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陈静课题《互联网+教育与教育信息化在各学科中应用》实施方案 下载本文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研究涉及中小学互联网+教育培养环境、互联网+教育教学 设计、互联网+教育教师微课、翻转课堂培养的研究。 1.对互联网+教育与教育信息化在各学科中应用研究,能够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使中小学互联网+教育得到保障和持续发展。为中小学生拓展创造的空间、提供灵活的学习选择。

2.对互联网+教育的教学环境、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以及对象的教学设计方案进行探索和研究,设计出基于问题的学习或项目的案例教学设计,开发适合中小学)互联网+教育的教学资源及教材。 3.对作为互联网+教育的教师——在教学方法技术信息化各领域应具备的知识和素养、教育的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加强对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师进行培养,为互联网+教育开展提供人员保障。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坚持以各学科课堂教学为研究主体,构建学习化、科研化课题小组,充分利用网络现代化教育资源,探索信息技术与各学科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整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遵照新课程的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三维目标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具体目标

1、利用信息技术,搭建化学教学平台,共享化学教学资源,优化化学教学环境。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的有效整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充分、合理、创造性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氛围浓厚的学习环境,激发同学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提高自学能力,激活同学的思维,提高分析能力,发展同学的个性,增强综合素质。培养学生主动地获取信息、清晰地思考、有效地交流、熟练地操作等各种能力。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首先将革新我校教师的教学理念,使网络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使教师掌握网络信息技术处理、多媒体的操作技能、教学课件、微课的设计、制作、使用的能力。以点带面,最终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都能够有效地整合。从而真正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3、研究利用各学科教学平台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总结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如何进行有效整合的措施。

5、探索和制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效率的评价量规,提高各学科的教学效率。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实验法:实验组织形式为对照实验,从班级中选择两个班级为实验班级,对实验班采取实验措施,而对对照班,则采用常态教育教学活动形式和方法。

2、行动研究法:通过教与学的行动研究,探讨运用信息技术构建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创建能够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调整、改进研究策略及方法,调整研究方案等。

3、 调查法:调查学生对课堂学习环境的认知程度,对不同授课形式的倾向程度等,调查教师在此课题中的想法、措施、建议等。

4、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弥补不足 5、开发研究法:利用开发研究法把教育技术观念由纯硬件观转变为“硬件与软件相结合”,进行硬件、软件(包括教学与管理平台、网络课程、微课、课件等)以及相关教学方法(包括教学模式和程序等)的开发,为研究对象设计和开发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八、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成立课题组。由主持人和小组成员组成,主要职责是设计方案、提供资源、教学实践、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具体措施、负责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形成以实验人员为主体的实验队伍。

研究者为从事语文基础教学多年具有较高语文教学水平的一线教师,具有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素材,发表了一些学术与经验交流文章,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九、课题人员的分工

课题研究将充分发挥的优势,注重相互间密切、有效的配合,实行分工负责制。 1、人员组成情况:

课题组组长:赵艳 张振飞 陈静

课题组成员:刘乐 李研 石岩 王 燕 关金红 张玲玲 刘玉华 陈红波 李晓兰 谭春荣 刘冬梅 张莉君 丁艳红 刘文君 孟令君 德春丽 宁丽霞 王丽莉 刘雪梅 孙艳秋 王大川 王绪影 张文彬 秦国超 何金东 霍晓峰 卢洋 2.分工情况:

赵艳 张振飞 陈静:负责课题立项报告、设计课题实施方案、撰写研究报告等。

宁丽霞 王丽莉 刘雪梅 孙艳秋 王大川 张莉君 丁艳红 刘文君 孟令君 德春丽:负责学生现状的调查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刘玉华 陈红波 李晓兰 谭春荣 刘冬梅 王绪影 张文彬 秦国超 何金东 霍晓峰 卢洋:负责撰写教学反思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