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分类及承载力等 下载本文

附录B 地基承载力

本附录的地基承载力只适用于铁路路基、桥涵、隧道等工程。房屋、厂房等工程建筑的地基承载力,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等的有关规定执行。

B.0.1 岩土地基的基本承载力

岩土地基的基本承载力,一般情况下可按表B.0.1—1至表B.0.1—11确定。当有经验或用原位测试方法确定时,可不受附表限制。对重要工程应采用载荷试验、理论公式计算及其它原位试验方法综合确定。

1 岩石地基的基本承载力应符合表B.0.1—1的规定。

表B.0.1—1 岩石地基基本承载力σ0(KPa)

节理发育程度 节理间距(cm) 岩石类别 硬质岩 较软岩 软 岩 极软岩 节理很发育 节理发育 节理不发育或较发育 2—20 20—40 大于40 1500~2000 800~1000 500~800 200~300 2000~3000 1000~1500 700~1000 300~400 大于3000 1500~3000 900~1200 400~500 注:1 对于溶洞、断层、软弱夹层、易溶岩的岩石等,应个别研究确定;

2 裂隙张开或有泥质充填时,应取低值;

3 对于成岩程度极差(如第三系岩层)及风化成土、砂、砾状的岩层,可比照黏性土、砂类土、碎石类土确定,当颗粒之间还保持一定联系时可适当提高。

2 碎石类土地基的基本承载力应符合表B.0.1—2的规定。

表B.0.1—2 碎石类土地基基本承载力σ0(KPa)

密实程度 土名 卵石土 松 散 稍 密 中 密 密 实 300~500 500~650 650~1000 1000~1200 碎石土 200~400 400~550 550~800 800~1000 圆砾土 200~300 300~400 400~600 600~850 角砾土 200~300 300~400 400~500 500~700 注:1 半胶结的碎石类土,可按密实类的同类土的表值,提高10~30%;

2 由硬质岩块组成,充填砂类土者用高值;由软质岩块组成,充填黏性土者用低值; 3 松散的碎石类土在自然界中很少遇到,需特别注意鉴定;

4 漂石土、块石土的基本承载力值,可参照卵石土、碎石土表值适当提高。

3 砂类土地基的基本承载力应符合表B.0.1—3的规定。

表B.0.1—3 砂类土地基基本承载力σ0(KPa)

密实程度 湿度 砂土名称 稍 松 稍 密 中 密 密 实 砾砂、粗砂 与湿度无关 200 370 430 550 中砂 与湿度无关 150 330 370 450 稍湿或潮湿 细砂 饱和 100 230 270 350 190 210 300 稍湿或潮湿 粉砂 饱和 190 210 300 90 110 200 4 粉土地基的基本承载力应符合表B.0.1—4的规定。

表B.0.1—4 粉土地基基本承载力σ0(KPa)

W e 10 15 20 25 30 35 40 0.5 400 380 (355) 0.6 300 290 280 (270) 0.7 250 235 225 215 (205) 0.8 200 190 180 170 (165) 0.9 160 150 145 140 130 (125) 1.0 130 125 120 115 110 105 (100) 注:1 e—天然孔隙比,w—天然含水率。有括号者仅供内插。

2 在湖、塘、沟、谷与河漫滩地段以及新近沉积的粉土,应根据当地经验取值。

5 Q4冲、洪积黏性土地基的基本承载力应符合表B.0.1—5的规定。

表B.0.1—5 Q4冲、洪积黏性土地基基本承载力σ0(KPa)

液性 指数 孔 Il 0 隙 比e 0.5 0.6 0.7 0.8 0.9 1.0 1.1 450 420 400 380 320 25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440 410 370 330 280 230 430 400 350 300 260 220 160 420 380 330 280 240 210 150 400 360 310 260 220 190 140 380 340 290 240 210 170 130 350 310 270 230 190 160 120 310 280 240 210 180 150 110 270 250 220 180 160 140 100 240 220 190 160 140 120 90 220 200 170 150 130 110 180 160 140 120 150 130 100 注:土中含粒径大于2mm的颗粒,按质量计占全部质量的30%以上时,σ0可酌情提高。

6 Q3及其以前冲、洪积黏性土地基的基本承载力应符合表B.0.1—6的规定。

表B.0.1—6 Q3及其以前冲、洪积黏性土地基基本承载力σ0(KPa)

压缩模量(MPa) 基本承载力 10 380 15 430 20 470 25 510 30 550 35 580 40 620 注:1 压缩模量为对应于0.1~0.2MPa压力段的压缩模量;

2 当压缩模量小于10MPa时,其基本承载力可按表B.0.1—5确定。

7 残积黏性土地基的基本承载力应符合表B.0.1—7的规定。

表B.0.1—7 残积黏性土地基基本承载力σ0(KPa) 压缩模量(MPa)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基本承载力 190 220 250 270 290 310 320 330 340 注:本表适用于西南地区碳酸盐类岩层的残积红土,其它地区可参照使用。

8 软土地基的承载力

1)容许承载力可按下式计算:

[σ]=15.14CU+γh (B.0.1)

k式中:h—基础底面的埋置深度,m;对于受水流冲刷的墩台,由冲刷线

算起;不受水流冲刷者,由天然地面算起;

γ—基底以上土的天然重度的平均值,kN/m2;如持力层在水面 以下,且为透水者,水中部分应采用浮重度;如为不透水者, 无论基底以上水中部分土的透水性质如何,应采用饱和重度; CU—不排水抗剪强度,kPa;

k—安全系数,可视软土的灵敏度及建筑物对变形的要求等因素 选用1.5~2.5;

[σ]—地基容许承载力,kPa。

2)对于小桥和涵洞等一般建筑物基础,其基本承载力可按表B.0.1—8确定。

表B.0.1—8 软土地基基本承载力σ0(KPa)

天然含水率(%) 基本承载力 36 100 40 90 45 80 50 70 55 60 65 50 75 40 9 黄土地基的基本承载力 1)新黄土(Q3、Q4)地基的基本承载力应符合表B.0.1—9的规定。

表B.0.1—9 新黄土(Q3、Q4)地基基本承载力σ0(KPa)

天然含水率w 孔隙比e 0.7 0.9 24 1.1 1.3 0.7 0.9 28 1.1 1.3 0.7 0.9 32 1.1 1.3 240 220 210 180 170 140 130 100 100 70 60 40 240 220 210 180 280 260 170 140 260 240 140 110 230 200 100 70 180 150 60 40 150 125 210 180 280 260 170 140 260 240 130 100 230 200 100 70 190 160 60 40 150 125 (20) 110 85 液限WL 5 10 15 20 25 30 35 240 230 200 190 160 150 125 110 85 (50) 注:1 非饱和Q3新黄土,当0.85<e<0.95时,表值可提高10%; 2 本表不适用于坡积、崩积和人工堆积等黄土; 3 括号内表值供内插用。

2)老黄土(Q1、Q2)地基的基本承载力应符合表B.0.1—10的规定。

表B.0.1—10 老黄土(Q1、Q2)地基基本承载力σ0(KPa)

e w/wL <0.6 0.6~0.8 >0.8 <0.7 0.7~0.8 0.8~0.9 >0.9 700 500 400 600 400 300 500 300 250 400 250 200 注:1 老黄土黏聚力小于50kPa,内摩擦角小于25°,表中数值应适当降低2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