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 下载本文

.

1.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 社会生活条件: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 *生物因素从可能性到现实性 *影响方向、水平、速度和差异

2. 生产方式——根本性影响(制约) 生产力、生产关系

3.社会精神文化——重要直接作用

水平和内容/评价原则/速度/传媒作用 4.社区生活环境(家庭环境、邻里社区) 5.学校起到主导作用

如何理解学校在品德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第一,专门的社会组织机构,特殊的生活条件和形式。 第二,学校德育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第三,有专门培训的教师

第四,现代学校成为社会教化的重要形式。 环境、活动、教育者、地位 大环境:

社会生活条件、生产方式、社会精神文化 小环境:

家庭、邻里、社区、学校 三、实践活动——决定人的品德发展 社会实践是直接现实的基础

人的社会实践决定人的品德发展

第二节 德育与品德发展的内因及量变质变的关系

一、品德发展的内因

内因或内部矛盾是品德发展的动力。

品德发展的动力——人在积极活动中引起的品德发展需要与现实品德水平的矛盾 二、德育与内部矛盾的关系

内因是根据和动力,环境教育是条件。

人的品德发展是由适合人的品德发展的教育条件和德育条件决定的。 德育与品德发展的辩证关系:p69 德育主导品德发展

德育要遵循品德发展规律 三、德育和品德发展的量变与质变关系

(一)领会和掌握是德育与品德发展的中间环节

(二)从领会掌握到品德发展是比较明显的质变过程 p70

第三节 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规律

一、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规律 (一)顺序和阶段性:

品德内容、理想、道德品质、评价标准 (他律到自律)

(二)稳定和可变性(突变和渐变) (三)不均衡和差异性

关键期 /内容的差异/个体间差异 二、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年龄特征规律

第四节 德育和儿童品德发展年龄阶段

一、儿童年龄特征

年龄特征——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身心发展各个年龄阶段中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六个时期:乳、婴、幼、童、少、青 二、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 1.乳儿期——适应性

2.婴儿期——两义性 (品德开始发生) 3.幼儿期——从他和情景性 4.童年期——协调性(好孩子) 5.少年期——动荡性(两极分化) 6.青年初期—成熟性(自律) 品德发展“关键期”和成熟期 4个关键期

第五章 德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本章出题趋势

.....

.

题型:简答、选择 分值分布:2-7分

重要程度: ★ ★ 知识提要

德育和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关系 德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关系 德育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德育的相对独立和继承性

第一节 德育和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关系

第二节

一、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对德育的制约和影响作用 制约德育目标

制约德育内容——更新和扩展

德育形式规模和结构(经费、物质条件、人口、时间) 德育方法

二、德育对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影响 (一)对社会生产的影响

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 (二)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三、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管理的影响作用 (五)环境和人类安全

(六)生产出新的思想道德

第二节 德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德育的制约作用 制约德育的阶级性质

制约德育的支配权利(政策、经济、文化) 制约德育的目标

制约德育的内容(内容的选择性) 制约德育方法的性质和特点

二、德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一)培养符合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要求的人的品德 (二)培养社会政治领导人才

(三)传播社会制度观念和制造社会舆论

第三节 德育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一、社会意识对德育的制约和影响 (一)哲学——制约根本观点和方法 (二)政治思想——制约目标和实施内容 (三)社会意识——制约德育内容(最直接) (四)社会意识关系——制约实施的精神文化环境 二、德育对社会意识的制约影响作用 (一)传递社会意识(首要作用) (二)优化和升华社会意识 (三)创造和发展社会意识

第四节 德育的相对独立和继承性

了解

第六章 德育的目标和德育内容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简答、选择 分值分布:3-8分

重要程度: ★ ★

第一节 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

一、德育目标概述 (一)概念——

受教育者品德发展所要达到的规格要求。预期结果的标准 作用——指导、选择、协调、激励 (二)形式主观性、内容客观性、实践性 (三)社会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 二、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

(一)依据社会需要

社会生活和实践——一般要求

生产力和政治制度——特定内容和阶级性质 经济、社会结构和教育制度——具体目标 精神文化——重要影响

.....

.

(二)依据对象的需要和可能 身心发展规律、特点、水平和需要

品德发展年龄特征是具体依据 (三)依据教育目的及理论

三、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一)目标演变 1952年

(二)新时期中小学一般目标及其组成部分 1.道德法纪和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 2.为不断提高政治觉悟打基础。 3.为科学人生观世界观奠基。

4.初步品德认识、实践和修养能力。 5.健康品德心理品质。

(三)新时期目标的具体规定性 两个大纲和时间 1993、1995

第二节 德育内容

一、德育内容的 定义

形成品德的思想政治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 二、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 (一)根本制约因素

社会生活条件

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 对象品德发展的需要和可能 (二)学校德育内容的直接制约因素 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

当前形势任务和学生品德实际 三、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 理想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劳动教育 自觉纪律教育 民主和法制教育 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道德教育

从德育的内容结构去理解和认识

第三节 基本内容的安排

一、中小学德育基本内容安排的原则 实现学校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 道德教育为主、各项内容全面安排 系统连贯性 二、序列化安排 (一)必要性 (二)可能性

(三) 基本内容序列化安排模式 结构迁移说

阶段连续说——直线式

螺旋循环说——我国的主要模式 三、 阶段德育的重点

第七章 德育过程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简答、论述、选择 分值分布:4-12分

重要程度: ★ ★ ★ 知识提要

第一节 德育过程概述

第二节 德育过程的结构与矛盾

第三节 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

.....

.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在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道的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中,将一定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受教者个体品德的过程。

二、学校德育过程的概念

学校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施教传道和学生受教修道的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中,将一定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品德的过程

第二节 德育过程的结构与矛盾

一、德育过程的结构

四个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教育者——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对象、主体

德育内容、方法——手段和中介物

德育方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相互统一的矛盾统一体?119

二、德育过程的矛盾 主要关系:

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德的关系 施教传道——传道、调控、解惑 受教修德——受道、调控、修养 主要矛盾:

德育要求与学生现有水平的矛盾 实质:社会性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 矛盾的次要方面: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

德育过程的特殊本质:p123

思想道德个体化、个性化和受教育者个体品德社会化

第三节 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

一、品德形成的阶段—知、情、意、行 品德认识——

确定人对事物态度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原因 品德情感——高级情感(情操)

品德意志——采取决定和执行行动两个阶段

特征:自觉性、果断性、坚定性、控制力 品德行为——

自动化的品德行为就是品德行为习惯 ,它是品德形成发展的外在表现和客观标志。 品德行为特征:自觉认识和自由选择 品德形式四要素的关系 1.一般顺序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2.内部联系

激发品德发展动机是德育过程的真正开始和起点 二、品德是在教育性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基础 遗传论、环境论

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活动交往中表现并受到检验

德育过程中的活动交往是一种教育性的交往活动 三、学生品德是在内部矛盾斗争中形成的—动力

第八章 德育原则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材料案例、论述、简答、选择 分值分布:5-18分

重要程度: ★ ★ ★ ★ ★

第一节 德育原则概述

一、德育原则概念

德育原则是根据德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德育原则和规律、科学规律的联系区别 规律——科学规律——原则

科学规律决定原则,原则间接反映规律

第二节 德育基本原则

一、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 (一)含义

.....

第一节 德育过程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