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简答 下载本文

(2)分节运动。其意义:①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②使食糜与肠劲膜紧密接触;③挤压肠壁有助于血液和淋巴回流。

(3)蠕动把经过分节运动的食糜向前推进 一步。

1.简述胆汁的成分及其在消化中的作用。

答:胆汁的成分很复杂,除水外有胆盐、胆酸、 胆色素、胆固醇、脂肪酸、卵磷脂以及血浆中所有的 无机盐等。胆汁中没有消化酶。 胆汁的作用主要是胆盐和胆汁酸的作用,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等都叫作为乳化剂,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乳化脂肪。脂肪乳化成微滴后,分散于水溶液中,便增加了膜脂肪酶的作用面积,从 促进了脂肪的消化;胆汁酸还可与脂肪酸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促进脂肪的吸收。胆盐本身还是 一个利胆剂。总之胆汁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意义。

2.将动物双侧迷走神经切断是否能严重影响胰液分泌?为什么? 答:将动物双侧迷走神经切断对胰液分泌有 一定影响,因为去除了胰液分泌的神经反射性分泌途径。但是,并不严重影响胰液分泌,因为胰液主要是在肠期分泌。胃内酸性食糜在进入小肠, 刺激小肠黏膜S细胞释放促胰液素;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及其分解产物等,能剌激小肠黏膜释放促胰酶素(缩胆囊素) ,以上两种激素使胰液分泌量和含消化酶量都很多,故在消化中起重要作用。因而在去除神经反射因素后,胰液分泌减少并不严重,故对消化影响不大。

3.为什么小肠是营养物质的主要吸收部位?

答:因为: (1)小肠中食物已被消化为适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2)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约3~8h; (3)小肠有巨大的吸收面积。

4.简述胶液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答:正常人每天胰液分泌量约为1~2L。其成分及作用如下.

(1)碳酸氢盐:它由膜腺小导管细胞分泌。主妥作用是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使肠黏膜免受酸的侵蚀,同时也提供了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活动的 最适pH环境。 (2)腆淀粉酶:它以活性影式分泌, I可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3)膜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4)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酶原初分泌出时无活性,被激活为蛋白酶可将蛋白质分解为分子肽和氨基酸。

5.何谓脑-肠肽?

答:一些在消化道和中枢神经系统中呈双重分布的肤类激素称为脑-肠肽。如促胃液素、缩胆囊素、P物质、生长抑素、血管活性肠肤等。

6.何谓餐后碱潮?

答:消化期与胃酸分泌的同时,出现血和尿中HCO3-增多, pH值升高的现象称为餐后碱潮。

7.试述纳离子的吸收与其相关的一些物质吸 收的关系。

答:小肠内钠的吸收是借助于钠泵主动转运的过程。钠吸收的同时往往还伴有葡萄糖、氨基

酸、 水和负离子的吸收,单糖和氨基酸的吸收是纳依赖载体的继发性主动转运,即单糖和氨基酸的吸收与钠共用载体形成复合物。同时被转运到细胞内,其能量也是来自纳泵。由于钠主动吸收所产生的渗透压梯度,水便借渗透压而被动吸收。钠主动吸收产生的电位位差可促使肠腔内负离手(HCO3-.CL-)的被动吸收。

8.简述肾血流量对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

答:肾血流量受到自身调节与神经体液调节机制的双重作用。在生理情况下,可使肾血流量在不同水平上保持相对桓定,但肾血流量的变化也能使肾小球率过滤发生明显改变。肾血流量增加时,肾小球滤过率升高;肾血流量降低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机制:当肾血流量增加时,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的速度减慢,具有滤过作用的毛细血管段加长,故肾小球滤过率将增大。在肾 血流量降低(如严重的缺氧、中毒性休克等病理情况)时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的速度加快,具有虑过作用的毛细血管段缩短.因而肾小球滤过减少。

9.简述尿液生成的基本过程。 答:肾脏生成尿液的基本过程是: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血浆蛋白之外的其他成分可虑入肾小囊形成原尿

(2)肾小管和集合管选择性重吸收作用使原尿中机体需要的物质又被重吸收收回血液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作用, 可像小管液中排出H+、K+和NH3等物质并最终形成终尿。

10.何谓肾小正在滤过率?正常值是多少?

答:肾小球率过滤是指单位时间内两侧肾脏生成的超滤液总量。正常成年人约为125ml/min.故24h超滤液总量可达180L.

11.肾素由哪里分泌?它对机体水盐平衡如何调节?

答:由肾脏的球旁细胞分泌。当体内循环血量减少,使肾血流量减少时,球旁细胞分泌的肾素增多。肾素可使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水解为血管紧张素I,进而转变成血管紧张素II,再转变成血管紧张素III。血管紧张素II和III都有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的作用,从而促进肾小管的保Na+、保H20和排K+作用,使循环血最得以恢复, 血中Na+、K+比例得以保持。

12.简述血管升压素的来源、作用和分泌调节因素。

答:血管升压素又称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视上核与室旁核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合成的,沿下丘脑-垂体束运输到神经垂体(垂休后叶. ),并储存在神经末梢部位。 生理作用:抗利尿激素能提高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从而增加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此外,还能增强髓袢升支粗段对Na+与Cl-的主动重吸收和内髓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提高肾髓质组织间液的渗透梯度,有利于尿液浓缩。 分泌的调节:引起ADH分泌的主要剌激是血浆渗透压升高利循环血量减少。

(1)血浆渗透压:大量出汗、严重呕吐或腹泻等情况使机体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引起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神统元兴奋, 下丘脑视上核与室旁核的神经内分泌细胞释放ADH增多,水的重吸收增多,尿量减少,尿液浓缩。

(2)循环血量:血量过多时.左心房被扩张,剌激了容量感受器,传入冲动经迷走神络传入巾枢, 抑制下丘脑-神经季体系统释放ADH,从而引起利尿,排出了多余的水分.血量得以恢复止常.反之,当血量降低时,心房容量扎感受器传人神绞冲动减少,引起ADH分泌增加,尿量减少,有利于血量恢复正常。

13.何谓球管平衡?有何生理意义?

答: 近端小管对溶质(特别是Na+ )和水的重吸收随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而改变,即当肾小球法滤过率增大时,近端小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率也增大;反之,肾小球滤过率减少时.近端小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也减少,这种现象称为球-管平衡。其产生与近瑞小管对Na+的恒定比率重吸收有关。其生理意义在于使尿量不致使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减~而出现大幅度的变动。

14.何谓渗透性利尿及水利尿?

答:因小管液溶质浓度过高,致使渗透压过高,从而阻止对水的重吸收所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渗透性利尿. 大量饮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而引起尿量增加的现象,称为水利尿。

15.简述大量出汗引起尿量减少的机制。

答: (1)汗液是低渗性液体,大量出汗引起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反射性引起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合成、释放ADH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2)大量出汗使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引起:1对心房和大静脉处容量感受器刺激减弱,使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合成、释放ADH增多,肾小管对水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②肾内人球小动脉内血流量减少,对人球小动脉壁的牵张剌激减弱,牵张感受器兴奋,使肾素释放增加,通过肾素-血管紧张-醛固酮系统引起血浆醛固酮增多,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H20的重吸收,尿量减少。

16.脊髓骶段损伤与脊髓高位损伤时对排尿有何影响?为什么?

答:当脊髓在骶段受损伤时,会导致尿液充满膀胱而不能排出,即尿潴留。主要原因为:排尿活动为神经反射活动,骶髓为排尿的低级中枢。如果排尿的低级中枢受损.此反射不能进行,因此尿液不能排出当脊髓高位损伤时,会导致尿失禁, 排尿不受意识、控制。主要原因为:排尿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当脊髓高位损伤时,初级排尿中枢与大脑皮层失去了功能联系.排尿便失去了意识 控制,出现尿失禁

17.简述影响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因素。 答: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由于自身调剂机制的存在,动脉血压变动于(80~ l80)mmHg范围内,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维持稳定,因而肾小球滤过率基本保持不变。

(2)肾小提内斥:正常请况下,囊内压比较稳定,当尿路结石、肿瘤压迫引起输尿管堵塞时.可使肾盂在内压力显著增加,囊内压也升高.有效滤过率降低,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3)血浆胶体渗透压:在正常情况下变动不大当全身血浆蛋白浓度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有效滤过压升高,肾小球泌过压增加

(4)肾血浆流量:肾血流量对肾小球滤过率有很大影响。 (5)滤过系数。

18.简述眼的调节过程。

答:眼的调节包括以下三方面:

0)晶状体的调节:视近物时,通过反射使睫状 肌收缩,睫状小带放松,晶状体变凸,从而使晶状体 的折光能力增加,将近处的辐散光线聚焦在视网膜撒上形成清晰的物像。

(2)瞳孔近反射:视近物时,反射性的使瞳 孔缩 小,以减少进入眼内的光线量和减少折光系统的球 面像差与色像差,使视网膜成像更清晰。 (3)眼球会聚:视近物时,两眼的视轴同时向鼻 侧聚合,使近处物像落在两眼视网膜的对称点上, 产生单一清晰的像。

19.简述视网膜上感光细胞的分布与功能。

答: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分视锥细胞和视杆细 胞两种。

(1)视锥细胞:密集于视网膜中央凹。其功能 是司明视觉与色觉,对物体的分辨力强,光敏度差。

(2)视杆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周边部。其 功能是感受弱光,无色觉,光敏度高,对物体的分辨 力差。

20.何谓听觉的行泼学说?

答:行波学说认为,声波达卵圆窗后,基底膜 的振动先从蜗底部开始,再以行波方式逐渐向蜗 顶推进。频率愈高的声波,基底膜最大振动的部 位越靠近蜗底;反之,则靠近蜗顶。基底膜振动 幅度最大部位的毛细胞受剌激最强,其冲动沿听 神经传导达听皮层相应区域,产生相应音调 感觉。

21.何谓微音器电位?有何特点?

答:微音器电位是指当耳蜗接受声音剌激时, 在耳蜗或其附近结构所记录到的一种与声波的频 率和幅度完全一致的电位变化。 耳蜗微音器电位的特点:

(1)在一定剌激强度范围内,其频率、幅度与声 波振动完全相同。 (2)无潜伏期,无不应期。

(3)不易疲劳,对低O2,和深麻醉相对不敏感, 在听神经变性时仍能出现。 (4)无真正的阈值。

22.简述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答: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有:

(1)声波经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卵圆窗—— 前庭阶(外淋巴)→耳蜗内淋巴,此为气导。 (2)声波经颅骨→颞骨→耳蜗内淋巳,此为 骨导。

23.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是什么? 答: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是:

(1)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 某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变化最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 就称为感受器的适宜剌激。

(2)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是感受器的一个共同 特点,就是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形式的剌激能量最 后转换成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