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语文第一轮知识点巩固提升检测3 下载本文

6.孔子一方面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熏陶作用,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这样做是否自相矛盾?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矛盾。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当权者应当用自身的道德来教育熏陶百姓,这样百姓自然会有礼有德;但是道德熏陶也不能无原则、不加区分的运用,冉有为季氏“聚敛而附益之”的做法本身就违背了德政,道德熏陶对他已经不起作用了。孔子让弟子声讨冉有,正是出于对德政的维护。

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而冉求还帮他搜刮来增加他的钱财。孔子说:“他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批评他了!”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下面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四、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完成7~8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

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7.从上面材料可以看出孔子主张建立一个怎样的社会?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礼/有德/为政以德。

8.在《论语》中孔子多次称颂尧舜禹稷,有人说是孔子对“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朴素生活的向往,在这一点上和老庄思想是相同的,对此你怎么认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论语》中孔子虽然多次称颂尧、舜、禹、稷,但他赞美的主要是他们高尚的个人品德和德政,并非“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的朴素生活。在这一点上孔子与老庄的思想是不同的,孔子反对的不是文明的进步,而是道德的退化,他希望通过恢复周礼,通过道德教化来积极地建设理想社会。

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法来整顿百姓,百姓就可以免除罪过但没有羞耻心;用道德来训导百姓,用礼数来整顿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心而内心归附。”

南宫适问孔子:“后羿善于射箭,奡善于水战,最后都不得好死。

大禹和稷都亲自种植庄稼,却得到了天下。”孔子没有回答。南宫适出去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这个人真尊崇道德!”

五、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9~10题。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

子墨子自鲁之齐,即过故人。(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①。”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②劝③我者也,何故止我?” 《墨子》

【注】 ①不若已:不如停止。②如:应当。③劝:鼓励。 9.根据上面两段文字,概括孔子和墨子所具有的共同精神。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坚定地为理想而奋斗、献身(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 10.根据上面两段文字,评述孔子和墨子在实践道义过程中情感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孔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充满着深深的怅惘。虽然“为

义”的人很少,但墨子对实现自己的理想充满信心,乐观而自信。孔子更具人情、人性,墨子更具英雄气。

夫子叹息着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墨子从鲁国到齐国,探望了老朋友。朋友对墨子说:“现在天下没有人行义,你何必独自苦行为义,不如就此停止。”墨子说:“现在这里有一人,他有十个儿子,但只有一个儿子耕种,其他九个都闲着,耕种的这一个不能不更加紧张啊。为什么呢?因为吃饭的人多而耕种的人少。现在天下没有人行义,你应该勉励我行义,为什么还制止我呢?”

六、阅读下面两则文字,完成11~12题。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论语》

齐宣王问曰:“汤放(流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独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

11.同样面对臣子弑君的事,孔子和孟子的态度有所不同。请说出他们各自的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