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实验操作手册(人教版) 下载本文

《山西省初中生物实验手册》

(人教版部分)

太原第五中学校左光亮编写初中生物实验手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全部和七年级下册全部,共35000字。

太原第五中学校薛晋编写初中生物实验手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全部,共16000字

1

人教版初中生物实验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苏教版也有类似实验:在七年级上 第一单元 第1章第二节 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非生物因素) 探究目的:

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生活的影响 探究原理:

采用控制变量法,控制无关变量,仅仅改变单一变量。即:除了光线不同以外,其余所有条件都相同。

(一)探究光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光对鼠妇(黄粉虫、蚯蚓)的生活有影响吗?

作出假设:鼠妇(蚯蚓)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蚯蚓)的生活。 制定计划: 材料用具:

1.材料:每组10只鼠妇,黄粉虫10条, 蚯蚓10条,湿土, 2.用具:铁盘(或者塑料盘、纸盒),纸板,玻璃,纸杯,喷壶,手电 方法步骤:

方案一:用鼠妇探究

1.在铁盘内均匀地铺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一侧盖上玻璃。 2.在两侧中央各放入5只鼠妇,静置2分钟。

3.每隔一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黑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 4.将统计结果记录下来,并且填写下面的表格。 鼠妇的数目 环 总 平 2min 3min 4min 5min 6min 7min 8min 9min 10min 11min 均境 数 数 黑 暗 明 亮 5.计算出全班各组第10次数据的平均值。 实施计划:认真记录鼠妇在黑暗和明亮处的数目

实验结果:在黑暗处的鼠妇数目多于明亮处的鼠妇数目。 实验结论:鼠妇喜欢阴暗的环境,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表达与交流:分析在明亮处鼠妇出现的原因。

2

方案二:用黄粉虫探究

1.取一个方形的纸盒,用记号笔在盒内画一条中线。 2.将10条大小形状相同,健康状况良好的黄粉虫放入一个纸杯,然后倒扣在纸盒中线中央,静置2分钟。

3.2分钟后拿走纸杯,迅速盖好纸盒,一半盖上纸板,一半盖上玻璃。 4.每隔一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黑暗处的黄粉虫数目,统计10次。 5.将统计结果记录下来,并且填写下面的表格。 黄粉虫的数目 环 总 平 2min 3min 4min 5min 6min 7min 8min 9min 10min 11min 均境 数 数 黑 暗 明 亮 6.计算出全班各组第10次数据的平均值。 实施计划:认真记录不同时间内在不同环境中的黄粉虫数量。 实验结果:在黑暗处的黄粉虫数量明显多于明亮处的光粉虫数量。 实验结论:黄粉虫喜欢在黑暗的环境里。 表达与交流:讨论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方案三:用蚯蚓探究

1.取一个方形的纸盒,用记号笔在盒内画一条中线。 2.将10条大小形状相同,健康状况良好的蚯蚓放在纸盒中线上,迅速用纸板盖上纸盒,一半用纸板,一半用玻璃,静置3—5分钟。

3.3—5分种后,打开盖子,观察并记录明、暗区域的蚯蚓条数,.每隔一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黑暗处蚯蚓的数目,统计10次 蚯蚓的数目 环 总 平 2min 3min 4min 5min 6min 7min 8min 9min 10min 11min 均境 数 数 黑 暗 明 亮 4.计算出全班各组数据的平均值。 实施计划:认真记录在不同环境中蚯蚓的数量

实验结果:在黑暗处的蚯蚓数量多于在明亮处的蚯蚓数目。 实验结论:蚯蚓喜欢在黑暗的环境里。 表达与交流:讨论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二)探究湿度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湿度对鼠妇(黄粉虫、蚯蚓)的生活有影响吗?

作出假设:鼠妇(蚯蚓)生活在潮湿环境中,湿度会影响鼠妇(蚯蚓)的生活。 制定计划:

3

材料用具:

1.材料:每组10只鼠妇,黄粉虫10条, 蚯蚓10条, 2.用具:铁盘(或者塑料盘、纸盒),纸板,玻璃,纸杯, 干湿毛巾,湿棉花,喷壶, 方法步骤:

方案一:用鼠妇探究

1.取一个方形的纸盒,用记号笔在盒内画一条中线。在纸盒底部一半铺干毛巾,一半铺湿毛巾。

2.将10条大小形状相同,健康状况良好的鼠妇放在纸盒中线上,迅速用纸板盖上纸盒,使盒内空间全部处于黑暗状态,静置3—5分钟。

3.3—5分种后,打开盖子,观察并记录干、湿区域的鼠妇条数。 4.计算出全班各组数据的平均值。 鼠妇的数目 环 总 平 2min 3min 4min 5min 6min 7min 8min 9min 10min 11min 均境 数 数 干 燥 湿 润 实施计划:认真记录在不同环境中蚯蚓鼠妇的数量 实验结果:在潮湿处的鼠妇数目多于在干燥处的鼠妇数目。 实验结论:鼠妇喜欢在相对潮湿的环境里。 表达与交流:讨论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方案二:用黄粉虫探究

1.取一个方形的纸盒,用记号笔在盒内画一条中线。在纸盒底部一半铺干毛巾,一半铺湿毛巾。

2.将10条大小形状相同,健康状况良好的黄粉虫放在纸盒中线上,迅速用纸板盖上纸盒,使盒内空间全部处于黑暗状态,静置3—5分钟。

3.3—5分种后,打开盖子,观察并记录干、湿区域的条黄粉虫条数。 4.计算出全班各组数据的平均值。 黄粉虫的数目 环 总 平 2min 3min 4min 5min 6min 7min 8min 9min 10min 11min 均境 数 数 干 燥 湿 润 实施计划:认真记录在不同环境中蚯蚓的数量 实验结果:在潮湿处的黄粉虫数目多于在干燥处的黄粉虫数目。 实验结论:黄粉虫喜欢相对潮湿的环境里。 表达与交流:讨论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方案三:用蚯蚓探究

1.取一个方形的纸盒,用记号笔在盒内画一条中线。在纸盒底部一半铺干毛巾,一

4

半铺湿毛巾。

2.将10条大小形状相同,健康状况良好的蚯蚓放在纸盒中线上,迅速用纸板盖上纸盒,使盒内空间全部处于黑暗状态,静置3—5分钟。

3.3—5分种后,打开盖子,观察并记录干、湿区域的蚯蚓条数。 4.计算出全班各组数据的平均值。 蚯蚓的数目 环 总 平 2min 3min 4min 5min 6min 7min 8min 9min 10min 11min 均境 数 数 干 燥 湿 润 实施计划:认真记录在不同环境中蚯蚓的数量 实验结果:在潮湿处的蚯蚓数目多于在干燥处的蚯蚓数目。 实验结论:蚯蚓喜欢在潮湿的环境里。 表达与交流:讨论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三)探究温度对某种生物的影响 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温度对鼠妇(黄粉虫、蚯蚓)的生活有影响吗?

作出假设:鼠妇(蚯蚓)生活在温暖环境中,温度会影响鼠妇(蚯蚓)的生活。 制定计划: 材料用具:

1.材料:每组10只鼠妇,黄粉虫10条, 蚯蚓10条, 2.用具:铁盘(或者塑料盘、纸盒),纸板,玻璃,纸杯, 干湿毛巾,湿棉花,喷壶,

冰块

方法步骤:

方案一:用鼠妇探究

1.取一个方形的纸盒,用记号笔在盒内画一条中线。在纸盒底部一半铺湿毛巾,一半铺冻毛巾加少量冰块。 2.将10条大小形状相同,健康状况良好的鼠妇放在纸盒中线上,迅速用纸板盖上纸盒,使盒内空间全部处于黑暗状态,静置3—5分钟。

3.3—5分种后,打开盖子,观察并记录低温和室温区域的鼠妇条数。 4.计算出全班各组数据的平均值。 鼠妇的数目 环 总 平 2min 3min 4min 5min 6min 7min 8min 9min 10min 11min 均境 数 数 低 温 室 温 5.计算出全班各组第10次数据的平均值。 实施计划:认真记录在不同环境中鼠妇的数量

5

实验结果:在温暖处的鼠妇数目多于在温度偏低处的鼠妇数目。 实验结论:鼠妇喜欢温暖的环境。

表达与交流:讨论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方案二:用黄粉虫探究

1.取一个方形的纸盒,用记号笔在盒内画一条中线。在纸盒底部一半铺湿毛巾,一半铺冻毛巾加少量冰块。 2.将10条大小形状相同,健康状况良好的黄粉虫放在纸盒中线上,迅速用纸板盖上纸盒,使盒内空间全部处于黑暗状态,静置3—5分钟。

3.3—5分种后,打开盖子,观察并记录低温和室温区域的黄粉虫条数。 4.计算出全班各组数据的平均值。 黄粉虫的数目 环 总 平 2min 3min 4min 5min 6min 7min 8min 9min 10min 11min 均境 数 数 低 温 室 温 5.计算出全班各组第10次数据的平均值。 实施计划:认真记录在不同环境中黄粉虫的数量。

实验结果:在温暖处的黄粉虫数目多于在温度偏低处的黄粉虫数目。 实验结论:黄粉虫喜欢在温暖的环境里。 表达与交流:讨论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方案三:用蚯蚓探究

1.取一个方形的纸盒,用记号笔在盒内画一条中线。在纸盒底部一半铺湿毛巾,一半铺冻毛巾加少量冰块。 2.将10条大小形状相同,健康状况良好的蚯蚓放在纸盒中线上,迅速用纸板盖上纸盒,使盒内空间全部处于黑暗状态,静置3—5分钟。

3.3—5分种后,打开盖子,观察并记录低温和室温区域的蚯蚓条数。 4.计算出全班各组数据的平均值。 蚯蚓的数目 环 总 平 2min 3min 4min 5min 6min 7min 8min 9min 10min 11min 均境 数 数 低 温 室 温 实施计划:认真记录在不同环境中蚯蚓的数量 实验结果:在温暖处的蚯蚓数目多于在温度偏低处的蚯蚓数目。 实验结论:蚯蚓喜欢在温暖的环境里。 表达与交流:讨论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方案四:用金鱼探究

1.将三个大小相同的鱼缸(近似鱼缸的玻璃缸皆可)分别贴上标签“常温(24℃)”

6

“比常温略高(34℃)”、“比常温略低(14℃)”。

2.将金鱼依次放在三个鱼缸,待鱼适应后统计1分钟内金鱼鳃盖开闭的次数。 3.分别在三个不同温度下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14℃下金鱼的呼吸次数 24℃下金鱼的呼吸次数 34℃下金鱼的呼吸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平均值为 次 平均值为 次 平均值为 次 实施计划:认真记录在不同温度下金鱼的呼吸次数 实验结果:在相同的时间内,14℃下金鱼的呼吸次数较少,34℃下金鱼的呼吸次数

较多,24℃下金鱼的呼吸次数与正常值接近。

实验结论:不同温度中金鱼的呼吸次数不同,金鱼适于生活在水温24℃左右的环境

中。

表达与交流:讨论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注意事项:

1.方案一中的鼠妇可以从公园的石块、砖头、花盆下面等潮湿的地方采集,暂时不用试放在潮湿、黑暗的纸盒中;方案二中的黄粉虫和方案四在的金鱼都可以从花鸟鱼市上购买,随用随买;方案三中的蚯蚓可以选择腐殖质丰富、土壤肥沃、湿润、疏松的地方,如菜园,用铁铲翻土采集。蚯蚓喜栖黑暗环境,在春末,每逢晚上下雨,可在凌晨3-4点钟时,到田边手持电筒拾取。

2.实验用盘要稍大一些,一般要比课本大,而且不要太浅,否则不易达到暗的要求。 3.盖板的颜色应为黑色或者其他深色,必需保证不透光。

4.实验时教室应该保持安静,避免震动,以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5.确保除了要探究的非生物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都相同。

6.在方案三中,之所以没有像前两个方案一样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记录十次,这样是考虑到要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探究三个因素,时间比较紧张。如果时间允许的话,也可以用类似方法实验并且用类似的表格记录。

7.做完实验后最好将采集到的鼠妇和蚯蚓放回原处,至少保证环境适合它们生存。 8.方案四中实验成败的关键有两个:一是设计对照。设计常温、比常温略高、比常温略低的水,观察其中金鱼的呼吸次数,常温作为对照,所以水温的控制非常重要;二是控制实验中的变量。保证除水温之外,其它条件如水质、水量、管径大小、金鱼品种及体质等都一样,避免这些因素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

9.方案四中,从保护生物的角度出发,实验时应先将鱼依次放入低水温到高水温鱼缸,以免温差太大造成鱼死亡。 10.方案四中,记录金鱼的呼吸次数是要注意:放入金鱼待金鱼适应环境后再数它们的呼吸次数,记下单位时间(1分钟)金鱼鳃盖开闭的次数,也可以是口开闭的次数。

第二单元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

7

练习使用显微镜 (苏教版也有类似实验:在七年级上 第一单元 第二章第一节 实验:显微镜的使用) 实验目的:

练习使用光学显微镜,学习规范的操作方法。 材料用具: 光学显微镜,“上”字玻片,动物或植物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 方法步骤: 一、取镜和安放

1.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住镜座,将显微镜从镜箱中取出。

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略偏左,距边缘大约7厘米处,安装好物镜和目镜。 二、对光

3.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左右距离)。 4.用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一只眼注视目镜内。转动反光镜(用凹面镜),使反射光线经过通光孔、物镜、镜筒到达目镜。以通过目镜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为宜。 三、观察

5.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正面(有盖玻片的一面)朝上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玻片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6.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从侧面看着物镜)。

7.一只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8.练习将所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先向左移动一下标本,看看物像朝哪个方向移动。

9.换成写有“上”字的玻片标本,继续观察,描述你所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现象: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是完全相反的物象(如右图)。 10.要严格按照规范的操作方法操作生物显微镜 生物显微镜的规范操作 操 作 步 骤 . 左手托镜座,右手握镜臂, 轻拿轻放实验台上。 1.取镜安放 2.物镜对通光孔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保持2cm的距离 3.调光圈 两眼睁开,用左眼注视目镜内,转动遮光器,让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8

4.对光 使反光镜转向光源,左眼注视目镜,用手调反光镜,使视野中出现一个亮度适中的圆形视野.. 中的园形视野 把装片放在载物镜台上,使标本对准通光孔的中心;用压片夹压住装片两边。 5.放装片 6.降镜筒 两眼从侧面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直到物镜距玻片2~3mm为止。 7.找物像 两眼睁开,左眼注视目镜,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上升,找到物像为止。 8.换高倍物镜 9.调节 10.归位 转动转换器,移走低倍物镜,换上高倍物镜 用细准焦螺旋调节,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实验器材归原位 生物显微镜日常维护及保养 一、保养

保持光学元件的清洁对于保证好的光学性能来说非常重要,当显微镜不用时,要用防尘罩盖住或放入镜箱内。若光学表面及仪器有灰尘和污物,在擦清表面前应当先用吹气球吹去灰尘或用柔软毛刷去污物。 光学表面应当用无绒棉布,镜头纸或用专用的镜头清洁液沾湿的棉花签来清洁。避免使用过多的溶剂,擦镜纸或棉花签应适当沾湿溶剂但不要因为使用太多溶剂而渗透到物镜内,造成物镜清晰度下降及物镜损坏。

显微镜中目镜物镜的表面镜头最容易受到灰尘和污物及油的粘污,当发现清晰度降低,雾状发生时,则需要用放大镜仔细检查目镜,物镜前面镜头的状况。 低倍物镜有相当大的前组镜片,能用缠在手指上的棉布或棉签及擦镜纸上用乙醇沾湿来擦拭。40X、100X需多加小心地用放大镜仔细检查。高倍镜中为了达到高的平坦度,应用了一个有小曲率半径凹面的前组镜头,在擦拭这组镜头时用带有棉球的牙签或棉花签清洁。擦拭镜头表面要轻。不要过度用力和有刮擦动作,并确信棉签触到镜头的凹面。在清理后用放大镜检查物镜是否损伤,如果必须要去开观察镜筒,小心不要接触到镜筒下面的外露镜头,镜头表面如有手指印会降低成像的清晰度,用清洁物目镜的方法进行擦拭。 当显微镜使用100X油镜使用完时,请及时将油镜表面擦拭清楚并检查40X物镜是否沾上油,如有请及时擦清。使显微镜始终保持成像清晰。 二、维护

使用防尘罩是保证显微镜处于良好机械和物理状态的最重要的因素。显微镜的外壳如有污迹,能用乙醇或肥皂水来清洁(无用其他有机溶剂来清洁),但切勿让

9

这些清洗液渗入显微镜内部,造成显微镜内部电子部件的短路或烧毁。

保持显微镜使用场地的干燥,当显微镜长期工作在湿度较大的环境中,还是容易增加霉变的几率,因此如显微镜不得不工作在这些湿度较大的环境中,建议使用去湿机。 三、注意

如果是带光源的显微镜采取下列措施,能更好的延长您的显微镜使用时间并使之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1)每次关闭显微镜电源前,请将显微镜灯光调至最暗。

(2)关闭显微镜电源后,请等灯箱完全冷却后(约15分钟后),在罩上显微镜防尘罩。

(3)开启显微镜电源后,若暂时不使用,可以将显微镜灯光调至最暗,而无需频繁开关显微镜电源。

显微镜工作一年后,应每年至少做一次的专业维护保养。 生物显微镜日常使用注意事项:

1.搬动显微镜时,要一手握镜臂,一手扶镜座,两上臂紧靠胸壁。切勿一手斜提,前后摆动,以防镜头或其他零件跌落。

2.观察标本时,显微镜离实验台边缘应保持一定距离(5cm),以免显微镜翻倒落地。镜柱与镜臂间的倾斜角度不得超过45度,用完立即还原。

3.使用时要严格按步骤操作,熟悉显微镜各部件性能,掌握粗、细调节钮的转动方向与镜筒升降关系。转动粗调节钮向下时,眼睛必须注视物镜头。

4.观察带有液体的临时标本时要加盖片,不能使用倾斜关节,以免液体污染镜头和显微镜,如需擦拭目镜和物镜,必需用擦镜纸,切忌用手直接触摸镜头。

5.粗、细调节钮要配合使用,细调节钮不能单方向过度旋转,调节焦距时,要从侧面注视镜筒下降,以免压坏标本和镜头,转动粗准焦螺旋时不能旋转太快,否则会错过物像。

6.放置玻片标本时,一定要将物体正对通光孔的中央,否则会找不到物像,用单筒显微镜观察标本,应双眼同时睁开,左眼观察物像,右眼用以绘图,左手调节焦距,右手移动标本或绘图。

7.禁止随意拧开或调换目镜、物镜和聚光器等零件。 8.显微镜光学部件有污垢,可用擦镜纸或绸布擦净,切勿用手指、粗纸或手帕去擦,以防损坏镜面,视野中如果出现了污点,要确定污点的具体位置究竟是在反光镜、目镜、物镜还是玻片标本上,根据情况做相应处理。

9.凡有腐蚀性和挥发性的化学试剂和药品,如碘、乙醇溶液、酸类、碱类等都不可与显微镜接触,如不慎污染时,应立即擦干净。不要任意取下目镜,谨防灰尘落入镜筒。

10.使用油镜观察样品后,随即用二甲苯将油镜镜头和载波片擦净,以防其他的物镜玻璃上沾上香柏油。二甲苯有毒,使用后马上洗手。 11.几个同学共用一台显微镜时,由于每个学生的视力不同,有的同学看的很清晰的物像,别的同学看可能不清晰,可以通过转动细准焦螺旋进行调整。

12.实验完毕,要将玻片取出,把显微镜外表擦拭干净,用擦镜纸将镜头擦拭干净后移开,不能与通光孔相对,把两个物镜偏到通光孔两旁,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放回镜箱。切不可把显微镜放在直射光线下曝晒。

第二节 植物细胞

10

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 (苏教版也有类似实验:在七年级上 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一节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结构) 实验目的:

1.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学习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认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3.练习画细胞结构简图。 材料用具:

洋葱鳞片叶,新鲜的黄瓜,苦草或黑藻,清水,碘液,镊子,刀片,滴管,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方法步骤:

一、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一)准备

1.用洁净的纱布将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2.将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二)制作临时装片

3.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并用镊子将它展平。

4.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洋葱内表皮上,避免盖玻片下出现气泡。 (三)染色

5.把一滴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

6.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碘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二、制作黄瓜表层果肉细胞或苦草(或黑藻)叶片细胞临时装片

1.先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然后用刀片将洗净的黄瓜表皮刮掉,再用清洗后的刀片轻轻刮取少许黄瓜表层果肉,均匀涂抹在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盖好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无需染色。

2.或者用镊子取一片苦草(或黑藻)的幼嫩小叶,放在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盖好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无需染色。 三、观察临时装片

在低倍镜(目镜与低倍物镜的组合)下,仔细观察制成的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可对照教材上提供的图片辨认细胞的不同形态和各种结构。 四、练习画细胞结构简图

依照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的物像,选其中一个细胞,画出观察到的各部分结构,周围的细胞只勾出轮廓即可。 实验结论:

植物细胞的形态可能不同,但是都有基本相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植物绿色部分的细胞,细胞质中还有叶绿体。 注意事项:

1.实验时,撕取的洋葱内表皮不要过大、过长,以免层叠、打卷。

2.制作临时装片时,取的材料一定要尽量薄,取材太厚会影响观察的效果。

3.玻片上水滴大小要适宜,通常一滴即可。过少无法充满载玻片与盖玻片的间隙,过大会使盖玻片浮动。水滴过多时可以用吸水纸吸掉盖玻片以外多余的部分。 4.盖盖玻片时,一定要一边先接触水滴,再缓缓放下,尽量避免产生气泡,以免影响观察。若已经产生气泡,可揭起盖玻片重盖,或者用铅笔的橡皮头轻轻地压一压

11

盖玻片,挤出气泡。

5.画细胞结构简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图的大小要适当,在纸上的位置要适中。一般稍偏左上方,以便在右侧和下方注字和书写图名。

②先用削尖的铅笔(一般用3H的绘图铅笔),根据观察到的物像(不要照书画),轻轻画出轮廓,经过修改,再正式画好。务必使图形真实。

③图中比较暗的地方,要用铅笔细点表示,不能涂阴影。越暗的地方,细点应越多。 ④文字说明一般注在图的右侧。用尺引出水平的指示线,在线旁注字。 ⑤在图的下方写上所画图形的名称。

6.碘液是一种含有碘化钾的溶液,是一种黄色轻微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因为遇强光会分解,所以要装在深棕色瓶里保存,可溶于水,通常用于生物实验,可使生物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时,物像更清晰,便于观察。 7.要严格按照规范的操作方法操作生物显微镜

生物显微镜的规范操作 操 作 步 骤 . 左手托镜座,右手握镜臂, 轻拿轻放实验台上。 1.取镜安放 2.物镜对通光孔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保持2cm的距离 3.调光圈 两眼睁开,用左眼注视目镜内,转动遮光器,让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使反光镜转向光源,左眼注视目镜,用手调反光镜,使视野中出现一个亮度适中的圆形视野.. 中的园形视野 把装片放在载物镜台上,使标本对准通光孔的中心;用压片夹压住装片两边。 4.对光 5.放装片 6.降镜筒 两眼从侧面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直到物镜距玻片2~3mm为止。 7.找物像 两眼睁开,左眼注视目镜,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上升,找到物像为止。 12

8.换高倍物镜 9.调节 10.归位 转动转换器,移走低倍物镜,换上高倍物镜 用细准焦螺旋调节,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实验器材归原位 8. 碘液的配置方法: 称取2g碘化钾,溶解在5mL水中,再加入1g碘,待完全溶解后,用蒸馏水稀释至300mL,摇匀,贮存于棕色瓶中。 注意

1.不用时盖严,并保持干燥。 2.贮存于阴凉且通风良好的地方。 3.并保持在摄氏15-25度之间

第三节 动物细胞

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苏教版也有类似实验:在七年级上 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二节 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实验目的:

1.制作并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认识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 材料用具:

生理盐水,稀碘液,消毒牙签,滴管,纱布,镊子,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方法步骤:

一 、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1.用洁净的纱布将载玻片、盖玻片擦拭干净。 2.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

3.用消毒牙签在自己漱净的口腔内侧上轻刮几下。把牙签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中,轻涂几下。

4.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再将盖玻片缓缓放平盖在水滴上。注意避免盖玻片下出现气泡。 5. 在盖玻片的一侧加几滴碘液,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碘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二、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将临时装片放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以重点观察一个口腔上皮细胞。 三、绘图

依照所观察到的细胞,画一个细胞结构简图,并尝试注出各部分名称。 实验结论:

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注意事项:

1.实验前,要做到“三净”:

载玻片和盖玻片要用纱布擦干净; 取材前,将口腔漱净; 牙签要消毒干净。

13

2.在载玻片上无论滴加任何液体,只需一滴即可。过少无法充满载玻片与盖玻片的间隙,过大会使盖玻片浮动。水滴过多时可以用吸水纸吸掉盖玻片以外多余的部分。 3.实验时应该注意三个细节: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一定要滴在中央;碎屑要涂抹在中央的液体中;观察时要把细胞移到视野中央。

4.通过涂抹和盖盖玻片,对细胞进行两次分散,避免细胞在视野中层叠。

5.用显微镜观察时,两只眼睛都要睁开,一边观察显微镜形成的物像,一边画图。 6.整个操作过程中,无论是刮取材料,还是盖盖玻片,或者取放显微镜和调焦,动作都要轻。调焦时,先下后上;先粗后细。 7.要严格按照规范的操作方法操作生物显微镜

生物显微镜的规范操作 操 作 步 骤 . 左手托镜座,右手握镜臂, 轻拿轻放实验台上。 1.取镜安放 2.物镜对通光孔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保持2cm的距离 3.调光圈 两眼睁开,用左眼注视目镜内,转动遮光器,让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使反光镜转向光源,左眼注视目镜,用手调反光镜,使视野中出现一个亮度适中的圆形视野.. 中的园形视野 把装片放在载物镜台上,使标本对准通光孔的中心;用压片夹压住装片两边。 4.对光 5.放装片 6.降镜筒 两眼从侧面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直到物镜距玻片2~3mm为止。 7.找物像 两眼睁开,左眼注视目镜,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上升,找到物像为止。 8.换高倍物镜 9.调节

转动转换器,移走低倍物镜,换上高倍物镜 用细准焦螺旋调节,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14

10.归位 实验器材归原位 8.碘液是一种含有碘化钾的溶液,是一种黄色轻微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因为遇强光会分解,所以要装在深棕色瓶里保存,可溶于水,通常用于生物实验,可使生物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时,物像更清晰,便于观察。 9.碘液的配置方法:

称取2g碘化钾,溶解在5mL水中,再加入1g碘,待完全溶解后,用蒸馏水稀释至300mL,摇匀,贮存于棕色瓶中。 注意

1.不用时盖严,并保持干燥。 2.贮存于阴凉且通风良好的地方。 3.并保持在摄氏15-25度之间。

第二章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二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 实验目的:

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的切片,认识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材料用具:

显微镜,肌肉组织、上皮组织、神经组织和结缔组织的永久切片, 方法步骤:

1.将显微镜从镜箱中取出,放在距离桌面边缘约7厘米处,安装上目镜和物镜。 2.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用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转动反光镜使视野明亮。

3.将肌肉组织切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玻片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央。 4.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从侧面看着物镜)。

5.一只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6.仔细观察物像,并且对照课本上的相关插图,辨认四种基本组织。

7.依次用上皮组织、神经组织和结缔组织的永久切片代替肌肉组织切片,重复步骤3,4,5,6。 注意事项:

1.观察时要注意对四种基本组织的形态、细胞间质的多少等方面进行比较。 2.在观察神经细胞时,要注意区分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结构。

3.注意从观察组织细胞的结构入手,理解其功能,从而在头脑中建立起组织概念。 4. 严格按照规范的操作方法操作光学显微镜 生物显微镜的规范操作 操 作 步 骤 15

1.取镜安放 . 左手托镜座,右手握镜臂, 轻拿轻放实验台上。 2.物镜对通光孔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保持2cm的距离 3.调光圈 两眼睁开,用左眼注视目镜内,转动遮光器,让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使反光镜转向光源,左眼注视目镜,用手调反光镜,使视野中出现一个亮度适中的圆形视野.. 中的园形视野 把装片放在载物镜台上,使标本对准通光孔的中心;用压片夹压住装片两边。 4.对光 5.放装片 6.降镜筒 两眼从侧面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直到物镜距玻片2~3mm为止。 7.找物像 两眼睁开,左眼注视目镜,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上升,找到物像为止。 8.换高倍物镜 9.调节 10.归位 转动转换器,移走低倍物镜,换上高倍物镜 用细准焦螺旋调节,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实验器材归原位 第四节 单细胞生物

观察草履虫 实验目的:

观察草履虫的外形及运动 材料用具:

草履虫培养液,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棉花丝(也可用擦镜纸或鸡蛋清代替),滴管,放大镜,吸水纸 方法步骤:

16

1.从草履虫培养液的表层吸一滴培养液,放在载玻片上,用肉眼好放大镜观察草履虫。

2.盖上盖玻片,在低倍镜下观察草履虫的形态和运动。如果草履虫的运动过快,不便观察,可以先在载玻片的培养液的液滴上放几丝棉花纤维,再盖上盖玻片。然后寻找一只运动相对缓慢的草履虫进行观察。 注意事项:

1.放大镜使用方法:

方法一: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象大而清楚。

方法二:把放大镜移动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象大而清楚。 2.草履虫的培养方法:

①稻草培养法。取干稻草切成小段,直接浸泡于水中或煮后浸泡,用稻草浸出液作培养液。然后将浸过的稻草与水放进玻璃容器内,水占2/3以上,置于光照充足的地方。再到腐殖质丰富且不太流动的地方如污水、河沟、池塘里取表层的水,对阳光细心观察,可见有小白点悬浮水中飘忽不定,可将此水倒入培养液中。将温度控制在22℃附近,大约一周后便可发现有草履虫的幼体了。加入其煮熟的牛肉汁,草履虫会大量繁殖。

②黄豆培养法。将适量浸泡好的黄豆,分别放入多支试管内,并且在试管内注入池塘水或者河沟水,水的深度以完全淹没黄豆为宜。管口用纱布塞住,将试管置于试管架上,在22℃下放置大约七到十天,就会看到试管液面处有许多游动的小白点,这些小白点就是草履虫。此时,同样可以加入牛肉汁,让草履虫大量繁殖。 3.为了便于观察,培养液内必须保持一定数量的草履虫。

4.培养草履虫的培养液在实验前应该及时更换,否则草履虫会大量死亡,两三天换一次即可。

5.要降低草履虫的运动速度有多种办法:放入几丝棉花纤维;用吸水纸从盖玻片一侧的边缘吸去一些水分;在培养液中滴一滴蛋清,使培养液的粘稠度增加;在培养液中滴加少量的淀粉糊。

6.草履虫的各个部位都是透明的,直接观察不易分辨。可以采取一些办法把不同部位染色后再观察。例如:在临时装片的盖玻片的一侧滴加少许稀释的墨水。几分钟后,可见草履虫的食物泡带上了墨水的颜色;在临时装片的盖玻片一侧滴一滴2﹪的冰醋酸溶液。几分钟后,可见草履虫内肾形的大核和点状的小核被染成淡黄色。 7.严格按照规范的操作方法操作光学显微镜

生物显微镜的规范操作 操 作 步 骤 . 左手托镜座,右手握镜臂, 轻拿轻放实验台上。 1.取镜安放 2.物镜对通光孔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保持2cm的距离 17

3.调光圈 两眼睁开,用左眼注视目镜内,转动遮光器,让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使反光镜转向光源,左眼注视目镜,用手调反光镜,使视野中出现一个亮度适中的圆形视野.. 中的园形视野 把装片放在载物镜台上,使标本对准通光孔的中心;用压片夹压住装片两边。 4.对光 5.放装片 6.降镜筒 两眼从侧面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直到物镜距玻片2~3mm为止。 7.找物像 两眼睁开,左眼注视目镜,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上升,找到物像为止。 8.换高倍物镜 9.调节 10.归位 转动转换器,移走低倍物镜,换上高倍物镜 用细准焦螺旋调节,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实验器材归原位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第二节 种子植物

观察种子的结构 (苏教版也有类似实验:在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一节 一、观察:大豆种子的结构) 实验目的:

1.认识种子的结构。

2.学习观察种子结构的方法。 材料用具:

浸软的菜豆(或大豆、蚕豆、红豆等)种子,浸软的玉米种子,刀片,解剖针,放大镜,滴管,稀碘液,培养皿 方法步骤:

(一)观察菜豆种子的结构

1.取一粒浸软的菜豆种子,观察它的外形。

18

2.剥去种子最外面的一层薄皮——种皮,分开合拢着的两片子叶。

3.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子叶、胚根、胚芽和胚轴,对照教材上提供的图片进行观察,看看它们的形状和位置。 (二)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

1.取一粒浸软的玉米种子,观察它的外形。

2.用刀片将这粒玉米种子从中央纵向剖开,对照教材上提供的图片进行观察。 3.在剖面上滴一滴碘液,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被碘液染成蓝色的胚乳以及未被染成蓝色的果皮和种皮、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看看它们的形状和位置。 实验结论: 种子类型 不同点 相同点 菜豆种子 两片子叶,无胚乳,营养在子叶内 都有种皮、胚根、 胚芽、胚轴和子叶 玉米种子 一片子叶,有胚乳,营养在胚乳内 注意事项: 1.观察前要将种子浸泡软。

2.用手分开两个豆瓣时,动作要轻,否则会把胚撕烂,弄不清连接的部位。

3.切玉米种子时,一定要从正中央纵切开来,若横切或切偏了,胚的几个部分就不易观察。

4.用来切玉米的刀片一定要锋利,一刀成功,要保证切面光滑、结构清晰。要把培养皿垫在底下,以免损坏桌面。

5.观察玉米的胚时,可取新鲜玉米粒,挤出胚,用手把胚纵向掰开,可以直接观察。 6.实验时用浸泡的菜豆种子和即将萌发的菜豆种子对照观察;用浸泡的玉米种子和即将萌发的玉米种子对照观察,这样做即使不用放大镜,也可以辨认出胚的各部分结构,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胚的发育。 7.放大镜使用方法:

方法一: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象大而清楚。

方法二:把放大镜移动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象大而清楚。

8.碘液是一种含有碘化钾的溶液,是一种黄色轻微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因为遇强光会分解,所以要装在深棕色瓶里保存,可溶于水,通常用于生物实验,可使生物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时,物像更清晰,便于观察。 9.碘液的配置方法:

称取2g碘化钾,溶解在5mL水中,再加入1g碘,待完全溶解后,用蒸馏水稀释至300mL,摇匀,贮存于棕色瓶中。 注意

1.不用时盖严,并保持干燥。 2.贮存于阴凉且通风良好的地方。 3.并保持在摄氏15-25度之间。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

一、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苏教版也有类似实验:在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一节 二、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探究目的:

19

1.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

2.初步学会设计对照实验进行探究的方法。 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在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呢?

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制定计划: 材料用具:

干绿豆(或小麦、黄豆等)种子40粒,四个完全相同的能盖紧的罐头瓶,餐巾纸8张,标签(可粘贴)4张,清水,药勺 方法步骤:

1.准备好需要的种子、罐头瓶、小勺、吸水纸、标签等等物品备用。

2.在四个标签上分别写上1、2、3、4,分别贴在四个罐头瓶上。将四个罐头瓶都放到,每个瓶中放上两张餐巾纸。用小勺在1号瓶中撒10粒种子,将瓶盖拧紧。 3.分别向2号瓶和3号瓶中洒一点水,使里面的纸变得潮湿。注意,不要洒的过多,不能使纸浸泡在水中;用小勺在4号瓶中倒入较多的水,直到水即将从瓶口流出为止(以便使种子能完全浸没在水中)

4.分别向2、3、4号瓶中纸上撒10粒种子,然后拧紧瓶盖。

5.将1、2、4号橱柜中,将3号瓶放到冰箱里。过几天再观察,看哪个瓶子里的种子长成了幼苗。

6.将实验的结果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装置 条件 萌发种子 的数目 水 空气 温度 1 无 充足 常温 0 2 少量 充足 常温 10 3 少量 充足 低温 0 4 较多 充足 常温 0 实施计划:记录种子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发芽数量。 实验结果:上面表格中种子萌发的数目。

实验结论: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表达与交流: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在1、3、4号瓶中有种子萌发,可能的

原因有哪些?

注意事项:

1.实验时应该选择饱满未浸泡的种子。

2.2、3号瓶中加入的水量要少,以浸湿餐巾纸为宜,两个瓶中加入的水量应该是一样多。

3.选择的瓶子必须有盖子,密封的环境可以避免水分蒸发,以满足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水分。

二、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探究目的:

1.探究种子的发芽率 2.学会计算种子的发芽率 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怎样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呢? 制定计划:

20

材料用具:小麦(或者棉花、玉米等)种子,直径大约10厘米的培养皿,滤纸或纱

布,温度计,清水

方法步骤:

1.从一袋种子中随机选取100粒小麦种子。

2.把2~4层滤纸或纱布平铺在培养皿底部,加入适量的水,使滤纸或纱布湿润,将所有种子均匀地摆放在滤纸或纱布上,并用滤纸覆盖种子。

3.将培养皿环境温度控制在12~20℃范围内,将适量水倒在覆盖种子的滤纸上。 4.每天同一时间观察种子的萌发情况,记录萌发的种子数,连续观察七天。 5.重复测定2次,将3次的结果都填入表中。 萌发的种子数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第六天 第七天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6.利用表中的数据计算种子的发芽率,取3次的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 实施计划:按照要求完成实验,认真记录种子萌发的数目。 实验结论:统计种子的发芽率。

表达与交流:讨论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注意事项:

1.为了使抽样结果更接近总体的真实情况,选种一定要随机,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不能只选粒大饱满的。

2.要注意保持培养皿内湿润,经常及时添加。培养皿中的水量也不能过多。 3.注意经常观察温度计的示数,使环境温度始终是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

4.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是为了使测定值更接近实际值。在实际中,可以同时用3个培养皿完成3组实验,这样更节约时间。 5.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温度计在使用前要看清楚量程和分度值。

(2)在测量物体的温度前应该估计物体的温度,然后选择合适的量程,保证待测物体的温度在温度计的量程范围内。

(3)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4)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浸泡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的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第二节 植株的生长

一、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 (苏教版也有类似实验:在七年级上 第三单元 第5章第二节 观察:植物根尖的结构) 实验目的:

观察根尖,认识根尖各部分的结构特点。 材料用具:

已经长出根毛的幼苗(小麦苗或玉米苗等),试管架,黑纸,根尖的永久切片,放大镜,显微镜,镊子 方法步骤:

1.先用肉眼直接观察幼根,找到着生在幼根上的白色“绒毛”,这就是根毛。通过放大镜仔细观察根毛。

2.通过显微镜观察根尖的永久切片,(对照课本97页根尖结构图)看看构成根尖的

21

不同部位的细胞有什么特点。 注意事项:

1.材料要选择已经长出根毛的幼苗。

2.严格按照规范的操作方法操作光学显微镜

生物显微镜的规范操作 操 作 步 骤 . 左手托镜座,右手握镜臂, 轻拿轻放实验台上。 1.取镜安放 2.物镜对通光孔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保持2cm的距离 3.调光圈 两眼睁开,用左眼注视目镜内,转动遮光器,让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使反光镜转向光源,左眼注视目镜,用手调反光镜,使视野中出现一个亮度适中的圆形视野.. 中的园形视野 把装片放在载物镜台上,使标本对准通光孔的中心;用压片夹压住装片两边。 4.对光 5.放装片 6.降镜筒 两眼从侧面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直到物镜距玻片2~3mm为止。 7.找物像 两眼睁开,左眼注视目镜,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上升,找到物像为止。 8.换高倍物镜 9.调节 10.归位 转动转换器,移走低倍物镜,换上高倍物镜 用细准焦螺旋调节,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实验器材归原位 3.放大镜使用方法: 方法一: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象大而清楚。

22

方法二:把放大镜移动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象大而清楚。 二、比较玉米幼苗在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中的生长状况 实验目的:

1.通过比较玉米幼苗在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中的生长状况,了解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

2.学习用比较得出结论的方法。 材料用具:

长出根毛的玉米幼苗,试管,棉花团,土壤浸出液,蒸馏水,试管架,标签 方法步骤:

1.取两个洁净的试管,分别贴上标签1号、2号。分别给1号试管中注入土壤浸出液和给2号试管注入等体积的蒸馏水。

2.将两株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玉米幼苗,分别放在两个试管中进行培养, 3.一段时间后,观察并比较两株幼苗的生长状况。 注意事项:

1.试管中的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的量要适当,既要能让玉米幼苗的根接触到,还要预留一定的空间,以便在管口放棉花团,

2.管口放置棉花团有两个作用:一是支撑幼苗,防止倾倒;二是减少水分的蒸发。 3.实验选取的玉米幼苗应该尽量接近,长势相差明显会降低实验的信度。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观察叶片的结构 (苏教版也有类似实验:在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六章第二节 观察:叶片的结构) 实验目的:

1.练习徒手切片。 2.认识叶片的结构。

3.观察叶片的表皮细胞、保卫细胞和气孔。 材料用具:

绿色肥嫩的新鲜叶片(菠菜叶、蚕豆叶等),显微镜,双面刀片(两片,并排在一起,一侧用胶布粘牢),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叶片的永久切片,盛有清水的培养皿,滴管,吸水纸,纱布,毛笔,小木板,碘液 方法步骤:

(一)练习徒手切片,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 1.将新鲜叶片平放在小木板上。

2.右手捏紧双面刀片,沿着与主叶脉垂直的方向迅速切割。 3.要多切几次(每切一次,要蘸一下水)。把切下的薄片放入水中。 4.用毛笔蘸取最薄的一片制成临时装片。 (二)观察叶片的结构

1.用显微镜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装片,再观察叶片横切面的永久切片。 2.参照教材相关插图,在显微镜下分清叶的表皮、叶肉、叶脉。 (三)观察叶片的下表皮

1.用镊子撕下一小块叶片的下表皮,制成临时装片。 2.用显微镜观察叶片下表皮的临时装片。 (四)画图

画出下表皮上一对保卫细胞及其周围的几个表皮细胞,这一对保卫细胞要详细画,

23

周围的细胞只画出轮廓即可。 注意事项:

1.徒手切片时,动作要迅速,不必讲究切片的完整。

2.切下叶片的横切面薄片后,先浸在水里,再从水里捡取。这样既不会损坏切片,也可以分清楚厚薄,方便挑选。

3.使用显微镜时,必须使载物台水平。

4.撕取叶的表皮既可以用镊子撕取,也可以用手猛力撕取,扯开的叶的破损边缘就有一部分很薄的透明的下表皮,可以切下来使用。 5.实验中,刀片锋利,使用时要注意安全。 6. 严格按照规范的操作方法操作生物显微镜 生物显微镜的规范操作 操 作 步 骤 . 左手托镜座,右手握镜臂, 轻拿轻放实验台上。 1.取镜安放 2.物镜对通光孔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保持2cm的距离 3.调光圈 两眼睁开,用左眼注视目镜内,转动遮光器,让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使反光镜转向光源,左眼注视目镜,用手调反光镜,使视野中出现一个亮度适中的圆形视野.. 中的园形视野 把装片放在载物镜台上,使标本对准通光孔的中心;用压片夹压住装片两边。 4.对光 5.放装片 6.降镜筒 两眼从侧面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直到物镜距玻片2~3mm为止。 7.找物像 两眼睁开,左眼注视目镜,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上升,找到物像为止。 8.换高倍物镜 转动转换器,移走低倍物镜,换上高倍物镜 24

9.调节 10.归位 用细准焦螺旋调节,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实验器材归原位 7.碘液的配置方法: 称取2g碘化钾,溶解在5mL水中,再加入1g碘,待完全溶解后,用蒸馏水稀释至300mL,摇匀,贮存于棕色瓶中。 注意:

1.不用时盖严,并保持干燥。 2.贮存于阴凉且通风良好的地方。 3.并保持在摄氏15-25度之间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苏教版也有类似实验:在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六章第三节 实验: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 实验目的:

1.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不是淀粉。 2.探究光是不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材料用具:

盆栽天竺葵,黑纸片,曲别针,酒精,碘液,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镊子,火柴(或打火机),清水 方法步骤:

1.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2.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 3.几小时后,摘下叶片,去掉遮盖的纸片。

4.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

5.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叶片放在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 6.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掉碘液,观察叶色发生了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遮光的叶片滴加碘液不变蓝色,不遮光的叶片滴加碘液变蓝色。 实验结论: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而且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需要光。 注意事项:

1.必须提前一天完成植株的“饥饿”以及对叶片遮光的处理。

2.进行叶片局部处理时,遮盖物要严密,切勿漏光,否则会影响实验效果。 3.将天竺葵移到阳光下照射时,要尽量放在强光下照射,也可以在强白炽灯下照射。 4.先将叶片用开水烫一下,再用酒精隔水加热,可以加快叶片褪色。

5.煮叶片时一定要隔水加热,防止酒精燃烧。盛酒精的烧杯可以加盖,以免酒精大量蒸发。

6.碘液不宜太浓,否则碘液的深褐色会掩盖蓝色。

7.溶解叶绿素后的酒精仍然可以用作酒精灯的燃料,不要浪费。 8.酒精灯的结构:

(1)容积:100ml,150ml。

(2)结构:酒精灯是由灯帽、灯芯和盛有酒精的灯壶三大部分所组成。

(3)火焰:正常使用的酒精灯火焰应分为焰心、内焰和外焰三部分,加热时应用外焰

25

加热。研究表明:酒精灯火焰温度的高低顺序为:外焰>内焰>焰心。理论上一般认为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由于外焰与外界大气充分接触,燃烧时与环境的能量交换最容易,热量释放最多,致使外焰温度高于内焰。 9.酒精灯的正确使用和注意事项:

(1)新购置的酒精灯应首先配置灯芯。灯芯通常是用多股棉纱线拧在一起,插进灯瓷套管中。灯芯不要太短,一般浸入酒精后还要长4—5cm。对于旧灯,特别是长时间未用的灯,在取下灯帽后,应提起灯芯瓷套管,用洗耳球或嘴轻轻地向灯内吹一下,以赶走其中聚集的酒精蒸气。再放下套管检查灯芯,若灯芯不齐或烧焦都应用剪刀修整为平头等长。

(2)新酒精灯加完酒精后须将新灯芯放入酒精中浸泡,而且移动灯芯套管使每端灯芯都浸透,然后调好其长度,才能点燃。因为未浸过酒精的灯芯,一经点燃就会烧焦。 (3)酒精灯的灯芯要平整,如已经烧焦或不平整,要用剪刀修正。

(4)添加酒精时,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酒精不少于l/4。酒精量太少则灯壶中酒精蒸气过多,易引起爆燃;酒精量太多则受热膨胀,易使酒精溢出,发生事故。添加酒精时一定要借助个小漏斗,以免将酒精洒出。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要立即用湿棉布铺盖灭。

(5)点燃酒精灯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否则易将酒精洒出,引起火灾.,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

(6)加热完毕或要添加酒精需熄灭灯焰时,可用灯帽将其盖灭,如果是玻璃灯帽,盖灭后需再重盖一次,放走酒精蒸汽,让空气进入,免得冷却后盖内造成负压使盖打不开;如果是塑料灯帽,则不用盖两次,因为塑料灯帽的密封性不好。

(7)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因为酒精易挥发,挥发后的酒精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可以燃烧和爆炸,用嘴吹的话,可能使高温的空气倒流入瓶内,引起爆炸,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布扑盖。 (8)使用酒精灯加热液体时可以用试管、烧瓶、烧杯、蒸发皿等仪器,加热固体时可以用干燥的试管、蒸发皿等,有些仪器如集气瓶、量筒、漏斗等不允许用酒精灯加热。其中,烧杯、烧瓶不可直接放在火焰上加热,应放在石棉网上加热。 (9)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给玻璃仪器加热时应把仪器外壁擦干否则仪器炸裂,给试管中的药品加热,首先必须预热,然后在对着药品部位加热。加热时不能让试管接触灯芯,否则试管会炸裂。

(10)加热时若无特殊要求,一般用温度最高的外焰来加热器具。加热的器具与灯焰的距离要合适,过高或过低都不正确。与灯焰的距离通常用灯的垫木或铁环的高低来调节。被加热的器具必须放在支撑物(三脚架、铁环等)上或用坩埚钳、试管夹夹持,决不允许手拿仪器加热。

(11)不用的酒精灯必须将灯帽罩上,以免酒精挥发,挥发后,会有水份留在灯芯上,致使酒精灯无法点燃。如长期不用,灯内的酒精应倒出,同时在灯帽与灯颈之间应夹小纸条,以防粘连。

(12).安全酒精灯:常用的酒精灯,灯嘴与灯体分离,一旦灯体翻倒,会造成酒精外流,有引发火灾的危险。现在已经发明了一种安全酒精灯,它由灯帽、灯芯、带孔陶瓷灯芯座、酒精入孔塞、灯芯薄膜管、灯瓶、浮块及内塞构成。即使灯瓶翻倒,由于内塞将灯瓶密封,灯芯薄膜管将灯芯与酒精部分隔离,而浮块却始终将灯芯薄膜管的管口托起,使之高于酒精液面高度,所以即使灯瓶翻倒,酒精也无法通过灯芯薄膜管从灯芯孔流出。 9.石棉网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26

石棉网是用于加热液体时架在酒精灯上的三脚架上的铁丝网。它是由两片铁丝网夹着一张石棉水浸泡后晾干的棉布做的。火焰长时间集中在容器的某个地点,最终会使容器爆裂.用了石棉网,火焰的热量会分散到容器的每个角落,长时间烧容器也不会爆裂。因为石棉不是可燃性物质,铁丝可将火焰的热量分散到空气里,传到容器上方,热量均匀。石棉本身并无毒害,它的最大危害来自于它的纤维,这是一种非常细小,肉眼几乎看不见的纤维,当这些细小的纤维释放以后可长时间浮游于空气中,被吸入人体内,被吸入的石棉纤维可多年积聚在人身体内,附着并沉积在肺部,造成肺部疾病。由于石棉纤维能引起石棉肺、胸膜间皮瘤等疾病,有些国家选择了全面禁止使用这种危险性物质。我国初高中生物、化学实验室至今仍使用石棉网,实验室的石棉网都是用机器压过的,石棉纤维不会扬起来的,只要你不去把石棉网弯压或拿到空中飞舞通常是没问题的。 10.碘液的配置方法:

称取2g碘化钾,溶解在5mL水中,再加入1g碘,待完全溶解后,用蒸馏水稀释至300mL,摇匀,贮存于棕色瓶中。 注意:

1.不用时盖严,并保持干燥。 2.贮存于阴凉且通风良好的地方。 3.并保持在摄氏15-25度之间

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第一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一、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苏教版也有类似实验:在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六章第三节: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探究目的:探究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探究原理: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利用氢氧化钠这类碱性的溶液去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是光和作用必须的原料吗? 作出假设:二氧化碳是光和作用必须的原料。 制定计划: 材料用具:

长势良好的天竺葵,气泵,水槽,玻璃皿,广口瓶,玻璃导管,25%氢氧化钠溶液,碘液,滴管,烧杯,酒精,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清水,剪刀。 方法步骤(一):

1.选取一盆生长健壮的天竺葵,选

取其中两枝叶片大小数量接近的 枝条,。

2.把这盆植物放入暗室2~3天,严密避光。

3.将其中一个纸条用塑料袋密封起来。用如右图的装置,利用气泵打入通过盛有25%氢氧化钠溶液和石灰水的空气。

27

4.装好后,放置在阳光下照射2~3小时。

5.打开塑料袋,取出其中的叶片和另一选中枝条上的叶片,按照酒精脱色、清水冲洗、滴加碘液、清水漂洗、肉眼观察的步骤进行。 方法步骤(二):

1、将两盆盆栽的天竺葵,用塑料袋扎紧花盆,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2、将它们分别用玻璃罩罩起来,把一个罩子用小烧杯中放入25%的氢氧化钠溶液,另一个罩子内加入等量的清水,罩子的底部涂抹凡士林,防止空气进出(如上图的装置)。

3、将两个装置放置在阳光下,几小时后,分别摘下两盆盆栽的天竺葵的叶子。 4、把叶片分别放入盛有酒精的两个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

5、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两片叶片分别放到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 6、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掉碘液。

实施计划:按照上述计划完成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

实验结果:在经过氢氧化钠溶液处理的天竺葵的叶子没有变蓝色,而无氢氧化钠溶

液处理的天竺葵的叶子变成蓝色。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是光和作用的原料。 表达与交流: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注意事项:

1.广口瓶上应该涂抹凡士林,密封绝对要严格,否则会影响实验效果。 2. 25%氢氧化钠溶液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操作时务必小心,一旦不小心接触到皮肤,立刻用大量清水冲洗。

3.这个实验暗处理这一步很关键,即使没有暗室也要做到严密避光。而光照时一定要将天竺葵枝条放在强光下。 4.烧杯的正确使用要注意:

(1)给烧杯加热时要垫上石棉网。不能用火焰直接加热烧杯。因为烧杯底面大,用火焰直接加热,只可烧到局部,使玻璃受热不匀而引起炸裂。

(2)用烧杯加热液体时,液体的量以不超过烧杯容积的1/3为宜,以防沸腾时液体外溢。加热时,烧杯外壁须擦干。

(3)加热腐蚀性药品时,可将一表面皿盖在烧杯口上,以免液体溅出。 (4)不可用烧杯长期盛放化学药品,以免落入尘土和使溶液中的水分蒸发。 (5)溶解或稀释过程中,用玻璃棒搅拌时,不要触及杯底或杯壁。

(6)盛液体加热时,不要超过烧杯容积的2/3,一般以烧杯容积的1/2为宜 (7)烧杯应放在石棉网上加热,使其受热均匀;加热时,烧杯外壁应无水滴 (8)烧杯常用规格有50mL、100mL、250mL等,但不用烧杯量取液体 5. 酒精灯的正确使用和注意事项:

28

(1)新购置的酒精灯应首先配置灯芯。灯芯通常是用多股棉纱线拧在一起,插进灯瓷套管中。灯芯不要太短,一般浸入酒精后还要长4—5cm。对于旧灯,特别是长时间未用的灯,在取下灯帽后,应提起灯芯瓷套管,用洗耳球或嘴轻轻地向灯内吹一下,以赶走其中聚集的酒精蒸气。再放下套管检查灯芯,若灯芯不齐或烧焦都应用剪刀修整为平头等长。

(2)新酒精灯加完酒精后须将新灯芯放入酒精中浸泡,而且移动灯芯套管使每端灯芯都浸透,然后调好其长度,才能点燃。因为未浸过酒精的灯芯,一经点燃就会烧焦。 (3)酒精灯的灯芯要平整,如已经烧焦或不平整,要用剪刀修正。

(4)添加酒精时,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酒精不少于l/4。酒精量太少则灯壶中酒精蒸气过多,易引起爆燃;酒精量太多则受热膨胀,易使酒精溢出,发生事故。添加酒精时一定要借助个小漏斗,以免将酒精洒出。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要立即用湿棉布铺盖灭。

(5)点燃酒精灯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否则易将酒精洒出,引起火灾.,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

(6)加热完毕或要添加酒精需熄灭灯焰时,可用灯帽将其盖灭,如果是玻璃灯帽,盖灭后需再重盖一次,放走酒精蒸汽,让空气进入,免得冷却后盖内造成负压使盖打不开;如果是塑料灯帽,则不用盖两次,因为塑料灯帽的密封性不好。

(7)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因为酒精易挥发,挥发后的酒精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可以燃烧和爆炸,用嘴吹的话,可能使高温的空气倒流入瓶内,引起爆炸,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布扑盖。 (8)使用酒精灯加热液体时可以用试管、烧瓶、烧杯、蒸发皿等仪器,加热固体时可以用干燥的试管、蒸发皿等,有些仪器如集气瓶、量筒、漏斗等不允许用酒精灯加热。其中,烧杯、烧瓶不可直接放在火焰上加热,应放在石棉网上加热。 (9)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给玻璃仪器加热时应把仪器外壁擦干否则仪器炸裂,给试管中的药品加热,首先必须预热,然后在对着药品部位加热。加热时不能让试管接触灯芯,否则试管会炸裂。

(10)加热时若无特殊要求,一般用温度最高的外焰来加热器具。加热的器具与灯焰的距离要合适,过高或过低都不正确。与灯焰的距离通常用灯的垫木或铁环的高低来调节。被加热的器具必须放在支撑物(三脚架、铁环等)上或用坩埚钳、试管夹夹持,决不允许手拿仪器加热。

(11)不用的酒精灯必须将灯帽罩上,以免酒精挥发,挥发后,会有水份留在灯芯上,致使酒精灯无法点燃。如长期不用,灯内的酒精应倒出,同时在灯帽与灯颈之间应夹小纸条,以防粘连。

(12).安全酒精灯:常用的酒精灯,灯嘴与灯体分离,一旦灯体翻倒,会造成酒精外流,有引发火灾的危险。现在已经发明了一种安全酒精灯,它由灯帽、灯芯、带孔陶瓷灯芯座、酒精入孔塞、灯芯薄膜管、灯瓶、浮块及内塞构成。即使灯瓶翻倒,由于内塞将灯瓶密封,灯芯薄膜管将灯芯与酒精部分隔离,而浮块却始终将灯芯薄膜管的管口托起,使之高于酒精液面高度,所以即使灯瓶翻倒,酒精也无法通过灯芯薄膜管从灯芯孔流出。 6.石棉网使用时的注意事项:.石棉网是用于加热液体时架在酒精灯上的三脚架上的铁丝网。它是由两片铁丝网夹着一张石棉水浸泡后晾干的棉布做的。火焰长时间集中在容器的某个地点,最终会使容器爆裂.用了石棉网,火焰的热量会分散到容器的每个角落,长时间烧容器也不会爆裂。因为石棉不是可燃性物质,铁丝可将火焰的热量分散到空气里,传到容器上方,热量均匀。石棉本身并无毒害,它的最大危害

29

来自于它的纤维,这是一种非常细小,肉眼几乎看不见的纤维,当这些细小的纤维释放以后可长时间浮游于空气中,被吸入人体内,被吸入的石棉纤维可多年积聚在人身体内,附着并沉积在肺部,造成肺部疾病。由于石棉纤维能引起石棉肺、胸膜间皮瘤等疾病,有些国家选择了全面禁止使用这种危险性物质。我国初高中生物、化学实验室至今仍使用石棉网,实验室的石棉网都是用机器压过的,石棉纤维不会扬起来的,只要你不去把石棉网弯压或拿到空中飞舞通常是没问题的。 7.碘液的配置方法:

称取2g碘化钾,溶解在5mL水中,再加入1g碘,待完全溶解后,用蒸馏水稀释至300mL,摇匀,贮存于棕色瓶中。 注意:

1.不用时盖严,并保持干燥。 2.贮存于阴凉且通风良好的地方。 3.并保持在摄氏15-25度之间 二、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 (苏教版也有类似实验:在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六章第三节 实验: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 材料用具:

生长旺盛的金鱼藻,大型号玻璃杯,短柄漏斗,试管,火柴(打火机),小木条(卫生香),细线,剪刀 方法步骤:

1.将10株左右的金鱼藻剪成10厘米的短枝,使剪口向上,用细线绑在一起,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杯里,再把短颈漏斗扣在金鱼藻上,然后在漏斗柄上套一只装满清水的试管。

2.在实验的当天上午,把上述装置移在阳光下照射2~3小时,使试管中收集的气体占到一半以上。

3.把试管移离漏斗柄。移离过程中试管口要始终在水中。用拇指堵住试管口,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把试管倒置过来,使试管口向上。

4.点燃卫生香,放开堵住试管口的拇指,并迅速将卫生香放在试管的管口,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卫生香迅猛燃烧起来。 注意事项:

1.实验用的玻璃棒一定要够大够深。当漏斗扣住金鱼藻后,漏斗要浸没在水中,距水面2厘米以上,否则,加套试管或者取下试管时会进入空气。

2.试管应选用比较细的,给漏斗加套试管前,先在试管里装满水,用手指堵住试管口,倒插入水中后,在放开手指,把试管套在漏斗柄上。如果套完后发现试管底部还留有空气,必须重新操作,以免影响实验效果。

3.所用的金鱼藻需要是生长旺盛并带有顶芽的嫩枝,但不是越多越好,以免影响光合作用。

第二节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一、观察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实验目的:

认识在种子萌发过程中会释放出能量。

30

材料用具:

两个完全相同的保温瓶,煮熟的种子若干,萌发的种子若干,温度计,标签 方法步骤:

1.给两个保温瓶分别贴上标签甲、乙。上课前一天,在甲瓶中放入萌发的种子,在乙瓶中放入等量的煮熟的种子,同时插入温度计,记录此时温度计的温度。 2.将甲、乙两个装置盖上盖子,放在比较温暖的环境中24小时。

3.再次测量甲、乙两瓶中的温度,观察实验后的温度计示数是否与实验前的温度值相同。

实验现象:装有萌发种子保温瓶的温度明显高于装有煮熟种子保温瓶的温度 注意事项:

1.选择的保温瓶要容量大,瓶口小,这样能量损失少。

2.选用已经萌发的种子,是因为它的呼吸作用旺盛,释放的能量较多,便于观察, 3.事先煮种子的时间不宜过长,要保证种子结构的完整,放凉后使用。 4.瓶中萌发的种子至少要占瓶的2/3以上,太少不易测出能量变化。 5.瓶口的密封性要好,否则会影响实验效果。

6.第二次测量温度时,温度计一定要插入种子的内部,事先一定要记录初始温度,以便比较。

7.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温度计在使用前要看清楚量程和分度值。

(2)在测量物体的温度前应该估计物体的温度,然后选择合适的量程,保证待测物体的温度在温度计的量程范围内。

(3)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4)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浸泡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的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鉴定种子萌发过程中放出的气体 实验目的:

认识种子在萌发过程中释放二氧化碳。 材料用具:

萌发的绿豆种子若干,煮熟的绿豆种子若干,有盖的玻璃瓶两个,澄清的石灰水,两只试管,标签。 方法步骤:

1.给两个玻璃瓶分别贴上标签甲、乙。甲瓶中放入萌发的种子,乙瓶中放入等量的煮熟的种子。

2.将这两个装置密封后放在温暖的环境中24小时。

3.将澄清的石灰水分别倒入两个瓶中,轻轻摇动;再将两个瓶中的液体分别倒入两只试管中,观察两只试管中液体的澄清度。 实验现象:甲瓶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注意事项:

1.玻璃瓶在萌发的种子至少占瓶子的一半,煮熟的种子的时间不宜过长,要保证种子结构的完整,放凉后使用。

2.石灰水要澄清,但不要注入太多,

3.石灰水用完药及时密封,以免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影响使用。 三、比较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燃烧情况 实验目的:

31

认识种子在萌发过程中需要氧气。 材料用具:

两个带瓶塞的广口瓶,燃烧勺,短蜡烛,萌发的种子若干,煮熟的种子若干,火柴(打火机),标签 方法步骤:

1. 给两个玻璃瓶分别贴上标签甲、乙。甲瓶中放入萌发的种子,乙瓶中放入等量的煮熟的种子。

2.将这两个装置密封后放在温暖的环境中24小时。

3.24小时以后打开瓶塞,立即把燃烧着的蜡烛分别放入甲、乙两瓶中,观察蜡烛在瓶中的燃烧状况。

实验现象:甲瓶中的蜡烛熄灭,乙瓶中的蜡烛继续燃烧。 注意事项:

1.两个瓶中,种子的量不超过瓶子的一半,为点燃蜡烛留下足够的空间。 2.密封后环境温度要始终保持温暖,不要忽冷忽热。 3.可以用长铁丝固定蜡烛。

4.煮熟的绿豆种子要放凉后使用。

人教版初中生物实验 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第一节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探究目的:

1.了解几种不同食物中所含能量的多少,知道这些能量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2.掌握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技能。

探究原理:通过测量食物燃烧放出热能的多少来测定食物中的能量。 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花生仁(或核桃仁)中含有能量吗? 作出假设:花生仁(或核桃仁)中含有能量。 制定计划: 材料用具:

脂肪含量高的食物(花生、核桃仁)或含糖量高的食物(晒干的马铃薯、番薯等),解剖针(细铁丝),刀片,铁架台,50毫升锥形瓶,温度计,火柴(酒精灯、打火机),天平 方法步骤:

1.用天平秤出一粒干燥的花生种子的质量,再称取相同质量的一整块干燥的核桃仁。 2.取一只50毫升锥形瓶,注入30毫升水再将它固定在铁架台上,锥形瓶的底部到桌面应该留有足够的空间,以便点燃各种食物。

32

3.在锥形瓶里放入一只温度计,用铁架台将温度计固定好,使液泡全部浸入水中,且不接触容器壁和容器底部。记下温度计的初始温度值。

4.将称好的花生种子点燃,尽快放到锥形瓶底部。待这粒花生种子完全燃烧后,大约等待2~3分钟,记下此时温度计的温度值。

5.等水温下降后,将称好的核桃仁点燃,尽快放到锥形瓶底部。待核桃仁完全燃烧后,大约等待2~3分钟,记下此时温度计的温度值。

将获得的数据填在下面的表格中,并根据公式计算: 种子 种子的质量 水的体积 燃烧前的 燃烧后的 测量出的热 (克) (毫升) 水温(℃) 水温(℃) 量(焦) 花生种子 核桃仁 6、将全班的数值进行统计,并计算平均值。 实施计划: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并记录水温。 实验结论:食物中含有能量。

不同的食物含有的能量不同。

相同质量的核桃种子比相同质量的花生种子含有的能量多。

注意事项:

1.选用的种子应该是干燥的,这样容易燃烧,

2.为了稍后方便点燃,食物必须是一整块。如果核桃仁质量过大,可以用刀片小心切掉一点,反复多次,直到获得质量与花生种子相同的一整块核桃仁为止。

3.在种子燃烧过程中,注意尽量关好门窗,不要来回走动,以减少燃烧时的热量损失。

4.室温的高低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尽量在室温较高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5.当种子燃尽后,由于锥形瓶还有吸收的热量,温度计还会继续上升,所以在燃尽种子后,等2~3分钟温度计不再上升后,再读取温度计的温度。 6.要全班或几个小组进行统计,取平均值,实验中要注意用火安全。 7.正确使用天平的方法: (1)使用天平测量质量时,天平必须放在水平桌面上,否则会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 (2)天平使用前,需要保证游码在零刻度线处,需要检查横梁是否平衡,若不平衡需要调节平衡螺母,等横梁水平后才能开始称量,平衡的标准是指针指在刻度盘中央的零刻度线。

(3)天平不能用于称量过热、过冷或超过称量标准的物体,称量时,物体必须放在左边,砝码必须放在右边,即左物右码。

(4)砝码要用镊子夹取,加法码时,先加质量大的,再加质量小的,最后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平衡为止。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质量。 (5)如果在测量过程中指针始终在摆动,可以通过观察指针摆动的偏离刻度盘中央零刻度线的最大幅度来判断,当观察到指针摆动到最左端和最右端偏离零刻度线的格数相同时,可以认为天平已经平衡。

(6)要称量的物体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以免腐蚀托盘,对于固体药品先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大小相同的纸,然后把药品放在纸上。对于那些具有易潮解或有腐蚀性的药品,应当放在玻璃仪器里(如烧杯等)以免损坏天平。

(7)称量时无论是加取砝码,还是拨动游码,都必须使用镊子,严禁用手直接操作。 (8)第一次称量完毕后,如果需要继续使用天平,必须首先将游码拨回零刻度线。如果要继续称量的是另外一种药品,那么托盘上的纸或者烧杯等等也必须更换。

33

8.酒精灯的正确使用和注意事项:

(1)新购置的酒精灯应首先配置灯芯。灯芯通常是用多股棉纱线拧在一起,插进灯瓷套管中。灯芯不要太短,一般浸入酒精后还要长4—5cm。对于旧灯,特别是长时间未用的灯,在取下灯帽后,应提起灯芯瓷套管,用洗耳球或嘴轻轻地向灯内吹一下,以赶走其中聚集的酒精蒸气。再放下套管检查灯芯,若灯芯不齐或烧焦都应用剪刀修整为平头等长。

(2)新酒精灯加完酒精后须将新灯芯放入酒精中浸泡,而且移动灯芯套管使每端灯芯都浸透,然后调好其长度,才能点燃。因为未浸过酒精的灯芯,一经点燃就会烧焦。 (3)酒精灯的灯芯要平整,如已经烧焦或不平整,要用剪刀修正。

(4)添加酒精时,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酒精不少于l/4。酒精量太少则灯壶中酒精蒸气过多,易引起爆燃;酒精量太多则受热膨胀,易使酒精溢出,发生事故。添加酒精时一定要借助个小漏斗,以免将酒精洒出。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要立即用湿棉布铺盖灭。

(5)点燃酒精灯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否则易将酒精洒出,引起火灾.,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

(6)加热完毕或要添加酒精需熄灭灯焰时,可用灯帽将其盖灭,如果是玻璃灯帽,盖灭后需再重盖一次,放走酒精蒸汽,让空气进入,免得冷却后盖内造成负压使盖打不开;如果是塑料灯帽,则不用盖两次,因为塑料灯帽的密封性不好。

(7)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因为酒精易挥发,挥发后的酒精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可以燃烧和爆炸,用嘴吹的话,可能使高温的空气倒流入瓶内,引起爆炸,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布扑盖。 (8)使用酒精灯加热液体时可以用试管、烧瓶、烧杯、蒸发皿等仪器,加热固体时可以用干燥的试管、蒸发皿等,有些仪器如集气瓶、量筒、漏斗等不允许用酒精灯加热。其中,烧杯、烧瓶不可直接放在火焰上加热,应放在石棉网上加热。 (9)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给玻璃仪器加热时应把仪器外壁擦干否则仪器炸裂,给试管中的药品加热,首先必须预热,然后在对着药品部位加热。加热时不能让试管接触灯芯,否则试管会炸裂。

(10)加热时若无特殊要求,一般用温度最高的外焰来加热器具。加热的器具与灯焰的距离要合适,过高或过低都不正确。与灯焰的距离通常用灯的垫木或铁环的高低来调节。被加热的器具必须放在支撑物(三脚架、铁环等)上或用坩埚钳、试管夹夹持,决不允许手拿仪器加热。

(11)不用的酒精灯必须将灯帽罩上,以免酒精挥发,挥发后,会有水份留在灯芯上,致使酒精灯无法点燃。如长期不用,灯内的酒精应倒出,同时在灯帽与灯颈之间应夹小纸条,以防粘连。

(12).安全酒精灯:常用的酒精灯,灯嘴与灯体分离,一旦灯体翻倒,会造成酒精外流,有引发火灾的危险。现在已经发明了一种安全酒精灯,它由灯帽、灯芯、带孔陶瓷灯芯座、酒精入孔塞、灯芯薄膜管、灯瓶、浮块及内塞构成。即使灯瓶翻倒,由于内塞将灯瓶密封,灯芯薄膜管将灯芯与酒精部分隔离,而浮块却始终将灯芯薄膜管的管口托起,使之高于酒精液面高度,所以即使灯瓶翻倒,酒精也无法通过灯芯薄膜管从灯芯孔流出。 9.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温度计在使用前要看清楚量程和分度值。

(2)在测量物体的温度前应该估计物体的温度,然后选择合适的量程,保证待测物体的温度在温度计的量程范围内。

34

(3)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4)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浸泡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的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苏教版也有类似实验:在七年级下第四单元第九章第二节 探究:食物在口腔内发生的化学性消化) 探究目的:

探究馒头变甜与牙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是否有关系。 探究原理:

唾液中的淀粉酶可以将淀粉消化成麦芽糖,而淀粉遇到碘会变蓝,麦芽糖遇碘无变化。

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系吗? 作出假设: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分泌的唾液使馒头发生的变化,味道变甜。 制定计划: 材料用具:

直径约0.5cm的馒头块,三个试管,刀片,搅拌棒(干净的玻璃棒),量筒,药勺,两个干净的小烧杯,培养皿,消毒棉絮,清水,凉开水,37℃温水,大锅,标签,温度计,碘液 方法步骤:

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C块不做处理。

2.用凉开水将口漱干净,再在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约1分钟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

3.取3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为1、2、3号,然后做如下处理:

将A馒头碎屑放入1号试管中,注入2毫升唾液并充分搅拌; 将B馒头碎屑放入2号试管中,注入2毫升清水并充分搅拌; 将C馒头放入3号试管中,注入2毫升唾液,不搅拌。

将这3支试管一起放到37℃的温水中;5~10分钟后取出这3支试管,各自滴加2滴碘液,摇匀;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实施计划: 馒头 加入液体 是否搅拌 温度 碘液 颜色变结论 化 试管1 A馒头碎屑 2毫升唾液 是 37℃ 2滴 不变蓝 试管2 B馒头碎屑 2毫升清水 是 37℃ 2滴 变蓝 试管3 C馒头 2毫升唾液 否 37℃ 2滴 部分变 蓝 实验结论:在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作用下,馒头中的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所以变甜

注意事项:

1.试管1、2中的馒头一定要足够碎。弄碎的目的是为了模拟牙的咀嚼;搅拌是为了模拟舌的搅拌。

2.取唾液时,切忌从咽喉处吐取。这个实验至少要取4毫升唾液。一次取的量肯定

35

不够,需要反复多次,直到取够为止。

3.先量取2毫升清水倒入2试管,再甩干后量取唾液。

4.有条件的学校最好用水浴锅加热,将温度设定在37度即可。若条件不足可以在烧杯中温度计,并通过移动酒精灯来控制水温。 5.正确使用量筒的方法:

a. 在量液体时,要根据所量的体积来选择大小恰当的量筒,以免会造成较大的误差。

b. 向量筒里注入液体时,应用一只手拿住量筒,使量筒略倾斜,另一只手拿试剂瓶,使瓶口紧挨着量筒口,使液体缓缓流入。待注入的量比所需要的量稍少时,把量筒放平,改用胶头滴管滴加到所需要的量。

c. 应把量筒放在平整的桌面上,观察刻度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所取液体的体积数。因为量筒的误差较大,量筒一般不需估读。

d.读数前转动量筒,使有刻度的一边对着人,方便读数。

e.注入液体后,最好等1~2分钟,使附着在内壁上的液体流下来,再读出刻度值。否则,读出的数值偏小。

f.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如果俯视时视线斜向下,视线与筒壁的交点 在水面上所以读到的数据偏高,实际量取溶液值偏低;仰视是视线斜向上,视线与筒壁的交点在水面下所以读到的数据偏低,实际量取溶液值偏高。从量筒中倒出液体后是否要用水冲洗量筒?这要看具体情况而定。如果仅仅是为了使测量准确,没有必要用水冲洗量筒,因为制造量筒时已经考虑到有残留液体这一点。如果要用同一量筒再量别的液体,为了防止杂质的污染,就必须用水冲洗干净。

g.量筒表面的刻度是指温度在20℃时的体积数。温度升高,量筒发生热膨胀,容积会增大。由此可知,量筒是不能加热的,也不能用于量取过热的液体,更不能在量筒中进行化学反应或配制溶液。

h.一般来说量筒是直径越细越好,这样的精确度更高,因为圆形的面积只能计算粗略数,所以直径愈大,误差愈大。所以在容积足够用的情况下,选用较小量程的量筒可以减小误差。 i.量筒是粗量器,用于精度要求不很严格时测量液体的体积,通常应用于定性分析方面,一般不用于定量分析,量筒不能直接加热,不能在量筒里进行化学反应,以免对量筒产生伤害,有时甚至会发生危险。

量筒一般有5mL,10mL,25mL,50mL,100mL,250mL,500mL,1000mL等规格。 6. 温度计的使用要注意:

(1)首先要选择测温范围合适的温度计,防止被测物体温度过高时,液柱将温度计胀裂。若无法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则应先用测温范围较大的温度计,然后再挑选合适的温度计,并使其最小分度能符合实验精确度的要求。为减小温度计对实验系统的影响,要求实验系统应有足够大的热容量,这样才能得出较准确的实验结果。 (2)在测温时,必须使温度计的感温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如果测量液体的温度,则感温泡应全都浸没在液体中,而且不能与容器的底、壁相碰(因容器的温度往往与盛放液体的温度有差别)。

(3)在读数时,要待温度计中的液面高度不再变化才能进行,并且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人的视线要跟液柱面相平。普通液体温度计的最小分度值为1℃或0.5℃。一般情况下不需要估读出小于最小刻度的数值,但学生实验时可以要求除读出准确的刻度值外,还视刻度的大小估读至1/10分度、1/5分度或1/2分度。

36

(4)不能将温度计当作搅拌器使用,以免碰破感温泡。实验完毕应把温度计外壁用软布擦干净并小心轻放于盒内,防止磕碰。因水银蒸气有毒,对已损坏的水银温度计必须及时搜集水银,不能任其流失造成公害。 7.碘液的配置方法:

称取2g碘化钾,溶解在5mL水中,再加入1g碘,待完全溶解后,用蒸馏水稀释至300mL,摇匀,贮存于棕色瓶中。 注意

1.不用时盖严,并保持干燥。 2.贮存于阴凉且通风良好的地方。 3.并保持在摄氏15-25度之间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模拟膈肌运动 实验目的: 模拟膈肌运动 材料用具:

模拟膈肌运动模型(现有或自制) 方法步骤:

用一只手拿着模拟膈肌运动模型,另一只手向上推橡皮膜,再放松橡皮膜,观察里面气球体积变化和橡皮膜位置变化的关系。 注意事项:

1. 在模拟膈肌运动模型中,玻璃罩模拟胸廓,玻璃管模拟气管、支气管,气球模拟肺,橡皮膜模拟膈。

2.反复实验,总结出里面气球体积变化和橡皮膜位置变化的关系。

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苏教版也有类似实验:在七年级下 第四单元第十章第一节 观察:人血涂片) 实验目的:

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 材料用具:

人血的永久涂片,显微镜 方法步骤:

1.将人血的永久涂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2.对照课本提供的相关图片,认识红细胞、白细胞,比较它们的形态和数量。 注意事项:

1.有条件时,可以按照下面的方法制作自己的血涂片:

①用自来水和肥皂清洗双手,用镊子夹住蘸有75%酒精的脱脂棉,对要取血的部位(一般为指尖或耳垂)进行消毒。

37

②用一次性采血针刺破指尖或耳垂的皮肤,挤出一滴血,涂在已消毒的载玻片上。③另取一个载玻片作为推片,将推片自血滴的左侧向右移动,当血滴均匀地附着在两片之间后,再将推片向左平稳地推移(两片成30°~45°的夹角),推出均匀的血膜。条件具备时,制备的血涂片可以采用伊红化亚甲基蓝染色法进行染色。 ④将血涂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有条件时,观察后把涂片拿回家保存。 2.在制作人血涂片时,采血针只能使用一次,禁止反复使用。 3. 要严格按照规范的操作方法操作生物显微镜

生物显微镜的规范操作 操 作 步 骤 . 左手托镜座,右手握镜臂, 轻拿轻放实验台上。 1.取镜安放 2.物镜对通光孔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保持2cm的距离 3.调光圈 两眼睁开,用左眼注视目镜内,转动遮光器,让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使反光镜转向光源,左眼注视目镜,用手调反光镜,使视野中出现一个亮度适中的圆形视野.. 中的园形视野 把装片放在载物镜台上,使标本对准通光孔的中心;用压片夹压住装片两边。 4.对光 5.放装片 6.降镜筒 两眼从侧面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直到物镜距玻片2~3mm为止。 7.找物像 两眼睁开,左眼注视目镜,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上升,找到物像为止。 8.换高倍物镜 9.调节 10.归位

转动转换器,移走低倍物镜,换上高倍物镜 用细准焦螺旋调节,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实验器材归原位 38

第二节 血流的管道——血管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苏教版也有类似实验:在七年级下 第四单元第十章第二节 观察:鱼尾鳍的血液流动) 实验目的:

1.观察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

2.尝试分辨血管的种类以及血液在不同的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材料用具:

尾鳍色素少的小鱼若干条,显微镜,培养皿,滴管,棉絮(纱布),载玻片,清水,吸水纸

方法步骤:

1.用浸湿的棉絮将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包裹起来,露出口和尾部。 2.将小鱼平放在培养皿中,使尾鳍平贴在培养皿上。

3.将培养皿放在载物台上,用低倍镜观察尾鳍血管内血液流动的情况。 4.找到管径细小的血管(毛细血管),注意观察血液在这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5.观察视野中随血液流动逐渐分支的血管(动脉)和逐渐汇合的血管(静脉)。 注意事项:

1.实验材料要尽量选用尾鳍为浅色或半透明的活泼小鱼,防止色素干扰。

2.鱼在培养皿中会跳动,应等鱼安定后,再将载玻片盖在尾鳍上,将尾鳍平贴在培养皿上,防止血管层叠,方便观察。

3.观察时间不宜过长,防止小鱼缺氧而死。

4.在观察过程中,应用滴管往棉絮上滴水,保持鱼的湿润,尽量使小鱼少受伤害。实验后,将小鱼放回鱼缸。

5.若室温过低,可将鱼缸中的水温提高些,以提高小鱼新陈代谢能力,使血流明显。 6. 要严格按照规范的操作方法操作生物显微镜

生物显微镜的规范操作 操 作 步 骤 . 左手托镜座,右手握镜臂, 轻拿轻放实验台上。 1.取镜安放 2.物镜对通光孔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保持2cm的距离 3.调光圈 两眼睁开,用左眼注视目镜内,转动遮光器,让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39

4.对光 使反光镜转向光源,左眼注视目镜,用手调反光镜,使视野中出现一个亮度适中的圆形视野.. 中的园形视野 把装片放在载物镜台上,使标本对准通光孔的中心;用压片夹压住装片两边。 5.放装片 6.降镜筒 两眼从侧面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直到物镜距玻片2~3mm为止。 7.找物像 两眼睁开,左眼注视目镜,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上升,找到物像为止。 8.换高倍物镜 9.调节 10.归位 转动转换器,移走低倍物镜,换上高倍物镜 用细准焦螺旋调节,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实验器材归原位 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一、膝跳反射 (苏教版也有类似实验:在七年级下 第四单元第十二章第二节 实习:膝跳反射) 实验目的:

尝试做膝跳反射实验,举例说明什么是反射。 材料用具:

扣击锤(手掌等),椅子 方法步骤:

两人一组,让被实验者坐在椅子上,一条腿着地,另一条腿自然的搭在这条腿上,实验者用橡皮锤或手掌内侧边缘,快速地叩击被实验同学上面那条腿膝盖下方的韧带。注意观察这条腿的反应。 实验现象:小腿自然向上弹起。 注意事项:

1.接受叩击的腿搭在另一条腿上以后,不能触及其他任何物体。 2.腿部肌肉越放松,实验效果越明显。

3.可以用自己叩击字的膝盖下方。叩击时动作要快,力量要适度。 二、测定反应速度 探究目的:

40

1.学会测定自己及同学们反应速度的方法。 2.初步了解自己及同学们的反应速度。 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同一个人在注意力集中与不集中时的反应速度相同吗?

作出假设:同一个人在注意力集中与不集中时的反应速度不相同,注意力集中反应

速度块。

制定计划: 材料用具:

根据学生的设计准备材料用具,例如:长度不同、材质相同的尺子若干 方法步骤:

1.分组:2人一组或3人一组。

2.一位同学手握一把直尺刻度大的一端,另外一位同学将拇指和食指对准这把尺子上刻度为0的一端,但不要接触到尺子。

3.眼睛看着拿尺子上端同学的手,准备好只要该同学一松手,要尽快用食指和拇指捏住尺子,记录下捏住尺子的刻度。这个刻度的大小就可以反映捏住尺子同学的反应速度,重复做几次,并请另一位同学做记录数据。 实施计划:按照上述方案完成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结论:同一个人在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下反应速度更快。 表达与交流: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注意事项:

1.测定一个人在一种状态下的反应速度时,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每位同学可以多测量几次。 2.抓住尺子时,手指和尺子的接触的部分大约为1厘米左右,读数时的标准要一致,如果读数是手指上方的数值,在你进行实验的过程中都要以手指上方的数据为准。

第七章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第二节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苏教版也有类似实验:在七年级下 第四单元第十三章第一节 模拟酸雨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 探究目的:

学会一些模拟实验的方法,了解酸雨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酸雨对种子的萌发有影响吗?

作出假设:酸雨有一定的腐蚀性,会影响种子的萌发。 制定计划:

材料用具:食醋,PH试纸,小麦等植物种子,培养皿,花盆等。 方法步骤:

1.取甲、乙两个培养皿,底部铺上几层用清水洗干净后有晒干的棉布或细沙。 2.各将50粒小麦种子平铺在棉布或细沙上。

3.用食醋和蒸馏水配置成供实验用的模拟酸雨,把PH控制在4左右。

4.将模拟酸雨加入到甲培养皿中,以小麦种子高度的三分之一浸入到模拟酸雨中为准,并保持到可以鉴定是否出芽。

41

5. 将清水加入到乙培养皿中,以小麦种子高度的三分之一浸入到清水中为准,并保持到可以鉴定是否出芽。

6.过一周后,计算两个培养皿中小麦种子的出芽率。

7.分析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并和其他同学或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萌发的种子数 组别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第六天 ?? 清水组 浇酸雨的组 实施计划:按照方法步骤完成实验。 实验结果:浇酸雨的种子发芽率较低。

实验结论:酸雨影响种子的发芽率,种子萌发成幼苗的几率低。 表达与交流: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注意事项:

1.培养皿内的棉布或细沙一定要用清水洗干净,有条件时可以用蒸馏水,以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

2.可以用醋酸代替食醋。

3.实验中,培养皿的环境温度控制在20到25 摄氏度。 4.本实验可以在学校进行,也可以在家中进行。

5.为了减小一种植物种子本身的缺陷给实验带来的影响,可以同时多用几种种子进行实验。

初中生物八年级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二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观察蚯蚓

实验目的: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及运动

材料用具:活蚯蚓数条、糙纸、棉球、小烧杯、放大镜、清水 方法步骤:

(一)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1.取一条活蚯蚓,观察它的外形。注意观察它的身体是否是分节。是否具有环带。怎样区分它的前端和后端,背面和腹面,左侧和右侧?数数从蚯蚓的前端到环带共有多少节。

2.用手指从前到后,从后到前触摸蚯蚓腹面,有什么感觉?用放大镜观察,你会发现蚯蚓的大多数体节都有一圈或几圈小突起,这些小突起就是刚毛,刚毛朝向身体的后方。

(二)观察蚯蚓的运动。

将蚯蚓放到糙纸上,观察它的运动,注意其身体粗细及长短的变化,想想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三)用手触摸蚯蚓,能不能感觉到它的体表有粘液? 实验现象:

42

(一)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1 .蚯蚓的身体呈长圆筒形,由相似的环状体节组成的。在身体的一侧有几个体节不明显,颜色也略有不同,呈现浅色,为环带。靠近环带的一端为前端,远离环带的一端为后端。若没有环带的蚯蚓,注意观察,前端的体节相对较宽,对刺激的反应比后端更明显,或者观察有肉质唇状物翻出的一端是口,即前端。摸起来比较扁平的一侧为腹面,颜色也较浅。蚯蚓的身体是左右对称,左侧和右侧是相像的。从蚯蚓的前端到环带共有14~16节。

2.用手在蚯蚓的腹面来回轻轻抚摸时,会有粗糙不平的感觉,是刚毛。 (二)观察蚯蚓的运动

蚯蚓靠体壁中的环肌、纵肌协调作用,并以刚毛相配合,来完成它的运动。 它的运动方式为蠕动,行进中,身体先变长变细,后变短变粗,一次变化,完成蠕动。 (三)用手触摸蚯蚓,能不能感觉到它的体表有粘液? 蚯蚓的体表分泌有粘液,用手触摸感觉是湿润的。 注意事项:

在观察过程中,应经常用浸水的湿润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它的体表保持湿润,同时水不能太多。结束后,要将蚯蚓放归到它生活的自然环境中。

第六节 鸟

探究: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探究目的:探究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 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鸟的形态结构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 作出假设:例:。鸟类身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飞行时的阻力,使鸟类适于飞行。 (根据已有的知识或者生活经验提出假设。) 制定计划:(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实验计划) 材料用具:鸟的外形的实物或挂图(投影片),羽毛的实物和鸟的翼(投影片),鸟的胸肌的挂图(投影片),鸟骨骼的实物或挂图(投影片),鸟的消化、呼吸和循环的挂图(投影片),各种关于鸟类的资料 方法步骤:

1.观察家鸽、麻雀等善飞的鸟类(活体,标本或者外形图)的体形,注意鸟喙有什么特点,鸟尾部有什么特点,在飞行时的鸟腿会呈什么状态。思考:体形是怎样的?这样的体形在飞行过程中会有怎样的用途? 2.观察鸟类的实物(或图片),看看鸟类的前肢有什么特点。

3.观察善飞鸟类的身体表面覆盖的羽毛。羽毛的重量是怎样的?在不同的身体部位覆盖的羽毛是否相同?若不同,各有怎样的特点?将鸟类的翅膀轻轻展开,观察翅膀上排列整齐的较大型的羽毛,这些羽毛有彼此重叠的部分,又相互留有空隙。思考:羽毛的这些特点与鸟类飞行有什么关系? 4.观察鸟类的实物(或者鸟类胸肌的图),看看或摸摸,比较胸肌与其他部位的肌肉比较,发达程度是怎样的。思考:发达的胸肌与鸟类飞行的关系是怎样的? 5.观察鸟类骨骼的实物(或者鸟的骨骼图),并与其他动物的骨骼作比较。观察胸骨的特点是怎样的。思考:将胸骨与胸肌联系起来,会对鸟类的飞行有什么影响?再观察鸟类全身骨骼的愈合特点和锯开的长骨。思考:鸟类全身骨骼的特点和长骨的特点对鸟类飞行的影响。

43

6.观察鸟类消化系统的模式图,看看消化系组成的特点,牙齿的有无,直肠的长短。并与哺乳动物做对比。思考:这样的消化系统会使鸟类的消化具有怎样的特点,这会与鸟类的飞行有关系吗?

7.观察鸟类呼吸系统模式图和飞行中呼吸特点的影片。看看鸟类消化系统的组成有什么特殊的结构。这些结构在飞行过程中的活动是怎样的。思考:这样特殊的呼吸系统对鸟类的飞行有什么帮助?

8.观察鸟类循环系统的模式图,心脏的结构特点,心脏在身体的比重比较表。思考:鸟类心脏有什么特别之处,这样的心脏对鸟类飞行有什么影响? 实施计划:按照自己的方法步骤认真观察讨论。 实验结果:

1.鸟喙的尖锐的,鸟尾是收紧的,鸟腿在飞行是上收紧贴着身体的,整个身体呈流线型。

2.鸟类的前肢特化为翼,俗称翅膀。是鸟类主要的飞行器官,扇动空气产生前进和向上的动力。

3.除了鸟喙和鸟腿外,鸟类的身体覆盖着羽毛。羽毛很轻,减少身体的重量。羽毛分为三种:正羽、绒羽和纤羽。正羽,被覆在鸟类体表的大型羽片。生长翅膀和尾部的分别称为飞羽和尾羽。正羽由羽轴和羽片所构成,羽轴下段不具羽片的部分称羽跟,羽跟深插入皮肤中,羽片是由许多细长的羽枝所构成的。羽枝两侧又密生有成排的羽小枝,羽小枝上有钩突,使相邻的羽小枝互相勾结起来,构成结实而有弹性的羽片,以扇动空气和保护鸟体。

绒羽,不形成羽片。绒羽密生在正羽的下面,有保温、护体等作用。

纤羽,分布于鸟的口,鼻部或散生于正羽于绒羽之间,有感觉、护体等作用。 4.鸟类的胸肌发达,占整个体重的1/5被称为是鸟类的发动机,飞行时所需的能量有80%来自胸肌,牵动两翼上下扇动,产生前进和上升的动力。

5.鸟类的胸骨扁阔,胸廓外形呈梭形隆胸状,称为龙骨突,为发达的胸肌提供强大的支持力。鸟类和其他脊椎动物比较,鸟类的最后几个胸椎、全部腰椎、骶椎和部分尾推完全愈合在一起,使骨骼坚固而又轻便。绝大部分会飞的鸟类是空心骨,使全身骨骼坚而轻,以减轻体重。

6.鸟类的消化系统包括喙、口腔、食道、嗉囊、胃、小肠、大肠、泄殖腔等。其他如肝、胰腺亦属于消化器官。鸟类无唇无齿,由角质的硬喙所代替。嗉囊可分泌部分液体,可以软化食物利于消化。鸟类的胃由腺胃(前胃)和肌胃(砂囊)构成,腺胃的胃壁很厚,能分泌大量消化液;肌胃的胃壁由坚实的肌肉构成,内层附着黄色角质膜,内含有一定数量的砂石,具有磨碎食物的功能。小肠是鸟类消化食物及吸收营养的主要器官。鸟类的直肠很短,粪便不能储存,鸟类的肠道后端与泄殖腔相连,泄殖腔开口于体外。鸟类的消化系统明显短于哺乳动物,这也是造成鸟类频繁排遗的一个原因,但较短的消化系统有助于减轻鸟类的体重。鸟类的活动量很大,消化能力强而且快,对饥饿非常敏感,因而随时需要摄取足够数量的饲料,才能满足其能量消耗的需求。

7.鸟类的呼吸系统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和气囊。鸟类在静止时,呼吸作用是靠肋骨升降引起胸廓的扩大和缩小来完成的。飞翔时,由于胸肌处在紧张状态,不能采取这样的呼吸方式,只有依靠气囊才能完成强烈的呼吸作用。满足飞翔时高能量的消耗。当翼上举时,气囊扩大,由于内外气压不平衡,空气迅速进入肺和气囊。除部分空气由于未经肺内的毛细支气管,所以是富有氧气的。当翼下降时,气囊受到挤压而收缩,把原来贮存的空气压出,再度经过肺而排出

44

体外。气体第二次经过肺时,又进行了一次气体交换,所以无论是吸气,还是呼气,肺前后两次进行了气体交换,这种现象称为“双重呼吸”。可见,气囊的出现和“双重呼吸”是鸟类对飞翔生活的重要适应,保证了飞翔时剧烈呼吸作用的顺利进行。同时气囊还起到减轻身体的比重,散失热量的作用。

8.鸟类的循环系统与哺乳动物相似,都是心脏四腔,完整的双循环。鸟类的心脏占体重的比例较大,心搏次数每分钟少的100多次,多的可达6、7百次,循环系统运输效率高,能量供应充足。 实验结论:

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是:流线型的体型;前肢变成翼,体表被覆羽毛;胸肌发达;胸骨突出,长骨中空;消化系统发达,消化、吸收、排便都很迅速;循环系统结构完善,输氧能力强;体内有气囊,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供氧充足。 表达与交流: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注意事项:

在实验过程中,尽可能的自己或者发动学生准备关于鸟类的实物、资料,其他动物比较的图片和资料。每个实验小组最好选择其中的两到三个问题来进行研究,这样的时间既不浪费,又可保证在有效的时间内各组完成探究的时间是相似的。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 探究目的:

通过对小鼠等哺乳动物的训练,在一定间内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观察“尝试与错误”学习行为的建立过程。 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小鼠能学会走迷宫来获取食物吗?

作出假设:经过多次的重复,小鼠会学会走迷宫来获取食物。 制定计划:

材料用具:小白鼠(仓鼠、豚鼠)数只,制作迷宫的材料(纸板、胶水),大的塑料

薄膜(或玻璃板),鼠粮(市场上有售),鼠笼(带饮水器),一包木屑(垫料)

方法步骤:

探究方案(一)

1.提前利用鼠笼来饲养幼年的仓鼠。笼内垫木屑,饮水器中放凉开水。实验前2天不給喂食。仓鼠有存食物的习惯,在饲养过程中每天限量喂,不能太多以防囤粮影响实验结果。

2.利用纸板制作小鼠通行的迷宫(如左图)。要做两套 同样的迷宫,在迷宫上要用玻璃板或塑料来封顶,以防小鼠翻阅迷宫“墙壁”(或者迷宫中设置的挡板要高于小鼠站起来的身高,达到小鼠翻不出去的目的)。 3.在迷宫的一角放上小鼠爱吃的食物,将小鼠放在迷宫的入口处,记录小鼠找到食物的时间。每隔5分钟让小鼠重复上述过程,每天进行三次。记录时间。

45

4.当小鼠能一次性顺利走出迷宫吃到食物后,更换一个迷宫,再放出同一只小白鼠,看小白鼠是否能顺利地到达终点,这样做的目的是证明小白鼠是靠多次练习寻找到正确路线的,而不是靠嗅觉反射。

记录数据 次数 时间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探究方案(二) 1.完成方案(一)中的第一步和第二步

2.第一次实验,把小鼠、迷宫、闹钟准备好,把闹钟设成两分钟响一次。

3.在迷宫的入口处放入小鼠,在出口处等待。当两分钟到时如果小鼠还没有到达出口,就可以诱导小鼠到达,等它看到,嗅到在出口处的食物,再把它移回入口处进行下一次实验。如果两分钟到时,它还没有到达出口处,再进行上述实验。反复诱导直到小鼠能自行到达出口获取食物。

4.以后,每天定时对小鼠进行训练,记录小鼠走出迷宫的时间。 5.记录数据,小鼠没走出迷宫为“×”,诱导打“○”,走出迷宫打“√”。 观察时间 小鼠情况 第一个2分钟 第二个2分钟 第三个2分钟 第四个2分钟 第五个2分钟 第六个2分钟 实施计划:认真观察记录。 实验结果:小鼠经过多次训练能顺利走出迷宫

实验结论:经过多次的重复与错误,小鼠能建立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 表达与交流: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说说发现的有趣的现象。 注意事项:

1.这个实验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班容量很大的话,建议在课下来完成。

2.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安静,尽量不要有嘈杂的声音,以防惊吓到小动物,影响实验结果。

3.在实验中拿放小鼠要注意,最好用合适的容器来放置小鼠,以防被小鼠等动物咬伤。如果被咬到,要及时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并及时到当地的卫生防疫部门注射出血热疫苗。

第2节 社会行为

蚂蚁的通讯 探究目的:

1.通过实验,了解营群体生活的动物是怎样进行信息交流的。 2.体验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进行通讯的? 作出假设:蚂蚁是靠气味传递信息的. 制定计划: 探究方案一:

材料用具:托盘,木筷或竹筷(没有任何特殊气味),3个洗净的,浅色且光滑的石

46

块,清水,用于放置食物诱捕蚂蚁的广口瓶(其他容器亦可)

方法步骤:

1.诱捕蚂蚁: 找到有蚂蚁活动的地方,放置装有食物的广口瓶,观察有无蚂蚁进入瓶内。等到有较多蚂蚁进入瓶内后,盖上盖子,带回饲养。 2.准备实验前1~2天,不要喂食,对蚂蚁进行饥饿处理。

3.按教材图中的装置准备实验装置。托盘中放 水,水深5mm左右,托盘中放置三块小石头作为“岛”,每两个小岛间用两根等长的木筷(或竹筷)连接起来作为“桥”,构成蚂蚁可以通过的途径。

4.将食物放置在C岛,A岛什么不放,用毛笔蘸上几只饥饿的蚂蚁放在B岛,反复进行,在B岛上有很多蚂蚁。观察蚂蚁的行为。

5.当第1只蚂蚁爬向具有食物的C岛后,观察第2只、第3只蚂蚁是如何到达C岛的,有没有蚂蚁爬向A岛。

6.当一些蚂蚁离开B岛后,可以在B岛和C岛之间的“桥”上,涂抹一些带有气味的物质(如醋等对蚂蚁没有伤害的物质),管擦已到达C岛的蚂蚁是如何返回的。 实施计划:按照方案完成实验过程,做好观察记录。 实验现象:在涂完有气味的物质后,蚂蚁不能正常通过BC两岛间的桥梁回到B岛。 注意事项:

如果实验过程中蚂蚁在B岛打转,可用小块食物引诱蚂蚁取食,待蚂蚁上桥后,移走食物。实验过程中,尽量不惊扰蚂蚁。对于落水的蚂蚁用小棍帮助它上岛。 探究方案二:

材料用具:寻找蚂蚁巢穴蜂,蜜(白糖等),放大镜,镊子 方法步骤:

1.取糖纸片(或苍蝇尸体),放在有蚂蚁活动处。注意观察:

(1)蚂蚁怎样动作爬上糖纸片上的?

(2)其他蚂蚁通过什么样方式传递信息而聚集在糖纸上?

2.取另一糖纸(或苍绳尸体)放在有蚂蚁处,让爬上一只或几只蚂蚁后,即用镊子夹取放在离巢穴稍远处,该处应是蚂蚁未爬过的地方。注意等待(如几小时以上),可定时观察有无其他蚂蚁前来搬取食物? 如果有,说明蚂蚁身体内有感觉食物气味的器官,如果无,则说明蚂蚁未爬过路途没有“示踪激素”(随蚂蚁粪便排出)气味踪迹。

3.在距离蚂蚁穴较远的地方放置一些白糖或面包沫,然后观察,当侦察蚁离开洞穴后,在它返回洞穴的路上事些放上一些小纸片,让它从小纸片上爬过。 4.当许多工蚁出洞时,将小纸片重新排列成圆形,仔细观察蚂蚁群的行为。 实施计划:按照方案完成实验过程,做好观察记录。 实验现象:工蚁在围成的排成的纸圈中爬行。 探究方案三: 材料用具:

找蚂蚁巢穴(最好在水泥地附近),蜂蜜(白糖等),颜色相同的纸片(如N次贴),放大镜,镊子,双面胶 方法步骤:

1.在靠近水泥路的地方发现较多蚂蚁,放上一点白糖,等待蚂蚁,出现大量蚂蚁,沿着蚁队找一个蚂蚁窝;

47

2.把食物放在平整的水泥地面上,然后在离蚂蚁窝不远的水泥地面上放上食物来引诱侦察蚁。

3.在水泥面上铺上小纸片(同一本万能贴上的相同颜色纸片)。另外,为了防止小蚂蚁从纸片底下钻过来,我们用双面胶把纸片贴在水泥地面上。由于水泥地面比较平整,而且纸片底下不留空隙,实验效果更为明显。 4.将N次贴改变路径,观察蚂蚁的爬行路线。

实施计划:按照方案完成实验过程,做好观察记录。 实验现象:蚂蚁会沿着新路径行进。 探究方案四: 材料用具:

找蚂蚁巢穴(最好在水泥地附近),蜂蜜(白糖等),放大镜,镊子,胶水 方法步骤:

1.在阳台边靠近水泥路的地方发现较多蚂蚁,滴上一滴蜂蜜,等待蚂蚁,出现大量蚂蚁后,沿着蚁队找一个蚂蚁窝;

2.把食物放在平整的水泥地面上,然后在离蚂蚁窝不远的水泥地面上放上食物来引诱侦察蚁;

3.等待侦察蚁取食, 回巢报信, 形成浩浩荡荡的搬运大军。当有部分蚂蚁开始搬运食物时,在距离洞口大约40cm的蚁径上滴上预先准备好的香水, 观察蚂蚁的反应。

实施计划:按照方案完成实验过程,做好观察记录。

实验结果:香水滴两端的归巢蚁与觅食蚁不能准确地走向各自的目的地,进入混乱状态。

大约5min后,双方找到通向各自目的地的路,与原路径相比,只在香水滴所在位置处略有变化。

实验结论: 蚂蚁是通过气味进行通讯的。 表达与交流:说说实验中出现的有趣的现象。 注意事项:

1.如果实验用的蚂蚁从室外捕获的,最好将这些受惊的蚂蚁饲养一段时间,并在实验前处于饥饿状态。

2.实验中,尽量不要惊扰蚂蚁,避免蚂蚁受惊后隐蔽不动。 3.捕获蚂蚁时,要注意安全。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探究目的:

通过实验检测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了解哪些环境细菌和真菌较多。 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不同的环境中都有细菌和真菌吗? 作出假设:不同的环境中都有细菌和真菌。 制定计划: 材料用具:

根据不同学生的设计准备不同的材料(如香皂、纸巾、硬币等),每组两套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已高温灭菌),无菌棉棒,透明胶带,标签纸,放大镜

48

方法步骤:

1.每组两套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以高温灭菌)。用标签写好组名,编号和实验的条件贴在培养皿的底部。

2.各小组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组条件对实验组的培养皿进行处理。另一个培养皿不要开盖,作为对照组使用。 例如:

(1)未洗过的手指头在培养皿的培养基上涂抹或轻按。

(2)将钢笔帽、衣扣、眼镜框、钱币轻压培养基上。或者用无菌棉棒在这些物品上涂抹后,再涂抹到培养皿的平板上。 (3)往培养基上放一根头发。 (4)将橘子皮在培养基上涂抹。 (5)向培养基上吹气,咳嗽。

(6)打开培养皿盖,放在实验室或走廊10分钟。。 (7) 用无菌牙签取牙垢。

3.各组将制作好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并设计好观察记录表。

实施计划:观察完成观察记录表: 条件 根据各组的设计填写(如:未洗过的手指头) 观察时间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 一号(实验组) 细菌、真菌菌落数目和状况 二号(对照组) 细菌、真菌菌落数目和状况 实验结论: 实验组的培养皿中长出了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对照组的培养皿中没有长出菌落,说明除了在高温灭菌的条件下,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环境中几乎无处不在,在生物圈中的分布非常广泛。 表达与交流: 注意事项:

1.配制培养基要注意:

(1)琼脂的用量要控制好,如果量太少,培养基不容易凝固。

(2)关于分装培养基的时机,等培养基的温度降至50℃左右时为宜。若温度过高,培养皿内凝结的水过多容易导致污染;若温度偏低,琼脂易发生凝固导致培养基表面不光滑。

(3)分装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这样可以防止环境中的细菌入侵培养基。 2.对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消毒要格,并密封良好,否则在实验结束后,作为对照组的培养皿中也会长出菌落。影响实验的结果。

3.开盖接种要迅速,或者只开一半的培养皿盖子,有条件的可在拍养皿接种旁点燃酒精灯,尽量减少空气细菌和真菌孢子对实验的影响。

4.培养皿的配置,既可以按照教学参考书中培养基的配置方法,也可以利用琼脂和牛奶或者琼脂和牛肉汁来进行配置。

49

第三节 观察酵母菌

观察酵母菌

实验目的:认识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 材料用具:

酵母菌培养液、培养皿中的培好的青霉、滴管、镊子、显微镜、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放大镜、稀释的碘液、吸水纸、白纸、清水、小烧杯 方法步骤:

(一)观察酵母菌

1.取一滴酵母菌培养液,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能看到一个个椭圆形的细胞,细胞中有明显的液泡,这就是酵母菌。

2.在盖玻片上的一侧滴一滴碘液,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对酵母菌进行染色,在显微镜下能看到酵母菌细胞中染上颜色的细胞核和淀粉粒,区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淀粉粒。细胞膜贴着细胞壁无法观察到。有的酵母菌细胞上长出大小不一的突起,这是酵母菌在进行出芽生殖。 (二)观察青霉

1.从培养皿中取一块长有青霉的桔子皮,垫上白纸,用放大镜观察,可以看到一条条直立生长的白色绒毛。这就是青霉的直立菌丝,菌丝的顶端长有成串的青绿色的孢子。

2.用解剖针挑取少许长有孢子的菌丝,制成临时装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注意观察菌丝有没有颜色,直立菌丝的顶端有没有扫帚状的结构,以及孢子的着生状态和颜色。

实验现象:

1.酵母菌的细胞结构:一般呈卵圆形、圆形、圆柱形或柠蒙形。酵母菌具有典型的真核细胞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液泡。 2.青霉孢子的颜色是绿色的,成串的扫帚状排列。 注意事项:

1.配制酵母菌培养液

(1)用天平称取5克蔗糖,倒入盛有100ml的锥形瓶中,搅拌至完全溶解,煮沸,以杀死水中的微生物。

(2)当锥形瓶中的蔗糖溶液冷却到40℃以下,加入干酵母(市场上可买到),进行搅拌。

(3)用棉絮塞紧瓶口,然后把锥形瓶放在25~30℃的温暖地方,数小时后就可以 见到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并散发出酒味。两三天后,就可以吸取观察。

2.培养青霉时,可在培养皿里垫一层吸水纸,加适量的水,并盖上盖,放在阴暗温暖的环境中。每天往里面加适量的清水,以保持一定的温度。

3.青霉的菌落分为三个层次:内层是它成熟的部位,颜色较深,有许多的孢子;中间层是它的较成熟部位,颜色较浅,孢子较少,菌丝较多,是观察的最好部位;最外层是他的幼体,颜色发白,无孢子,菌丝多,不利于观察到它的孢子。所以选择材料时一般选择它的中间层,既有大量的菌丝也有孢子,可以看见它完整的结构。选择好区域后用牙签或解剖针挑起少许,用力过大会破坏它的菌落。 4.用50%以上的酒精进行清洗后用解剖针轻轻挑开进行展平

用50%的酒精对青霉进行清洗将青霉的菌丝更好的展开。清洗后,在载玻片上滴上清水,把清洗过的材料挑入清水中用解剖针将其展开,切记用力不能过猛,轻轻将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