段标高、流体储量、流体允许开采量、热储量和流体允许开采热量的分布,以表达热储量为主。

11.2.3.3 具体原则见9.3节。

11.2.4 开发利用现状图编图

开发利用现状图主要分图层表达各地热田、地级市级行政区主要热储段的开采热量,流体开采量、流体盈余量、盈余热量、开发利用方向和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等内容。

11.2.4.1 地热井和温泉分布图层。主要表达内容为地热井或温泉的流体开采量或流量。 11.2.4.2 地热田主要热储的开采热量图层。主要表达各地热田、地级市级行政区的开采热量分布。

24

11.2.4.3地热资源潜力分析图层。主要按行政区表达严重超采区、超采区、基本平衡区、具有一定开采潜力区、具有开采潜力区和极具开采潜力区六个潜力分区。

11.2.4.4 其它内容图层。该图层主要表达各地热田、地级市级行政区的主要热储段标高、地热井和温泉数量、主要开发利用方向、流体开采量、开采热量、流体盈余量、盈余热量和不同开发利用方向的开采热量结构。

11.2.4.5 勘探程度图层。分级与地热储量分级对应,由高至低分为A、B、C、D、E级。

11.2.5 地热资源区划图

11.2.5.1 地热资源成因类型区划图

地热资源成因类型分区图层:地热资源按成因可分为隆起山地对流型(I)和沉积盆地传导型(II)两大类,这两大类又可继续细分。隆起山地对流型可细分为:板缘火山型(I1)、板缘非火山型(I2)和板内深循环型(I3)三类;沉积盆地传导型可细分为:断陷盆地型(II1)和拗陷盆地型(II2)两类。

11.2.5.2 地热资源温度区划图

(1)热储温度场和压力场图层。以等值线表示。

(2)地热资源温度区划图层。主要表达各地热田按地热资源梯级开发利用的温度分级进行的分区。

11.2.5.3 地热资源流体水化学特征区划图

(1)医疗热矿水评价分级图层。主要表达各地热田按《医疗热矿水水质标准》进行的地热资源流体医疗热矿水评价。

(2)工业利用可提取有用元素图层。

11.2.6 开发利用区划图编图

开发利用规划图主要分图层表达地热田、地级市级行政区主要热储的流体允许开采热量、今后的开发利用方向以及勘探方向等内容。

11.2.6.1 流体允许开采热量图层。按地热田、地级市级行政区表达主要热储的流体允许开采热量。

11.2.6.2今后的开发利用方向图层。主要表达各地热田和地级市级行政区今后的开发利用方向,具体内容为主要热储段标高、各主要热储的开发利用方向。

11.2.6.3 今后勘探方向图层。主要表达无勘探价值地区、近期可勘探地区、未来五年可勘探地区和未来二十年可勘探地区四个勘探区。

25

11.2.6.4 地热资源开发与保护分区图层。按地热资源开采潜力情况分为限制止开采区、适度开采区和可大量开采区三个区。

地热资源开发与保护分区 地热资源开采潜力分区

限制开采区 严重超采区、超采区和基本平衡区 适度开采区 具有一定开采潜力区、具有开采潜力区 可大量开采区 极具开采潜力区 11.2.6.5 具体原则见9.4.2节。

11.3 报告编写与提交

11.3.1 报告内、外封面格式

26

(以下为小四号宋体字,行距20磅,左对齐,首行不缩进) 国土资源部地调项目 项目编号:XXXXXXX 任务书编号:XXXXXXX

(以下一行为一号黑体字,居中,首行不缩进)

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评价与区划

(以下二行为单倍行距,居中,首行不缩进)

XXX省(直辖市、自治区)成果报告(二

号宋体字加粗)

(以下两行为小三号黑体字加粗,单倍行距,居中,首行不缩进)

项目承担单位 二○○X年XX月

27

11.3.2 报告扉页格式

(以下为宋体四号字,左对齐) 项目归属: 项目名称: 项目编号: 任务书编号: 承担单位: 协作单位: 项目负责: 项目人员: 技术顾问: 报告编写: 报告审核: 项目起止日期: (如:2000年1月——2003年12月) 28

11.3.3 报告目录格式及主要内容

目 录(三号黑体字,单倍行距,居中,首行不缩进)

(以下为五号宋体字,分散对齐,一级标题加粗,一级标题首行不缩进,二级标题首行缩进二个汉字字符或0.74cm)

第一章 前言…………………………………………………………………………………… x

第一节 项目的由来与目的任务………………………………………………………… x 第二节 工作区以往研究程度 ………………………………………………………… x 第三节 工作方法完成工作量…………………………………………………………… x 第四节 工作质量评述…………………………………………………………………… x 第二章 自然地理……………………………………………………………………………… x

第一节 研究区交通位置………………………………………………………………… x 第二节 地形地貌 ……………………………………………………………………… x 第三节 气象与水文…………………………………………………………………… x 第四节 社会经济概况…………………………………………………………………… x 第三章 地热地质条件………………………………………………………………………… x

第一节 地层…………………………………………………………………………………x 第二节 区域地质构造及深部构造…………………………………………………………x 第三节 新构造运动……………………………………………………………………… x 第四章 热背景与地热资源分布特征………………………………………………………… x

第一节 热流及地温场特征……………………………………………………………… x 第二节 隆起山地对流型地热资源分布特征…………………………………………… x 第三节 沉积盆地传导型地热资源分布特征…………………………………………… x 第四节 流体化学特征及动态………………………………………………………………x 第五章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历史与现状………………………………………………………x 第一节 开发利用历史…………………………………………………………………… x 第二节 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x

第三节 开发利用潜力分析……………………………………………………………… x 第四节 今后的勘探方向……………………………………………………………………x 第六章 地热资源评价…………………………………………………………………… x 第一节 评价方法…………………………………………………………………………x

第二节 隆起山地对流型地热资源评价………………………………………………… x 第三节 沉积盆地传导型地热资源评价…………………………………………x 第四节 流体质量评价……………………………………………………………………x 第八章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区划……………………………………………………………… x 第一节 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x 第二节 地热资源资源特征区划………………………………………………………… x

第三节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区划………………………………………………………… x 第四节 合理开发利用对策与建议…………………………………………………………x 第九章 主要结论与建议……………………………………………………………………… x 主要参考文献

29

11.3.4 报告附件、附图、附表目录格式

附件目录(三号黑体字,单倍行距,居中,首行不缩进)

(以下为五号宋体字,1.5倍行距) 附件编号 附件1 XXXX 附 件 名 称

30

附表目录(三号黑体字,单倍行距,居中,首行不缩进)

(以下为五号宋体字,1.5倍行距) 附表编号 附表1 XXXX表 表 名

31

附图目录(三号黑体字,单倍行距,居中,首行不缩进)

(以下为五号宋体字,1.5倍行距) 附图编号 附图1 XXXX图 图 名 比 例 尺 1:250000 32

11.3.5 报告格式

11.3.5.1 一级标题:第X章(空两个英文字符)XXXXXXXX为三号黑体字加粗并居中,注意首行不缩进。

11.3.5.2 二级标题:第X节(空两个英文字符)XXXXXXXX为小三号黑体字加粗并居中,首行不缩进。

11.3.5.3 三级标题:阿拉伯数字1(空两个英文字符)XXXXXXXX为四号黑体字加粗并左对齐,首行缩进两个汉字字符或0.74cm。

11.3.5.4 四级标题及四级以下标题:阿拉伯数字1.1(前为上级标题序号,后为本级标题序号)(空两个英文字符)XXXXXXX为五号黑体字加粗并左对齐,首行缩进两个汉字字符或0.74cm。

11.3.5.5 标题级数最多不超过六级,各级标题均为单倍行距,段落前后不空行。 11.3.5.6 正文为五号宋体字,两端对齐,首行缩进两个汉字字符或0.74cm,单倍行距,段落前后不空行。

11.3.5.7 页面版式:A4纸,上、下、左、右页边距2.5cm,页眉1.5cm,页脚1.75cm。 11.3.5.8 表格与正文按顺排列,前后与正文之间空一行五号宋体字的间距。表格标题:表1.1(前为章序号,后为第几图)(空两个英文字符)XXXX表,为小五号宋体字加粗,不缩进居中。表格线条均为0.5磅实线。表内字体为小五号宋体字,单倍行距。

11.3.5.9 插图均应采用选择性粘贴方法贴入正文中,为增强型图元文件图片格式,并与正文按顺序依次排列,前后与正文之间空一行五号宋体字的间距。图名:图1-1(前为章序号,后为第几图)(空两个英文字符)XXXX图,为小五号宋体字加粗,不缩进居中。插图质量应达到正式出版的要求。

11.3.5.10 正文的每章都应另起一页。只在正文中编入阿拉伯数字页码,并位于页脚中间。页码号应连续并续前节。

33

11.3.6 主要参考文献格式

11.3.6.1 标题格式要求同前。

11.3.6.2 文献书写格式如下,并按时间递减和作者笔划递增序列排序。

[编号] 作者1(姓在前)、作者2. 年份. 文章题目. 期刊名称(外文可缩写),卷号(期数):页码。

[编号] 作者1(姓在前)、作者2. 年份. 书名. 出版地:出版社,页码。

[编号] 作者1(姓在前)、作者2. 年份. 题目. 论文集名,编者1、编者2,出版地:出版社,页码。

[编号] 单位1(姓在前)、单位2. 年份. 科研生产报告(论文)题目. 报告(论文)性质[如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基金项目、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等],页码。

11.3.6.3 字体为小五号宋体,单倍行距,首行缩进两个汉字字符或0.74cm,两端对齐。作者、编者最多可为五位,单位最多可为十个。

34

11.3.7 附件格式

11.3.7.1 附件内、外封面格式:

(以下为小四号宋体字,行距20磅,左对齐,首行不缩进) 附件1:

(以下二行为单倍行距,居中,首行不缩进)

附件副标题(二号宋体字加粗)

附件标题(小一号宋体字加粗)

(以下两行为小三号黑体字加粗,单倍行距,居中,首行不缩进)

承担单位 二○○X年XX月

11.3.7.2 附件的其它部分格式同前。

35

11.3.8 成果提交

11.3.8.1成果图件有:各省地热地质图、各省地热资源分布图、各省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图和各省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区划图。

11.3.8.2 附表、成果图件和数据库提交格式为:MapGIS6.5版本以上矢量库和数据库、Arcinfo格式矢量库和数据库、JPG格式图形、规定软件的数据库。

11.3.8.3 成果报告应同时提交电子文档和纸介质文档。

11.3.8.4 上述成果应经过评审验收后方可提交,并还应符合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汇交的有关要求。

36

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评价与区划

地 热 资 料 登 记 卡

统一编号 资料名称 工作区 位 置 地理坐标 比例尺 面 积 工作起 止日期 工作单位 资料来源 成果内 容摘要 报告结论 审批单位 及 评 语 备 注 组长: 填卡人: 填卡时间: 年 月 日

37

GR-T1

位置分布图 原始编号 目的任务 投入的主要工作量 任务完 成情况 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评价与区划

地热井野外调查表

统一编号 原编号 地理坐标 地理位置 井口高程 地热井类型 井 深 管材类型 单位降深流体产量 建井日期 施工单位 日开采量 监测起止日期 取样情况 主要用途及经济效益 盖层地质年代 流体特征 井口温度 水位埋深 测井井内最高温度 流量 GR-T2

所属地热田编号 图幅编号 E: N: m m 地面高程 矿床规模 取水段管径 m m m m J/d 开采层段埋深 m3/d·m m3/d 开采层段范围 洗井情况 所属单位 日开采热量 监测项目 摄影编号 盖层岩性 ℃ m ℃ m3/h 气温 压力 测井井底温度 热量 盖层厚度 ℃ m Pa ℃ J/h 井口地质环境 开发利用状况 调查单位 项目名称 调查人 填表人 调查点平面位置示意图 调查日期 填表日期 本表为进行野外调查时记录调查信息所用。

38

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评价与区划

地热井综合描述表

统一编号 井口高程 井口温度 流体特征 m ℃ 气温 ℃ 原编号 地面高程 矿化度 Pa m3/h 水位埋深 热量 GR-T3

m mg/L 水化学类型 特殊化学组份 压力 流量 热储温度 m m J/h ℃ m 温度 ℃ 测井方法 盖层顶板埋深 盖层岩性描述 地层单位名称 地层特征 调查单位 项目名称 测井资料编号 盖层底板埋深 m 测温深度 地层单位符号 层底深度(m) 调查人 填表人 盖层特征 岩石名称 岩石颜色 地层岩性描述 调查日期 填表日期 本表根据已有资料和野外调查资料填写。

39

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评价与区划

地热井综合描述表(续表)

GR-T4

m m m m ℃/100m mW/m2 kg/m3 J/kg·℃ m/d 1/d W/m·K m m3/h m m 统一编号 热储顶板埋深 热储底板埋深 热储厚度 热储岩性描述 静止水位 地温梯度 热流值 原编号 热储特征 岩石密度 岩石比热 孔隙率 渗透系数 弹性释水系数 越流系数 蒸汽比 液汽比 汽汽比 热导率 试验设备 试验时间 最大落程延续时间 抽水试验 最大落程稳定时间 最大落程水位降深 最大落程涌水量 抽水前静止水位 抽水后静止水位 调查单位 项目名称 调查人 填表人 调查日期 填表日期 本表根据已有资料和野外调查资料填写。

40

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评价与区划

温泉野外调查表

统一编号 所属地热田编号 地理坐标 地理位置 泉点名称 泉点类型 泉域面积 监测起止日期 取样情况 主要用途及经济效益 盖层地质年代 流体特征 泉口温度 压力 流量 开发利用状况 调查单位 项目名称 调查人 填表人 GR-T5

E: N: 原编号 泉口高程 m km2 图幅编号 矿床规模 水、热来源 监测项目 摄影编号 盖层岩性 ℃ Pa m3/h 气温 水位埋深 热量 盖层厚度 ℃ m J/h m 泉口地质环境 泉口沉积物 交通条件 调查点平面位置示意图 调查日期 填表日期 41

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评价与区划 各省地热井(温泉)开发利用现状统计表 行政区代码 统一编号 流体开采量开发利用方向 (104m3/a) 地热发电 地热采暖 温室种植 水产养殖 农田灌溉 医疗保健 矿泉饮料 工业利用 其 它 小 计 - - - - - - - - 开采热量(J/a) 发电量(Mwe/a) - - - - 面积(m2/a) - 人次(人次/年) - - - - - 产值(万元/年) 重复利用率(%) 流体利用量比重(%) 地热资源类型 GR-T6 调查单位: 填表人: 填表日期:

42

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评价与区划 地热井(温泉)监测数据表 统一编号 测量日期 测量单位 流量(m3/h) 开采量(104m3/月) 水位标高(m) 压力(Pa) GR-T7 井、泉口温度(℃) 气温(℃) 调查单位: 填表人: 填表日期:

43

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评价与区划

地热井(温泉)流体质量监测数据表

统一编号 取样日期 测试日期 透明度 味 NH4+ GR-T8

原编号 测试单位 取样深度 色度 水化学类型 永久硬度(CaCO3) 总酸度(CaCO3) 矿化度 侵蚀性CO2 m 室内编号 测试单位计量资质 肉眼可见物 嗅 总硬度(CaCO3) 负硬度(CaCO3) 溶解性总固体 游离CO2 K Na ++ Cu Pb Zn Cd Mn Ni Co Cr6+ 总Cr V W Hg Br 氰根 总β 暂时硬度(CaCO3) 总碱度(CaCO3) pH值 可溶性CO2 Sr Fe2+ Fe3+ NO3- NO2- Ba U Ra Th B Se Mo As Rn Rb Cs Li Al Ge Ca2 +Mg2 +Cl SO42 -- F- HPO3 H2SiO3 SiO2 HBO2 CO CH4 He 挥发酚 总α CO32 -HCO3 -HAsO3 O2 N2 NH4 Ar H2S I

44

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评价与区划

地热井(温泉)同位素测试综合成果表

统一编号 样品 编号 取样 日期 分析日期 取样深度(m) 氘(D) ‰ 氧氚(T) (18O) ‰ TU 34GR-T9

1334S 32S 36Cl 14C C He He 测试单位 ‰ ‰ 年 年 ‰ 年 ‰ 调查单位: 填表人: 填表日期:

45

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评价与区划

各省地热资源综合评价表(按行政区)

GR-T10

流体热储流体允热储井(泉)流体储热储流体允许允许量折许开采流体质评价面行 政 热储段热储地热储平均热储平口平均量开采量开采评价方评价日开发利用地热资源资源量探量 合标埋深层单位均温度热量折量评价积4343温度(10m(10m/a热量法 期 方向 类型 明情况 区代码 (m) 符号 岩性 厚度(℃) 准煤合标准结果 (km2) (J) (m) (℃) ) ) (J/a(t) 煤(t/a) ) 调查单位: 填表人: 填表日期:

46

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评价与区划 各省地热资源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评估表 行政区代码 流体允许开采量(104m3/a) 流体允替代常规许开采燃料(t热量标准煤(J/a) /a) 固体废CO2气弃物排SO2气体烟尘排粉尘排体排放放减少排放减少放减少放减少减少量量(t量(t/a) 量(t/a) 量(t/a) (t/a) 标准煤渣/a) 发电量(Mwe/a) 面积(m2/a) GR-T11 流体产值利用(万量比元/重年) (%) 地热资源类型 开发利用方向 人次(人次/年) 地热发电 地热采暖 温室种植 水产养殖 农田灌溉 医疗保健 矿泉饮料 工业利用 其 它 小 计 调查单位: 填表人: 填表日期:

47

附录A 医疗热矿水水质标准

单位: mg/L 成 分 二氧化碳 总硫化氢 氟 溴 碘 锶 锂 铁 钡 锰 偏硼酸 偏硅酸 偏砷酸 偏磷酸 镭(g/L) 氡(Bq/L) 注:本表根据:

a. 1981年全国疗养学术会议修订的医疗矿泉水分类标准;

b. 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编写的《地下热普查勘探方法》(地质出版社,1973),并参照苏联、日本等有关标准综合制定;

c. 卫生部文件[73]卫军管第29号《关于北京站热水井水质分析和疗效观察工作总结报告》。

有医疗价值浓度 250 1 1 5 1 10 1 10 5 1 1.2 25 1 5 10-11 37 矿 水 浓 度 250 1 2 5 1 10 1 10 5 1 5 25 1 5 10-11 47.14 命名矿水浓度 1000 2 2 25 5 10 5 10 5 - 50 50 1 - >10-11 129.5 矿 水 名 称 碳酸水 硫化氢水 氟水 溴水 碘水 锶水 锂水 铁水 钡水 硼水 硅水 砷水 镭水 氡水 附录B 热矿水矿物原料提取工业指标

单位:mg/L 类型 工业指标 碘(I) >20 溴(Br) >50 铯(Cs) >80 锂(Li) >25 铷(Rb) 锗(Ge) >200 >5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