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名词解释
第一章
1. 主根:由种子的胚根发育成的根。P5 2. 侧根:由主根生出的分枝。P5
3. 完全花: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四部分齐全的花。P9
4. 显性性状:遗传学中把杂种一代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的性状称为显性性状。P14 5. 隐性性状:遗传学中把杂种一代中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的性状称为隐性性状。P14 6. 表现型:生物体表现出来的性状。P15 7. 基因型:生物体的基因组成。P15
8. 纯合体:成对基因中由两个相同的显性基因或两个相同的隐性基因构成,称为纯合体。P15 9. 杂合体:成对基因中由两个性质不同的基因构成,称为杂合体。P15
10. 杂种优势:将两个不同的亲本杂交,F1不但表现高度整齐一致,而且在生长势、生活力、抗逆性、产量等方面明显优于它们的亲本。将F1表现出来的这一现象叫做杂种优势。P16
11. 基因突变: 作为遗传物质的基因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但基因也可能发生变异,由原来的某一基因变为与其相对的等位基因。由于基因的这种变异是偶然发生的,因此,叫做基因突变。P17 12. 多倍体:植物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数在两组以上的统称为多倍体。P17 13. 不定根:在茎、叶和胚轴上产生的根。P5
14. 原生质体:细胞壁以内所有生命活动的部分,是细胞最重要的结构。P1
15. 后含物: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原生质不断进行生命活动所产生的废物及储藏物质。P3 16. 分生组织:由具有持续分裂能力的细胞组成的细胞群。P3
17. 成熟组织:分生组织分裂所产生的细胞经过生长和分化逐渐转变为成熟组织。P4
18. 单轴分枝:主茎的顶芽活动始终占优势,形成主干,侧芽所形成的分枝,其顶端生长弱于主轴,这种分枝方式称为单轴分枝。P6
19. 合轴分枝:主茎的顶芽生长到一定时候就死亡,或生长缓慢,或分化为花芽,于是顶芽下的腋芽萌发长成新枝;新枝长一段时间后,其腋芽又代替了顶芽生长,如此反复,形成由许多侧枝结合而成的茎干,这种分枝方式称为合轴分枝。P6
20. 假二叉分枝:顶芽死亡或不发育,由靠近顶芽下面的对生腋芽同时发育出两个分枝,以后各分枝再重复这种方式,称为假二叉分枝。P6 21. 单生花:单独着生于叶腋或枝顶的花。P9
22. 性状分离:两个亲本杂交后,在杂交后代中同时显现出不同性状的现象。P14
第二章
1. 生长:由于细胞的分裂和增长,导致植物体细胞数量和体积、重量的不可逆增加,从而使植物体由小到大。P22
2. 发育: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由于细胞的分化所导致的组织、器官在质上的分化和形成。P22 3. 营养生长:指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的生长发育。P22
4. 生殖生长: 花、果实、种子等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P22
5. 顶端优势:主茎的顶端生长在进入穗分化之前,一般可以持续进行,而侧芽和侧枝生长则受到抑制的现象。P24
6. 植物生长的大周期:植物生长表现出的慢、快、慢过程。P23
7. 双受精:授粉后,花粉管释放出来的两个精子,一个与卵子融合成为受精卵,另一个与两个极细胞融合形成初生胚乳细胞的过程,称为双受精。双受精是一切被子植物所共有的特点。P27 8. 春化作用:需要一定时间的低温才能使植物开花的现象。P27
9. 光周期现象:植物要求有一定的光照(或黑暗)时间才能开花的现象。P28
10. 长日照植物(长日性植物):在长日照(黑暗时数短于一定限度)条件下才能开花或开花受到促进的植物。P28
11. 短日照植物(短日性植物):在短日照(每天连续黑暗时数大于一定限度)条件下才能开花或开花受到促进的植物。P28
12. 生态型:同一作物在一定的生态区范围内,由于生态条件相同,因而形成了与该地区生态条件相适应的品种类型,称为生态型。P32
13. 有性繁殖:通过两性细胞的结合而繁殖后代的方法。P29
14. 无性繁殖:利用植物营养器官的再生能力繁殖新株的方法。P29
15. 自花授粉:也叫自交。指成熟的花粉授到同一朵花或同株异花的柱头上。P29 16. 异花授粉:也叫异交。指一朵花的花粉授到另一植株的花的柱头上。P29
17. 作物的生态因素:每一个品种都是在一定的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和生物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选育出来的,这些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要,并对其有明显影响的因素称为作物的生态因素。P32
18. 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对植物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的、在植物体内合成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P35
第三章
1.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太阳光能将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成有机物质(碳水化合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P38
2. 光呼吸:绿色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进行的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P39 3. 呼吸作用:指一切活细胞使有机物氧化分解,从而释放能量的过程。P48
4. 植物的光能利用率:单位面积上的作物群体,在生长期间对同面积入射太阳辐射能总收入利用的百分率,即单位面积上作物总干重折算含热量与同面积入射太阳辐射能总收入的百分比。P51 5. 光饱和现象:植物光合速率随光强增加而增强,但当光强进一步增强时,光合速率的增强幅度减弱,当超过一定光强时,光合速率不再增强,这种现象称为光饱和现象。P39
6. 光补偿点:在光饱和点以下,植物光合速率随光强减弱而减弱,到某一光强时,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平衡,即呼吸消耗的有机物质与当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质正好相当,没有光合产物的积累,此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P39
7. 光和作用的最低温度:植物光合速率随温度降低而减弱,到某一温度时,净光合速率为零,即无净光合产物的积累。该温度称为光和作用的最低温度。P40
8. 光和作用的最高温度:植物光合速率随温度增高而减弱,到某一温度时,净光合速率为零,即无净光合产物的积累。该温度称为光和作用的最低温度。P40 9. 光和作用的最适温度:植物净光合速率最高时的温度。P40
10. CO2 饱和点:植物光合速率随CO2浓度增加而增强,但当CO2浓度增加到某一值以后,光合速率不再增强,该CO2浓度值就是CO2饱和点。P40 11. CO2补偿点:植物因呼吸和光呼吸释放的CO2与植物光合吸收的CO2达到动态平衡时的CO2浓度。P40 12. 光和有效辐射(PAR) :太阳可见光中,380--710nm波段称为光和有效辐射。P40
13. 太阳直接辐射:指的是太阳光以平行光的方式穿过大气层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太阳辐射能。P45 14. 散射辐射:指在地面上获得的来自整个天空大气散射出来的太阳辐射能。P45
15. 温室效应:大气层对短波辐射是透明的,可以让太阳辐射中的相当一部分穿过大气到达地面。但大气层对长波辐射几乎是不透明的,它有效的阻挡着地面辐射,不使其逸出大气层。大气层的存在犹如温室的玻璃一样,起了保温作用,这种作用成为温室效应。P46 16. 经济系数: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P51
第四章 1. 积温: 农作物、花卉、蔬菜、果树等从播种到成熟,或完成某一剩余阶段,都需要一定的温度积累,这种温度的积累,称为积温。P59
2. 生物学下限温度:又称生物学零度。指植物有效生长的起始温度,一般就是三基点温度中的最低温度。P59
3. 活动积温: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称为活动温度,某时段内活动温度之总和,称为活动积温。P59
4. 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称为有效温度,某时段内有效温度之总和,称为有效积温。P59
5. 植物的温周期现象:由于气温有年变化和日变化,所以作物在长期的适应过程中,产生了对年温和日温变化的要求,这就是植物的温周期现象。植物的温周期包括年温周期和日温周期。P61 6. 植物三基点温度:指植物生长的最低温度、最高温度和最适温度。P57
7. 农业界限温度 :具有普遍意义,标志某些重要物侯现象或农事活动开始、终止或转折点的温度,称为农业界限温度。P60
3
8. 土壤热容量:是指一立方厘米的土壤增温1℃时所需的热量,单位是焦耳/(厘米·度)P62 9. 土壤导热率:是指1厘米厚的土壤,两端温度相差1℃时,在单位面积上每秒钟所通过的热量,单位是焦耳/(厘米·秒·度)。P62
10. 逆温 :夜间地面温度最低,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这种温度分布类型称为逆温。P66 11. 梵风 :在山体背风一侧,空气下沉运动增温形成的又干又热的风,叫做梵风。P65
第五章
1. 伤流现象:在植物的茎部靠近地面的部位切去枝叶,可见有液滴从切口流出的现象。P75 2. 吐水现象:在夏秋温暖潮湿季节,双子叶植物的叶缘或单子叶植物的叶尖出出现水滴的现象。P75 3. 蒸腾:水分经由植物的地上部分,特别是叶面以水蒸汽的状态向外界失散的过程称为蒸腾作用。P75
4. 空气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只取整数,称为空气相对湿度。P77
5. 植物水势:植物体内的水与纯水之间的每单位体积水的自由能差,单位是帕。 P74 6. 主动吸水:由根本身的生理活动而引起的吸水过程。P74
2
7. 蒸腾速率 :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因蒸腾作用失散的水量,用克/(米·小时)或毫克/(厘米2
·小时)表示。P75
8. 蒸腾系数 :植物生产管1克干物质蒸腾所需水量的克数,表示植物一生中的需水量。P75
9. 降水量:指天空中降落的水分在未经蒸发、渗透、流失的情况下,地面上形成的水层厚度,以毫米表示。P78
10. 降水相对变率:表示降水拨动的程度。指某时段内的降水量与该时段内多年平均降水量之差同该时段内多年平均降水量之比的百分数。P78
11. 水分循环: 在自然界中,水分在江、湖、河、海等下垫面蒸发成水汽,水汽在大气中凝结或凝华成水滴或冰晶形成云雨,然而又以降水的形式到达地面,再以径流形式回到江、湖、河、海之中。水分的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便是水分循环。水分循环有小循环和大循环两种。P79
12. 农田水分平衡:指农田水分的收入和支出。农田水分的收入有:大气降水、地下水补给、灌溉和地表径流流入。农田水分支出有:植物蒸腾、土壤蒸发、地表径流流出和土壤水分下渗等。P79
第六章
1. 土壤肥力: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所必需的水、肥、气、热等物质和能量的能力。P87
2. 土壤: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P87
3. 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是土壤有效水的最大量。P92 4. 土壤耕性:指耕作中土壤所表现的各种性质以及在耕作后土壤的生产性能。P91 5.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种粒级土粒的配合和组合状况。P88
3
6. 土壤容重:单位体积原状土壤(包括孔隙)的干土质量,单位是克/厘米。P90
7. 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的容积占土壤总容积的百分数。P91 8. 物理性砂粒:粒径在1—0.01毫米的土粒称为物理性砂粒。P88
9. 腐殖化系数:形成腐殖质的数量占进入土壤的有机质的百分比称为腐殖化系数。P90 10. 土壤有机质:指来源于生物(主要指植物和微生物)且经过土壤改造的有机化合物。P89 11. 土壤宜耕期:指适于耕作时土壤含水量范围的宽窄。P92
12. 土壤毛管水:土壤毛管孔隙中由毛管引力所保持的水分,是土壤中最有效的水分。P92 13. 土壤重力水:因重力作用沿土壤缝隙向下渗漏的水分。P92
14. 萎蔫系数:土壤中只剩下膜状水和吸湿水时,作物出现永久性萎蔫,此时的土壤含水量成为萎蔫系数。P92
15. 土壤相对含水量:土壤含水量变占田间持水量的的百分比。P93 16. 土壤胶体:指分散在土壤溶液中的最细微的固体颗粒。P93 17.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量度土壤吸附阳离子能力的指标。P93 18. 土壤pH :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P93
19. 碱化土壤 :代换性钠>5%,土壤pH > 8.5的土壤。P95 20. 土壤酸化:指土壤本身的化学、生物过程或者由于外部化学成分的输入使土壤pH降低或者交换性酸增多的作用。P99
第七章
1.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又不能用其它元素代替的植物营养元素。P102 2. 主动吸收:指植物对进入根表皮的养分,有选择地吸收进入细胞的过程。P103 3. 被动吸收:养分随水分吸收进入植物,无选择性的吸收。P102
4. 营养临界期:缺少某种养分,作物的生长发育将会受到很大抑制的时期,称为植物营养临界期。P119
5. 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肥料的营养效果最好的时期。P120 6. 复合肥料:指含有氮、磷、钾三要素中两种或三种养分的肥料。P113
7. 肥料利用率:指当季作物从所施肥料中吸收养分的量占肥料中该养分总量的百分比。P120 8. 配方施肥:指综合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提出各种营养元素的用量适当、比例协调的肥料配方以及相应的施肥技术。P119 9. 颉抗作用:一种养分的存在抑制作物对另一种养分的吸收。P103
10. 协同作用:一种离子的存在帮助和促进植物对其他离子的吸收或相互促进吸收的作用。P103 11. 氨化作用 :土壤中的含氮有机物,经过微生物的分解转化为氨或铵态氮的过程。P106 12. 硝化作用:土壤中的氨或铵态氮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硝态氮的过程。P106 13. 反硝化作用:通过反硝化细菌的作用,硝态氮被还原为气态氮的过程。P106
14. 氨挥发:土壤中的氨或铵态氮,当土壤pH较高时,以NH3形式从土壤中逸出损失的现象。P106 15. 铵态氮肥 :氮素以氨或铵离子形态存在的氮肥。P106 16. 硝态氮肥 :氮素以硝态氮形态存在的氮肥。P106
17. 土壤磷的化学固定:土壤中大量的钙、镁、铁、铝等阳离子能与可溶性磷酸盐作用,形成难溶性磷化合物的过程。P109
18. 土壤磷的生物固定:指土壤微生物吸收有效态磷酸盐构成自己的躯体,使之变成有机态磷化合物的过程。P109
19. 土壤速效钾:土壤中的水溶性钾和交换性钾的总称。P111
20. 土壤缓效钾:存在于黏土矿物和一部分易风化的原生矿物中的钾。P111
21. 最小养分律:土壤缺少某种养分时,其他养分再多,作物也不能获得高产的规律。P119 22. 报酬递减律:随着施肥量的提高,作物增产的幅度随施肥量增加而逐渐递减的规律。P119
第八章
1. 季风:大范围内低空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P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