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教案(及反思) 下载本文

六年级数学下册 总复习教案(整理和复习)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较系统的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负数,比和比例、方程的基础知识;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能进行整数和小数加、减、乘、除法的估算;会使用学过的简便方法,合理,灵活地进行简算;会解方程会解比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2、巩固常用计量单位及对象,掌握所学的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改写。

3、掌握所学的几何图形的特征;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并能应用;巩固所学的简单画图、测量等技能;巩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会画一个图形的对称轴;掌握图形的平移、旋转的方法;能用数对,会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掌握有关比例尺的知识,并能应用。

4、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画出简单的统计图表,能根据图表做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会求一些简单事物的可能性,能解决一些计算平均数的问题。

5、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能比较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知识的全面性与系统性,查漏补缺。

数的认识(3课时)

数与代数 数的运算(4课时) 式与方程(2课时) 比和比例(2课时)

图形的认识和测量(4课时)

数与图形 图形的运动(1课时)

图形与位置(1课时)

整理和复习 (27课时)

统计表(1课时)

统计图(1课时) 统计与概率

平均数(1课时)

可能性(1课时)

数学思考(3课时)

综合与实践(4课时)

1

1、数与代数(11课时) 第1课时 数的认识(1)

教学内容:数的认识(1)

教学目标: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弄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重点与难点: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自然数和整数的基础知识。

2、弄清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问:1、谁能说一说小学六年中,我们都学过哪些数?你能举出生活中利用这些数的例子吗?说明每个数的具体含义。(自然数,分数,百分数,负数,小数,质数,合数。)

二、数的分类

自然数

整数

① 数 零

正分数

分数

负分数

整数

② 数 有限小数

小数(十进制分数) 无限循环小数 无限小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三、什么是十进制计数法?数位和计数单位有什么区别?

①“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十进制计数法。” ②数位顺序表和计数单位。 .数位顺序表:

整 数 部 分 数小 数 部 分

万 级 个 级

数 十百千万 千百十千 百 十 个 … 万 分分分分… 万万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 计一 十百千万 数千百十︵分分分分… 万 千 百 十 … 单万 万 万 个之之之之 位 ︶ 一 一 一 一

2

③“个”位的计数单位是“一”,“十”位的计数单位是“十”,“十分位”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

④各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叫“数位”。

⑤27046=2×( )+7 ×( )+0 ×( )+4 ×( )+6×( )

⑥4004.04中的3个“4”分别在什么数位上?各表示什么?这个数中的3个“0”有什么作

用?

四、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1、正数大于0,正数大于负数,0大于负数。 2、自然数(多位数)的比较

3、分数的比较:同分母分数、异分母分数、同分子分数。 五、正整数的分类(非零自然数)

奇数 能否被2整除 1、正整数

偶数

质数 有几个因数

2、正整数

合数

六、布置作业:73页的3、4、5题

课后作业:74页的1、2题

教学反思

在复习数的意义时,学生对数已经有一定的认识,教学时要让学生理解自然数与整数及计数单位与数位等简单概念。

第2课时 数的认识(2)

教学内容:数的认识(2)

教学目标:使学生逐步学会整理的方法,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比较系统地掌握自然数和整数的基础知识。 2、弄清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分析了自然数和整数,今天我们一起回忆数的另一个重要部分。

二、归纳整理 真分数(分子小于分母) (一)分数和小数你住的分类

1、分数的有关知识:①什么叫分数?②分数的分类

假分数(大于或等于分母)

3

2、人数与除法的关系:a ÷ b=

a(b≠0) b3、①什么样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②小数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③什么是循环小数?循环小数可以怎样简写?小数是不是都小于1?

4、①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小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关系? 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

(小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0、100、100……的分数,所以小数的基本性质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特殊情况。)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5()35()45==== 735()28()2、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就(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就( )。

3、下面这组数有什么特点? 它们有什么规律? 0.108 1.08 10.8 108 1080 四、课堂练习:75页的7题 课后练习:74页的2、3题

教学反思

本课的复习时要联系前节课来讲,关于数的分类,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都归为分数。(2)正整数、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

第3课时 数的认识(3)

教学内容:数的认识(3)百分数。

教学目标: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百分数的基础知识。 2、弄清数的认识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归纳整理,百分数的有关知识。

二、百分数

(1)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板书

(2)什么样的数叫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教版分数。) (3)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

①意义不同: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倍比关系,不能表示具体的数量,所以不能带单位;分数既可以表示具体的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要是具体数时可以带单位。

4

②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但是分数的分子不能是小数,只能是除0以外的自然数。

(4)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

15%=

()=( )小数 ()(5)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0.185=( )% 三、课堂练习:

1、73页的“做一做”。 0.5表示

51,是十进制分数;是分数,分数可以表示两种意义:后面带计量单位102可以表示具体的量。古代计量单位可以表示两个量的倍数关系。5%,只表示两个

数的倍比关系。

2、74页的 练习十四的2题。 3、74页练习十四的3题。 4、74页的5题。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75页的7题、9题。 课后作业:75页的6题、8题

教学反思

在复习时,让学生先弄清题意,再选择方法。向学生渗透极限的思想和概念。

第4课时 数的运算(1)

教学内容:数的运算(1)

教学目标:1、归纳整理整数,小数,分数计算法则的异同点,进一步总结计算时应遵循的

一般规律及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2、培养学生利用法则熟练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对学过的知识就是我们归纳整理,比较异同,形成知识结构的能力。

3、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本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及计算法则。

2、对四则运算法则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1)“六一”快到了,同学们,为欢庆“六一”在做准备,有的在折幸运星,有的在做蝴蝶结…… 2、播放课件

(1)同学们折了37颗红星,23颗蓝星,一共折了多少颗心?

5

(2)同学们买了40瓶矿泉水,每瓶0.9元。一共要付多少元? (3)小红要写32个毛笔字,已经写了(4)小明做了28朵红花,还要做

1,还要写多少个? 21。他计划做多少朵花? 33、在解决上面的问题时,你们使用了哪些运算? 二、讲授新课

1、复习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

(1)加法的意义:如 2+3=5(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加法。) (2)减法的意义:如 10-3=7(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数,求另一个数的运算, 叫减法。)

(3)乘法的意义:如 6x4=24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

(4)除法的意义:如 15÷3=5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除法。)

2、复习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①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加法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最低位加起,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减法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最低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就向前一位借“1”,借“1”当“10”.

②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先把两个因素的相同数位对齐,第一步,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的各位,从最低位(个位)乘起,哪一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注意:要加进位的数,第二步,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的各位,所得的积的末尾要和十位对齐……(如 365×23) ③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4182÷123)

除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先看最高位是否够除,如果够除,那么,第一位商,就在最高位上,除到哪位商就在哪位,哪位不够除用“0”占位,注意每次所得的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是否够除,若够除,那么,商的最高位就定在被除数的左起第二位,不够除,首位商就定在左起第三位。除到哪位,商到哪位,不够除零占位,余数要比除数小。

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小数点对齐,末尾的零要去掉)(如3.2+6.75 6.26-3.759) ⑤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先按整数乘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再看两个因素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末尾向左数出几位,在这位的左边打上小数点,末尾的零要去掉)(如1.42×2.3)

⑥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先把除数化成整数,再看除数是几位小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了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要向右移几位,再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新小数点对齐。(3.75÷2.5 63÷0.75)

⑦分数的加减法计算法则:(先通分,再把分子相加或相减,也就是分数单位不变,只

9把单位个数相加减,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1415-25

1318+1327)

⑧分数乘法计算法则: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分别相乘,再约分,积要化成最简分数。

⑨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甲数除以乙数,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再按分数乘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76页的“做一做”

2、在四则运算中,如果有0和1参与运算,有哪些特殊情况?

①0和任何数相乘,得0;②1和任何数相乘,得原数;③任何数除以1得原数;④任

6

何数加(减)0得原数。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79页练习十五的3、4题 课后作业:79页练习十五的1、2题

教学反思

1、四则运算的意义,在复习的时候要加强理解,因为他是后面复习应用题的基础。 2、四则运算的运算法则,可以对比着复习,找出它们的异同,便于学生记忆。

第5课时 数的运算(2)

教学内容:数的运算(2),四则运算定律和性质,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目标: 1、学生熟练地掌握四则运算定律和性质,能利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2、能正确的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通过探索运算定律的应用等数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作用,培养学生

的应用意识。

4、经历四则混合运算的简算过程,体验迁移的学习方法。

5、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的优化思,培养

学生观察发现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整理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整理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

3、灵活准确的运用运算定律、性质进行有关简便运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天天学数学,在这六年的数学学习中,已经学了几级运算?几种运算?还记得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吧。 二、复习讲授:

1、复习四则运算的顺序:(播放课件)

5400-2940÷28x27

8371×[÷(-)] 94164这是两道四则混合运算的题,说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①无括号的 (1)同级运算:“+、—”、“×、÷”是同级运算 ,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两级混合运算:先二级运算(×、÷),后一级运算 (+、-) ②有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2、复习简便运算:(播放课件)

①3.87+2.99 75.2-19.8 10.47-5.68-1.32 5.39-2.88-1.39

②4.37+

17+0.63+ 1.25×72 38×56+44×38 94×101 887

③6.28+(3.75-1.28) 7.43-(4.43-1.95) 25×(1.85×4) ④16.8÷(16.8÷3.5) 125×25×8×4

22×99+ 55三、巩固练习:76页的“做一做”、77页的7题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79页的5、7题 课后作业:77页的8题、“做一做”

教学反思 数的运算分两个阶段复习,第一阶段复习四则运算,第二阶段复习混合运算和运算定律。复习四则运算,先复习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计算法则之间的联系。由于计算加减法,是把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减,所以计算整数加减法,要把相同的数位对齐,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把小数点对齐,计算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再讲小数乘除法与整数乘除法的联系;还要讲解分数乘法和除法的联系,突出分数除法是运用倒数的知识,转化成分数乘法计算的。

第6课时 数的运算(3)

教学内容:数的运算(3)——解决问题(1)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运用分数乘、除法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应用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计算

723 × 1054112②板演 12×(1+) 540×(1-) 630×(1+)

397①口算 20× 100× 450×

(2)只列式不计算(课件播放)

①六年级学生为灾区专款,六年级一班捐款105元,六年级二班捐款98元。两个班一共捐

款多少元?

②池塘里原有150只鸭,48只上了岸,池塘里还有多少只鸭? ③小红每天写毛笔字62个,15天一共写了多少个?

④水果店有24筐雪梨,6天要卖完。平均每天要卖多少筐? ⑤48本本子,平均每个同学发6本,可以发给几个同学?

1425 8

⑥五年级有136人,上次考试语文成绩获得优秀的占

5,或得优秀的有多少人? 8(列完算式后,指名说出列式的理由,它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小结:这些都是简单应用题,它们都是有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而且问题和两个

已知条件都是直接相关的。也就是说,都是可以由已知条件,经过一步计算直接求出答案。 问题:如果是复合应用题,我们又该如何入手呢? 二、讲授新课

1、例题78页的10题 六年级举行“小发明”比赛,六一班同学上交作品24件,

六二班比六一班多交

1。两个班共交了多少件作品? 4①学生尝试解答

②集体讲评: 解决实际问题时有哪些主要步骤呢? a. 理解题意,提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b. 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c. 每一步该怎样算,列出算式,算出得数。

d. 进行检验,写出答案,检验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步骤,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这是一道有间接问题的复合应用题。 32件

六二班: (比六一班多

1) 4 六一班:

?件

解答时:①先要求出六二班交了多少件作品?(这里已知什么?求什么?怎么求?) ②再来求,两个班共交了多少件作品?(这里已知什么?求什么?怎么求) 三、巩固练习:80页的13题、14题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80页练习十五的8、9、10题 课后作业:80页练习十五的11、12题

教学反思

1、强化基础训练,掌握数量关系

基本的数量关系是指加、减、乘,除的基本应用。如: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用减法算;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几分之几)用除法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解答等;任何一道复合应用题都是由几道有联系的简单应用题组合而成的。基本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复习一些常用的数量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综合运用知识,拓宽解题思路。 能够正确解答应用题,是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具体表现。应用题的解答一般采用综合法和分析法。我们在复习时侧重分析法的应用。

9

第7课时 数的运算(4)

教学内容:数的运算(4) 解决问题(2) 教学目标:1、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2、对不懂的地方或有不同观点的地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

行讨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的两种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复合应用题

1、例1:有三根绳子,第一根

根绳子有多长?

分析法 综合法

第三根绳子有多少米

第一根?米 — 第一根比第二根长?米

第二根?米+ 第三根比第二根长?米 第二根?米+第三根比第二根长?米

第一根?米 — 第一根比第二根长?米 第三根绳子?米 (

712米,比第二根长米,第三根比第二根长米,第三845712-)+ 8451,李师傅52、练习: 李师傅改进技术后,每天制造零件120个,你原来每天多生产

原来每天生产多少个零件? 原来每天生产?个

?个

现在每天生产?个 ÷ 现在是原来的?倍 原来:

把原来每天生产量看作“1”+ 现在每天比原来多几分之几 现在:

120个

提问:①解决问题时,一般可以分为哪几个主要步骤?每一步做什么? ②分析数量关系时有几种方法?你喜欢用什么方法? ③你会借助图示法吗? ④解决问题要注意什么?

下面我们就用刚才解决问题时的一般步骤来解决例2吧! 二、例2

一把椅子的价钱是56元,比一张桌子便宜

1。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共有多少元? 3 10

①这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你知道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有哪些方法?

a. 综合法:从已知信息入手,利用已知信息看能解决什么问题,一直到求出未知数。

b. 分析法:从所求问题出发,逐步找出解答问题所需要的条件,依次推导,直到解决问题。

②我们通常是用分析法分析,用综合法列式。 ③用我们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吧!

要求“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共多少元?”就要已知“一把椅子多少元?”和“一张桌子多少元?”但是“一张桌子多少元?”不知道,就要先求“一张桌子多少元?”,要求“一张桌子多少元?”就要知道“一把椅子多少元?”和“椅子的价钱是桌子的几分之几?”要求“椅子的价钱是桌子的几分之几?”就要知道把谁看做单位“1”?“椅子比桌子便宜几分之几?”

椅子和桌子共多少元?

一张桌子?元 + 一把椅子?元

分析:

列式:

一把椅子?元 ÷ 一把椅子的价钱是桌子的几分之几?

把桌子价钱看做单位“1 — 椅子比桌子便宜几分之几

56÷(1-

1)+56 3233=56×+56

2=56÷+56

=84+56 =140(元)

答: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共140元。 三、巩固练习

1、一根绳子,第一次剪去全长的原来长多少米?

2、果园里有桃树150棵,梨树的棵树是桃树的少棵?

3、打印一份稿件,若甲单独打印,要

13,第二次剪去米,还剩2.45米。这根绳子5422,又是苹果树的。苹果树有多372小时,若由乙单独完成要45分钟。现在3乙先做15分钟,然后两人合作,还要多少时间?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又什么收获? 五、作业:

11

1、课堂作业:

①电视机厂,计划五月份生产电视机2400台。上旬完成了计划的了计划的5%。下旬再生产多少台就能完成任务? ②一本书共240页,小红上星期看完了这本书的

2 ,中旬完成513,这个星期看了剩下的。下35星期再看多少页就看完了?

2、课后作业

①一篮鸡蛋,甲上前拿了篮里的鸡蛋的一半多半个走了,乙又上前拿了篮里现在鸡蛋的一半多半个走了,丙又上前拿了现有鸡蛋的一半多半个走了,丁又上前拿了先有鸡蛋的一半多半个走了。这时篮里一个鸡蛋都没有了。篮里原来有多少个鸡蛋?

1多25只。饲养场有多少只鸭? 31③仓库里有15吨水泥,第一天用了总数的20%,第二天用去吨,还剩多少吨?

2②饲养场有鸡250只,比鸭的

教学反思

在应用题复习中,一题多解是沟通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练习形式。它不但有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数量关系,而且可以开阔解题思路,提高学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多提倡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题。

第8课时 式与方程(1)

教学内容:式与方程(1)

教学目标: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及其优点,能正确的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及数量关系。

教学重点及难点:正确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计算公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会用字母表示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吗? 2、你会用字母表示哪些数量关系? 3、说说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优越性? (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简明地表达数量,数量关系和运算定律以及计算公式等,为研究和解决问题带来很多方便。) 二、复习讲授

1、练习: 81页的连线(做一做)

2、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相乘,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1)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2)省略乘号时,应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

12

(3)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加号,减号、除号都不能省略。 三、巩固练习

1、一种滚筒式洗衣机,单价a元,商城第一天卖出m台,第二天卖出9台(m>9) m—9 表示( ) m+9表示( ) ma 表示( ) 9a表示( ) (m+9)×a表示( ) ma—9a表示( ) 2、妈妈买了3千克胡萝卜,用去x元,平均每千克胡萝卜多少元?

3、农场有两块稻田,第一块有a平方米,平均每平方米产水稻m千克,第二块稻田有b平方米,平均每平方米产水稻n千克。

am表示( ) bn表示( ) a+b表示( ) am+bn表示( )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一)课堂作业

1、82页练习十六的1、2题 2、三个连续的自然数,中间的一个为a,那么,第一个是( ),第三个是( )。 3、一个两位数,十位数字是a,个位数字是b,这个数可以表示为( )。 4、一本字典e元,一本笔记本f元,2e表示( ),买10本笔记本要( )元。

(二)课后作业

1、每个篮球a元,每个足球b元。某学校买了x个篮球,y个足球. ①ax表示( ),学校买足球用了多少元?( ) ②ax-by表示( )。 ③买篮球和足球共用 ( )元。 2、82页的6、7题。

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复习“用字母表示数”中,我结合具体问题,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从而进一步对这些知识进行查漏补缺。从课堂情况来看,学生的参与性广,积极性高,而且对这部分内容掌握得不错。

第9课时 式与方程(2)

教学内容:式与方程(2),解方程与方程的解,方程的意义,列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解方程的方法以及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知道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出数量之

间的相等关系;能根据题意正确地列出方程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学生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答。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检查、验算的习惯。 4、探索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根据题意正确的列方程解决问题。

13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本大节的第一部分内容: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我们来复习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复习方程: 1、复习方程的意义 :

(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31-x<0.1 x+=6 2x-16 x+42=78÷3 7×8-3x=5 53 你知道什么是方程吗?

(2)回忆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根据上面的练习,说说什么是方程?方程与等式有什么关系? ①含有未知数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②是等式 2、等式有什么性质?

3、解方程和方程的解。 当x=6时 (什么叫解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 左边=36-2×6 如:36-2x=24 =36-12 解:36-2x+2x=24+2x(方程的两边都加上2x) =24

36=24+2x 左边=右边

24+2x=36 所以,x=6 是原方程的解。 24+2x-24=36-24 (方程两边都减去24) 2x=12 X=12÷2 (两边都除以2) X=6

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 。

4、你怎样解方程?解方程的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 (二)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

1、例 学校组织远足活动,原计划每小时走3.8千米。3小时到达目的地 .实际2.5小时走完了原定的路程。平均每小时走了多少千米?

(1)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分析题意,用x表示未知数 ① 你能用哪些方法解答? 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 ② 用方程解答问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解方程

③ 在做题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检验,写答案 ④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决的 ? (2)集体订正、汇报

列方程解答: 用算术方法解答: 解:设平均每小时行x千米。 3.8×3÷2.5

2.5x=3.8×3 =11.4÷2.5 X=11.4÷2.5 =4.56 X=4.56

14

答: (3)你认为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最关键一步是什么? 注意:计算结果不要写单位。 三、巩固练习

1、板演:81页的“做一做” 2、82页的8题,83页的9题 3、83页的10题、12题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83页的11、14题 课后作业:83页的13题。

教学反思

我把重点放在方程上,在复习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列方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后,再出示课件,判断哪些是方程?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再出示立例题,引导学生读题、弄清题意,让学生自主参与列方程解题的过程,提高学生应用代数的初步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符号感。

第10课时 比和比例(1)

教学内容:比和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化简比,解比例,分数、除法和比的关系,比例尺的意

义和求比例尺,以及比例尺的应用。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含义及性质,会化简比和求比值,会解比例。

2、经历比和比例的复习,体验对比,归纳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比例和比,求比值以及化简比,比例尺等知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你知道比和比例的那些知识? 二、:归纳整理

1、比和比例的意义及性质。 意义 各部分名称 基本性质 比 两个数相除,又叫这两个数的比。 9 : 6= 1.5 前项 后项 比值 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比值不变。 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 9 : 6 = 3 : 2 外项 内项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先回答,再填表,再举例说明。

①什么叫比?举例说明。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15

②什么叫比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

③什么叫比例?举例说明。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④什么叫比例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

2、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可以用来解比例)

解比例:

31:x=:2 533、比分数和除法的关系

比和分数有什么关系?(比和分数,有时形式相同。但比是两个数的关系,分数是数。如:2:3可用“

2”表示,但表示比的时候读“2比3”,表示分数的时候读作“三分之二”) 3比和除法有什么关系? 比是两个数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但除法的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比也可以用分数的形式表示,但仍读比。

观察后填表 比 分数 除法 5:6=

前项 分子 被除数 比号 分数线 除号 后项 分母 除数 比值 分数值 商 ()=( )÷( ) ()4、复习求比值和化简比 ①化简比,并且求比值:4:

268510 0.12:2 : 524721②化简比与求比值的不同之处:

求比值 化简比 一般方法 根据比值的意义,用前项除以后项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

结果 是一个商,结果可以是整数、小数和分数。 是一个比,它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前后项应成互质数) 5、复习比例尺

(1)什么叫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比例尺。) (2)说出下面各比例尺的意义。

①1:3000000 表示:( ) ②20:1 表示:( ) ③ 表示:( ) 0 30 60km

16

图上距离?比例尺

实际距离(3)求比例尺:一条绿化带长350米,在平面图上用7cm的线段表示。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4)求实际距离 在比例尺是

1的地图上,量得A地到B地的距离是5cm。求A、B两地的实际距离.

8000000三、巩固练习: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之间有什么关系?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85页练习十七的1题、3题。

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部分教师在复习时吃上的学生进行计算后,引出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按这样的教学过程,我们很难“帮助学生学会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成了空话。

第11课时 比和比例(2)

教学内容:正比例和反比例,用比例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1、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并进行判断。

2、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正、反比例的概念,判断及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①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商不变的规律是什么? ②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

1、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叫正比例?什么叫反比例?

①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正比例关系。(成正比例) ②反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反比例关系(成反比例)。 ③用式子表示正、反比例 正比例:

y 反比例:x y=k(一定) ?k(一定)x④举例说明:什么是反比例?什么是正比例? 三、巩固练习

判断下列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成什么比例?

①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②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③订《童话大王》的数量和所需钱数。④小明从家去学校,行走的速度和时间。⑸圆的周长和半径。⑥圆的面积和半径。 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并说明理由。 四、复习用比例知识解题

1、回忆?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①读题、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②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7

③设未知数; ④列比例式(方程); ⑤解比例 ⑥检验,写答案。 2、例

①修一条公路,全长12千米,开工3天修了1.5千米,照这样的进度,修完这条公路一共需要多少天?

解:设修完这条公路一共要x天。

1.512? 3x ( 略)

答:…… 五、巩固练习:85页的7题、2题。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七、布置作业:

85页练习十七的5题、6题。

教学反思

教无定法,好的教学方法无疑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复习课本来就没有新鲜感,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图形与几何(6课时) 第1课时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1)

教学内容: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分类、比较、辨析,巩固直线、射线、线段和各种角,以及垂线和平行线的有关知识,进一步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画出相应的图形。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的能力,以及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自主整理的过程,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将分类、比较、辨析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突出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下面我们复习图形与几何的初步知识。这节课,我们先复习线与角以及平面图形的知识——图形与几何。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通过复习,我们要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认识角和角的分类,能比较熟练地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给平面图形分类,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用三角板画垂线。 二、归纳整理

1、 复习直线,射线,线段。

播放课件——问题1:直线,线段,射线有什么区别? 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 (讨论,汇报)

①在平面内画两个点,用直尺把两点连起来,就得到一条线段;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一条射线;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直线。(画一画,延一延,看一看)

18

②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直线 射线 线段

平行——平行线 ③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相交 垂直 斜交 重合

④做86页的2题的(1)小题 2、复习角:

(1)播放课件:问题2 我们学过的角有哪几种?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平行——平行线 锐角

直角——互相垂直——垂线 相交——角 钝角

①两条直线 平角

重合 周角

练习: (1)过直线外的一点画直线的垂线。

(2)过直线上的一点画直线的垂线。

②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所画出的长短没有联系。

(3)做86页的“做一做” (交流、汇报,集体订正) 3、复习三角形、四边形、圆

播放课件:问题3 什么是三角形和四边形?圆有什么特点? ①学生小组讨论交流;②汇报;③引导总结并板书。

锐角三角形 按角分类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三角形 不等边三角形

按边分类 等边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恰好两边相等的三角形。

不规则四边形 平面图形 四个角是直角 邻边相等

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 正方形

四边形 等腰梯形

梯形 直角梯形

一般梯形

19

没有端点,可以向两边无限延伸 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方无限延伸 有两个端点 不可以度量 不可以度量 可以度量 圆

说出上面每种图形的特征。 ④还能用其它的方法表示三角形,四边形的分类吗?(学生说一说,写一写再汇报。)

三、巩固练习:89页的练习十八的1题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播放课件:

1、过直线L外的一点a,画直线L的平行线;

2、过直线M上的一点b,M外的一点,分别画M的垂线;

3、圆的位置由( )决定,大小由( )或( )决定; 4、一个顶角是50°的等腰三角形,它的两个底角是( )度; 5、三角形的三个角的比是1:2:3,求它的三个角。 教学反思

六年的学习生活,认识了这么多图形,如果让学生系统的梳理,突然觉得这个过程,孩子们经历的太少了,学生在四年级“图形的认识”的时候是学过分类的。六年级或许有些淡忘,但是本干深入孩子们的心灵的一些方法,却在学生心中几乎没有什么痕迹。我想思考的就是我们要有整体把握课程的能力,我们不怕孩子们的知识是散乱的,不系统的。但是孩子要有一种思想,这些思想是指导他们学习的基本思想与方法,比如:分类、集合的思想。

第2课时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

教学内容: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周长和面积的含义,知道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公式的推导过程,

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2、经历回顾平面图形周长合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积累数

学活动的经验。

3、经历回顾公式推导,培养学生借助直观图进行合理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含义及其计算公式。 2、理解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不同含义;根据平面图形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有关知识。对我们来说是不陌生的,怎样系统地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合面积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 二、复习回顾

1、周长和面积的含义 (1)周长

①谁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吗?(思考、小组讨论、汇报) ——板书:围成一个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叫这个图形的周长。

20

②计量周长采用的是什么单位?你能举例说明吗?(米、分米,厘米,千米)目测吗?)

(2)面积(播放课件)

①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吗?(物体的表面或围成平面的大小,叫它们的面积。)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3)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比较:

问题:半径为1cm的圆,它的周长比面积大。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1米有多长?1分米有多长?1cm有多长?(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吗?你能 2、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1)我们学过哪几种图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为什么要这样算?

长方形的周长:中文公式( ),字母公式( ) 正方形的周长:中文公式( ),字母公式( ) 圆的周长:已知半径( )或已知直径( )

(2)我们学习了哪几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些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三、巩固练习:(播放课件)

(1)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三角形大7平方厘米。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

(2)小圆半径是2cm,大圆半径是3cm,小圆与大圆周长的比是( )。

(3)把一个圆形纸片剪开,拼成一个宽等于半径,面积相等的近似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2.56 cm,原来圆形纸片的面积是( ) cm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87页的“做一做”的4题,练习十八89页的5题,91页的16题。 课后作业:87页的“做一做”的1题、3题,练习十八89页的2、3、4、6、8题。

21

22教学反思

乌申斯基有句名言“智慧不是别的,只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复习课的目的之一就是教师把平时分散教学的知识点,引导学生按照一定标准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建构起一张知识网,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从建构意义的角度看,数学学习是指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因此,复习课要还给学生一个自主整理的空间,让学生亲自去理一理,试着自己把知识串一串,在“做”中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在“做”中学会整理建构的方法,获得整理建构的能力。

第三课时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3)

教学内容:认识立体图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知道它们的特点。 2、学生会辨认从不同方向看物体的形状。

3、经历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体验直观观察,实践操作等学习方法。

4、加强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三视图及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立体图形的认识。 (一)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①播放课件:88页的4题的一组图。

②指名学生说说各立体图形的名称和特点。 ③学生说一说图中各个字母表示的是什么? ④你能把上面的图形分类吗?

每个面都是平面 都有一个曲面

长方体 圆柱 正方体 圆锥

⑤长方体与正方体

22

(1)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点。 长方体 正方体 共同点 六个面、12条棱、八个顶点 不同点 至少有四个面是长方形。 六个面都是正方形 (2)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长方体包含正方体,集合图略) (二)认识圆柱和圆锥

①圆柱和圆锥各有什么特点?你能说一说,写一写吗?

圆柱:三个面,上下两个面,是同样大小的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圆锥:两个面,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二、巩固练习:

①88页的4题②89页的9题③圆柱可以由什么图形旋转得到?(以长方形的一边为轴旋转而成)④圆锥是由什么图形旋转得到的?(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轴,旋转而成。)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1、填表 图形 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梯形 圆 长(边长或底或半径) 12m 20m 上底7dm、下底12dm 宽(高或直径) 周长 6m 9m 14m 9dm 22.4dm 25.12cm 面积 78cm2

教学反思 1、注重加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这节课,我抓住两点:一是空间图形的形成,二是空间图形的相关知识。我就是通过这两个知识点来串成教学主线。在复习空间图形的形成时,让学生感受到立体图形各自的特征和共同点以及不同点;在复习空间图形的相关知识时,通过观察、回忆、交流将立体图形的知识连贯起来。通过板书,梳理知识脉络,并加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2、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通过上面的教学主线,让学生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旨在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所有立体

23

图形进行梳理,加强联系,并适当拓宽学生的认知层面。比如:在学生提出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时,我顺势问学生,一定是长方形吗?有几种可能?并将几种展开方法做个比较,以期在比较辨析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并发展空间观念。

第4课时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4)

教学内容: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嘉兴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化和概括化。 2、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分析、归纳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间的内在联系。 2、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表面积的计算: 1、表面积的定义:

①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看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表面有哪些部分?)

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哪些面的面积之和?圆柱的表面积是哪些面的面积之和? 2、复习圆柱的侧面积:

③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是什么形状?侧面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

④展开的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是圆柱的高。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侧=ch)

3、你那表面积的计算方法。①在88页的表格中,写出各图形的表面积计算公式: S长=2(ab+ah+bh)

S正=6a

S圆柱=2πrh+2πr

二、归纳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

1、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体积。

将一个马铃薯放入装有水的容器中,你看到什么现象?请解释这种现象。 (水面升高了,因为马铃薯占了圆柱体容器中水的空间。)

这个有趣的现象,曾经启发了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他发现了一个物理定律,从而给人类打开了征服海洋的大门。

2、下面我们来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S

V长= a b h V=sh

24

22V正方体=a3 V=sh V柱=πr2h V=sh V圆锥=

11πr2h V=sh 33这些体积计算公式中,哪一个是其他几个的基础?

我们是怎样由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其他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的? 3、归纳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

①比较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4、一个底面为梯形的立体图形,如何计算它的体积?(都用底面积乘高) 三、巩固练习:①测量马铃薯的体积;②90页练习十八的9题、10题。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复习课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整理所学知识,找出概念间的内在联系,把平常所学孤立分散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构建知识体系。本课引导学生从表面积体积的概念,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及公式推导与应用,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几方面作了整理,给学生认识到根据表面积的意义,可以找到求所有物体表面积的“通法”;同时引导学生发现体积公式之间的联系,继而通过猜想验,得到所有柱体体积的通用公式,让知识的主要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知识由“厚”变“薄”。这样,复习不是旧知识的简单重,在复习中学生有发现有提升,获得新授课那样的新鲜感。

第5课时 图形的运动

教学内容:图形的运动。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轴对称图形、图形的平移、旋转的认识,会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掌握图形变换的常用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5

3、感受几何图形的美,产生创造美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图形变换的常用方法,并能按要求画出图形。 教学准备:课件、彩纸、方格纸,剪刀,彩笔,尺子。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今天我们来回顾“图形的运动”的有关知识。 播放课件:课题 ——图形的运动 二、归纳整理

1、展示92页的轴对称图形。

①这位少先队员,剪出的图案采用的什么方法?——轴对称(板书) ②少先队员剪出的图形是一个什么图形?(轴对称图形)

③这些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有几条对称轴?画一画。(93页的练习十九的1题。)

④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长方形、正方形、圆) 2、展示92页,旋转设计图案。

①这位同学采用了什么方法设计图案。(旋转) ②展示图形:正方形的旋转中心是什么?旋转了多少度?(正方形的旋转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旋转了45°)

什么是旋转?(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一条轴运动。) 旋转有哪几种?(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

教师小结: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一条轴运动时,可以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的同时,在旋转不同的角度。

3、展示92页“平移设计的图案”。

①这位同学,采用了什么方法设计图案?(平移)

②由平移变换出来的图形,有什么特点呢?(位置变了,形状和大小都不变。) ③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平移要注意什么?

(一是确定平移的方向,二是确定物体平移的距离。) 4、你会按照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图形吗? 三、巩固练习

1、92页的“做一做”

2、93页“练习十九”的4题 3、板演:93页的3题。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93页练习十九的2题、5题

教学反思

图形的运动的知识,早在二年级的课上就出现过,在六年级的课本上再次出现,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系统复习整理。在这里,学习图形与变换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运动变化中探索知识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节课你让学生摆一摆,说一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有困难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

26

下进行操作,以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接着学生进行操作,进一步体验不同的图形变换过程。这样就可以将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转化为简单图形的变化,当学生熟悉了这些变换后,教师再引入教材中的内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第6课时 图形与位置

教学内容:图形与位置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辨认方向、确定位置,能根据比例尺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2、培养学生的方向感和距离感。

3、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能够辨认方向,确定位置,能看懂和描述路线。 2、能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我们学过哪些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确定物体位置,可以用数对表示,也可以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

2、我们继续复习数对、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

二、整理归纳

1、出示教材上的街区平面图。

27

提问:仔细观察街区平面图,从图中你知道哪些内容? 提问:街区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20000,它表示什么意思? 2、根据比例尺提出求实际距离的问题。

(1)从学校到公园最少要走多少米的路?怎样走最近?

想一想,怎样才能求从两地的距离?距离和路程是一回事吗?

学生操作、交流、汇报

(2)你还想知道哪些距离?量一量,算一算。 3、复习用数对表示位置:出示94页的下面左图

回答下面问题:

(1)小明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走?分别是哪几条路?那条路最近? (2)请你用数对写出图上的七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3)银行在小明家的什么位置?小明家在邮局的什么位置?

小结:先横着看,看在第几列,这个是数就是数对中的第一个数。再竖着看,看在第几行,这个数就是数对中的第二个数,两数的中间用“,”隔开,外面要用括号括起来。

三、课堂练习:

1、一个影院装修前的最后一个座位的座位号是(30,35),装修后的最后一个座位号是(34,36)

(1)装修前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2)装修后增加了多少个座位?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95页的练习二十的1题、2题。

教学反思

1、运用多种方法确定位置,使学生懂得从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进行实践的能力。

2、本节课可以把复习目标定为两个方面:(1)确定物体的相对位置。(2)有方向和使用路线图(包括比例尺的应用)

28

本节课让学生理解的知识性内容所占比重比较小,主要是建立方位的概念,以及掌握一些常用方位词的使用和动手作图的能力。

3 统计与概率(4课时) 第1课时 统计与概率(一)

教学内容:统计表。

教学目标: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进一步认识统计表,掌握整理数据,编制统计表的

方法,学会进行简单统计。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生系统掌握统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哪些统计知识?为什么要做统计工作。 2、引入课题: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经常需要对一些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这样就需要进行统计。在进行统计时,又经常要用统计表、统计图,并且常常进行平均数的计算。今天我们开始复习简单的统计,这节课先复习如何设计统计调查,并进行调查统计。 二、整理归纳

1、收集数据,制作统计表。

你能设计一张调查表,了解六年级学生的个人情况吗?

(1)身高、体重 (2)姓名,性别 (3)出生年月 (4)兴趣爱好 看96页的表格

收集信息,制作我班学生最喜欢的学科统计表。 把脸 学科 人数 语文 数学 英语 音乐 美术 体育 科学 2、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步骤和方法是什么? 在小组内展开调查。怎样调查?怎样记录?调查中要注意什么? (小组整理数据,再由小组向全班汇报) 三、巩固练习:

1、根据上次月考我们班的数学成绩,制作统计表。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①完成96页的表格②制作月考语文考试成绩统计表 课后作业:调查、制作我班同学的兴趣爱好统计表。

29

教学反思

利用身边熟悉的例子,复习回顾,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第2课时 统计与概率(2)

教学内容:统计图。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掌握把原始数据分类整理的统计方法。 2、渗透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简单的预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如何设计统计表,今天我们来整理一下制作统计图的相关知识。 二、归纳整理

1、我们学过几种统计图?分别叫什么统计统?各有什么特征? 条形统计图:(清楚地表示各种的数量多少。) 折线统计图:(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扇形统计图:(清楚地表示各种量占整体的百分之几?) 小结:结合刚才的复习,说一说什么类型的数据?用什么样的统计图来表示更合适。 (学生交流)

2、教学97页的4题(例4)

六一班同学的几项数据,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表示如下。 六一班男、女生人数统计表 性别 人数

男生 22 女生 18 合计 40

六一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

30

统计图(略) (1)从统计图,你们得到哪些信息?

①从图一(扇形统计图)知道男生、女生各占全班的百分数。

②从条形统计图可以看出,男女生分别喜欢的运动项目的人数的多少。

(2)除了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外,还可以通过什么手段收集数据?(查阅资料, 实

验活动)

(3)做一项调查统计工作的主要步骤是什么?

①确定调查的主题及需要的数据;②设计调查表或统计表;③选择调查的方法;④进行调查,并且记录;⑤根据统计图表分析数据,做出判断和决策。 三、课堂练习

1、向阳小学各年级男女生人数如下:

一年级男生62人,女生63人;二年级男生59人,女生58人;三年级男生64人,女

生60人;四年级男生60人,女生63人;五年级男生58人,女生58人;六年级男生66人,女生62人。

先算出各年级女生人数所占的百分数,再制成统计表,然后画成条形统计图。 2、桃岭镇2010年到2017年粮食和棉花的种植面积如下:

2010年粮食150公顷,棉花100公顷;2013年粮食180公顷,棉花130公顷;2016

年粮食185公顷,棉花135公顷;2017年粮食190公顷,棉花140公顷。 根据以上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98页的练习二十一地题、3题。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采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汇报展示”的方式,突出 小组合作学习的真实与实效,充分展现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掌握统计图的各种特征。

第3课时 概率与统计(3)

教学内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学生加深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认识。机会三个统计量的不同特点和使用范围。

31

2、系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和综合应用意识。 3、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机会,三个统计量的不同特征和使用范围。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1、CCTV—3举行青年歌手大奖赛,一位歌唱演员唱完后,评委亮出的分数是:9.87,9.65,9.84,9.78,9.75,9.72,9.90,9.83,要求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那么该选手的最后平均分是多少?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织学生议一议,再互相交流。

2、课题: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二、复习回顾

1、复习“平均数”。(什么是平均数?它有什么作用?)

要让学生明白:平均数能直观简明地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用它可以进行不同数据的比较,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2、教学97页的例5

展示例5的两个统计表。

①提问:从上面的统计表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②小组合作学习

(1)在上面两组数据中,平均数是多少?

(2)不用计算,你能发现上面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的大小吗? (3)用什么统计量表示上面两种数据的一般水平说是比较合适?

③小组汇报:

第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1.40+1.43x3+1.46x5+1.49×10+152×12+1.56×6+1.58×3)÷(1+3+5+10+12+6+3)

≈1.50(cm)

第2组数据的平均数:(30×2+33×4+36×5+39×12+42×10+45×4+48×3)÷

(2+4+5+12+10+4+3)≈39.6(kg)

④用什么统计量表示上面两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 组织学生议一议,相互交流,汇报。 什么数据的一般水平用平均数表示比较合适,因为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关

32

系。

3、复习中位数、众数。

(1)什么是中位数?什么是众数?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这组数据的众数。

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上的一个数(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叫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你能说出例5中的中位数 、众数吗? 三、归纳整理:

1、不用计算,你能发现上面的每一组数中的中位数,平均数,众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吗?

2、你什么量表示数据的一般水平较合适?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98页的练习二十一的4题、5题。

教学反思

1、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这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遥远,要多举实际例子让学生领悟这三种概念,从不同的角度提供的信息,以及怎样利用好这些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2、计算比较繁琐,要训练学生的耐心。

第4课时 概率与统计(4)

教学内容:可能性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会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预测。

2、你有学生依据数据和事件分析并解决问题,作出判断,预测和决策能力。 3、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认识事物发生的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预测,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一、导入教学:

1、家里只有一台电视,表哥想看足球赛,表弟想看动画片,表妹想看电视剧,我想看动物世界。那么如何决定看什么节目呢?(必须想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公平的办法来决定看什么节目?)

2、你能想出什么公平的办法,确定谁有权利决定看什么节目吗?(抽签,掷骰子) 二、复习归纳:

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样有些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有些事情是可能发生的,还有些事情

是不可能发生的。

下面是几个生活中的例子,请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判断这些事例的可能性。 (1)我从出生到现在没吃一点东西。 (2)吃饭时有人用左手拿筷子。 (3)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

33

(4)在平路上摔跤。 三、解决问题 (1)95页的5题

六一班同学身高、体重情况如下表: 1.43 1.46 1.49 身高 / 米 1.40 人数/人 体重/km 人数/人 30 2 33 4 36 5 39 12 1 3 5 10 1.52 12 1.55 6 1.58 3 42 10 45 4 38 3

①上面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各是多少?

②小组讨论,什么数据能代表全班同学的身高和体重? ③如果把全班同学编号,随意抽取一名同学,该生体重在36kg及以下的可能性大?还是在39kg及以下的可能性大?

四、巩固练习:

1、看99页的9题,你看了这幅图想说些什么?

2、用1、2、3这3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组成偶数的可能性为多大?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

①99页的练习二十一的6题、7题

②有一个均匀的正12面体的骰子,其中一个面标有“1”,两个面标有“2”,3个面标

有“3”,2个面标有“4”,1个面标有“5”,其余面标有“6”,将这个骰子掷出。(1)“6”朝上的可能性占百分之几?(2)那些数字朝上的可能性一样? 课后作业:

①袋子里放了十个白球,五个黄球和二个红球,这些球除颜色外其他均一样、摇晃几下后从袋子里摸出一个球来,则摸到( )颜色的球可能性最大,摸到( )色球的可能性最小。

②一个盒子里装有相同数量的红白两种颜色的球,每个球除了颜色外都相同,摸到红球甲胜,摸到白球乙胜,若摸球前先将盒子里的球摇匀,则甲、乙获胜的机会( )。

③一名运动员连续射靶10次。其中2次命中10环,2次命中9环,6次命中8环,针对某次射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命中十环的可能性最大。B.命中九环的可能性最大。 C.命中八环的可能性最大。D.以上可能性均等。

教学反思

1、突出概率建模思想,对概率的计算问题,我们可以把不同背景下的各类问题加以变通,寻找他们之间是否存在相同的数学本质;对同一类的问题,我们可以用一个概率模型来解决。这样也能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缜密性和开放性加以锤炼。

2、学生要学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对于后进生有些难度,特别是分母的确定。所以,老师需要多引导,多举例,从而由直观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

34

4 数学思考(共3课时) 第1课时 数学思考(1)

教学内容:找规律。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画图,由简到难,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进一步巩固、发展学生找规律的能力,体会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2、体会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掌握一些数学思想方法,会用一些 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进一步体验充满着探索与创造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索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生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1)根据规律填数:

13、11、9、( )、( )、( ) (2)根据下面图形的排列规律,接着画四个图形:

( ) (3)1,2,3,6,12,( ),( ),( )…… (4)16,( ),( )…… 2,4,8,16,( ),( )……

2、这就是我们的一种数学思考方法,难的问题解决不了或不容易解决,我们就从简单问题入手。通过比较、分析、找到规律,然后,再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就用这一策略来解决问题。 二、探索规律

1、游戏引入:请第一小组的同学出来,先第一位同学与其他同学一一握手,看看这个同学一共握了几次手?再由第二个同学与其他同学一一握手,看他握了几次手……直到最后一个同学与其他同学握完手。他们一共握了几次手?如果两人不重复握手,那么一共要握多少次手呢?

2、教学例1:

6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8个点呢?

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点数 增加条数 总条数 2 2 3 4 5 三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 四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 五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

35

六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 ……

12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 20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

12个点:经过每个点能连成11条线段,经过12个点一共能连成:11×12条线段,其中有一半是重复的。如:A B, B A是同一条线段 12×11÷2=66(条)

20个点:过其中的任意一点,能连成19条线段,20个点共能连20x19条线段,其中有一半

是重复的。

20×19÷2=190(条)

n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呢? 经过其中任意一点,可连接成(n-1)条线段,n个点一共可以连成(n-1)n条线段,其中的一半是重复的,实际条数是:

三、巩固练习:100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103页的练习二十二的1题、3题。 课外作业:103页的4题。

1n(n-1)条线段。 2 教学反思

生活就是数学,数学就是生活。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可以培养应用技能及创新精神。在教学例题时,我采用了一题多解的方法。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之后,巩固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灵活运用之前发现的连线问题的规律,解决这道生活中的问题,还能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整个过程都在逐步地让学生学会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懂得运用一定的规律去解决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第2课时 数学思考(2)

教学内容:逻辑推理。 教学目标:

1、学生根据已知条件,通过列表等直观手段进行推理判断,得出结论。 2、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激发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已知条件,运用排除法来进行判断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36

1、小红和小明分别拿着语文书和数学书,小红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那么他们俩各拿什么书?

2、小红,小丽、小刚分别拿着语文书、数学书、社会书。小红说:“我拿的是语文书。” 小刚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他们三人各拿了什么书?

这节课,我们学习较复杂的推理问题。希望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作出准确的推理判断。 二、复习讲授:

1、六年级有三个班,每班有两个班长。开班长会时,每次每班只要一个班长参加。第一次到会的有a、b、c;第二次有b、d、e;第三次有a、e、f。请问: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

用“√”表示到会,用“×”表示没到。 a b C d E f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 × √ √ √ × √ × × × √ × × √ √ × × √ 从第一次看:a只可能和d、e、f同班;b只可能和d、e、f同班。 c和e同班 从第二次看:a只可能和b、d、e同班;b只可能和c、f同班。 从第三次看:a只可能和b、c、d同班。

综合三次情况,可得a和d是同班,b和f同班,剩下的c和e同班。

如果不列表,你能直接根据条件推理吗? 三、巩固练习:你

1、单词竞赛后,小明,小华,小丽各得一枚奖牌,其中一人得金牌,一人得银牌,一人得铜牌。李老师说:“小明得金牌,小华不得金牌,小丽不得铜牌。我说的对吗?”三人齐声回答:“老师,您只猜对了一个。”那么他们各得什么奖牌?

2、在学校运动会上,一号,二号,三号,四号运动员,取得了800米赛跑的前四名。小记者来采访他们各自的名次。一号说:“三号第一个到终点。”行吧另一名运动员说:“二号不是第四名。”小裁判说:“他们的号码与他们的名次都不相同。”他们说的都是实话。你知道他们的名次吗?

3、周吴郑王四个同学中,有一个同学在书法赛中获奖。老师问他们谁是获奖者。周说:“我不是。”吴说:“是王。”正说:“是吴。”王说:“不是我。”事实上,他们只有一个人没有说真话。谁是获奖者?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 1、104页的练习二十二的8题

2、好啦甲乙丙丁四人举行象棋赛,每两个人都要赛一场,结果甲胜了丁,

并且甲、乙、丙三人胜的场数相同。丁胜了几场?

课外作业: 1、小强,小青,小玲小红四人中,小强不是最矮的,小红和是最高的,但是比小强高,小玲不比大家高。按从高到矮的顺序,把名字写出来。

2、甲、乙、丙分别在南京,苏州和西安工作。他们的职业分别是工人,医生和教师。已知,①甲不在南京工作;②乙不在苏州工作;③在苏州工作的是工人;④在南京工作的不是教师。;⑤乙不是医生;三人各在什么地方?各是什么职业?

(甲在苏州工作,是工人,乙在西安工作,是教师,丙在南京工作,是医生)

37

解答:根据条件③和④,可知在苏州工作的,是工人;在南京工作的是医生,进而知道,在西安工作的,是教师。再结合②和⑤,知道乙在西安工作,是教师,再根据①知道甲在苏州工作,是工人。最后知道丙在南京工作,是医生。

教学反思

学生虽然之前已经解出了比较多的数学广角系列安排的内容知识,但前后的知识联系并不紧密,不过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都是一贯的:都强调数形结合,都强调合作探究与交流,也都强调策略与方法的优化等,尤其是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在本课的设计时,我比较注重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将思维充分调动起来,重视“说”的过程,在“说”的基础上再进行对比交流和优化,并相应渗透数学思想,体悟数学的简洁美。学生只有在借助表格说思路的过程中,充分意识到其价值,才会认同,才会自觉加以运用。这种运用的目的是对方法的认同,并非要在一节课中做好太多的推理题,这也不现实,因为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严密的推理,尤其是信息条件比较复杂的推理,更是挺费时间的。如果学生能在课后对推理知识,有比较高的热情,并且在以后遇到同类推理时,能想到运用这种方法去尝试解决,应该说就已经达到了本课的基本目标。

第3课时 数学思考(3) 等量代换

教学内容:等量代换

教学目标:学生能运用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已知条件,运用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同学们,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我们就来先做一做思维的体操,请你找出下面图形、数字中的规律。 ①☆?○☆?○☆?○ ②1,2,3,5,8,( ),( )。(从第三个数开始,后一个数是前两个数的和) ③1,2,7,19,53,( ),( )(从第三个数字开始后一个数比前两个数的和的两倍还多1) 二、合作探究,找寻规律:

1、教学例3:△□○☆◎各代表一个数

(1)已知:△+□=24 △=□+□+□ 求△和□的值 △=□+□+□是什么意思?(△是□的3倍) 请你独立解决这个问题。 △ + □=24 □+□+□ + □=24 4□=24 □=24÷4=

△=6+6+6=18

(2)○+☆=160 ◎+☆=160 ○是否等于◎? 独立思考,分享方法

38

○+☆=160

◎+☆=160 ○+☆=◎+☆ ○+☆-☆=◎+☆-☆ ○=◎ 2、教学例4:

什么是平角?平角与直线有什么区别?如右图

两条直线相交于点O

平角是一个角,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不是一条直线;直线没有端点,直线是一种线。

(1)每相邻两个脚可以组成一个平角,一共能组成几个平角? (平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

∠1和∠2,,2和∠3,∠,3和∠4,∠4和∠1,一共能组成四个平角。

(2)你能推出∠1=∠3吗?(关键∠1和∠2,∠2和∠3都能组成平角) 解法1:因为∠1+∠2=180 ∠2+∠3=180

所以∠1+∠2= ∠2+∠3,根据等式的性质两边都减去 ∠2得:∠1+∠2-∠2=∠2+∠3-∠2

即:∠1=∠3 解法2:因为∠1+∠2=180 ∠2+∠3=180

根据等式的性质得:∠1=180-∠2, ∠3=180-∠2 180-∠2=180-∠2 所以, ∠1=∠3 三、巩固练习

00000000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104页的练习二十二的9题、10题

教学反思

等量代换是一种常见的而且重要的数学思想。例4、例5的教学主要体现了等量代换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具体应用和重要性。

39

5 综合与实践(4课时)

第1课时 绿色出行

教学内容:绿色出行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活动巩固简单统计知,培养自己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活动,了解低碳出行,保护环境的好处,渗透环保教育。 3、通过计算,认识到绿色出行的好处,并倡导大家绿色出行。 教学重点与难点:提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认识到绿色出行的好处,倡导大家绿色出行。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①阅读105页的第一段

②爸爸到单位的路程是多少千米?妈妈乘地铁的路程是多少千米?小明到学校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二、复习讲授:

1、教学例1:每辆汽车平均每千米排放160克二氧化碳。一辆汽车一年日排放二氧化碳多

少千克?合多少吨?全国2011年末之前购买的私人轿车在2012年排放多少吨二氧化碳。

(1)如上所说,小明的爸爸,一年的工作日,245天计算,如果他每天开车上下班。这两

车在上下班途中共排放的多少千克二氧化碳。

(2)地铁是什么作能冷量?(电)电怎么来的?电还能做什么?

妈妈到单位往返多少千米?她怎么去的? 小明到学校多少千米?他是怎么去的? 2、根据上面的信息,能发现什么?

(小明的交通方式最环保。)

(小明的路程比较近,可以步行)(爸爸、妈妈还可用什么方法去学校?) 三、巩固练习:

如果你又要外出,你会选择什么出行方式呢?为什么? 四、制作“绿色出行宣传单”

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们懂得了出行时选择什么方式,但是,我们还要让我们周围的人也要知道环保的出行方式。所以,我一起来做一回“环保小卫士!”,请同学们自己来制作“绿色出行宣传单”,然后,我们一起去社区向大家宣传“绿色出行”的知识,你们愿意吗?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40

六、布置作业: 106页的例2

教学反思

学生对“绿色出行”中不易理解的知识,根据自己知道的,先小组合作交流,再全体交流汇报,并引起新的认知冲突与认同,从而自觉地对自我认知系统交流,进行修正和补充,达到思维的深入和发展。

第2课时 北京五日游

教学内容:北京五日游。 教学目标:

1、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旅游中的有关实际问题。并根据实际问题卷择最佳方案和 策略。

2、在分析,比较,观察和思维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团结友爱的精神品质;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并渗透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旅游中的有关实际问题,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最佳方案和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展示北京风景区图片。

快放暑假了,小明期待着假期与爸爸妈妈参加“北京五日游”。爸爸妈妈把这个旅游计划的设计任务交给了小明。同学们,你能帮小明参考参考吗?

板书课题——北京五日游 二、探究新知:

1、活动交流

(1)了解学生的旅游情况,所以说一说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2)提供活动中需要的用具:最新北京旅游地图、方案设计表、列车时刻表等。 (3)活动要求:分小组讨论设计,可借助于多种渠道(如上网查找等) 2、方案探究

(1)小组讨论,初步制定包括各项费用的预算工作、日程安排、必备行李等内容的计划。

(2)按计划分工合作,由组长记录得到的认为最有用的信息,并善于从中发现和解决一些问题,保证旅途中顺利愉快! 3、交流设计方案

(1)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方案,并说说获得信息的方法。(投影部分方案表)

(2)根据学生回答概括各项所需费用,主要包括“行,住,食,游,购”等五个项目,

41

并展开集体讨论。

4、展示108页教材上,小明设计的旅游计划,将本组小组设计的旅游计划与小明的进行比较,说一说各有什么优点和不足,如何改进。

三、拓展:还有其他准备吗?(出发时间、必备行李、旅途安全问题等)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设计一个家庭暑假旅游计划。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让我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着眼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通过自己通过自己已有的经验来建构新知识,那么数学课堂将变得更精彩并富有活力。

第3课时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内容: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目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合理支付邮资,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经历探究确定邮资、

合理支付邮资的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进一步理解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观看图(邮票的邮资面值) 2、邮政相关费用表

从上面的图、表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邮票面值有:4分、8分、20分、90分、1元、60分、80分、1.20元、2元、5.40元 费用标准:

①首重100克内,每重20克(不满20克的,按20克算),寄往本埠的邮资为0.80元,外埠(市外)为1.20元。

如:寄往株洲市内30克(20+10)按40g算,邮资为0.8×2=1.6元

寄往长沙85g,邮资为20×4+5≈100g 0.8×5=4.00元 ②续重101200g每重100g(不足100克,按100克算)

寄往市内:250g需邮资( )一,寄往长沙1500克要多少元?

3、如果邮寄不超过100克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用80分和1.20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外埠)如果不能,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按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要求。 二、活动探究

(1)不超过100克的信函,需要多少邮资?(学生说一说各种可能的资费。) 看110页的资费表

(2)用80分和1.20元两种面值可支付的资费是多少? 一张:80分或1.20元

两张:①80分×2=1.6元②1.20元×2=2.40元③0.8+1.2=2.0(元)

三张:①0.8×3=2.4元②0.8×2+1.2=2.8元③1.2×2+0.8=3.2元④1.2×3=3.6元 (3)你认为可以再设计一张多少面值的邮票?

42

(4)如果想只用只用四种面值的邮票,就能支付所有不超过400克的资费,除了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你认为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

首重 续重 61 80 81 100 101 200 201 300 1 20 21 40 41 60 资费/元 质量/g 目的地 301 400 0.80 1.20 1.60 2.40 2.40 3.60 3.20 4.80 4.00 6.00 5.20 8.00 6.40 10.00 7.60 12.00 本埠 外埠

400g内最多只用4张邮票,不能仅用80分和1.20元的邮票支付的邮资:(有7种) 5.20元、6.40元、7.60元6.00元、8.00元、10.00、元12.00元

根据其中的最高邮资确定,可以增加的邮票的面值应不小于12.00÷4=3.00元 可以增加一张面值为4.00元的邮票。 三、巩固练习:

1、如果小明给本市的好朋友写一封89g的信,他该贴多少钱的邮票?

2、如果小明给在上海工作的爸爸,写一封135克的信,他该付多少邮资?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一位小朋友邮寄一封给外地亲戚的信重388克,在邮寄的时候最多只能贴4张邮票,只用80分和1.20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你认为在设计一张什么面值的邮票最好? 2、浙江省固定电话收费标准如下表。 拨打市内固定电话 拨打本地移动电话 首次3分钟0.20元,以后每分钟0.10元(不满1分钟,按1分钟计算) 每次三分钟0.40元,以后每分钟0.20元(不满1分钟按1分钟计算。) 晨晨和市内的张老师通话9分40秒。①如果拨打张老师家里的固定电话要付多少元?

②如果拨打的是张老师的手机要过多少元?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交流,思考,独立解决,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中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关键是点播对几个关键词的理解,当这几个关键词理解后,我就不再多说了,都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动口去汇报。效果比较好,重点突出,有效的突破了难点,由于在新授时花时较多,导致在练习时少了核对的时间,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有效调控时间,尽量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43

第4课时 有趣的平衡

教学内容:有趣的平衡。

教学目标:通过实验,初步感受原理,进一步理解反比例关系。金币应用反比例关系知识解

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实验操作、探究发现等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的理解,进一步理解、运用综合知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谁能说一说反比例的意义?你能举例说明两种量的反比例关系吗? ①学生小组内交流

②指名汇报,集体评议。 2、活动操作

(1)制作实验用具(提前布置,学生准备)

①准备一根长度为1米的竹竿,尽量做到粗细均匀。

②在终点处打孔栓绳子时,注意绳子的长度,同时注意检查,拎起绳子后竹竿是否平衡。 ③从终点处开始,每隔8cm做一个刻度计号,尽量等距。 ④选用的棋子,装棋子的塑料袋要完全一样。 二、实验操作

1、问题一:如果塑料袋挂在竹杆左右两边相同的地方,怎样放棋子才能保持平衡? ①组织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②指名汇报,集体评议。

小结:如果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等距离的地方,放相同数量的棋子,才能保持平衡。

2、把两边放同样多的棋子(3枚),左边移到离中心3格的地方,右边要怎样移动才能保持平衡?

①组织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②指名学生汇报,再集体评议。

小结:如果左右两边,放入同样多的棋子,他们移到离中点相同的位置才能保持平衡。

3、左边的袋子放入四枚棋子,把袋子移到刻“2”格的位置,如果右边的袋子放入“2”枚棋子。问:右边的袋子应放在离中心第几个刻度的地方,才能保持平衡? ①组织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②指名汇报,集体评议。

4、如果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2枚旗子,那么在右边的塑料袋里,刻度“3”上放几个呢?

①组织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②指名汇报,集体评议。 综合上面的几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①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②指名汇报,集体评价。 小结:

一般条件下竹竿平衡的规律是:左边的刻度数×棋子数=右边的刻度数×棋子数 三、课堂练习:

1、应用规律,体会比例关系。

展示112页第四幅图

问题一:左边在刻度“4”上放3个棋子并保持不变,右边在各个刻度上放几枚棋子,

44

才能保持平衡?(如:1,2,3,4,5,6,……)

①组织学生应用上面所总结的规律,填一填,并相互交流。 ②学生汇报,互相评议。 ③集体验证。

2、你能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发现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的关系吗? ①议一议,互相交流。②指名说一说,并集体评议。

右边刻度数增大,棋子数反而减少;刻度数减小,棋子数反而增大。但两边的刻度数和棋子数相乘的积是一样时,才能保持平衡。因此,右边的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成反比例关系。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1、一堆石子共30粒,两人轮流取石子。若每一次最多取2粒,最少取1粒,谁取到最

后1粒为胜。若是你开始,你有获胜策略吗?谁有必胜策略?如果谁取到最后1粒为输呢?

941111-(+8.87) ②+++……+ 13132*44*66*8100*10221111 ③(+)÷+

34642、计算:①19.87-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它分为以下四个主要类型:综合应用型、操作活动型、数学欣赏型、数学素养型。 解决综合应用问题的步骤大致为:(1)确定课题(2)商定活动方案(3)评论活动方案(4)总结评价。

总之,“实践与综合应用”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内容领域来考虑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的教学背景来提出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努力体现“用中学”“做中学”的教学思想,要通过活动,促进数学知识生活化、趣味化、应用化、综合化、丰富化。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