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终形成中央集权制度的是哪个朝代?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进步意义何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歌词中“旧邦新造”的含义是什么?为巩固其成果,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哪一部法律文献?
(3)依据材料三,指出当时世界上的哪—历史大事促使中国知识分子决定“必须走俄国人的道路”?走这条道路是要建立怎样的社会制度?
(4)简要概括材料四的主要观点。
22、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
(2)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的行政区划分为郡、县两级,以郡统县。汉朝,把一些郡分封给诸侯王,称王国,欲以同姓诸王镇抚天下,拱卫中央。汉初诸侯王掌握着王国的统治权,大的王国可以领有几个郡,景帝武帝以后,才规制一国只管一郡,并且撤销了诸侯王的统治权,王国的官吏也由朝廷直接派遣。从此,郡和国在行政区划制度的实质上已无区别,不同的除了名称外,只是王国的赋税收入不归朝廷而归诸侯王享受。西汉后期,全国有103个郡、国。再说后期。郡县之上又出现了一级行政区叫州。汉武帝时,把全国百多个郡国分为13个刺史部以为监察区域。东汉后期,为了镇压黄巾起义,在州部改置州牧,赋于该州军、政大权,位居郡太守之上,州才由监察区变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鉴于汉末以来州刺史(州牧)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的事实,魏晋南北朝时期,为防止外重内轻,限制地方势力的膨胀,中央政权不断分州析郡,至南北朝末,州增加到300多个,郡增加到600多个。一州平均只管二郡,一郡平均只管二三个县,一个州总共才五六个县,这样,三级制已无实际意义,徒增冗官冗费,于是隋文帝在开皇三年(583年)撤销了郡,实行州县两级制。
——孙衍铎《略谈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 材料二 上表曰:“自秦并天下,罢侯置守,汉、魏及晋,邦邑屡改。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动须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琴有更张之义,瑟无胶柱之理。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敢陈管见,伏听裁处。”帝览而嘉之,于是遂罢天下诸郡。
——《隋书》杨尚希传 (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到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隋朝进行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历史作用。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始皇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一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15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管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提点刑狱(管
司法兼监察)、按抚使(管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在边境地区设置)、提举常平(管长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 一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行省品秩高,权势重,对所辖路府州县官的统摄和节制力自然较强。行省辖区广,数量有限,又便于朝廷的最高指挥和节制……弥补了秦汉以来朝廷直接控制数目较多的酃、州、路时的缺陷和不足,使中央政府对各地路府州县的控制明显加强了。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1)据材料一,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试分析这一制度的影响。
(2)概括材料二中宋代地方官制的特点。
答案
一、单项选择 1、【答案】C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从秦始皇行郡县制的目的方面考虑,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分裂而实行的,不可能是强化地方的独立性。 2、B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的转变,故A正确;BC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A. 4、【答案】B
【解析】材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反映的是韩非子的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思想.BCD都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实现,但题干要求的是首先实践,应该是确定皇帝制度.故选B. 5、【答案】B
【解析】“封建”在我国上古时代原指分封制度,即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王
把爵位、土地、人民分赐宗亲或功臣,使之在该区域内建立诸侯邦国,这在西周时比较典型。“封建”可谓是与专制集权背道而驰的具有地方分权性质的政治制度,故答案选B。A是选官制度,题干没有体现;题干主要涉及政治方面的内容,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C;西方的地方实行分权的制度前提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与中国古代的地方分权性质有根本的区别,排除D。 6、【答案】C
【解析】材料“陛”的两侧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群臣一般不能和皇帝直接对话,而要有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说明皇权的至高无上.故选C. 7、C 8、【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代的政治制度。秦统一以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有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皇帝制度的特点是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陛下”的专用正是这一特点的体现,所以应选B项,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 9、【答案】D
【解析】【解析】首先要清楚材料中的“封建”实指西周“分封制”。分封制下,诸侯到卿、士,其权力、地位和财产一切世袭,一般平民被排除在政治权利之外。秦始皇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民开放,此即材料中所谓“公天下”,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选D。 10、【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三公九卿制,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史料并评述的能力。题干材料中秦朝中央官职“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仪”和“少府”的职能体现了秦朝中央官制“家国同构”的特征,故答案为B项。材料中未涉及九卿间的彼此牵制,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中央官制的管理方式,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11、【答案】C
【解析】“受命于天”说明皇位是上天赋予的,“既寿永昌”又反映了皇位世袭,故选C。A项不符合“本质反映”限定,排除;B项错在“专有”,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错在“丞相左右”,排除。 12、【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郡县制是秦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未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故A项错误;皇帝制度的特征是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