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关于学生安全课题研究 下载本文

类别 创伤 抓伤 烧伤 坠落 车祸 咬伤 烫伤 14.7 摔伤 12 2.7 溺水 触电 中毒 留守28.2 儿童 非留22.9 守儿童 14.4 2.6 2.5 1.2 11.3 12.9 8.1 2.7 2.0 2.0 1.0 通过这组数据对比不难发现针对出现各种意外伤亡事故留守儿童所占比例远远高于非留守儿童,他们更容易成为事故的伤害者,事故诱因源于留守儿童更缺乏父母长辈对他们相关安全防范意极其不利。据不完全统计:我县每年输出劳动力达30万人次,外出打工时间每年平均达8识和相关技能教育,而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来自于父母及监护人对孩子们监管力度不够,造成意外伤亡事故多发性。

我们又对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打工前后行为习惯表现进行数据对比。 性格烦操 行为表现 孤独 闷闷无缘内向 不乐 无故发脾气 父母38 外出前 父母46 51 37 21 48 42 26 27 30 32 17 26 24 22 16 忧郁 焦虑 胆小 外出后 在这组数据中明显看出来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前后对子女性格影响变化比较大的,父母外出后特别长期外出打工的父母更容易造成留守儿童一系列社会、心理及交往障碍,性格变得更加孤僻,平时不爱说话,更倾向于内向发展,不愿与人交往,胆子明显变小,对外界惊吓更加明感,更多时候更愿意把自己封闭在相对狭小的空间范围,缺乏基本的与同龄人所具备的与人沟通交往技巧和能力;而长时间与父母缺乏情感交流,使这部分孩子在与大家相处时处理问题极易冲动,走极端化,表现自私,不愿与人分享快乐、共同承担责任。长时间不健全的家庭生存环境,则会造成这部分孩子缺乏有效的自我约束和对长辈尊重,从而造成学业不能按时完成,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回答问题积极性不高,自我行为约束力不强,对教师课堂知识认可度不高,导致学习兴趣下降,甚至出现迟到、早退、旷课、长时间看电视、上网,甚至荒废学业等现象。

对于目前农村存在的较为普遍的留守儿童问题的存在,即是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由于地方政府发展经济中工农发展失衡,以及城乡二元化机构失衡依然存在。使大批青壮年(包括青年夫妇)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当地政府对于外来务工者缺乏宽容、认可态度,一方面打工者为这座城市建设和发展奉献这自己的青春,用自己的双手把这个城市装扮得更加靓丽;另一方面对于外来务工者又缺乏相应的落户政策和教育均等机会(当然,现在国家已经有意识去改变这种

现状),包括地方政府制定教育政策不平等,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一些不合理的社会规则像一堵无形的墙壁把这些务工子女隔离在大墙之外,城市优越教育资源与他们无缘,享受与父母天伦这乐对他们来说那是一种奢侈,而年迈爷爷奶奶则成为他们衣食住行的主要承担着。年龄差距存在,是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有效监管,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养成聊好的行为习惯,难以认同、接受社会所提供的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导致行为偏激,价值取向扭曲,极易出现心理障碍问题,外在表现为行为适当,成为“问题”学生,甚至发展成为违法犯罪青少年群体。作为祖国及社会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心里的脆弱、承担社会责任意识欠缺、社会交往能力下降,这些隐形安全问题直接影响整体国民素质的提升,影响国家建设规划顺利完成。

随着网络信息化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21世纪作为网络时代的到来,正逐步走进千家万户,丰富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更新着我们的观念。让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了解着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而手机功能逐步走向智能化,即智能手机(指具有开放独立的操作系统,除了具备手机通讯功能外,还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的手机)的出现,更是让网络以一种快速、简捷的方式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而青少年由于自身接受新事物欲望强,相对空闲时间多、自制能力较差,以智能手机为载体的网络信息知识而成为青少年主要受众群体。精神世界空闲无聊、同父母长辈缺乏有效“情感”沟通,两代人“代沟”无法排解孩子们心中的疑问,

而我国计划生育坚持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子女又使这一代孩子在家缺乏群体意识,缺乏压力排解倾诉的对象。而智能手机的出现则迅速成为他们主要精神消费工具,QQ聊天、微信、陌陌、网络游戏以及大容量的良莠不齐的网站信息填补了青少年们的空闲时间,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课题组设计了一项关于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调查问卷,根据调查结果发现,主要用于打电话占调查人数25%(主要和父母联系,要钱及生活用品);发信息占5%(用于老师、同学、朋友之间联系);QQ、微信等聊天工具里聊天占55%(用于同外界世界联系主要方式,包括陌生人,打发空闲时间);利用智能手机玩游戏占35%(中小学生排除学习生活压力,实现现实生活无法达到的预期目标,以这种形式实现自己的自我认知价值);浏览网站获取信息占20%(大部分处于好奇心,无意识打开相关网页,随意浏览网站提供网络信息)。而在年龄层次的分析上看,7-10岁孩子42%拥有手机;11-12岁孩子76%拥有手机;13-15岁孩子82%拥有手机;我国88%家长都会给孩子购买手机,而高中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很多中小学生达到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机消得人憔悴”的地步。

当然,对于智能手机所承载的信息量多样化,无可否认迎合了当代青少年的精神需求,智能手机就像一部微型电脑,携带方便、价格不贵,极易成为中小学生爱不释手的依赖工具。无可厚非,智能手机的出现,对于中小学生开阔视野、促进学业进步、释放压力、认知新生事物,培养和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有积极影响。

而以智能手机为载体的网络信息化就像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