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八十一章) 下载本文

(11)凌释:凌,冰。指冰的融化。帛书甲、乙本均作\凌释\,但一般通行本作\冰之将释\。

(12)旷兮:形容空豁开广的样子。

(13)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主:这两句的原文,各种本子多有不同。此从王弼本。两句的意思是:准能够在浑浊中安静下来,慢慢地澄清,谁能够在长久的安定中变动起来,慢慢地趋进。 (14)不欲盈:盈,满。不要求圆满。

(15)蔽而不成:蔽,通\敝\。王弼本此句为\蔽不新成\,今从帛书乙本及傅奕本作\蔽而不成\,意思是虽破败但不会穷竭,不必作新补充。

道德经十六章

至虚极,守静笃(1)。万物并作,吾以观复(2)。夫物芸芸(3),各复归其根(4)。归根曰静,静曰(5)复命(6)。复命曰常(7),知常曰明(8),不知常,妄作凶(9)。知常容(10)容乃公(11),公乃王(12),王乃(13),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14)。

【译文】

尽量使心灵达到一种虚寂状态,牢牢地保持这种宁静。万物都在蓬勃生长,我由此观察到了循环往复的规律。万物纷繁茂盛,(最终)各自又会返回到它的出发点。归回本原叫“静”,静叫做“复命”,复命叫做“常”,认识了常叫做“明”。不了解“常”,轻举妄动就会出乱子。认识了“常”,才能无所不包;无所不包就能但然公正;但然公正才能天下归顺;天下归顺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道”;符合“道”,才能长久,到死都不会遭受危险。

(1)致虚极,守静笃:尽量使心灵达到虚寂状态,牢牢地保持这种宁静。\虚\、\静\都是老子认为的心灵应该保持的状态,即一种没有心机、没有成见的状态,这种状态是消除了利欲的引诱和外界的纷扰而得到的空明宁静。

(2)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万物都在蓬勃生长,我因此观察到了循环往复的规律。 (3)姜丢:纷繁茂盛的样子。常形容草木繁茂。

(4)各复归其根:\复\,王弼本有此字,傅奕本无此字。根,根本,指事物本来具有的性质。复归其根,回归本原,即返回自然的本性。 (5)静日:傅奕本、景龙碑本等作\静日\,王弼本作\是谓\。

(6)复命:复归本性,这里指回到虚静的本性。老子认为,\道\的本质是虚静的,天地万物(包括人类)是由\道\这个根本所产生的,因此它们回归本原便是回到虚静的状态。老子的\复命\思想,对后世哲学思想的发展影响很大,宋代\复性\思想,便可从老子这里找到根源。老子的复归思想,一方面说明了人性本是虚静淡泊的,因后天的种种欲望使心灵被扰乱;另一方面又体现了老子对世界的认识--事物是循环往复地运动变化着的。

(7)常:指事物运动变化中不变的规律,也就是永恒的法则。

(8)明:事物的运动变化都依循着循环往复的规则,对这种规则的认识,就叫做“明”。

(9)不知常,妄作凶:对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不了解,轻举妄动就会出乱子。 (10)容:包容、宽容。

(11)公:公平。

(12)王:即天下归顺的意思。 (13)天:代指自然。

(14)没身不殆:没身,指死亡。殆,危险。

道德经十七章

太上(1),不知有之(2);其次,亲而誉之(3);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4)。悠兮(5),其贵言(6)。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7)。\

【译文】

最好的政治,人民根本意识不到统治者的存在;其次的政治,人民亲近君王、赞扬君王;再次一等的,人民害怕统治者;更次一等的,人民轻侮统治者。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对他不信任。(最好的统治者)是悠闲自如的呵,他不轻易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该是这样的。”

(1)太上:最好的、至上的、第一流的。这里指最好的政治。 (2)不知有之:(人民)不知道有君主的存在。 (3)其次,亲而誉之:比这次一等的,(人民)亲近他而且赞扬。 (4)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统治者的)诚信不足,才会有(老百姓)不信任他的事情。以上一段表现出老子的政治理想,便是统治者行\无为而治\而使老百姓自由满足、心目中根本没有权威的压力与威胁,也就是说政权的威慑力完全消解,大家生活在安闲自适的氛围中。 (5)悠兮:悠闲的样子。

(6)贵言:以言为贵。意思是不轻易发号施令。 (7)自然:然,? .的样子。自然,自己本来的样子。

道德经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1);智慧出,有大伪;六亲(2)不和,有孝慈;回家昏乱,有忠臣(3)。

【译文】

社会的公正被废弃了,才有所谓“仁义”存在;出现了聪明智慧,才产生严重的虚伪;有家庭纠纷,才有所谓的孝慈;国家陷于锗乱,才显出所谓忠臣。

(1)大道废,有仁义:道,在此指一种准则。社会的公德、公正等被废弃,才有所谓的\仁义\产生。这一章充分阐述了老子的辩证思想:当整个社会大道兴盛时,人们的行为准则自然而然是仁义这些东西,故没有倡导仁义的必要。某种道德行为的倡导、表彰,原因正是这个社会缺乏它(譬如今天对所谓无私精神的倡导与表彰,对不以权谋私、贪污腐化者的表彰,都是由于在现实中这类东西太少的缘故),否则,人人都这样,就不需加以特别赞扬和崇尚了。

(2)六亲:指父、子、兄、弟、夫、妻,这里指家庭关系。 (3)忠臣:帛书本作\贞臣\。

道德经十九章

绝圣弃智(1),民利百倍(2);仁弃义,民复(3)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4)。故令有所属(5):见素抱朴(6),少私寡欲(7),绝学无忧(8)。

【译文】

抛弃聪明和智慧,人民才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和“义”,人民才能回归孝慈;抛弃巧和利,盗贼自然消失。(圣智、仁义、巧利)这三样东西全是巧饰的东西,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正面指出)使人的认识有所归属:即外表单纯、内心质朴、减少私欲,抛弃所谓(圣智礼法的)学问,达到没有忧虑的境地。

(1)绝圣弃智:绝,断绝。圣、智,都是聪明的意思。消除聪明,抛弃智慧。这是老子的一个基本社会主张。他认为人的本性应是真纯质朴、清静淡泊的,是文化在赋予人类知识和智慧的同时,腐蚀了人类的天性,从而产生出诸如追名逐利、尔虞我诈的恶习。尤其是当时作为文化与文明最高体现的仁义礼智这些东西,更是违背人性、产生虚伪的根源,高张仁义之大旗而谋求自己私利的大有人在。老子认为,不如抛弃这些\文明\垃圾,使人民恢复到无知无欲、宁静不争的自然状态,而孝慈、善良这些品德自然会在人类谆厚质朴的人性中得到复苏。 (2)民利百倍:人民会得到百倍的好处。 (3)复:恢复。

(4)此三者以为文不足:帛书本作\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三者,指\圣智\、\仁义\、\巧利\这三种东西。文,文饰,巧饰。这三种东西全是巧饰,不足以治理天下。

(5)故令有所属:所以要(正面指出),使人的认识有所归属。令,命令人民。 (6)见素抱朴:外表单纯,内心质朴。素,没有杂色的丝,白色,引申为单纯;朴,未经雕刻的木材,引申为质朴。见,同\现\,显现、显示;抱,抱持。 (7)少私寡欲:减少私心、减少欲望。(8)绝学无忧:通行本此句在下章开头,此从高亨本提前。绝学,弃绝圣智之学。

道德经二十章

唯之与阿(1),相去几何(2)?美之与恶,相去若何(3)?人之所畏,不可不畏(4)。荒兮(5),其未央(6)哉!众人熙熙(7),如享太牢(8),如春登台(9)。我独泊兮,其未兆(10);沌沌(11)兮,如婴儿之未孩(12);(13)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14)。我愚人(15)之心也哉!俗人昭昭(16),我独昏昏(17)。俗人察察(18),我独闪闷(19)。澹兮其若海(20),飂兮若无止(21)。众人皆有以(22),而我独顽且鄙(23)。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24)。

【译文】

应诺与呵声,相差多少?美好与丑恶,又相差多少?人们普遍所害怕的,就不能不怕。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呵,这种风气不知何时停止!众人都无优无虑,兴高采烈,好象参加盛大的筵席,又好象春天登高远望(那样心旷神怡)。我独自恬然淡泊而无动于衷;浑浑沌沌的样子呵,好象一个还不会笑的婴儿;疲乏慵散地,好象无家可归。众人都有多余的东西,唯独我却好象什么都不够。我真是个愚人的心肠呵!一般人是那么清醒精明,唯有我如此糊里糊涂。一般人是那么严格苛刻,唯有我如此淳厚质朴。辽阔深广呵,(我的心胸)象无边无际的大海一样;自由奔放呵,(我的心灵)象无止境随意吹荡的疾风。众人都有一套本领、有所作为,唯独我却愚笨鄙陋。我偏偏与众人不同,而重视用“道”来滋养自己。

(1)唯之与阿:唯,恭敬地答应的声音,是晚辈对长辈的回应;阿,怠慢地答应的声音,是长辈对晚辈的回应。一说阿同\呵\,斥责、呵斥。 (2)相去几何:去,离开,指距离;几何,多少。(恭敬地应答的声音与呵斥的声音)相差倒底有多少?

(3)美之与恶,相去若何:美,通行本作\善\,傅奕本、帛书甲本作\美\,今从后者。恶,指丑恶。美好与丑恶,到底相差多少。老子在这里提出了价值判断的相对性问题。善恶美丑、是非贵贱等价值料断,都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时代、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变化的;而对同一个对象,世俗之人与得\道\之人之间,在价值判断上也会相差甚远。

(4)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人们所畏俱的,(我)也不必去触犯。尽管老子认为自己与世俗之人在价值观上相差很远,但他同时认为,由于价值判断是主观的、相对的,譬如善恶美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这些问题太宽泛,没有必要穷究到底,不必故意去触犯。

(5)荒兮:一说形容精神境界的广阔。一说指时间经历的长久,今从后说。 (6)央:结束、完结。

(7)熙熙:形容兴高采烈的样子。

(8)如享太牢:帛书本作\若乡太牢而春登台\。乡、享通飨。太牢,指供祭祀用的牛、羊、豕。如享太牢,好象参加丰盛的筵席。 (9)如春登台,好象春天登高远望一样(心旷神恰)。

(10)我独泊兮,其未兆:泊,淡泊,恬静。兆,征兆,迹象;未兆,没有迹象,引申为不炫耀、无动于衷。这句的意思是,当一般的俗人都兴高采烈、喜气洋洋时,我独自恬然淡泊,毫不炫耀。在这里,老于塑造了一个真正得\道\的、深请世故却返朴归真、宁静淡泊的自我形象,与浑浑噩噩的世俗之人恰形成鲜明的对比。

(11)沌沌:混混沌沌的样子,这里指纯真朴实到极点。

(12)如婴儿之未孩:孩同\咳\,咳的本义是指小孩的笑,这句意思是象婴儿还不会笑时那样(浑浑沌沌)。 (13)傫傫(lēi):形容疲倦闲散的样子。 (14)通\累\。傫遗:不足、不够。

(15)愚人:老子所谓的愚人,是一种与世俗之人不同的至高之人,他淳朴、自然,看似敦朴木讷,实则洞悉世事、通达人情,对人生的理解远远高于一般人,故这种\愚\是大智若愚的\愚\,是大辩若呐的愚,是真正的智者返朴归真的愚。因此,所谓\愚人\也是老子理想中的人。有人认为老子自称\愚人\是一种虚伪、狡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