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牲畜交易市场一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下载本文

第三章 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

3.1 项目选址

3.1.1 项目选址原则

活牲畜交易市场建设场址选择以活牲畜资源丰富,运输距离短,费用低,销售市场辐射半径大为原则,并考虑卫生防疫、基础配套设施条件、气候条件、土壤条件、交通运输、给排水条件以及噪声影响等因素,同时兼顾安排剩余劳动力等综合因素。

3.1.2 项目场址现状 3.1.2.1 场址位置

项目活牲畜交易市场建设场址选择在***县***镇***。 3.1.2.2 土地权属及占地面积

项目建设场址用地为征用土地80亩,场址位于杭瑞高速旁,***镇水洋湾高速服务区旁,占地80亩。

3.1.2.3 场址现状

项目建设场址现为农业用地,场内无其他建筑物。

3.2 项目场址条件

3.2.1 工程地质条件

项目区岩层产状较稳定,区内无大的断裂构造切割,构造主要以裂隙为主,裂隙多发育在基岩强风化层内,规模小,对工程区内建筑物影响小。

3.2.2 气候条件

***地处***县西部,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海拔在

21

857~1022米之间,气候终年温凉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年平均日照射时数为1145.87小时,日平均3.14小时,年日照率为25.9%,森林覆盖率40%,平均气温14.6℃,无霜期280天,年降雨量为1043.4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2%。冬季、秋末、春初,受西伯利亚南下冷空气影响,风向多为偏北风,因地貌复杂多变,地面风主要是东北风,从春末至夏季,西太平洋暖湿气流北向西伸,南下冷空气变暖减弱,主要风向为偏南风或东南风。

3.2.3 地形地貌条件

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碳酸盐岩岩溶水及基岩裂隙水,地下水受大气降雨补给,沿层面、溶裂隙灯运移,在沟谷边以裂隙泉或岩溶泉的形式出露排泄补给河水。

3.2.4 交通条件

项目建设地紧邻杭瑞高速,***水洋湾高速公路服务区,以及326国道线,交通十分便捷。

3.2.5 法律支持条件

项目建设场址用地符合城市规划。同时本项目建设以活牲畜交易为核心,符合国家、省及***地区畜牧规划,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可以得到省市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3.2.6 防洪、防潮、排涝设施条件

项目场区周边无地表水系,降水由地下排水系统及时排出,因此,场区发生涝情的几率很小。

3.2.7 基础设施条件 1) 供水条件

22

项目用水水源由城镇自来水管网供给,项目配套建设300m3蓄水池1座及机井1眼,水质指标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能满足交易市场的生产生活用水。

2) 供电条件

项目用电由***镇供电所10kV输电线路供给,项目新建配电室及安装200KVA的变压器,经估算能够满足项目建成后市场的用电要求。

3) 供热条件

为满足项目建成后供热需求,新建锅炉房1栋,增设2吨热水锅炉1台。

3.2.8 征地拆迁条件

项目建设场址用地现为农业用地,场内无其他建筑物,项目建设不需拆迁。

3.2.9 施工条件

项目活牲畜交易市场拟建建筑物高度都较低,对地基要求不高,场址地质条件可满足建设要求。

3.3 项目建设条件

3.3.1 区位优势条件

***镇境内交通方便,地理区位优势十分明显。326 国道和杭瑞高速公路纵贯全境,锁金沙、茅台至***之咽喉,***绕城高速、城际一大环以及规划中的昭黔铁路途经镇域。规划中的昭黔铁路途径镇域,距县城南白19km、***市区20km,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目前,***镇交通形成了以国道、高速为主,省道、县道、村道相结合的公

23

路交通网络。***镇距离市区东北面的***新舟机场约为56km,距离北面的茅台机场(仁怀银水机场)100余公里。

3.3.2 政策优势条件

***省把发展以肉牛肉羊为主的畜牧业当做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突破口,并在产业政策上加以指导和扶持。***历届党委政府也非常重视以牛羊为主的山地草畜产业发展。***地区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协作抓的牛羊产业发展良好氛围和工作合力正在逐步形成,加快发展牛羊产业已成为社会共识,为畜牧生产及其交易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

3.3.3 市场需求条件

随着***地区及周边地区牲畜养殖数量的急剧增加及活牲畜产品交易日趋活跃,尽管畜牧产业养、加、贸一体化经营基本框架初步形成,但现有的活牲畜交易市场规模小、设施落后,已不适应现代活牲畜产品流通的要求,为扩大活牲畜产品流通规模,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速度和流通规模效益,从根本上解决现有活牲畜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建立现代活牲畜交易市场。

3.3.4 养殖基础条件

***市是***省重要的山地畜牧区之一,畜牧业有一定的发展历史,近年来重点实施了肉牛肉羊产业“万千百十”工程,肉牛肉羊饲养量以10%的年均速度增长,养殖规模迅速扩大;畜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支柱作用日趋明显。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