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纲要》最新复习提纲 下载本文

究竟哪种方言成为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主要取决于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条件。伦

敦方言成为英吉利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是由于经济的原因。多斯岗方言成为意大利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主要是由于文化的原因。

第六节 语言接触的特殊形式

一、“洋泾浜”

在旧中国多指非正规学会的不登大雅之堂的外语,特别是英语。原是上海外滩的一段。后来洋泾浜成了破碎外语的中国名称。 “洋泾浜”是出现在世界好多通商口岸的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不是中国所特有。

国外语言学界根据中国人发英语business这个词的讹音,给这种语言现象起了一个学名,叫pidgin。

洋泾浜的共同特点是:语音经过当地语言音系的适当改造,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词汇项目比较少。语音方面,往往用I代替r,比方room说成loom,all right说成all light。以辅音收尾的词被加上元音,如make变成makee,much变成muchee。这些发音特点反映了汉语音系的影响。

洋泾浜英语可以说只用词干来造句,英语中数、格、人称、时、体、态等变化都消失了。 词汇成分基本来自英语。词汇成分少。

由于词汇成分少,不少事物要用比喻或拐弯抹角的办法来指称。现在保存下来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把“双烟囱三桅汽船”描绘成 Thlee piecee bamboo,two piecee puff-puff,walk along inside,no can see (三根竹竿,两个吐烟管,走路的家伙在里面,看不见)。

世界上现存最有活力的“洋泾浜”是广泛使用于新几内亚的Tok Pisin。 Tok Pisin的实词的形态变化已大大简化,因而词序严格

二、混合语:因两个语言的接触而发生两种语言的混合并生出一种新的语言。

“洋泾浜”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产物,只有口头形式,用于和外国人交往的特殊场合,没有人把它作为母语或第

一语言。洋泾浜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能被社会采用为主要的交际工具,由孩子作为母语来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洋泾浜就变成了混合语,又叫克里奥耳语(Creole,混血儿)。

三、国际辅助语“世界语” 从十七世纪起,不断有人设计国际辅助语的方案。比较成功的是波兰医生柴门霍夫(L.L.Zamenhof)在1887年创造的“世界语”(Esperanto)。

世界语的词汇材料取自拉丁族语言, 基本词汇则来自拉丁语族、日耳曼语族和希腊语族。整个方案有词典、语法、范文。世界语的语法规则有16条,没有一条规则有例外。名词和形容词都区分单复数,区分主格、宾格。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演变

语法系统包含语音、语法、词汇三个子系统构成,各自相对独立,自成系统,但也密切相联。

第二节 语法的演变

语法的演变可以从演变结果和演变方式与途径两个方面来考察。从演变结果看,可以分为组合规则的演变、聚合类的演变两个互有联系的方面。从演变方式和途径看,则主要有类推、结构重新分析和语法化等。

一、组合规则的演变;表现为一套结构格式,这些格式可以互相套合,格式中的成分可以在相关聚合中自由替换。

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君美甚。 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句: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大名+小名”

在甲骨卜辞里可以找到不少大名冠小名的地名,如“丘商”、“丘雷”等,《左传》中 有“丘舆”(成公二年)、“丘获”(昭公四年)、“城颖”、“城濮”、“城隶”、“草芥”。

二、聚合类的演变;主要表现为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词类的增减。最引人注目的是形态的改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语法范畴的变化。

原始印欧语富于形态变化,据拟测,名词有三个性、三个数、八个格的变化。这些形态变化在现代英语中基本上消失了,只有一些留存的遗迹。

拿现代汉语和古代比较,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实词的句法功能比古代确定,词类的界限比古代清楚,特别是在历史发展中出现了特有的量词;二是开始出现构词词缀(-子,-儿,-头等等)和表示类似体的意义的构形语素(一了,-着,- 过)。

语法中的聚合规则和组合规则有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的变化往往引起另一方面的变化。例如拉丁语有丰富

的形态变化,词与词的关系可以通过词形变化表现出来,词序不占重要地位。比方“女孩儿爱母亲”这样一句话可以有各种词序(matrem—母亲,宾格;puel1a—女孩儿,主格;amat—爱):

1.Matrem puella amat。 2.Matrem amat puella。

3.Amat puella matrem。

4.Amat matrem puellh。 5.Puella matrem amat。 6.Puella amat matrem。

由于音变的结果,拉丁语中原来由聚合规则表示的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在法语里改由词序、虚词等组合手段来表示。上面这句话的意思在现代法语中的词序只有一种:

La fille aime la mere。

三、类推

所谓类推就是以语言中某些词和形式为标准,使另一些词和形式向它们看齐,从而构成新的词或新的形式,使语法呈现出整齐划一的趋势。人都有类推的倾向。类推是通过心理上的联想把本来相似的东西变得更

加接近。

英语swell(膨胀)的过去分词原先是swollen。由于绝大多数过去分词的形式是在词干后加-ed,这就形成了一股力量,把不规则的swollen也拉到合规则的行列里来。

当然,这种类推首先应发生在使用频率不太高的语言形式中。如英语形容词比较级的形式是在词干后面加-er,最高级加-est。现在有人运用这条规则去改变一些不规则的强式,比方出现了littler,littlest,以代替原来的less,least。但是这个类推还没有被大家接受,因为less,least使用频繁,抗拒类推的力量比swollen强得多。

前面讲过的汉语代词宾语从前置变到后置,也是类推作用的结果。在古汉语中,“动-宾”是占优势的结构格式,“宾-动”只在一定的条件下出现。在发展的过程中,“动-宾”替代了“宾-动”。

我们平时根据语法格式构词、造句,其实也是进行类推。

四、结构的重新分析:只在不同的时代,同样的语词和语序出现,但是之间的结构层次或关系出现了变化

重新分析是语法演变中比较常见的现象。结构的重新分析,一定会经过三个历史阶段: 无把铫推耨之劳 。(《战国策·秦策》)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杜甫诗) 莫言鲁国书生懦,莫把杭州刺史欺。(白居易诗) 五、语法化

“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 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跟语法化相类似的概念,在中国叫做“实词虚化”。

语法化的等级系列为:

实词﹥语法词﹥黏附成分﹥屈折成分

第三节词汇和词义的演变

一、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和词语替换

1、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原因:

(1)社会生活的发展,主要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亡。 (2)词汇系统的变动,认识的变化也可能引起旧词的消亡。 表示白的颜色也因所表示的事物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说法:月白为“皎”,日白为“晓”,人白为“晰”,霜雪白为“皑”,草花白为“皅”,玉石白为“皦”,等等。

2、词语替换指现实现象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换了一种说法而已。 如“首”、“领”、“面”、“目”、“口”、“齿”、 “足”、“肌”、“肤”等。 被替换下来的成分大都成了构词语素。 词语替换的原因:

社会生活、文化、心理方面:

俸禄-薪水-工资,戏子-演员,马夫-司机。 世-代,死-走,箸-筷子,猪肝-猪润、猪红。 聊天—侃大山 二、词汇演变与语言系统

词语替换要受到词汇聚合关系的制约。创制新词,还与语音、句法等其他子系统有关系。 “口”、“肤”、“肌” →人 “嘴”、“皮”、“肉” →兽 “毛” →人、兽

“羽” →鸟 “口”、“肤”、“肌”、“羽”被替换下来,成了构词语素。 再如,足-脚,脚-腿,股-大腿。

汉语创制新词的方法主要有两个阶段:南北朝之前,以词形内部交替的单音孳生法为主;南北朝开始,两个单音词根的复合法逐渐占优势。

内部交替的单音孳生法包括: 音近义通的同源词:半班判别辩片 声符相同的一组词:贱钱浅笺栈

“四声别义”的同族词:张帐胀涨 间 空 传 妻 好

古印欧语言里也用元辅音交替来造词,如英语的sit-set,long-length,give-gift.

汉代开始,用复合构造的双音词开始增多,复合双音词占优势的原因之一是:魏晋之后汉语的语音系统大大简化,许多原来不同音的词魏晋以后变得同音了。语言中同音词过多会给交际带来一些麻烦,例如《现代汉语词典》中读jiàn这个音的词(包括语素)有30个, “见”还是“建”、“剑”、“箭”、“践”、“渐”??汉语在发展过程中用复音词来替换单音词。

语言表达的精密化也会引起大量双音词的产生:同一个动词“保”,古代可以表达很多意思,不已区分,现在分别说成“保护”、“保卫”、“保存”、“保养”、“保持”、“担保”。

三、词义的演变

词义的演变是指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词义演变可以从演变结果、演变的原因、演变的方式和途径等方面来讨论。

词义演变的结果 扩大:一个词的意义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大。江、河、墨水。英语的“to arrive”原来是“靠岸”的意思,现在泛指“到达”,不管是经由水道、陆路或航空路线的到达。“place”原来只指“大街”、“广场”,现在泛指一切“地方”。

缩小:瓦、丈人、臭、谷。英语的“meat”原来指“食品”,现在只指“肉”。“deer”最初的意义是动物,现在只指鹿。

转移:一个词原来的意义和现在的意义之间没有关联。闻、涕、脚、走。

英语的book原来是一种树木的名称,即山毛榉,它的皮在古代曾经用作书写的材料,现在就用来表示写成的书了。英语的pen,俄语的перо,法语的plume,德语的Feder原指“羽毛”,因为人们用它来作为书写工具,因而后来就用来指钢笔。这些新义往往是通过转喻引申而来的。

词义转移后如果原来的意义仍然保留,则形成多义词。如“快”。 词义演变的原因

(1)现实现象的变化引起的。“坐” 、“钟”、“皂” 。 (2)人们主观认识发发展引起词义的变化:如,“心之官则思”,因此,以“心”为意符的“想、思、念、忖、忆、愁、虑”等多与思维活动有关。师傅、小姐。

(3)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指聚合关系之间)

从词义系统内部看,词的意义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词的意义的变化可能引起和它有联系的词的意义的变化。

快 →迅速→ 锋利 慢 →速度慢→钝。

冷(温度)——冷静(较早就有此义) 热(温度)——头脑发热(出现较晚)

另一方面,一个词的意义在反映现实现象的时候都有自己的大致范围,如果词汇中增加了表示同一范围的现实现象的词,那就会引起这个词的意义发生变化。英语的“meat”原指任何种类的菜肴,后来由于“food”(食物)、dish(盘菜)的介入,就缩小了意义范围,只指肉类荤菜。

再如:“吃” 。

(4)组合关系的变化也会引起词义的改变。

例如“赴”的古代的基本意义是“奔赴”或“趋向”(凶险之地),如“赴汤蹈火”、“舍身赴国难”等。后来和“赴”组合的不限于表示凶险之地的词语,因而扩大了“赴”这个词所指的实际意义的范围。到现在,“赴京”“赴宴”都可以说了,说明“赴”的意义从古到今由于词义组合关系的改变而发生了变化。

词义演变的途径:

隐喻:指两个现象之间有相似的关系,相似可以是外形的相似,某种性质的相似,整体部分关系的

相似,

转喻:又叫“换喻”,它是指两现象之间有“相关”关系,这有些像索引关系,由A总是可以找到现象B,因此,在人们的认知中两者关系密切,以致可以用其中一种指称第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