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厦门大学 林志扬版 课后习题+重点纲要 期末复习汇总 下载本文

25、外部环境:指组织界限以外的一切事物。(它是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组织从外部环境输入组织系统生存和发展所必要的各种要素,并向外部环境输出组织系统运转后产生的结果。

26、外部环境分类:

自然环境 组织所处的外部自然条件状况

(1)按性质划分: 物的环境(硬环境)组织所处的外部属于 社会环境 人类劳动产物的物的东西 精神环境(软环境)精神的东西

(2)按对组织的影响程度分:

一般环境 指对某一特定社会的所有组织产生影响的环境 具体工作环境 对某个企业组织产生直接影响作用的环境

社会方面的环境

政治方面的环境 经济方面的环境

一般环境: 教育方面的环境 科学技术方面的环境 自然方面的环境

竞争对手 顾客

具体工作环境: 要素的供应者 社会政治因素 科学技术因素

迈克尔.波特 五力模型:竞争者威胁;潜在进入者威胁;供应者威胁;购买者的力量;替代品威胁

# 27、外部环境因素对组织的影响作用:

(1) 外部环境影响了组织目标的确定。

(组织目标的确定首先要考虑外部环境能向组织提供些什么,以及外部环境需要组织提供些什么)

(2) 外部环境影响了组织目标的实现过程。 (在组织目标的实现过程中,组织要不断地与外部环境进行各种要素交换,因此,外部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 (3) 外部环境影响了组织系统的形成。 (组织是从属于环境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又包括结构分系统、技术分系统、心理分系统和管理分系统等。组织这个子系统以及各个分系统的形成一方面使组织内各个分系统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又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例子:如技术分系统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应用情况;心理分系统的形成受人们的需求、价值观、生活方式、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影响。>

由于组织是人们实现一定目标的工具,因此,组织系统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

28、组织的内部环境,是指存在于组织边界以内、能够为组织所控制(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各种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

分类:

(一) 按环境资源的内容分: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那些属于组织成员、为组织工作的各种人员的总和

关系资源 组织与其他各类公众良好而广泛的联系以及组织内部各部门、各成员之间的关系

信息资源 “外部内向” 指组织所了解和掌握的、对组织有用的各种外部环境信息

“内部外向”指组织的历史、传统、社会贡献、核心竞争能力和信用等信息

金融资源 指拥有的资本和资金(特点:方便转化为其他资源) 形象资源 是社会公众对组织的总看法和总评价(内涵&外显 内外统一)

物质资源

(二)环境资源的表现形态分:有形资源 具有一定实物、实体形态的资源

无形资源 不具有实物、实体形态的资源

29、组织界限:把组织系统与外部环境分隔开来的东西。(对社会系统:无形、不可见)

组织界限对组织生存发展所起的作用: 1、 过滤作用(+渗透作用)??P70??

2、 保护作用。保护组织的相对独立性,是组织不会遭受外来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30、组织界限的确定要考虑的因素:

(1)组织的类型

(2)组织所追求的目标

(3)组织系统有效运转的要求 (4)组织适应外部环境的要求

31、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 (1)每个组织都是生活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之中的,要从外部环境输入各种要素,并向外部环境输出各种要素。

(2)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双行道式的关系,即一方面,组织必须适应环境,另一方面,组织要为自身创造和选择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 32、为什么说组织要为自身创造和选择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是一种主动的管理方式?

答:外部环境并不是一个游离于组织之外的超然之物?(P63)?即为自身创造和选择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 33、利益相关者: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活动或被企业活动所影响的人或团体。

# 34、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划分为两个层级:

第一级利益相关者 被认为是与企业之间拥有正式契约关系的个人和团体,包括:雇员、股东、信用机构、政府、供应商、中间商、竞争者和顾客等。 第二级所有其他利益相关者,包括:社会公众、环境保护组织、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所在社区、市场中介组织、新闻媒体等。 # 35、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的意义: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提出,对企业的管理理论与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管理的目标导向正在转变:企业的目标导向由股东价值最大化转变为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

(2)管理范畴得以扩展。 (3) 管理重心发生转移:管理者的管理活动应着眼于企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发展。

(4)管理理念不断更新:实行以人为本的关系管理。 (5)管理内容不断丰富。

# 36、社会责任的内涵是随着利益相关者队伍的扩大和这些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值的变化而发展的。

(1)早期观点:社会责任概念的最早含义是最大利润。 (2)近代社会责任内涵:既要为股东谋取利润,同时又必须承担部分社会责任,如: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员工福利,增加工作保障,制定公平的价格,生产安全的产品等。

(3)当代社会责任的内涵:如果企业在承担法律上和经济上的义务(法律上的义务是指企业要遵守有关法律,经济上的义务是指企业要追求经济利益)的前提下,还承担追求对社会有利的长期目标的义务,那么,我们就说该企业是有社会责任的。

# 37、支持社会责任的理由:

(1)公众期望 (2)长期利益 (3)规避政府法规 (4)问题可以变成利润 (5)权利与责任对等 (6)企业拥有各种资源 (7)预防优于治理 (8)公众形象 (9)股东利益 # 38、如何做到对社会负责? 答:当公司在对社会负责时,它也常常要面临社会责任的极大丰富性和公司资源有限性的矛盾。

(1)公司在怎么样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应该有所侧重,应围绕其所造成的社会问题确定优先次序。

(2)公司要善于通过创新,找到社会责任和企业机会的结合点,即把一项社会问题转化成企业的机会。

# 39、管理道德:是关于管理决策或管理行为的准确或错误的价值体系或信仰体系,是判断管理行为是非的一种价值标准。 # 40、管理道德两个层次: (1)管理者个人的职业道德,所关注的是管理者个人利益及其与企业利益之间的关系。 (2)管理者的组织身份所要求的管理道德,所关注的是企业利益及其与利益相关者乃至整个社会的关系。 # 41、三种道德观:

(1)道德的功利模式:这是一种完全按照 成果或结果 来衡量 活动或决策好坏的道德观点。 (2)道德的权力模式:也就是尊重和保护个人的各种权力和自由的道德观点。 (3)道德的公正模式:就是要求管理者能够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 公平、公正地分配 利益与损害 的道德观点。 # 42、如何提高管理者的管理道德? 答:(1)加强组织文化建设 (2)选拨合适的管理者 (3)加强道德示范 (4)进行道德培训

(5)制定合理的工作标准 (6)建立综合绩效评价

43、管理理论发展阶段:

(1)传统的管理 或 早期的管理 (2)科学管理理论 或 古典管理理论 (泰罗“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韦伯“官僚集权制”) (3)人际关系学说 (4)现代管理理论

# 44、著名的早期管理实践:

(1)金字塔的建造 (2)古罗马帝国的管理 (3)中国长城的修建 (4)罗马天主教会的组织 (5)威尼斯兵工厂的管理实践 (6)英国索霍工厂的管理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