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教案(及反思) 下载本文

1、小红和小明分别拿着语文书和数学书,小红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那么他们俩各拿什么书?

2、小红,小丽、小刚分别拿着语文书、数学书、社会书。小红说:“我拿的是语文书。” 小刚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他们三人各拿了什么书?

这节课,我们学习较复杂的推理问题。希望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作出准确的推理判断。 二、复习讲授:

1、六年级有三个班,每班有两个班长。开班长会时,每次每班只要一个班长参加。第一次到会的有a、b、c;第二次有b、d、e;第三次有a、e、f。请问: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

用“√”表示到会,用“×”表示没到。 a b C d E f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 × √ √ √ × √ × × × √ × × √ √ × × √ 从第一次看:a只可能和d、e、f同班;b只可能和d、e、f同班。 c和e同班 从第二次看:a只可能和b、d、e同班;b只可能和c、f同班。 从第三次看:a只可能和b、c、d同班。

综合三次情况,可得a和d是同班,b和f同班,剩下的c和e同班。

如果不列表,你能直接根据条件推理吗? 三、巩固练习:你

1、单词竞赛后,小明,小华,小丽各得一枚奖牌,其中一人得金牌,一人得银牌,一人得铜牌。李老师说:“小明得金牌,小华不得金牌,小丽不得铜牌。我说的对吗?”三人齐声回答:“老师,您只猜对了一个。”那么他们各得什么奖牌?

2、在学校运动会上,一号,二号,三号,四号运动员,取得了800米赛跑的前四名。小记者来采访他们各自的名次。一号说:“三号第一个到终点。”行吧另一名运动员说:“二号不是第四名。”小裁判说:“他们的号码与他们的名次都不相同。”他们说的都是实话。你知道他们的名次吗?

3、周吴郑王四个同学中,有一个同学在书法赛中获奖。老师问他们谁是获奖者。周说:“我不是。”吴说:“是王。”正说:“是吴。”王说:“不是我。”事实上,他们只有一个人没有说真话。谁是获奖者?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 1、104页的练习二十二的8题

2、好啦甲乙丙丁四人举行象棋赛,每两个人都要赛一场,结果甲胜了丁,

并且甲、乙、丙三人胜的场数相同。丁胜了几场?

课外作业: 1、小强,小青,小玲小红四人中,小强不是最矮的,小红和是最高的,但是比小强高,小玲不比大家高。按从高到矮的顺序,把名字写出来。

2、甲、乙、丙分别在南京,苏州和西安工作。他们的职业分别是工人,医生和教师。已知,①甲不在南京工作;②乙不在苏州工作;③在苏州工作的是工人;④在南京工作的不是教师。;⑤乙不是医生;三人各在什么地方?各是什么职业?

(甲在苏州工作,是工人,乙在西安工作,是教师,丙在南京工作,是医生)

37

解答:根据条件③和④,可知在苏州工作的,是工人;在南京工作的是医生,进而知道,在西安工作的,是教师。再结合②和⑤,知道乙在西安工作,是教师,再根据①知道甲在苏州工作,是工人。最后知道丙在南京工作,是医生。

教学反思

学生虽然之前已经解出了比较多的数学广角系列安排的内容知识,但前后的知识联系并不紧密,不过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都是一贯的:都强调数形结合,都强调合作探究与交流,也都强调策略与方法的优化等,尤其是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在本课的设计时,我比较注重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将思维充分调动起来,重视“说”的过程,在“说”的基础上再进行对比交流和优化,并相应渗透数学思想,体悟数学的简洁美。学生只有在借助表格说思路的过程中,充分意识到其价值,才会认同,才会自觉加以运用。这种运用的目的是对方法的认同,并非要在一节课中做好太多的推理题,这也不现实,因为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严密的推理,尤其是信息条件比较复杂的推理,更是挺费时间的。如果学生能在课后对推理知识,有比较高的热情,并且在以后遇到同类推理时,能想到运用这种方法去尝试解决,应该说就已经达到了本课的基本目标。

第3课时 数学思考(3) 等量代换

教学内容:等量代换

教学目标:学生能运用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已知条件,运用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同学们,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我们就来先做一做思维的体操,请你找出下面图形、数字中的规律。 ①☆?○☆?○☆?○ ②1,2,3,5,8,( ),( )。(从第三个数开始,后一个数是前两个数的和) ③1,2,7,19,53,( ),( )(从第三个数字开始后一个数比前两个数的和的两倍还多1) 二、合作探究,找寻规律:

1、教学例3:△□○☆◎各代表一个数

(1)已知:△+□=24 △=□+□+□ 求△和□的值 △=□+□+□是什么意思?(△是□的3倍) 请你独立解决这个问题。 △ + □=24 □+□+□ + □=24 4□=24 □=24÷4=

△=6+6+6=18

(2)○+☆=160 ◎+☆=160 ○是否等于◎? 独立思考,分享方法

38

○+☆=160

◎+☆=160 ○+☆=◎+☆ ○+☆-☆=◎+☆-☆ ○=◎ 2、教学例4:

什么是平角?平角与直线有什么区别?如右图

两条直线相交于点O

平角是一个角,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不是一条直线;直线没有端点,直线是一种线。

(1)每相邻两个脚可以组成一个平角,一共能组成几个平角? (平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

∠1和∠2,,2和∠3,∠,3和∠4,∠4和∠1,一共能组成四个平角。

(2)你能推出∠1=∠3吗?(关键∠1和∠2,∠2和∠3都能组成平角) 解法1:因为∠1+∠2=180 ∠2+∠3=180

所以∠1+∠2= ∠2+∠3,根据等式的性质两边都减去 ∠2得:∠1+∠2-∠2=∠2+∠3-∠2

即:∠1=∠3 解法2:因为∠1+∠2=180 ∠2+∠3=180

根据等式的性质得:∠1=180-∠2, ∠3=180-∠2 180-∠2=180-∠2 所以, ∠1=∠3 三、巩固练习

00000000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104页的练习二十二的9题、10题

教学反思

等量代换是一种常见的而且重要的数学思想。例4、例5的教学主要体现了等量代换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具体应用和重要性。

39

5 综合与实践(4课时)

第1课时 绿色出行

教学内容:绿色出行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活动巩固简单统计知,培养自己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活动,了解低碳出行,保护环境的好处,渗透环保教育。 3、通过计算,认识到绿色出行的好处,并倡导大家绿色出行。 教学重点与难点:提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认识到绿色出行的好处,倡导大家绿色出行。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①阅读105页的第一段

②爸爸到单位的路程是多少千米?妈妈乘地铁的路程是多少千米?小明到学校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二、复习讲授:

1、教学例1:每辆汽车平均每千米排放160克二氧化碳。一辆汽车一年日排放二氧化碳多

少千克?合多少吨?全国2011年末之前购买的私人轿车在2012年排放多少吨二氧化碳。

(1)如上所说,小明的爸爸,一年的工作日,245天计算,如果他每天开车上下班。这两

车在上下班途中共排放的多少千克二氧化碳。

(2)地铁是什么作能冷量?(电)电怎么来的?电还能做什么?

妈妈到单位往返多少千米?她怎么去的? 小明到学校多少千米?他是怎么去的? 2、根据上面的信息,能发现什么?

(小明的交通方式最环保。)

(小明的路程比较近,可以步行)(爸爸、妈妈还可用什么方法去学校?) 三、巩固练习:

如果你又要外出,你会选择什么出行方式呢?为什么? 四、制作“绿色出行宣传单”

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们懂得了出行时选择什么方式,但是,我们还要让我们周围的人也要知道环保的出行方式。所以,我一起来做一回“环保小卫士!”,请同学们自己来制作“绿色出行宣传单”,然后,我们一起去社区向大家宣传“绿色出行”的知识,你们愿意吗?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