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要点,推荐文档 下载本文

5. 电子数相同的微粒组

①核外有10个电子的微粒组:原子:Ne;分子:CH4、NH3、H2O、HF;阳离子:Na+、Mg2+、Al3+、NH4+、H3O+;

-----

阴离子:N3、O2、F、OH、NH2。

②核外有18个电子的微粒:原子:Ar;分子:SiH4、PH3、H2S、HCl、F2、H2O2、N2H4、C2H6;阳离子:K+、Ca2+;

-----

阴离子:P3、S2、HS、Cl、O22 二、核外电子排布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能量最低原理: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再由里往外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里,即依次:K→L→M→N→O→P→Q顺序排列。

2)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n2个,即K层2个,L层8个,M层18个,N层32个等。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注意】以上三条规律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理解其中某条。如M层不是最外层时,其电子数最多为18个,当其是最外层时,其中的电子数最多为8个。

三、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3.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与元素周期表关系的规律: ①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

②电子层数=周期数(电子层数决定周期数) ③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最高正价数 ④负价绝对值=8-主族序数(限ⅣA~ⅦA)

⑤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逐渐增强,则非金属元素单质的氧化性增强,形成的气态氧化物越稳定,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增强,其阳离子的氧化性逐渐增强、阴离子还原性减弱。

⑥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则金属元素单质的还原性增强,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

2. 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

性质 原子半径 电子层结构 失电子能力 得电子能力 逐渐减小 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渐多 逐渐减小 逐渐增大 同周期(从左→右) 同主族(从上→下) 逐渐增大 电子层数递增,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逐渐增大 逐渐减小

5

金属性 非金属性 阳离子的氧化性 阴离子的还原性 主要化合价 逐渐减弱 逐渐增强 阳离子的氧化性增强 阴离子得还原性减弱 最高正价为(+1→+7) 非金属负价=-(8-族序数) 酸性逐渐增强 碱性逐渐减弱 逐渐增强 逐渐减弱 阳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阴离子得还原性增强 最高正价=族序数(O、F除外) 非金属负价=-(8-族序数) 酸性逐渐减弱 碱性逐渐增强 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 非金属气态氢化物的形成难易与稳定性 形成由难→易 稳定性逐渐增强 形成由易→难 稳定性逐渐减弱

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Li Na K Rb Cs Fr (Fr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左下方)

第ⅦA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 (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1)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②氢氧化物碱性强(弱);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

(2)非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②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④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2NaBr+Cl2=2NaCl+Br2。

(Ⅰ)同周期比较: 金属性:Na>Mg>Al 与酸或水反应:从易→难 碱性:NaOH>Mg(OH)2>Al(OH)3 (Ⅱ)同主族比较: 金属性:Li<Na<K<Rb<Cs(碱金属元素) 与酸或水反应:从难→易 碱性:LiOH<NaOH<KOH<RbOH<CsOH (Ⅲ)

金属性:Li<Na<K<Rb<Cs 还原性(失电子能力):Li<Na<K<Rb<Cs +++++ 氧化性(得电子能力):Li>Na>K>Rb>Cs非金属性:F>Cl>Br>I 氧化性:F2>Cl2>Br2>I2 ----还原性:F<Cl<Br<I 酸性(无氧酸):HF<HCl<HBr<HI 非金属性:F>Cl>Br>I(卤族元素) 单质与氢气反应:从易→难 氢化物稳定:HF>HCl>HBr>HI 非金属性:Si<P<S<Cl 单质与氢气反应:从难→易 氢化物稳定性:SiH4<PH3<H2S<HCl 酸性(含氧酸):H2SiO3<H3PO4<H2SO4<HClO4 微粒半径的大小与比较:

1)一看“电子层数”:当电子层数不同时,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如同一主族元素,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如:r(Cl)>r(F)、r(O2-)>r(S2-)、r(Na)>r(Na+)。

2)二看“核电荷数”:当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如同一周期元素,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如r(Na)>r(Cl)、r(O2-)>r(F-)>r(Na+)。

6

3)三看“核外电子数”:当电子层数和核电荷数均相同时,核外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如:r(Cl)>r(Cl) 、r(Fe2+)>r(Fe3+)。

在周期表中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界处可以找到半导体材料

通常制造的农药,所含有的氟、氯、硫、磷等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靠近,在一定的区域内。人们还在过渡元素中寻找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 ★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 A. “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a.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b.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c. 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 B. 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

第二章 化学键 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化学键

1. 概念:化学键:相邻的原子之间强的相互作用.

注:①非相邻原子或分子之间不存在化学键,如稀有气体中不存在化学键 ; ②原子:中性原子(形成共价键)、阴阳离子(形成离子键)、③相互作用: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

离子键:只存在于离子化合物中

2.分类: 共价键:存在于共价化合物中,也可能存在离子化合物中 1.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比较 键型 概念 成键方式 成键粒子 成键元素 离子键 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离子键 通过得失电子达到稳定结构 阴、阳离子 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特殊:NH4Cl、NH4NO3等铵盐只由非金属元素组成,但含有离子键) 共价键 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 通过形成共用电子对达到稳定结构 原子 非金属元素之间 离子化合物: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一定有离子键,可能有共价键) 共价化合物: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只有共价键)

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由不同种原子形成,A-B型,如,H-Cl。

共价键 非极性共价键(简称非极性键):由同种原子形成,A-A型,如,Cl-Cl。 ★2.电子式:

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和“×”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价电子),这种式子叫做电子式。

1)原子的电子式: 由于中性原子既没有得电子,也没有失电子,所以书写电子式时

应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全部排列在元素符号周围。排列方式为在元素符号上、下、左、右四个方向,每个方向不能超过2个电子。例如,?H、?N?、?O?、?F?。

............2)金属阳离子的电子式:金属原子在形成阳离子时,最外层电子已经失去,但电子式仅画

出最外层电子,所以在画阳离子的电子式时,就不再画出原最外层电子,但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应在元素符号右上标出。所以属阳离子的电子式即为离子符号。如钠离子的电子式为

7

Na?;镁离子的电子式为Mg2?,氢离子也与它们类似,表示为H?。

3)非金属阴离子的电子式:一般非金属原子在形成阴离子时,得到电子,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这些电子都应画出,并将符号用“[]”括上,右上角标出所带的电荷数,电荷的表示方法同于离子符号。例如,[H:]、[:F:]、[:S:]。

?..?..2?....

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

△ 2CO是吸热反应)。

△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CO(g) +H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3、能源的分类:

[思考]一般说来,大多数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试举例说明。

点拔:这种说法不对。如C+O2=CO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三.化学反应快慢与限度

1、化学反应的速率 (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

?c(B)?n(B)取正值)来表示。 计算公式:v(B)==

?tV??t①单位:mol/(L·s)或mol/(L·min)

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以上所表示的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④重要规律:(i)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 (ii)变化量比=方程式系数比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降低温度,减小速率。一般每升高10°C,速率提高2到4倍。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