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雪心赋》原著解析(卷三) 下载本文

月、捍门、金土龟蛇为天关地轴;《左仙经》以北辰圆墩印为天关地轴;张子微以主山背后左右分出一龟一蛇为天关地轴,又以结穴龟蛇相会为天关地轴;徐氏以山之出脉两旁有夹送奇石为天关地轴;谢氏以天门地户为关轴,皆随意取用,未有定论也。唯《真龙宝经》云:“用有真龙洲渚岛与石印之处各以流水分绕,一左一右,名应阴阳,应在上为天关,下为地轴。”基说始为明确。谢氏天门地户之说,难似近理,亦未知天门有关,地户有轴,乃奇山异石镇塞于水中也。读者详之。

牛畏直绳,

徐注:土牛者,穴也。不宜水路如绳直牵,牵则不住,主少亡退败之象。《水镜经》云:“牛住关中切忌牵,牵他角上退庄田;牵着鼻里官纷起,牵他眼目法场前。”杨公又云:“土牛不住误人贫。”是也。

虎怕暗箭。

徐注:徐试可曰:“此‘虎’字借譬之辞,指龙穴而言,非指右砂也。来龙过脉,或有山脚尖射其腰,或有流水急冲其背,此皆谓暗箭,最能破散生气,宜防之也。故云虎防暗剑。即龙穴忌山水激冲之说也。旧讹改正。

【解说】牛畏直绳:徐本原著作“平要直绳”,明显笔误。今改作孟本“牛畏直绳”。

玄武不宜吐舌,朱雀切忌破头。

徐注:穴前余气抽长,左右不包,谓之吐舌。《穴法》云:“玄武嘴长高处点。”宜工力以裁之。前山切忌崩裂,破碎、槽坑等状,必主生官灾、横祸。

穴前忌见深坑,臂上怕行交路。

徐注:穴前有深坑,名曰阴泉,是无余气也。《烟霞赋》云:“卒死早亡,多因坑深岩窄。”龙虎臂上忌行交路,名曰交刀,又谓之绳索,主有杀伤、自缢之患也。

孟注:牛者,土牛,即穴也。直绳者,穴前水出直牵如绳也。虎,即右白虎也。暗剑者,虎砂背后或山脚尖射,或流水直冲如暗剑也。青龙亦防之。玄武,主山也,穴前余气拖长谓之吐舌。朱雀,朝案山也,顶面缺陷,谓之破头。臂者,龙虎两砂如人之手臂也。交路者,交叉之路也。

言覆视旧坟,又当看其两旁之形势何如?如穴前水出,畏其直牵,牵则气泄,主有退败;虎砂背后防有暗剑射,射则主有病伤;玄武余气不宜拖出如吐舌,有此则主官非;朱雀顶面切忌破裂,有此则主横祸;穴前忌见深陷之坑,见之主有投河跌伤之患;臂上怕行交叉之路,名曰交刀,行之主有杀伤自缢之灾。此数者皆形势之不吉者也。龙真穴的,须加作用之工,裁截培补亦可转凶而为吉也。

上不正而下参差者,无用;

徐注:上欹斜不正,则脉不来。下长短不齐,则脉散乱,名倒挂棕榈也。 左空缺而右重包者,徒劳。

徐注:徐试可曰:“此指水势倒左者言也。水即流左,须得左砂环抱,使气之聚,方成吉地。今既左边空缺,而右虽重抱,则下手无关阑,必不结地,徒劳神耳!水到右者,依此推之。”旧讹改正。

孟注:参差,不齐之貌。

言观地之形势,又当看其上下左右何如?如若山上欹斜不正,则不成星体,而山下

参差不齐,则脉络散乱,犹如倒挂棕榈,乃无用之地也。至如左边空缺,全夫遮阑,只有右边护山重叠环抱,然左风吹入,焉得气聚?虽欲用之,亦徒劳而无益矣;右空左抱亦然。此非房分不均之谓也。一说左空缺谓水倒左,而左边下手无关,必非真结,虽右有重抱,亦徒劳而无益矣。水倒右者亦然,此说亦通。

外貌不足,而内相有余,谁能辨此? 徐注:外貌,砂水也。内相,龙穴也。如龙真穴正,无可疑猜,而砂水有小可不足之处,亦可裁长补短而用之。或局外观之,砂水无情,登穴一览,而情意有余,于此尤

当辨之,可也。

大象可观,而小节可略,智者能知。

徐注:大象,龙穴砂水也。小节,四者之余也。若龙穴分明,砂水拥从,纵其中有丝毫不足之处,亦变凶为吉也。大势有情,不可拘于小节,故曰小节可略。

孟注:外貌,谓穴形与砂水也。内相,谓龙穴也。大象,谓龙穴砂水之大势也。小节,谓龙穴砂水之小节也。

承上言,形势固欲其完全,然亦有人家祖地,观其外貌则穴形丑拙、砂水不足;察其内相也,龙真穴的,吉气有余,如此者,其难能辨之。至于龙穴砂水,其大势气象已有可观,此中纵有小节之疵,有确入眼,亦可略也。知此者,唯智者能之。所以覆看旧格,不可以外貌而忽其内,不可以小节而忽其大也。

一说局外观之,砂水似乎无情,谓之外貌不足,登穴一看;四顾照应,谓之内相有余,殊不知此亦理之易晓者,又何难辨之有哉?读者详之。

何精神显露者反不祥,何形势隐拙者反为吉?

徐注:此承上起下,谓砂水秀丽,左右相迎,人皆所喜。何反不祥?龙脉隐藏,形势丑陋,人皆所弃,何反为奇?义见下文。

盖隐拙者,却有奇踪异迹;

徐注:此承上文,言隐藏者,虽龙脉潜藏,形势丑陋,而得左右护卫,前后朝迎,堂局完聚,此等脉穴虽拙,乃是内君子而外小人也。却是奇妙之穴,常人岂能知之?

显露者,多是花穴假形。

徐注:此承上文,显露者,虽砂水秀丽,但龙脉不真,多是结花假之地。经云:“君如识穴不识怪,只爱左右包者强。此与俗人无以异,多是葬在虚花里。虚花左右似有情,仔细辨来非正形。虚花假穴更是巧,仔细观之无甚好。”

孟注:承上言。外貌小节有不全者,不必嫌也,不然人家祖地何龙穴砂水精神显明发露者,以此入目者反为不祥之区?又何龙穴砂水形势隐藏丑拙,多不入人眼者反为吉祥之地哉?盖隐拙者,正是真龙藏幸,浑厚不露,其中却有奇异之踪迹而非俗眼所能窥,故反为吉也。其显露者,乃是伪龙浅薄,不能藏蓄,其间纵有穴形,多是虚花假结而已,故反不祥也。然推其显露隐拙之意,乃是天地以假藏真,令人莫辨,只待有德者自遇之耳,今人不知,见一显露之地,多爱而取之;见一隐拙之地,多嫌而弃之。纵因其发福,而其称之曰真,而其所以真之之妙,亦未必能知也。噫!是以真地之不易得也。然花假穴形,唯《疑龙经》言之详矣,观其经云:“假穴断然生在后,龙虎虽端崖必溜。穴中看见龙虎回,外面检点山丑走。花穴何如生在前,盖缘连臂使其然。连臂为案横生穴,案外有脚铺裀毡。其间岂无似穴者,但见外朝尖与圆。痴师误认此花穴,不知真穴秘中垣。花穴最是使人迷,后龙断妙前又奇。如何使人不牢爱,只有一破余皆非。案山必然向里是,花穴无容有面势。朝山只有顶尖圆,定有脚手丑形随。若登正穴试一看,呼吸四围无不至。又有花穴无人知,龙虎外抱左右飞。盖缘正穴多隐秘,或作钗钳或乳垂。龙虎数重多外抱,龙上看虎左右归。虎上看龙左右抱,或从龙虎上针之。不知正穴尚在内,凡是穴郛曲即非。曲是抱裹非正穴,请君以此决狐疑。”是也。

胶柱鼓瑟者何知,按图索骥者何晓?

徐注:此承上文,言显露与隐拙之类,唯明哲变通者知之。彼胶于见闻,泥于形局者,何足以知之?胶柱鼓瑟者,谓以胶粘其柱,使之不动,岂能鼓瑟而得声音和也?按图索骥者,不求骥之德,唯求马之似,非精于知骥者也。

孟注:柱者,瑟之鹰足也。胶者,胶粘其柱,使之不动也。骥者,马也。按,指定也。图者,马之图形也。

此结上文。言龙穴砂水既有隐显不同,则看斯格者当神而明之,触而通之,可也。若执一以求之,则与胶柱而鼓瑟者同一,死杀何能知其精微;与按图而索骥者同一,拘泥何能晓其奥妙哉?盖瑟非胶定所可鼓,骥非图形所可求,而地非拘举之见所能察也。故格不可不看,又不可执一以求之也。

上段论古格宜看。(此段文义前后照应,了然明白,胶柱鼓瑟二句正结,言第不可执一。谢氏不知,分为数章,固谬;即田氏分为两段,亦谬。今改正之,分为一段,庶令读者不致错乱无绪耳。)

城上星峰卓卓,真如插戟护垣;

徐注:城者,四围罗城也。卓卓,高耸。貌言罗城星峰高耸,如兵列戟而护营者也。

面前墩阜累累,唤作排衙唱喏。

徐注:累累,相连。貌言堂局之前,低山圆净,堆墩累累相连,如覆釜、覆盘之状,

若隶卒之排衙,如军兵之唱喏,此富贵之地也。或古冢累累亦然。

华表捍门居水口,楼台鼓角列罗城。

徐注:一峰独耸,谓之华表;两山并耸,谓之捍门。有此星镇水口,必结大贵之地也。簇簇高而圆者,楼台山也;簇簇尖而秀者,鼓角山也。列于罗城,必成大地。

若非立郡迁都,定主为官近帝。

徐注:此承上文,山川大聚,局势宽舒,可建洪都、大郡,小则巨镇、名村。且如饮之郡基之地,水口耸华表、捍门,罗城列楼台、鼓角,众人翕集,六水朝宗,则官清民安,世出近侍之贵也。

孟注:城,罗城也。卓卓,高出貌。戟,兵器也。垣,墙垣也。墩阜,旧本作古冢,谓穴前有砂磊落如冢堆之状,其义虽是,但文俗而费解。今改为耸阜亦未确,盖龙乃高山也,耸阜改为墩阜,其义甚当,且合旧旨。累累,联络貌。排衙,如府排衙也。一峰独耸为华表,两峰并峙为捍门。一说唯有华表方能捍水口之门,不必拘两与一之别,亦通。簇簇高而圆者,楼台山也;簇簇高而尖者,鼓角山也。一说城上连接三五峰而出,有最高尖者为楼,平者为台,高圆如覆钟为鼓,高秃如吐笋者为角,此解最详。郡,府也。都,京都也。

此盖论罗城水口。谓四围罗城星峰罗列高阜,真如众兵插戟护卫墙垣之势,而面前低小墩阜累累拱向,唤作排衙唱喏之形,又有华表捍门之山居水口,以作关阑,楼台鼓角之山列罗城,以壮侍卫,如此山水大聚,真罗城水口之至贵 ,此内定有真龙大地,而非寻常之可比也。若非设立郡府,扦建京都,而使人家得之,定出极品之贵,而官必至近侍帝王矣。此罗城水口之有关于地之大者,如此。

众山辐辏者,富而且贵;百川同归者,清而又长。

徐注:辐辏,相聚会也。众山皆拱揖屯聚有情,富贵双全之地。百川,言众山翕合而众水聚,则生气大旺,享福无疆。如金陵之地,山拱水朝,龙盘虎踞,垣局宽舒,罗众山之辐辏,大江缠绕,聚百川之同归,故王国祚悠远也。

孟注:辐,车轴也,三十六辐辏成轮轴,以喻众山之辏聚也。

承上言。山水大聚,自足以徵地之尊贵,故众山环列如车轴之相辏合,则局势完密,内气旺极,不独主富而且出贵。百川会流同归一处而出水口,则水势不散,内气斯固,不独出人清贵,而又长久也。此以上统论罗城水口之大者也。 山称水,水称山,不宜偏胜;虎让龙,龙让虎,只要比和。

徐注:山水相称,则为全美之地,偏胜则不吉。龙虎贵乎相让而不相争,更须环拱降伏,是曰比和。

孟注:此山水相称,谓山水俱有情,非单指大小相称而言也。若使山称水而背我向他,水称山而斜流散乱,又何取于相称也?且山水大小之说,已见于看格段内,又何必重言于此也?唯兼论大小可耳。

承上言。众山幅辏、百川同归,是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