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下载本文

大 学 语 文 知 识 点 概 总

第一课 《诗经》 采薇

1.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原名《诗》或“诗三百”,汉以后始称《诗经》。

2.《诗经》以音乐为依据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表现手法主要有赋、比、兴三种。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3.《诗经》的编订过程一般为:采诗、献诗、删诗。其主要内容多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4.“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有十五国风,有160篇,多为民歌,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雅”有《大雅》31篇、《小雅》74篇,有105篇,多为贵族,士大夫所作。“颂”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是用于宗庙祭祀的诗。

5.《诗经》以四言为主,多用比兴手法,结构上多用重章叠句,情致回环往复。

6.《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一位戍边兵士在返乡途中所作的诗。追述征戍时的苦况,反映了西周时代的戍卒生活。《采薇》一诗以采薇起兴,其中“薇亦作止”,到“薇亦柔止”,再到“薇亦刚止”表现时间的推移和心绪的变化。

7.《采薇》的艺术特色:①.以“采薇”起兴,来表示时间的推移,并寄托思家恋国之情;②.全篇重章叠句,反复吟唱,回环往复,更有音乐节奏感;③.情景交融,以哀景写哀情,使所抒之情更添悲哀。

8.《采薇》课后第一题(分析这首诗以“采薇”起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前三章都以采薇起兴,反复表达了两方面的感情:一是远离家园,久戍不归,深切思念故乡和亲人;二是战争频频,转徙不定,生活艰苦难耐。同时也揭示了造成这些痛苦的原因是“玁狁之故”,“王事靡盬。” 9.《采薇》课后第二题(采薇一诗如何表现忠于国家和思念家乡这一矛盾的?):①.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军容的整肃和装备精良的描写以及对猃狁的仇恨,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②.作者思念家乡是通过战争生活的频繁和艰苦,以及远离家乡战争无期而且久戍不归的情感来表现的。

10.《采薇》课后第三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①.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却已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它就像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②.“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运用反衬、对比的手法,将时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来”进行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4句,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同一个“我”,但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第二课 《论语》学而

1.《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先秦时代最能代表儒家思想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论语》的特点是文字明白易懂,寓意深刻。 2.《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取第一章孔子话的前两个字为篇名。

1

大 学 语 文 知 识 点 概 总

3.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尊为孔圣人、至圣。

4.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提倡“仁者爱人”、“克已复礼。”在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

5.《学而》课后第一题(孔子关于增进学问的论述有我们有何借鉴意义?):孔子认为,增进学问,要“学而时习之”,要庄重、认真,要达到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者”的理想境界。这对我们来讲都不失为学习、工作上的重要告诫。

6.《学而》课后第二题(为什么说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是修养人格的重要途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就是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传授的学业是否不曾复习?”单点说就是三点:为别人考虑,对朋友诚信,学习而且经常温习。这三点对我们人格的修养都有十积极的作用。

7.《学而》课后第三题(孔子、有子、曾子等提倡的忠、信、孝、悌、仁、和思想在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省略……(结合社会现实中存在的一些现象随便答一点就好)

第三课 《逍遥游》

1.庄子,名周,字子休,是道家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治。

2.《庄子》也称《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共33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个部分(“内篇”七篇 ,“外篇”十五篇, “杂篇”十一篇)。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的十五篇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杂篇”的十一篇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

3.庄子散文的特点:想象丰富、文笔恣肆、辞藻瑰丽,并且采用寓言的形式,富有浪漫色彩。 4.《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也是该书的代表作,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思想。 5.《逍遥游》认为大至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 、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自由,即逍遥游。 6.《逍遥游》善于用寓言说理,把所要表达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

7.《逍遥游》中包含以下成语的句子是:“姑射神人”“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尘垢秕糠”“是其尘垢粃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断发文身”“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 8. 出自《逍遥游》的成语除以上所列外还有(至少4个)鹏程万里、扶摇直上 、越俎代庖 、大有径庭 、大而无当、不近人情等。

9.《逍遥游》中“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这两个比喻表达的意思是所求不多、胃口不大(满足于自己的生活而别无所求)。“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惠子用大樗树来比喻 无用之材 /庄子“大而无用”的理论。“不龟手之药”寓言表达的意思是所用之异:“小用”不如“大用。

10.“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这句话是对“神人”的一种描述,其境界可以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即“神人无功。”

2

大 学 语 文 知 识 点 概 总

11.《逍遥游》课后第一题(谈谈你对《逍遥游》思想内容的理解?):①.物质形体束缚下的逍遥是一种相对的逍遥;②.逍遥的极致是精神境界的绝对逍遥。(也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己才无所待,无功才无所依,无名才无所求,眼中无物,目中无人,心中无己,心便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虚室,虚室可以生出光明,由此洞察万物,生命的意义也便在这里显现出来了。这是庄子逍遥游的最高境界,以心的空明,游于无穷达到自由自在的理想境界。) 12.《逍遥游》课后第二题(如何理解庄子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无己才无所待,无功才无所依,无名才无所求,眼中无物,目中无人,心中无己,心便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虚室,虚室可以生出光明,由此洞察万物,生命的意义也便在这里显现出来了。这是庄子逍遥游的最高境界,以心的空明,游于无穷达到自由自在的理想境界。

13.《逍遥游》课后第三题(分析《逍遥游》的艺术特色?):①.《庄子》善于把抽象的议论和比喻、寓言结合起来,使得深邃的哲理显得形象具体,富有感染力;②.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富有浪漫主义特色。③.形散而神不散。④.《庄子》的语言具有一种镂空蹈虚之美。

第四课 《项羽本纪》

1.司马迁,字子长,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代表了两汉散文的最高成就,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共130篇,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载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载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载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八书(记载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十表(大事年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传记部分主要集中在本纪 、世家、列传三部分中,其中传记数量最多的是列传。

3.《项羽本纪》除了泛写外,特写主要选取项羽一生中的重大事件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等来突出等其主要性格特征。

4.《项羽本纪》“垓下之围”中,作者主要描写了霸王别姬、东城快战和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各突出了项羽英雄末路、多情无奈(霸王别姬)、勇猛无比、恃勇自负(东城快战)以及宁死不屈知耻重义(乌江自刎)等性格特点。

5.《项羽本纪》中项羽认为自己失败的原因是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司马迁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有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欲以力征经营天下等。

6.《项羽本纪》课后第一题(为什么司马迁要把项羽传归入本纪?):①.司马迁拥有十分开阔的眼界与开放的历史观,他不以一时的成败去论英雄;②.虽然项羽不是帝王,但实际上他却行使着帝王的权力。

7.《项羽本纪》课后第二题(试分析项羽性格的矛盾之处?):①.胸怀大志而又目光短浅;②.智勇双全而又谋事不足;③.残暴凶狠而又过于仁慈;④.冲动轻信而又多疑好忌;⑤.坚毅果断

3

大 学 语 文 知 识 点 概 总

而又刚愎自用。

8.《项羽本纪》课后第三题(试分析项羽失败的原因?):(用司马迁的话讲就是)①.背关怀楚(背弃关中,怀念楚地);②.放逐义帝而自立;③.怨王侯叛己;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⑤.欲以力征经营天下。(还有一点也值得考究⑥.项羽身边的领导层人员少,而且关键时刻领导层内部出现分歧。)

9.《项羽本纪》的艺术特色是:①.人物刻画丰富;②.细节描写细致。

第五课 《登楼赋》

1.赋是介于诗和文之间的一种文体,汉赋的三个发展历程:骚体赋、大赋、抒情小赋。 2.王粲,字仲宣,其代表作有《登楼赋》、《七哀诗》,编有《王侍中集》。他的诗赋感时伤乱,情调悲凉。王粲在“建安七子”中的成就最高,被誉为“七子之冠冕”,与曹植并称“曹王”,《登楼赋》是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品。

3.《登楼赋》中作者以钟仪楚奏、庄舄越吟和尼父在陈三个典故表达去国思乡的愁情;以匏瓜徒悬和井渫莫食两个典故表现怀才不遇、宏图难展的悲愤。

4.《登楼赋》中景物描写与感情抒发契合巧妙,文中配合怀土之思,主观虚撰之景(因情造景)的句子有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

5.《登楼赋》的艺术特色:①.结构严谨,脉络分明;②.虚实相间,情景相生;③.借典抒情,中庸含蓄。

6.《登楼赋》课后第一题(文中抒发的忧思的内涵是如何逐步深化的?):①.赋的起首写道“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一个“忧”字,奠定抒情基调,并通贯全篇,一笔到底,始终不懈。②.接着,第一段写登临所见,在写景之中透露了些许“忧思”的信息;第二段,开头四句集中写作者胸中“忧思”既深且广:遭逢乱世堪忧,羁于客地堪忧,飘零日久堪忧……而这种由社会动乱和自身遭遇相互纠结盘郁而成的“忧思”,已到了令人难以承受的程度(“孰忧思之可任”)。于是乡国之思自然涌出,襟怀大开,忧思之情倾心尽吐。下面笔势顺转,以折进之法,写山高水长之远景,藉古人古事,书穷达不变之乡情。而无论写景还是抒情,都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切。③.第三段,对思乡之情作深一步的开掘,揭示了“忧思”的深层政治内涵。作者盼望黄河水清,王道一平,可以驰骋才力,实现抱负;原来他的“忧思”绝非关乎一己的乡土私情,而是一种无法实现经邦治国理想的苦闷和怨愤。

7.《登楼赋》课后第二题(本文的景物描写对抒情作用?):①.首段写异乡风光:地势开阔,山川秀美,物产富饶,以乐景来反衬心中哀情。②.末段写傍晚景色:日惨风萧、兽狂鸟倦、原野寂寥,这便烘托出作者内心的凄怆。前后景物描写,即景生情,寓情于景,一乐一悲,相互照应,真切的反映出作者愁绪步步加深、忧伤至极的过程。

8.《登楼赋》课后第三题(作者所用典故的出处及在文中的含义?):出处我觉得不重要,省略……(共有八个典故:①.北弥陶牧;②.西接昭丘。这两个典故暗示作者未遇明君的困难处境。③.尼父在陈;④.钟仪楚奏;⑤.庄舄越吟。这三个典故表达作者强烈的思乡心情。⑥.河清难俟;⑦.匏瓜徒悬;⑧.井渫莫食。这三个典故表达了作者盼望国家统一,准备报效国家,却又担心自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