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儿歌与儿童诗的异同 2 下载本文

浅析儿歌与儿童诗的异同

摘 要:儿歌和儿童诗,统称儿童诗歌,是儿童文学中两种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二者不管是在内容和形式上,还是在艺术手法与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上都有密切的关联。而时下两者常被混淆,有的把儿童诗当做儿歌,有的把儿歌当成儿童诗。因此,笔者从现代汉语、传统诗学两个不同的领域交叉研究儿歌和儿童诗的本体,从语言描述、语境分析、情感体悟与意境联想等不同角度探讨其文体特征,继而,通过比较来区分这两种体裁。

关键词:儿歌 儿童诗 语言特色 意境 语境

引言

儿歌,也称童谣、儿语、小儿谣、孺子歌等,是一种具有民歌艺术风格的、为低幼儿童创作的,且符合这一年龄段儿童心理特点和欣赏趣味的、可吟可唱的诗歌样式。它篇幅短小,结构单纯,一首儿歌说明一个意思或一个目的,特别重视节奏、声韵的美感。其文字流利自然,内容活泼生动。作为幼年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乃至鬓发斑白,仍能记起儿时的歌谣。

儿童诗是指切合儿童的心理,抒发儿童的情感,寄托儿童的情趣,适合不同年龄的少年儿童阅读、吟诵,为他们所理解、欣赏和喜爱的诗歌。题材广,主题深,语言词汇丰富,篇幅长,注重多种意象的运用与不同意境的构造等都是儿童诗的特性。儿童诗不仅具有一般诗歌的共性,而且又具有独特的个性,这种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使它在群星灿烂的诗歌史界中形成一个闪烁的独立星系。一首好的儿童诗,往往能引发少年儿童的丰富联想,能沟通交流感情,能启迪心灵,使他们获得美的熏染和享受。

本文拟通过分析儿歌、儿童诗在语音、词汇、艺术手法、语境、意境等方面的特点,旨在阐述两者的文体特征,以便了解儿歌与儿童诗的异同。

一、儿歌与儿童诗的历史演变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有“文”的地方自然就有它的“史”。儿歌、儿童诗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出现在文学这个大家庭里,理因也有其历史,下面就来谈谈它们的发生发展。

儿歌的前身应是童谣,或者说“童谣”与“儿歌”是孪生姐妹。周作人在《儿歌之研究》中说:“儿歌者,儿童歌讴之词,古言童谣。”这里所说的“童谣”是指儿童平时念唱的歌谣。从这可以看出,童谣的出现促使了儿歌的产生。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儿歌最初来源于民间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作为口头文学流传下来的儿歌,历史悠远。从文献记载的资料来看,《左传》中有《卜偃引童谣》

1

的记载,《史记》“晋世家”中有“儿谣”的记载,《魏书》“高车国传”中有北方“女儿谣”的记载,《战国策》中也有少数童谣的记载。在古代诗歌总集中,“童谣”这个词使用的最为广泛。而“儿歌”这一名称在我国的正式使用,是在“五四”以后歌谣运动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儿歌的文学价值被更多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所发现,搜集和研究。北京大学还设立了歌谣征集处和歌研究会,出版的书籍大都用“儿歌”这个名词。这样以后,“儿歌”与“童谣”分开了,但是“童谣”还存在,只是说,在儿童文学中,“儿歌”这个专业术语与我们见面的次数多了。

儿童诗,是诗,是专门为儿童写的诗。(任溶溶《漫谈儿童诗的写作》载于《儿童文学论文选1949—1979》)作为诗的家庭成员,它是属于现代意义上的文人创作的一种体系,与传统意义上的儿歌相比,儿童诗的出现要晚数千年。儿童诗是随着五四时期“新诗”的诞生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新生事物。像被胡适称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的周作人的《小河》就是典型的例子。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社会十分动乱,国家处于危急状态,此时的儿童诗大多以表达民族自尊、宣传抗日救国和表达对自由、幸福的向往为主,内容比前期更广泛了,现实意义也更鲜明了。例如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歌唱》和那广为传唱的《卖报歌》等。建国后“十七年”(1949—1966),最受欢迎的就属儿童诗了。儿童诗的创作,使人们以儿童诗的形式展示时代风貌,以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但不少作品重在政治思想的灌输而轻于艺术的锤炼。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涌现了一批佳作,艾青的《春姑娘》、李季的《三边一少年》、阮章竞《金色的海螺》等等。十年动乱,文人开始低落,儿童诗也因此遭到重大的摧残。到了新时期,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儿童诗也进入了自身最佳的发展时期。像吴导的《菜市场》、著名诗人圣野的《啄木鸟》、金波的《红苹果》等诗都具有新时期儿童诗的特色。

二、儿歌、儿童诗的语言特色

儿歌语言精美活泼、通俗易懂、有趣味,主要表现为音韵响亮、节拍明快、童趣盎然。相比较而言,儿童诗的语言更生动、更凝练、更精粹,富有强烈的表现性,具体体现在协和的声韵、抑扬顿挫的音调、儿童情趣等方面。虽说儿歌、儿童诗同属诗歌类,但作为儿童文学的两种不同的体裁,都有着各自的独特的语言特点。下面从语音特色、词汇两个方面比较它们的语言特点。

一 语音特征比较 《诗大序》说:“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言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人的喜怒哀乐由“情”牵动,一旦到了极致,自然而然就会用语言表现出来。可是,有时候文不达意,就只有感叹了。感叹又怎能让感情凸显呢?最后,聪明的人类发现了只有“歌”才能能更好的表情达意。因此,儿歌与儿童诗在语音上都具有音乐美的特性。

先看看儿歌的音乐美。儿歌中特有的悦耳和谐的音韵、鲜明的节奏和重章、叠句、叠词的运用使幼儿产生愉悦感。有些儿歌在内容上没有多大意义,但是其和谐的韵律从听觉上给人以愉悦。所以,大都人都认为儿歌是听觉上的艺术。通常,儿歌中用的有押韵、拟声等手法,我们来看看押韵。

2

儿歌押韵规律:

1、句句押韵(音乐性最强,但要避免单调的重复);

2、第一、二、四句押韵(四行一首的绝句多采用此方式)

例 李少白的《小狗》

小狗小狗,尾巴当手, 一摇一摇,欢迎小朋友

3、双行押韵(双行的儿歌一般双行要押韵)

4、第二、三行押韵(针对三三七言句式儿歌例如:张继楼的《小蚱蜢》 具体分析儿歌 《小松鼠》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 老虎打不到,打到小松鼠。 松鼠有几只,我来数一数。 数来有数去,一二三四五。

这是一首数数歌。它不仅把数字认知、数数融合在活泼的儿歌中,帮助孩子主动学习,而且具有趣味性,读起来更是朗朗入口。这是由于这首儿歌每句的最后一个字“虎、数、鼠、五”都互相押韵,同时还采用具体的形象“老虎、松鼠”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得作品内在的乐感得以体会。接着,我们来看看拟声在儿歌中的运用,儿童由于受意识形态不完整的影响,对直接感知的事物会有很深的印象。而拟声词恰恰体现了这一点。例如以下两首儿歌:

爱清洁

小鸭叫,“呷呷呷”,叫我剪指甲。 小鸡叫,“唧唧唧”。叫我擦鼻涕。 小猫叫,“喵喵喵”,叫我把脸洗。 小狗叫,“汪汪汪”,叫我衣服别弄脏。

一只小鸡叽叽叽

一只小鸡叽叽叽;二只小狗汪汪汪; 三只绵羊咩咩咩;四只老鼠吱吱吱; 五只鹁鸪咕咕咕;六只青蛙咯咯咯; 七只蟋蟀唧唧唧;八只小鸭呷呷呷; 九只斑鸠啾啾啾。

这两首儿歌,由儿童所熟悉的小动物登场说话,有形象、有声音、有动作,非常符合儿童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使儿童很容易地接受,并朗诵。特别是其中一连串的拟声词“叽叽”、“咩咩”、“咕咕”、“唧唧”、“汪汪”、“吱吱”、“咯咯”、“呷呷”,不但可以增强音乐性,使儿童“乐闻而易晓”,而且还具有可操作性。

再说说儿童诗的音乐美。音乐离不开节奏,节奏能满足人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需求,给人无限快感。儿童诗,正是以这种合乎规律的重复而形成的节奏来展示自身的魅力。例如鲁兵的《下巴上的洞洞》 :“从前 __________∕有个 奇怪的 __________

娃娃,娃娃 __________/有个 奇怪的 ___________ 下巴,下巴___________,/有个 奇怪的____________洞洞/,洞洞_____________,/谁知道____________它有 多大?”诗中大都以两字为一拍,助词“的”附着在“奇怪”后,又是轻声词,再加上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显得诗的节拍更分明,更有韵味。而“有个奇怪的”又是紧促地连在一起,把儿童的神态、语气表现得淋漓尽致,更趋儿童化。又如金波的《雨铃铛》:

沙沙响,沙沙响,

3

春雨洒在房檐上。 房檐上,挂水珠, 好像串串小铃铛。

丁零当啷, 丁零当啷, 它在招呼小燕子, 快快回来盖新房。

在押韵中,在节奏的往复下,充分展现了语词组合带来的音乐美。

儿童诗大多要出口成声,或家长、老师诵读给孩子,或孩子们自己朗读,所以儿童诗的节奏更强调音调的和谐上口。音调又是构成儿童诗音韵的一部分,是由许多字词的声音之间的整体关系构成。音调有和谐、拗口之分,符合声音组合审美规律的便和谐,反之,便拗口。让我们看看林武宪的《小树》的其中几句:

我天天请小树喝水/蝴蝶为他飞舞 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 麻雀为他歌唱/微风也轻轻地安抚他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

姑且将诗的内涵放置一边,通过朗诵来感受一下这首诗在音律上的动感和变化。平仄交替、诗句相应,变化中孕育着规律,如一、三句前半部分平仄相对,二、四句前半部平仄相应,符合古诗在平仄上的要求,即“隔句押韵,前后相继”。整齐的音律中加上变化的音调,和谐而优美。

儿歌与儿童诗,两者都具有音乐美,并且都在音韵、节奏等方面有所讲究,但是,儿童诗对韵律没有太多的要求,特别是将儿童诗歌“诗”与“歌”界线分明后,儿歌更突出韵律的美,儿童诗的韵律概念慢慢被淡化了。一般都是自由用韵,押韵,大体押韵或完全口语化,相当于一种“自由体”。像樊发稼的《小雨点》:

小雨点, 你真勇敢!

从那么高的天上跳下来,

一点也不疼吗?

林良的《蘑菇》:

蘑菇是 寂寞的小亭子, 只有雨天, 青蛙才来躲雨。 晴天青蛙走了, 亭子冷冷清清。

等等,在韵律上都没有什么束缚,自然、朴素的口语风格更具魅力。虽然儿童诗在韵律上的放松,并不影响它的音乐美,反而,更加随和。

二 词汇特征比较

众所周知,词汇向来被当成语言的建筑材料,离开词汇就无法表达思想。儿歌、儿童诗,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服务的对象自然也不同。就儿歌的作用对象而言,主要是面向低幼龄儿童,即学龄前期和学龄初期儿童,这个时期的儿童通过重复的念叨儿歌走入生活,认识事物。如果离他们生活太远,超过他们的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