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潮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及答案(重点资料).doc 下载本文

17.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在一条条道路上行走。这些道路,或许是车水马龙的街道,或许是诗意盎然的小径,或许是成长与追求的道路……在这些道路上,你总会遇到一些故事,看到一些风景,听到一些声音……

请以“ 的路上”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自选文体;③不少于7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5

2018-2019学年广东省潮州市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语 文 答 案

1.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①一寒如此,竟然穷困到这样的地步,形容贫困潦倒到极点。本句形容天气冷,属望文生义。②相濡以沫:原指在困境中的鱼为了生存,互相用口中的水沫沾湿对方的身体。后用来指夫妻感情,也可用于朋友。比喻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本句用于形容夫妻关系,正确。③鞭辟入里:形容作学问切实,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本句用于对《中庸一书的分析,正确。④一挥而就,意为一动笔就写成了,借以形容才思敏捷,文章、写字、绘画一动笔很快就完成。和后文中的“一气呵成”相呼应,正确。⑤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不能用于“一男子遭蚊虫叮咬”的情况,这里应是“不以为意”。⑥折冲樽俎,原指诸侯国在宴席上制胜对方,后泛指在外交谈判上克敌制胜。对象错误,不能修饰“蟋蟀”。故选C。 【点睛】

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

1

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搭配不当,“引领……品位和……需求”,动宾搭配不当。B项,不合逻辑,“近……余”“阅读量”与“次”,不合逻辑;C项,结构混乱,偷换话题,“我市制定、颁发的《市绿化养护技术标准《市城市公园管理标准”中“的”字应改为“了”字。故选D。 3.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查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辞敬辞的运用。B项,“雅正”,敬辞,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表示请对方指教。使用正确。A项,“令郎”,敬称对方儿子,不能用于自己的儿子。C项,“欣慰”,一般用于长辈对晚辈、师傅对徒弟等,不能用于“小吴对语文老师”。D项,“鼎力相助”,敬辞,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不能用于自己。故选B。 【点睛】

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4. B 5. D

6. C 7. A

8. ⑴山川缭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⑵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 【解析】

4.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B项两个“属”通“嘱”,劝酒、敬酒。A项两个“横”分别是“弥漫”“横握”。C项两个“望”分别是“农历小月十五、大月十六”“仰望、想望”。D项两个“虚”分别是“天空、长空”“月缺”。故选B。

5.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本题考查词类活用现象。①西:名词作状语,向西。②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发。③渔:名词作动词,打鱼。④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故选D。

6.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此题C句中“是我国古代纪年法中的年号纪年法”错,应是“干支纪年法”。故选C。

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全文表现出作者‘悲—乐—悲’的感情变化”错,从全文看,作者的感情变化线索是“乐—悲—喜”。故选A。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缪:通“缭”,缭绕,盘绕;乎:形容词词尾,……的样

2

子;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于”表被动,“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此非……乎”翻译为“这不是……吗?”。第二句得分点: “固一世之雄也”是判断句;固:本来;“之”的;“而今安在哉”是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是“而今在安哉”,“安”哪里。 【点睛】

对于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9. B

10. 第一问:婀娜多姿,妩媚动人,但不幸被狂风折断了枝条。第二问:抒发了因受牵连而仕途(人生)失意的愤懑之情。 【解析】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恰似十五女儿腰”用杨柳描写十五岁少女的纤柔细腰”错,“恰似”的陈述对象是“杨柳”,该句是用十五岁少女纤柔的细腰描写杨柳,意在表现杨柳的妩媚动人。故选B。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核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先审清题干,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确定所用的手法,最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手法的作用或效果。本诗题干第一问是要求分析“杨柳”这一物象的特点,要抓住诗句中描写杨柳的句子来分析。如“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这两句的意思是隔着门墙外面的杨柳树,那柔弱细长的枝条,就好像那十五岁少女纤柔美好的细腰。通过比喻,写出了杨柳的婀娜多姿,妩媚动人;“狂风挽断最长条”意思是原来是被狂风折断了枝条。这句写出了杨柳不幸被狂风折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