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模拟作文:人文照亮科技,科技传播人文 下载本文

是为了纪念墨子在早期物理光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也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科学自信。

⑥“夸父”,中国神话中逐日的英雄,他力量无穷,善于奔跑。用“夸父计划”为中国太阳监测卫星计划命名,象征着中国监测太阳活动的坚定信念和科研精神。

用这些具有丰富人文气息的词语为科技发展命名,可以看出中国科学研究和科技发展彰显了中国特色和中国理想,传播了中国文化,弘扬了中国精神,具有不忘过去和继往开来等特点,也可以看出中国科研工作者的人文情怀、探索精神和理想抱负。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人文精神能助推科技发展。 2.科技发展能传播人文精神。

3.科技发展能将古老的梦想变成现实。

4.科技能沟通过去与未来,带着人文精神走向未来。 5.科技发展携带着人文气息才更能彰显中国特色。 6.中国传统文化在科技领域焕发新的生机。 7.中国科研人浪漫的人文情怀助推了科技发展。 …… 偏题立意:

1.过去,现在,未来。(跑题,从时间上片面引申,脱离核心词“科技与人文”)

2.你我齐努力,实现中国梦。(跑题,脱离核心词“科技与人文”)

3.更好地继承,更高地追求。(笼统,针对性不强) 4.科技创新推动祖国发展。(偏题,只抓住科技发展,没有抓住“科技与人文”的关系进行立意)

5.科技新时代,你我共努力。(偏题,只抓住材料提供的科技发展的写作语境,没有抓住“科技与人文”的关系进行立意)

6.传播传统文化,人人有责。(偏题,只抓住传统文化,没有抓住“科技与人文”的关系进行立意) …… 精彩题目 切题立意:

1.启人文之智,开科技之花 2.让人文之花绽放在科技枝头 3.将人文内涵融入科技成果 4.用人文精神打造科技强国 5.技术之心,当以人文铸 6.科技推动发展,人文展示底蕴 7.科技铸强国,人文展魅力

8.借助科技,传承人文 9.让人文搭乘科技的快车远行 妙文佳构

题目:让科技与人文携手并行

分论点一:让科技与人文携手并行,人文助力科技发展 分论点二:让科技与人文携手并行,科技强化人文传承 分论点三:让科技与人文携手并行,实现我们的强国梦 题目: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文精神

分论点一:传承人文精神,提高科技创新的文化自信 分论点二:传承人文精神,增强科技创新的精神动力 分论点三:传承人文精神,绘制科技创新的美好愿景 题目:诵人文之诗,歌科技之章

分论点一:诵人文之诗,人文助推科技发展 分论点二:歌科技之章, 科技引领人文远行

分论点三:诵人文之诗,歌科技之章,我们要将传承传统文化和推动科技发展结合起来

人文照亮科技,科技传播人文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人文照亮科技,科技传播人文”。 列宁曾经说过:“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科技发展也是如此,如果忘记了昨天的来路,那么就很难找到明

天的出路。当前中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我们牢牢记着“伴着人文来,带着人文去”的理念。

人文精神助推科技发展,为科技发展照亮前路。 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故事妇孺皆知,这些神话也给科技工作者提供了灵感,为他们指明攻关的方向。我们知道,解答一道难题不容易,但是命制一道好题更难。解题时只需要找到命题人设定的方向,而命题却如在荆棘丛深处拓荒,在无路处开路,然后再将开出的路巧妙隐蔽起来让我们去探索。科研方向的制定和科研课题的确立也是这样,我国科技工作者正是在嫦娥和夸父等人文之光和追梦精神的照耀下,确立了开展外太空研究的课题。航天登月探测器取名“嫦娥”,太阳监测卫星计划取名“夸父计划”,可谓实至名归,不足为奇。科技是花,人文是根,根深才能花繁;科技是体,人文是魂,体健要靠魂安。只有筑牢人文底蕴的根基,科技发展才能大展雄风。

科技发展传播人文精神,携人文精神走向未来。 “墨子”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科学家,最早提出光沿直线传播的观点,并进行了小孔成像的实验。将中国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命名“墨子号”,既是为了纪念墨子在早期物理光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也体现了中国科研工作者的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华为公司”的寓意乃是中华有为,“鸿蒙”是创世之初自然界中能化育和生成万物的元气,以她来

命名,象征着华为操作系统集聚了自然界的元气,具有无限生机和远大发展前景的意思。“神舟”是神奇的天河之舟的意思,寄予着中国航天人遨游太空,泛舟银河的美好梦想。以传统文化命名科技发展,寓意深远,弘扬了传统文化,彰显了中国特色。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每一项科技发展都是对人文精神的传播和传承,古老的人文精神必将搭载着科技发展之神器走向未来。

“却顾所来路已深,科技深处觅人文。人文若想贯古今,借助科技才是真。”让人文照亮科技的前路,让科技传播人文的光辉。科技和人文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比翼齐飞。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科研事业必定能在“科技与人文齐飞,创新共诗意一色”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