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导游词(三稿) - 56210(1) 下载本文

席赵朴初题写。寺院周边茂林修竹,环境非常清幽。

九、筱村新山片区景点

【导游内容】

徐岙底古村——文重桥——门楼外古民居——文兴桥——库村——南浦溪风景区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就要到达筱村镇。

古代玉溪的两岸盛产一种名为“筱”的箭竹,其叶大杆小,坚挺韧实,是制作箭矢的上佳材料,“筱村”地名即由此而来。唐末著名诗人罗隐到过筱村一带,他在游记《罗江东外记》里将筱村一带描述成“田桑茂密,人烟鸡犬,风景别致”世外桃源。

后唐时期,唐内阁长史林建为避乱从福建莆田携带六个儿子定居于今筱村新楼村。成为筱村林氏的始祖。北宋初年,库村吴畦玄孙吴承褚于由库村分居今筱村枫林村,之后,吴畦子孙有陆续搬迁到筱村居住。这样就形成了林姓居上游、吴姓居中游的开发局面。千百年来,在玉溪两岸,林建、吴畦的子孙后裔在繁衍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乡土文化。

【徐岙底古村】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达到泰顺境内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古村落——徐岙底。2005年秋冬之际,八一电影制片厂和电影频道节目中心联合摄制组,全程在泰顺拍摄了抗战影片《儿子同志》,该片的大部分镜头是在这个古村落拍摄的。

徐岙一直以来就是吴姓的血缘村落,名为徐岙实在有点难以理解。其实徐岙这村名与北宋抗击方腊英雄徐震有关。北宋宣和年间,睦州方腊动乱殃及东瓯,仙居徐震率义兵前往吹台山御敌,因众寡不敌,力战而死。传说徐震战死后,战友扶柩还乡,在经过筱村徐岙村口时显灵,天降甘霖,解了当地旱灾,于是当地百姓就地建宫祭祀。现在徐岙村口一棵参天古树下的小宫庙就是当年祭祀徐震的徐三翁庙,九百年来,祭祀的烟火从未断绝。吴氏始祖吴莱羡搬迁徐岙后,并没有将徐岙改名为吴岙,看来是想借用英雄的灵气来泽披后世吧!心诚则灵,这是一种信仰,更是一个家族勇于开拓、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正如眼前徐三翁庙前的一幅对联:“拜佛拜心心拜佛,修行修性性修行。”

经过徐三翁庙,前面是一条卵石铺设的双心主道,两侧是石砌院墙,古民居就散落在主道的两旁和尽头。徐岙规模较大的古民居有四座,依次是门前厝、举人府、文元院和顶头厝。

门前厝和举人府皆处于主道右面,依次顺卵石道一拐就到。门前厝属于一般的清中叶民居,与之相比,举人府则多了一种气派和一点文化味。举人府的门楼

41

有点破败,但掩盖不了它的高大气派。举人府的主人是吴永枫,他参加清乾隆庚寅(1770)恩科乡试,得全省第三十七名,成为武科举人。这座巨宅就是吴永枫在考取武举人后建造的,整体格局为四合院式,四周建筑物围着一个很大的天井,天井用粗细均匀的鹅卵石铺地,正中用长条青石隔出一条两米多宽的甬道,通往正堂。厅堂里面原来立着一把大刀,有一百二十多斤重,吴举人当年练武用的,可惜这把价值不菲的大刀三年前被人偷走了。

文元院位于主道的尽头,其格局与举人府相近,不同的是天井稍小,是块石铺地。文元院的主人是吴存经,在吴永枫考取武举人的那年被录取为附贡生。吴存经成为准举人后也兴建豪宅,并在门楼檐下悬着一块红底黄字的“文元”匾,这样这个小小的村落便“文武双全”了。两座古宅上百根合抱大小的柱子,皆为栎木制作。栎木是一种非常坚硬的树种,生长在高山日照充足的山脊上,因生长期缓慢而纹理细密,树型以弯曲为多,取材较难。

大家请看,文元院的厅堂板壁上挂满了照片,这些照片就是当时摄制《儿子同志》时采集的拍摄花絮。

【文兴桥】

文兴桥是泰顺廊桥里最独特的一座,西高东低,远看是一副耸肩弄眉的滑稽模样,又像是一条自东而西弓身爬行的多节虫。文兴桥这独特之处,满足了无数游人的好奇心。

据传,当年建造文兴桥时请了二位师傅,一位是本地师傅,一位是外来师傅,两位师傅分别在西、东两面同时开工。本地师傅对外人抢生意的行为很不满意,暗地里把桥基抬高了若干米,并且日夜赶工,企图造成既成事实,让外地的师傅无法合龙。想不到外地师傅技高一筹,竟将这一高一低的苗架给搭上了。

各位团友,您有什么高见呢? 从科学的角度看,文兴桥独特的造型可能与上游来水的方向有关。因为文兴桥正好处在河道的拐弯处,洪水季节上游河水自南而北经流桥址时,桥西岸承受了河流的主要压力,并且大水冲击西岸所泛起的巨浪高过相对平静的东岸,所以在建桥之初,有意抬高桥西贯木架子的倾斜度。除此之外,就是当初的测量设计有误,将顶部节苗设计过短,待到合龙时才发现这一要命的误差,但骑马难下,只好临时将东边节苗的倾斜度放低,于是造成现在这幅怪模样。

西桥头有一排石碑,大都是记载当年建桥及后来修桥时捐资人的姓名和数额。正当中那块石碑名《重修文兴桥并桥头屋了捐助安全》,字迹肤浅,需靠近才能看清,碑文简单记载了首事王光奕“砸锅卖铁”建造文兴桥的事迹。

为了建桥,王光奕变卖了所有家产。桥建成后,王光奕已身无分文,只好乞

42

讨糊口,筱村王家山同宗族人得知后,凑起三担米粮送给他,但王光奕还没吃完一斗米就过世了。王光奕共有八个儿子,家产变卖后,家中已无田可种。兄弟八人只好到景宁谋生,在山头上开些田园种蕃薯养家糊口,兄弟八人都无力娶亲……

据村民说,文兴桥当时为股份合作修建,共有24股(户),各股舍出水田,作为文兴桥的固定资产。24户轮流守桥,一年一户,其田租收入既是守桥的工资,也算作是一种“投资分红”。

文兴桥每年有固定的守桥人,这是别的廊桥所没有的。20年前,一位80多岁的守桥老人过世之后,一位30多岁名叫蓝振城的青年接替了老人的职业,将石碑背后窄小的泥屋当作了自己的家。二十年过去了,没有哪家姑娘愿意嫁给家徒四壁的蓝振城。年复一年,蓝振城渐渐成了一个54岁的小老头。8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兰振城收养了一个弃婴,于是老母亲也搬到桥头的泥屋住下来,精心照顾她的小孙女。

文兴桥上设神龛,香炉常年香烟缭绕,祭祀三尊神,分别是山民敬畏的大帝爷、朝内爷和大地爷。

扩展景点【文重桥】

文重桥因位于东洋村村口,故俗名东洋桥,建于民国十年,是一座年轻的的木平廊桥,为一墩两孔式廊桥,桥屋面阔11开间。桥身横跨玉溪,东桥头搭在一座小山腰上,西桥头面临田野,架在蛮石堆砌的桥墩之上,南折的石阶缓缓延伸到防洪堤坝。文重桥远离村落,周边环境清幽,是一个寻闲寄情的好去处。廊屋是半遮半开的,南侧桥裙之上敞开,而北侧齐身封闭。

廊屋北面正中的三大块板壁之上书有《文重桥序》和当年知县黄丽中及建桥首事林晴霁的一首五言排律,书法端庄遒劲,墨迹仿佛新干。这三篇文章,记载了文重桥建桥的前前后后。

清雍正年间,林晴霁的九世祖林应赐最初在现桥上游几十米的西岸垒起一座石礅,架桥以交通两岸,因为年长月久而毁于水。到了咸丰年间,林应赐的五世孙林桂山重建木桥,不久毁圯,之后重建又于光绪年间连同桥墩漂毁于洪水。其六世孙林井东重建,四年后一次来势汹汹的洪水又将木桥连同桥墩漂毁。之后的十多年间,每逢春夏之交溪涨水溢之际,两岸行人只能望洋兴叹。林晴霁是东洋村的文化人,多次考虑重建木桥,但苦于囊中羞涩而无头绪。到了民国八年的夏天,由于樟脑油使用普及而使樟树价值高升,林晴霁便将玉溪上游曾祖父种植的樟树林砍伐出卖,得三百两银子。有了这笔钱,加上林宗祠的拨助,林晴霁便相度地势,于旧址下游建造此桥,一年后木桥竣工。

文重桥竣工后,林晴霁人生快意,赋诗一首于桥上。

43

扩展景点【门楼外古民居】

门楼外古民居位于东洋村门楼外。门楼外村位于溪谷盆地的东边,地域宽广而平坦,在溪边未建水泥房之前,站在村前能看到溪对面远处案山优美的笔架峰。

门楼外林氏始祖林豳迁居门楼外后,大兴土木,建造居所。到了第8世时,林氏四兄弟光宗、光祖、光祥、光业更是努力经营,奠定了现在如此规模的民居群落。门楼外民居的一个突出特色是它的二重门结构,一进门楼为砖石作,突出了防御功用,二进门楼为木架结构,显得温和而实用。两个门楼之间深4米,是一个防御的缓冲地带,进入第二个门楼,便是天井,地面全不用鹅卵石铺成。

门楼外民居地铺以中央两座(南宅和北宅)最为漂亮。两座宅院各近200平方米的天井地面上,非常整齐而又有创造性地铺满了大小均匀洁白如润的鹅卵石,其中还用瓦片或深色石勾勒出鹿、鹤、蝙蝠、花瓶、花篮、鲤鱼等图案,令人叹为观止,当为中国卵石地铺之绝唱。

【库村】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起身前往库村。 库村为新山乡政府所在地,是一个颇具特色的古村落,有记载的开村历史已有1200多年。在库村生活的家族可能很多,但包氏和吴氏无疑是最有影响的,这两个大族在库村创造了空前的耕读风气,为泰顺地区宋代特别是南宋时期的教育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代以前,今泰顺境内还是莽莽苍苍的深山老林,只有少数古越遗民及先期人山避隐者散居其中,过着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生活。唐著名诗人顾况在《仙游记》里就生动地描绘了这样的景象:

唐朝大历六年(771)的时候,有一个叫李庭的温州人,带领一批人到深山老林里伐木取材,由于山林密集而迷了路。他们慌乱之中到处寻找出口,突然看见远处有一条瀑布,瀑布旁边还有淡淡的炊烟,并隐隐传来鸡鸣狗叫的声音。于是李庭他们循着声音,渡过溪水,来到一个约有三百余户人家的村落。村落四面环山,中间一条清澈的小溪蜿蜒流过,崇山倒影如墨,舍前屋后是种着庄稼的田野,田里种着许多水果和药材。有一个族长模样的老人,容貌很温和,看到李庭一行后深感惊异,问他们从何而来,袁晁之乱是否已经平定(袁晁农民起义发生在762,次年被平定,至这位老者问话的时候已经过去8年),现在国家形势如何,等等。李庭据实回答。接着,老人把他们带回家中,设宴招待。之后李庭返回温州,并在一路上作上记号。不久,李庭再次入山,欲欲再次拜访老人,但群山万壑,再也寻找不着上一次到过的村落。

根据多方面考察,文中所描绘的地方应当在飞云江上游今泰顺的某个地方,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