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江苏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训练:增分突破一 以气理词 - 文言断句与简答 下载本文

化为“清谈”更恰当、得体。

本考点的其他失误还有:材料未读懂、知识面狭窄、答题方向偏离、语言啰嗦等。 规范答案 1.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费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

2.王羲之认为清谈误国,谢太傅(谢安)认为国家灭亡不一定是清谈造成的。

一 断句:凭语感、借词语、看句式、明修辞

(2018·江苏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书《汤海秋诗集》后

龚自珍

人以诗名,诗尤以人名。唐大家若李、杜、韩及昌谷、玉溪;及宋、元,眉山、涪陵、遗山,当代吴娄东,皆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其面目也完。益阳汤鹏,海秋其字,有诗三千余篇,芟而存之二千余篇,评者无虑数十家,最后属龚巩祚作一言,巩祚亦一言而已,曰:完。何以谓之完也?海__秋__心__迹__尽__在__是__所__欲__言__者__在__是__所__不__欲__言__而__卒__不__能__不__言__在__是__所__不__欲__言__而__竟__不__言__于__所__不__言__求__其__言__亦__在__是。要不肯挦撦①他人之言以为己言,任举一篇,无论识与不识,曰:此汤益阳之诗。 【注】 ①挦撦:摘取。

解析 这段话说的是汤海秋最终没有说的话以及本不说请求其说的话等都在这诗中,也就是说作者的全部心灵与人格都真实无饰地表现于诗中,从而达到诗如其人,人诗合一;理解意思后,再圈出句子中的名词、代词,如“海秋”“心迹”“是”,然后利用语法关系以及对称的句式进行断句,画线句其实是一个总分句,第一句先总说“海秋心迹尽在是”,后面列举几种情况,一是“所欲言者”,

二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言”,三是“所不欲言而竟不言”,四是“于所不言求其言”,而且这几个句子都以“在是”收尾,故断起来就极为简单。

答案 海秋心迹尽在是/所欲言者在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不言在是/所不欲言而竟不言/于所不言求其言亦在是。 【参考译文】

诗人靠着他的诗出名,诗更是靠了作诗的人而出名。唐代大诗人像李白、杜甫、韩愈以及李贺、李商隐,还有宋代、元代的苏轼、黄庭坚、元好问,当代的吴伟业,全都是诗和人合为一体。没有他们的人就没有他们的诗,没有他们的诗也就没有他们的人,他们诗作的精神面貌是完整的。益阳人汤鹏,海秋是他的字,有三千多首诗,经过删减保存下二千多首,评论者大概有几十位,最后他嘱咐我说一说意见,我也只有一句话而已,叫作:“完整无缺。”为什么说它是完整无缺呢?海秋的思想言行全都在这些诗里,他所打算说的在这里面,不打算说而最终不能不说的在这里面,不打算说也到底没说,从他没说出来的地方能体会到他说的话也在这里面。总之不肯摘取别人的诗句当作自己的诗,所以任意举出一首来读,无论认识和不认识他的人,都说:这就是汤益阳的诗。 【演练提升】

1.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4处)

《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之时义远矣哉!若__夫__椎__轮__为__大__辂__之__始__大__辂__宁__有__椎__轮__之__质__增__冰__为__积__水__所__成__积__水__曾__微__增__冰__之__凛__何__哉?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取材于萧统《〈文选〉序》)

解析 首先通读全段,根据最后“何哉”,在其前面断开一处。然后抓住句子的谓语动词两个“为”、一个“有”、一个“微”(没有),确定句子主语和谓语,这

样可以把句子另外3处断开。

答案 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微增冰之凛/何哉? 【参考译文】

《周易》说:“观察日月星辰,以了解四时之变化;观察诗书礼乐,以教化人民有成就。”文章随着时代之推演而产生,演绎之功用已然体现出来了。极原始极简陋的车椎轮是天子所乘的车大辂的原始模型,但大辂哪里有椎轮的质朴?厚厚的冰层由积水凝结而成,但积水哪曾增加冰层的寒冷?这是为何?大概是由于继承了椎轮的样子而增加了华饰,改变了积水原本的模样而使它更加寒冷的原因吧。物象既然有这样的现象,文章也应当如此。

二 简答:细分析、精概括、巧回答

(2018·苏北四市期末)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书为游艺之一,前代名迹流传,今人兴怀珍慕,是以好古者恒钩抚镌刻,以垂诸奕祀。我朝秘府,法书真迹,积久颇富,朕曾命儒臣详慎审定,编为《石渠宝笈》一书。因思文人学士得佳迹数种,即钩摹入石,矜为珍玩。今取群玉之秘,寿之贞珉,足为墨宝大观,以公天下。著梁诗正、汪由敦、蒋溥复加校勘,择其尤者编次抚勒,以昭书学之渊源,以示临池之模范。

(弘历《刻三希堂法帖特谕》)

用自己的话说说编纂《石渠宝笈》一书的目的。

解析 解题时,关键是在选文找到相关语句,然后进行概括。文中表达编纂目的的内容,如“择其尤者编次抚勒,以昭书学之渊源,以示临池之模范”,意思是说选择最好的书帖编排次序摹刻复本,用来昭示书法的渊源以及学习书法应有的榜样。而“昭示书法渊源,树立书写榜样”即编纂目的。根据题干要求,要“用自己的话说说”,而不是照抄原文。

答案 昭示书法渊源,树立书写榜样。 【参考译文】

书法是“游艺”的一种,历朝各代有名的书迹字帖流传后世,后世的人内心兴起了珍惜、仰慕之情,因此那些喜好古人事物的人常常模仿古人的书法字帖,或重写,或重刻,用来流传后世。我朝宫中藏书馆,法帖真迹,累积了很久,数量很可观。朕曾下令要长于文学书法的大臣,详细谨慎地判断修订那些书帖,并编为《石渠宝笈》一书。我想这么做的原因是想到以往文人、学者得到几种好的书帖之后,就会依书帖凿刻在石上,满心喜悦视为珍宝。现在取其中最好的书帖,时间最长的石刻碑铭,足以成为书法字帖的集大成之作,来公告天下。这本字帖的编著者梁诗正、汪由敦、蒋溥反复校勘,选择最好的书帖编排次序摹刻复本,用来昭示书法的渊源以及学习书法应有的榜样。 【演练提升】

2.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胡子厚与予论诗曰:“人有恒言曰,唐以诗取士,故诗盛;今代以经义选举,故诗衰。”此论非也。诗之盛衰系于人之才与学,不因上之所取也。汉以射策取士,而苏李之诗、班马之赋出焉,此岂系于上乎?屈原之《骚》,争光日月,楚岂以骚取人耶?况唐人所取五言八韵之律,今所传省题诗,多不工。今传世者,非省题诗也。

(选自杨慎《升庵诗话》)

简要概括作者反驳胡子厚的理由。

解析 解题时,关键找出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如本题根据“诗之盛衰系于人之才与学”可概括出才学决定盛衰;“多不工”可概括为大多不精巧等。 答案 诗的盛衰取决于人的才学(或不取决于朝廷的取士标准),唐代省题诗大多不精巧且没有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