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大学学习求精还是求博材料 辩论常识 下载本文

辩论常识:辩位对辩手的要求

辩论场上的四位辩手,各用一个字可概括为:一辩“启”,二辩“承”,三辩“转”,四辩“合”。辩论赛整体的作战方式讲究启承转合。“启”于辩论,意即阐明己方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并表明基本的逻辑关系和己方以后三位的基本思路,即开题。 “承”于辩论,在一个特定的角度来深化我方的基本立场和理论,展开论述我方的核心观念。 “转”于辩论,即在对方的立场的理论发表之后,根据我方的立场予以反驳,并在确凿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我方的立场。“合”于辩论,则是总结,把我方的所有观点放在一个新的高度,加以概括,并对对方的理论和观点进行总体的反驳,有一种登高一呼的味道。而四辩,承担的就是“合”的责任。

其次,整体的作战方式还讲究明确的分工。辩论上,启承转合只是一种程

式,还没有具体的内容设置。要使启承转合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在内容上有一个好的设计,即整体作战的同时,搞好辩论中的明确分工。用一句术语来说,就是“格式化”。辩论的基本内容结构:一辩侧重逻辑,二辩侧重理论,三辩侧重事实,四辩则侧重价值分析。

举个例子,南京大学队的一位女辩手是这样描述她们的分工的:一辩是抢占地盘,深挖壕沟,所有于己有利的\山头\都要尽可能地囊括;二辩要筑起高墙,加固工事,打牢基础;三辩要广积粮草,储运炮弹,并要尽可能地烧掉对方粮草,让对方在即将来临的大战中处于人困马乏之窘境;而自由辩论就是真正的大战开始,步步为营,逐步蚕食对方阵地;或是秋风扫落叶,一举端掉对方营盘;也有可能混战一场,乱中取胜??一支成熟的队伍,往往采取稳扎稳打的战略战术。而经过了\深挖沟\、\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后,四辩的任务就是把红旗插上山头,并高唱一曲胜利的凯歌。这种分工固然与其队伍的风格有很大关系,不过也不乏参考价值。

最后,整体的作战方式中真正的整体配合。整体配合适宜个笼统的概念,包括很多的内容。前面说的启承转合和明确分工均是一种整体配合,但是更重要的整体配合是在辩论的过程之中,各个队员之间如何达成配合。比赛过程往往激烈紧张,瞬息万变,投入到其中以后,人们往往会忘记自己,忘记整体配合的战略,这是主观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客观的因素,比赛是十分精彩的:辩论是知识高度密集的,各个队员不可能在事先商量好怎样来应付对方会说的每一种观点,每一个事实,每一种理论,这要看临场的反应。足球是高强度的,各个队员同样也不可能在事先商量好怎样来应付对方每一种攻击,这也要看临场的反应。这样,当一个队员在应付对方攻击的同时,别的队员要有敏感的配合意识,形成整体的攻击力量和方位力量。这是真正的团队精神!

而在整体的配合中,必须注意不同的辩位对辩手的要求也是不同的。下面结合现在最常见的攻辩赛制进行对辩位的介绍。 一辩

在攻辩赛制中,一辩在场上的任务是首先进行三分钟的开篇陈词。 首先谈一下一辩在准备过程中应有的表现。当大家讨论时,一辩要及时归纳大家的意见,记录进程,是对己方的讨论成果、立论观点最为理解透彻的一个,还要能很好的把握整个讨论的方向和进度。当大家的讨论遇到难题一时无法破解

或是讨论开始偏离方向的时候,一辩要能及时清醒意识到并把大家重新引上讨论方向,可以把难题暂时压下,先解决其他问题。但是也不可以在最后还留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当己方观点大致确立,一辩便可动手写一辩稿了。准备一场比赛,一辩稿大概要改两到三次,一般而言,第一遍修改主要是对观点的修改,看在一辩稿中体现出来的观点如何,己方能否将这种观点论叙清楚,是否有重大漏洞或是无法自圆其说的地方,有的话就要对己方的观点进行修改。当然,这种是在准备时间较为充分的前提下进行的,适用于比赛经验不是很多的辩手。第二遍则是对一辩稿骨架的修改。要看的有:对己方观点的归纳是否正确、论述层次的安排、深入浅出的程度、事例与论述的安插等等。第三遍则是对一辩稿字斟句酌的修改,主要是看对语言的运用,注意术语的使用和在论述中表现出来的态度。

总的来说,一辩必须留意,一辩稿是大家集体努力的结晶,一辩稿应该是在充分了解立论精髓、明晰己方观点的基础上写的。有些辩手可能在写辩稿时无处下笔或是讲不清楚,那大多是因为对己方的观点还没能理解透彻。同时,因为一辩是开篇陈词,首要任务是把己方观点清楚明白地告之观众评委,所以一辩稿要写得通俗易懂,尽量不要出现太多自己也说不清楚的术语。也不要因为专业的影响,运用太多只有自己人才懂的专业语言。

在比赛中,一辩的任务是开篇立论,辅助防守,并要牢牢把握辩论的大方向、防止本方偏题或是掉进对方的陷阱,还要能把握本队攻击或是防守的节奏,不能表现得急躁。开篇陈词时,要注意读稿的语速和神态、手势。语速不能太快,至少要保证观众听得清楚。手势不需要太多,应该配合适中的语速,给大家予稳重的印象。反方一辩还要反击正方一辩稿中出现的漏洞。在三辩提问环节,因为以前的一辩不用被盘问,所以对方会想尽办法给一辩挖陷阱。这就要求一辩回答问题时必须谨慎,如若遇到模棱两可的问题,就用自己的立论点去回答。在自由辩论中,一辩辅助防守,当对方质疑到己方观点时,一辩应能说清楚,不要和对方纠缠不休。当本方的辩论开始偏离辩题或是掉进对方的陷阱,一辩要能清醒意识到,及时把辩论拉回轨道。当己方在场上表现开始急躁或是气势被对方压住,通常扭转场上局面的重任落在一辩的身上。

综上所述,一辩对辩手的要求是:总结、表达能力强,头脑冷静、场上不会被对手影响自己的思维,风格最好是稳健型的。 二辩

二辩在整个团队中起到杠杆的作用,既对一辩稿起补充说明的作用,又起着加强和巩固,同时要负责场上的防守及协助三辩攻击。

发言阶段,要对一辩的观点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及补充,如果抓到对方一辩陈词漏洞,也可以对其进行攻击。

二辩对辩环节,留意对方说的每一句话,寻找攻击方向。提问的问题一般是事先准备的,需要事先准备四个以上问题,最好能形成环环相扣那种形式的,把对手一步步拉到陷阱里,最后造成对手自相矛盾。在回答问题时,要留意不要掉进对方的陷阱。一般可以发挥的话尽量引到己方观点进行阐述。但是有时在不明了对方意图时,可以先简短回答,对方一般是在第四个问题时再亮出意图,可以到时再进行阐述己方观点或是反驳。

在自由辩中,二辩的工作其实和三辩差不多,要求也差别不大。因此,关于二辩的要求就不在此详说了,大家可以看下面的关于三辩的解说。但二辩与三辩

还是有分别的,一般而言,二辩是在场上的责任主要是防守、协助三辩进攻。在攻辩中,最好是二辩与三辩问一套问题,环环相扣。 三辩

在盘问环节中,任务是不分先后顺序向对方四位辩手进行提问,每人一个问题,并在正反方都提问完毕后,进行盘问总结。在自由辩论中主要负责攻击。三辩可以说是一队中的狙击手,既要时时注意找出对方漏洞进行攻击,又要协助防守,回击对手的攻击。

首先说准备过程。在准备的立论阶段,其实几个辩手并没有明确分工,但是三辩通常思维较为活跃,比较容易形成新的观点,但是也容易偏离讨论轨道,需要留意。同时,三辩常常由于职业病喜欢反驳,在讨论一个观点是否成立时这是很重要的,但是也要注意不要过火,记住立论过程中立重于破。在己方观点确立后,三辩应该找出其中有利的攻击点和己方的薄弱点,着重准备,场上怎样攻击、发问、防守都应该事先在脑海中揣度几次,还应找一些相关的简短论据支持观点。

在准备中,三辩除了参与立论、找论据,还有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准备问题,包括盘问环节的四个问题和自由辩论的大部分问题。盘问的四个问题尤为重要,因为盘问中一方问,对方只能回答,提问的一方处于主动的位置,所以设问要有技巧,问的问题不应让对手有太大的发挥空间,不应该问“为什么,怎样,原因是什么”等属于特殊疑问句的问题,这样事实上是为对方提供机会反复解释,摆脱自己对盘问的控制。盘问环节的问题绝大部分的答案应该是“是”或“不是”,并且三辩自己要清楚问题的“正确答案”。最好四个问题环环相扣,最后把对方逼到要么自相矛盾要么否认他方观点的绝路,然后在总结盘问中将对手一举攻破。在设计盘问的问题时,要把设问的思想清楚告之一辩。一般设计问题的方法是先想出大量自由辩论的问题,然后从中挑出四条有相互关联的问题或是选择一个较好的方向发展成四条相呼应的问题。

自由辩论是三辩的发挥时间,这时三辩要结合前面所找到的对方漏洞,留意对方说的每一句话进行攻击。这时首先要注意的是对方的逻辑推论是否有问题,所举事例是否切合辩题,有大的漏洞的话可以连续追问。(一般三次左右已足以引起大家注意,再追问就有辩风不好之嫌)倘若一时之间找不到重大漏洞,也可以注意对方的口误,从气势上去压倒对方,但是不宜多用。当己方在气势上处于劣势,一方面主要靠一辩的稳健气势带动全队士气,三辩也要尽快找到对方的致命薄弱点进行攻击(至少要看上去很致命),挽回气势。还要留意不要掉进对方陷阱,不要偏离辩题。

其实从上面的阐述可以看出,三辩对辩手的要求是:反应快、逻辑能力强、场上表现要有一定的气势,不会被对方压倒。

四辩

四辩在一场比赛中的主要任务是在自由辩中协助进攻及防守,在整场比赛最后的四分钟作总结陈词。

进行在自由辩论中,四辩是唯一一个还没有发言过的辩手。此时四辩应该是对场上情况有一个理智的认识,对双方优劣势所在有明确清晰的把握。所以,自由辩论往往是由四辩发起攻击。而且,当自由辩论双方一旦出现偏题的时候,往往又是由四辩把对友引回正确的攻击方向。在自由辩论中,四辩要控制发言的次数,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并为后面的总结陈词做好准备。

至于总结陈词,则是一场比赛的压轴戏,一场比赛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一篇完整的总结陈词,应该包括:在把握整场比赛的基础上对对方的逻辑缺

陷、论证漏洞等的揭露;对己方观点的维护和本方立场的升华。补充一句胡渐彪对结辩的理解:结辩其实就像是清扫战场,要做的无非三件事:1、清点一下对方被我们打死了多少人,丢下了那些战利品——别忘了挑最重要的拣。2、看看对方还有哪个人正晃晃悠悠想站起来,那就立马上去补上一刀。3、看看我们中有哪个兄弟还有气,那就赶紧背回来养伤

四辩和一辩一样,都要有相当强的逻辑概括能力,能对己方观点和对方逻辑漏洞明晰得概括出来。四辩在全队辩手中,要具备最强的大局观,在抓对方漏洞时不能拘泥于个别词句,而应该站在全场辩论赛的高度上,宏观地把握对方立论中的致命漏洞。作为一名四辩,要有较强的驾御语言的能力,也要有强有力的理论作为整篇辩稿的灵魂,可以从辩题或辩论赛的价值讨论。辩稿要做到升华煽情,调动整场比赛的气氛,语言又不能太华丽太空洞。语言要逻辑概括,使人感到代表理性和智慧。

辩论赛流程、细则、 辩手要求及评分标准

辩论赛流程

1.正方一辩陈述立论 (3分钟) 2.反方一辩陈述立论 (3分钟)

3.正方二辩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1分30秒) 4.反方二辩选择正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1分30秒) 5.正方三辩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 (1分30 秒) 6.反方三辩选择正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 (1分30秒) 7.正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 (1分30秒) 8.反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 (1分30秒) 9.自由辩论(双方各5分钟) 10.反方四辩总结陈词(4分钟) 11.正方四辩总结陈词(4分钟)

12.观众提问(双方各回答两个观众提问,每个问题1分30秒)

辩论赛细则

1.时间提示。辩论中,每方使用时间剩余30秒时,计时员以黄牌提醒。用时满时以出示红牌终止发言,发言辩手必须停止发言,否则作违规处理。 2.陈词。阐述证据确凿充分,引用适当。

3.开篇立论。立论要求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逻辑清晰,言简意赅。 4.攻辩

(1)攻辩由正方二辩开始,正反方交替进行。

(2)正反方二、三辩参加攻辩。正反方一辩作攻辩小结。正反方二、三辩各有且必须有一次作为攻方;辩方由攻方任意指定,不受次数限制。攻辩双方必须单独完本轮攻辩,不得中途更替。

(3)攻辩双方必须正面回答对方问题,提问和问答都要简洁明确。重复提问和回避问题均要被扣分。每轮攻辩中被攻的一方不得反问,否则扣分。不得以提问影响对方答辩完整性,不得以长时间答辩阻止对方提问。主持人有权终止一方超时的提问或答辩。

(4)正反方选手站立完成第一轮攻辩阶段。攻辩双方任意一方落座视为完成本方攻辩,对方选手在限制时间内任意发挥(陈词或继续发问)。

(5)每一轮攻辩阶段为1分30秒,攻辩双方各自不做时间设定,时间剩余30秒时,以黄牌提示,用时满时,出示红牌终止发言。

(6)四轮攻辩阶段完毕,先由正方一辩作攻辩小结再由反方一辩为本队作攻辩小结,限时1分30秒。正反双方的攻辩小结要针对攻辩阶段的态势及涉及内容,严禁脱离比赛实际状况的背稿。

5.自由辩论。这一轮辩论,正反方辩手自动轮流发言,先有正方任何一名队员起立发言,发言辩手落座为发言结束即为另一方发言开始的计时标志,另一方辩手必须紧接着发言,若有间隙,累积时照常进行。同一方辩手的发言次序不限。如果一方时间已经用完,另一方可以继续发言,也可向主席示意放弃发言。自由辩论提倡积极交锋,对重要问题回避交锋两次以上的一方扣分,对于对方已经明确回答的问题仍然纠缠不放的,适当扣分。

6.结辩。辩论双方应针对辩论会整体形式进行总结陈词,脱离实际,背诵事先准备的稿件,适当扣分。

7.观众提问。观众提问阶段正反方的表现算入比赛成绩。观众提出的问题先经2位以上规则评委判定有效后,被提问方才能回答。观众就自己质疑的问题进行自由提问,正反方各回答两个观众提出的问题,双方除四辩外任意辩手作答。一个问题的回答时间不超过1分30秒,如一位辩手的回答用时未满,其他辩手可以补充。(各队辩手辩论中可将资料集中在自制卡片上,发言时以备参考,但不能宣读事先已拟好的稿件或展示预先准备好的图表或字板,在自由辩论时队员可以相互提供发言线索。)

比赛须知

1.计分人员分别在各队的对面,用黄牌或红牌进行时间的提示。并设有“计时器”进行提示。在比赛的各阶段中,举黄牌表示用时的提醒,举红牌示意辩手用时完成,辩手必须停止发言并立即坐下,否则酌情扣分。

2.在辩论过程中,选手可以参照事先准备好的资料(如卡片等),但是不得照读资料时间连续10秒钟。否则将酌情扣除团体分和个人分。 3.每场比赛各组队员须统一服装,具体由各队自行决定。

4.各参赛队务必在比赛开始前半小时内到达赛场,以便于组织者对赛事的统一安排,以便各场比赛准备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辩手要求

每支队伍由5位辩手组成,其中1位为候补辩手。要求辩手口齿清晰,思维敏捷,赛前做好充分准备,主席要求:外型仪表端正,口齿清晰,开朗大方。各支队伍均由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四人组成,经历一辩陈词、双方攻辩、一辩小结、自由辩论、总结陈词、观众提问六个环节。 辩论赛程序(由辩论会主席执行) 1.代表队入场 2.主持人入场

3.介绍参赛代表队及所持立场 4.介绍嘉宾

5.辩论赛主席入场 6.主席宣布辩论赛开始 7.宣布比赛规则 8.辩论赛

9.观众自由提问时间 10.评委评分

11.点评嘉宾评析发言 12.宣布比赛结束 评分标准

1.观点鲜明,论证充分,引证恰当,分析透彻、严密。 2.表达流畅,发音准确,用词得当,层次清楚,逻辑严密。

3.反应灵敏,回击有力,配合默契,表情丰富,仪态端庄,风度优雅。

辩论赛评分表

团体评分表(100分) 阶段评分要点 正方 反方 1.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引证恰当。 开篇立论阶段 2.审题准确,推理清晰、到位。 (满分10分) 3.言简意赅,推理实现度高。 攻辩阶段 1.提问有力,回答干脆。 (满分30分) 2.逻辑严密,陈词流畅。 自由辩论阶段 1.提问直接,回答中肯有力。 (满分30分) 2.反应机敏,配合有序。 总结评分要点 1.整体明了,总结有力。 (满分20分) 2.首尾呼应,有感召力。 观众提问阶段 1.论点明晰,论据充分,引证恰当, (满分10分) 分析透彻、严密。 2.反应灵敏,应对能力强。 3.语言表达清晰、流畅,发音准确,层次清楚、逻辑严密。仪态端庄风度优雅。 团体总分 个人评分表(10分) 评分标准 一辩 二辩 三辩 四辩 正(反)方 1.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引证恰当。 2.陈词流畅,分析透彻,逻辑严密。 3.发音准确,用词得当,层次清楚。 4.提问合适,回答中肯,反驳精到, 切中要害。 5.反应灵敏,回击有力,配合默契。 6.表情丰富,仪态端庄,风度优雅,台风、辩风良好。 评分标准:

(一)团体分:共100分

语言质量(包括语言流畅、语速适中、论据充分、用词得体):30分

逻辑能力(逻辑清晰连贯、提问得当、说理透彻、反驳有力、反应机敏):30分

台风 (包括仪表仪态、尊重对方辩友、评委和观众):15分

团体配合(包括相互支持、衔接流畅、错落有致、形成一个有机整体):25分

(二)辩手个人得分:共100分

最佳辩手由个人得分最高者获得。

语言表达:30分 辩驳能力:30分

陈词质量:30分 美感风度:10分 1

1.现今大学生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假如我们只精于一项,而我们却找不到这一专业的工作,难道我们要回家啃老么。

2.我有位学理的同学因写不出情书,而错过了一份爱情对方辩友,你要如何以你精的策略去解决她的感情问题呢

3.难道我们的运动会只有体育学院的人才参加,征文活动只有文学院的人才参加,跳骚市场只有学经济的人才去摆摊么?

4.对方辩友,你如何看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句话呢

5.CCTV歌手大赛中尤为歌声曼妙,大却不知孔子是谁的歌手,对方辩友是如何看待这位歌手呢

6.以对方观点来看,今天这场比赛时不该存在的,因为这和我们的专业不挂钩啊。7.二专 二,当代社会现在一大现实问题就是人才流动频繁。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从事着专业不完全对口或者完全不对口的工作,越来越多的人在屡次的就业尝试之后,最后选择的稳定职业仍旧与当年所学专业无关。在人才过剩的时代,就业行情变化莫测,那么比较而言,一个知识广博、一身多技的人肯定比专业于某项技能的人更有就业优势。第三,社会的发展对个人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现代社会各门学科融合渗透,相互交叉的情形下,一个在各个学科领域均有涉猎的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不是比只囿于一门学科的专业人才更有创新的能力与机会吗?

举个例子,现在的微软公司有一流的技术人才,一流的财务人才,也有一流的商务人才,但在初创的时候他们并没有这么多一流的人才,而是只有比尔\盖茨和保罗\爱伦两个人,他们两人即起到了技术人才的作用,又起到了财务人才的作用,又起到了商务人才的作用,甚至还起到了宣传人才的作用。正是他们的一身多技,让他们赢得了成功。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让大家明白,现代社会需要的是一身多技、博学多才的人才,而个人的发展必定是顺应着社会大趋势的,“求博”当然是成为这一类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可见,从社会的需求上讲,“求博”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求博”不是要求个人成为全才,而是尽可能地获取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种技能。多一种技能就是多一个机会,对于个人来说这还不重要吗?!

其次,单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个人的发展包括了学习、工作和生活三大基本内容。

就学习而言,现代社会的教育制度越来越提倡全面发展,从小学开始直到大学,各门学科同时教授,这就是在培养复合型的人才。不可忽视的是,由于大学体制本身的不足,现在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只是一个形式上的复合型人才,若你问文科生什么是“匀速运动”,或者让理工科学生谈谈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多半是得不到准确答案的。请你不要说他们不需要知道这些,很显然,这些“偏科专才”的人进入到社会大分工中,他们根本无法与其他行业的人去沟通,而知识不经交流,迟早是要枯竭的,那么又何谈个人的发展呢?你说现在我们为什么要学英语呢?没错,不少人批评过我们盲目而疯狂的学外语热,但事实上,我们的工作往往需要用到外语,难道我们只学好汉语就行了吗?在学好汉语的基础上,再多学一门或几门外语不是更有利于学习吗?将来不是更有利于工作吗?不是可以在生活结交一些异国的人士、文化,开阔眼界吗?更何况,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我们学习外语,也是一种时代的需要。那么,就不能只专于汉语了,还得博学,多学。

就工作而言,不论是从事那一种职业,都不可能不与外界交流,而现代社会,知识大爆炸,信息传播途径多样,如果一个人还是整天埋首于专业化的技能,而不平衡自身能力,迟早是要被社会所淘汰的。“求博”不是要一个人放弃专业的研究,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说,既要有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又要有其他各方面的能力与素养。打个比方说,也许你会问,新青年领导阶层从上到下是由具备各种不同能力的人来组成,有站长,有CEO,有论坛各版块的版主,这不是“术业有专攻”的体现吗?不是“求专”之重要的明证吗?没错,大家根据能力不同,各司其职,但是你难道没有看到吗,各位领导现实中的工作可能跟他(她)在新青年担任的网站职位完全没有关联,甚至有的是一人任多职,如柳如丝,她既负责整个文学部的管理事务,又着重负责文学论坛、写手专栏、电子月刊的管理!如果不是自身知识技能全面,又怎能胜任这些工作呢?!现实中也是如此,只有“求博”才能获得多方

面的知识能力与素养,给自己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适应人才流动频繁的当代社会就业形势。所以,“求博”才更利于个人的发展。

从生活来说,更好理解。一个在生活中懂得一些医术的人,比对此根本一窍不通的人生活是不是更保险一些?我们不需要人人做医生,但是稍微懂一些基本的医术,有小病痛可以自己及时解决,不是很好嘛?说什么个人发展,健康是基础,懂得一些医术不是更有利于健康,以有利于个人发展吗?当然,我只是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其他如饮食、穿着打扮、礼节等各方面常识性的东西,自然是多知道一些更好——更有利于生活和工作,也就是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

全才能广泛地涉猎各学科知识。像牛顿,他既是物理学家又是数学家,还是哲学家;我们的展校长既专于数学又长于管理,还有很好的文笔。我们的大学也在提倡宽口径,让我们学到更多学科的知识。

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毛泽东,战略家,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

张衡(公元78-139) 字平子,今河南南阳人,东汉著名天文学家,地理学家,科技发明家,文学家。117年制造出世界最早用水力推动的浑天仪(现藏于南京紫金山天文馆),之后造出第一台测量地震的地动仪(早于欧洲1700年)以及气象仪器候风仪(类似于西方的风信鸡,但早1000多年),此外,指南车,会飞的木雕,活动日历等很多当时领先于世界的发明都出自张衡之手。科技著作有《浑天仪图注》,他还是世界上第一个解释月食成因的人,著有天文著作《灵宪》,这些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国科技史上的卓越地位,也影响了整个世界的科技发展。在数学上,著有《算罔论》(已失传),他计算的圆周率是3.1622,虽不准确,但在1800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确的计算的确十分令人惊叹。地理学上,他绘制的地图十分先进,流行了几百年.同时,张衡还是个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二京赋》是京都大赋的极致,堪与辞赋大家的作品比肩,《四愁诗》也是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绘画上他是东汉六大画家之一,成就非凡.张衡以其耀眼的科技发明和多面全才令人景仰,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语:如此全面发展的人物,在世界历史中亦所罕见。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别称紫阳,福建人,继孔子后的又一儒学大师,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理学家。世人都称之为“朱子”,他做过官,在职期间授命振兴白鹿洞书院,制定了《白鹿洞书院教规》,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对中外教育学影响深远。广注典籍,在自然科学,经学,佛学,逻辑学,训诂,文学,史学,乐律等领域都作了论述与注解,可见其学问涉猎之广,讲学期间编著了多种教材,如《四书集注》,《楚词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等被元,明,清三代列为开科取士的必读之书。作为一代哲学家,他是宋代第一大哲学派别“程朱理学”的代表,集前代理学之大成,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理论体系,成就与影响远远超过了“二程”,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体系。朱熹是儒学大师,他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并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的灭亡。作为文学家,《朱子语类》中的文学批评理论颇有独到之处,他的词作语言纯正,风格俊朗,成就很大,诗文创作也十分有水平,《观书有感》一诗颇受人赞赏。朱熹以他著作的广博宏富,学识的渊博广泛而被人尊崇,后人辑有《朱子大全》。

麦克斯韦-是19世纪伟大的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麦克斯韦主要从事电磁理论、分子物理学、统计物理学、光学、力学、弹性理论方面的研究。尤其是他建立的电磁场理论,将电学、磁学、光学统一起来,是19世纪物理学发展的最光辉的成果,是科学史上最伟大的综合之一。

开普勒-德国天文学家。发现了行星沿椭圆轨道运行,并且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即开普勒定律),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打下了基础

洛伦兹-荷兰物理学家、数学家,生于阿纳姆,毕业于莱顿大学1875年获博士学位。洛伦兹是经典电子论的创立者

楞次-俄国物理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主要从事电学的研究。建立了楞次定律

焦耳-焦耳,英国杰出的物理学家。焦耳一生都在从事实验研究工作,在电磁学、热学、气体分子动理论等方面均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赫兹-,德国物理学家,生于汉堡。赫兹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是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惠更斯-荷兰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

伽利略-意大利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是首先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融合贯通了数学、天文学、物理学三门科学的科学巨人。伽利略是科学革命的先驱,毕生把哥白尼、开普勒开创的新世界观加以证明和广泛宣传。

高斯-德国数学家和物理学家,1777年4月30日生于德国布伦瑞克。高斯长期从事于数学并将数学应用于物理学、天文学和大地测量学等领域的研究,著述丰富,成就甚多。

法拉第-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也是著名的自学成才的科学家。法拉第主要从事电学、磁学、磁光学、电化学方面的研究,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是电磁场理论的奠基人

爱因斯坦-德国物理学家,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获得者。他的科学业绩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早期对布朗运动的研究;狭义相对论的创建;推动量子力学的发展;建立了广义相对论,开辟了宇宙学的研究途径

笛卡儿-,1596年3月13日,在法国西部的希列塔尼半岛上的图朗城.笛卡儿最早认识到惯性定律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关键所在,最早把惯性定律作为原理加以确立。 库仑-法国工程师、物理学家

学贵精,不贵博 破题

一、 引证

1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

2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

用的东西。 ——托尔斯泰

3兵不在多在于精 4 百艺通不如一艺精

5学贵精不贵博。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7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庄子》

8苏东坡有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经验之谈。有书不读,束

之高阁,书无异于废纸;读书囫囵吞枣,一览而过,“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读得再多又有何益?

9 读书不注意识理,漫无目的,一味多读,必然如郑板桥所说:“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

10陆九渊说:“学必无所蔽而后可 意思就是学习一定要达到没有迷惑不解的地步才可以。

二、 现实资料

1。“精”者,指所学局限于某一领域,但有独到的造诣。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博”

比“精”好,但从另外的角度看并不尽然。因为一个人的寿命、精力必然是有限的。如果学习的范围过于宽广,把有限的精力再加以分散。则其成就不一定就很高。有可能是门门通门门松,马尾巴穿豆腐,虽然也可以提一下,但未必能提得起来。现在内地的佛学人材多属“博”学型,各大宗派的理论都了解者大有人在,但如果要给某一个宗派找一个代言人却非常困难。如果以所有的精力穷究一门,其成功的机会将大大增加,所谓水能穿石在于点一也。

2胡适先生早年清高志大,可谓涉猎甚广。而当他到美国康耐尔大学的时候,却幡然猛

醒,自叹:生平之过在于求博而不务精。自此,痛下决心,明确目标,师从杜威,专攻实用主义哲学,并由此深入,最终才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大思想家。

3读书破万卷”是适用于专门搞学术研究的人,而不适用于一般的大学生。对于做学问的人来说,是“万卷虽多当俱眼”。唐代的书,一卷少则几千字,多则上万字,万卷书不过一亿字。相当于现在32开本500页的书300本的文字量。对于专门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来说,这个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杜诗中的“万”字应取其非常多之意,即“多读胸中有本”。对于大学生来说,主要任务是按照教材要求学习知识,主要目的是为进一步深造打基础。“读书破万卷”,一是没有必要,二是难以办到。因此,大学生不要盲目地去“破万卷”,而应该注重“吃透一本,触类旁通”。

三、 精彩词语

1、 不以求精,何以求博?

2、 韦编三绝 反驳对方读书破万卷用 四、 我方立论点

1、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与分工相对应的知识结构也越来越细,故专业也向更加复

杂的方向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同样趋于细化,趋于更高,因此对人才专业化的要求是十分明显的。所以,我们需要学“精”而不是学“博”

2、 专才拥有某一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会比全才更具有吸引力。而在复合交叉

领域内,最终的研究与实现,也落实在单一领域。因为全才的个人作业缺乏效率,分工把精力集中于个别的领域,更有利于实现社会价值。

对“精”和“博”进行我方定义。:首先猜测下对方可能定义:博:即博学,指广泛学习各专业知识,成为一个博学的人或者说复合型人才。专:对应的是在某一个领域钻研专业知识,成为一个专业人士或者说专业型人才。

第一、分工决定论,也就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分工越来越细,而与分工相对应的知识结构也越来越细,因此,专业也向更加复杂的方向发展;第二、所谓的阶段决定论,那也就是说无论是大学生的本科阶段、研究生阶段还是博士生阶段,都离不开以精为主的基本规律;第三、态度决定论,认为以精为主就一定塑造出来一个专心一致的态度,这往往是我们做人的首要的考虑, 五、 破题

大学生学习应该学精还是学博? 首先 这个命题一定是建立在现代信息社会基础上的。其次,抓住“大学生学习”既非高中生,也非参加工作的人,大学生,是即将参加工作的一代人,所以,他们的学习应该是为了以后工作有利,要站在这个立场上来阐述。第三、抓住“精”和“博”的定义来回周旋。

学知识 和 学知识之用 是两码事 这个如何考虑?

六、 犀利的问题

1、 问题:请问对方辩友,当今社会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对方如果回答 复合型人才或者类似的答案,就已经上钩了,我们尽量将对方引

到“复合型人才”的路上来,复合型人才的定义是“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在某一个具体的方面要能出类拔萃的人。” 正好强调了学习应该向精的方面发展。

2、 本系有职业社这个社团,请问职业社是不是为了使我们的专业知识更加完备而

设立的?这是不是\学精?\

3、 我们可以问“请问学校为什么允许我们辅修二学历?”对方肯定会回答“因为

我们需要学博,这是为了让我们更加博学” 我们就可以反击说“二学历是为了增加我们的管理技能,使我们更加精于管理,这明明是学精啊!” 4、 论据: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庄子

翻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弄得自己精疲力尽。

问题:请问对方辩友知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下句是什么吗? 抛出一个连环扣,如果对方说出下半句,我们就可以说:“谢谢对方辩友告诉我们,”以有涯随无涯,殆己。“ 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只会弄得自己疲累不堪,难道对方辩友还会抱着这种大无畏的心态去”学博“吗? 同样,如果对方不知道,我们可以说:“那就让我来告诉对方辩友:以有涯随无涯,殆己。“意思就是说?? 然后同上面。

5、 如果对方说什么“大概“可能”“大约“之类的词语,表示数量上的不确定,

我们可以追问他:“你的大概是多少?是50%,60%还是70%?”来消弱他们论据的力度。

6、 在“精”与“博”的定义上,我们要尽力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不

仅是学一科精,可以扩大到一个专业精,一个研究领域精 甚至做人也“精”,塑一个专一的态度。比如我可以问:对方辩友,请问你在大学中愿意学习做一个专一的人吗?

7、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如何考虑 从破字着

手,化虚拟为实际??磨破 精读。 8、 我方辩论重点有两方面:

一、避讳“博”这个字,无论何时都不能肯定这个“博”。我方要强调,基础知识是必须的,然后精通某一方面才是正道。

二、将对方的观点为转化为“博而不精”,从而辩论术业有专攻,博而不精只会适得其反,一事无成。可以例举两点论和重点论,两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这就是两点论。

重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与均衡论相对立。指在研究复杂事物的发展进程时,要着重地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研究任何一种具体的矛盾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方面。反对把各种矛盾情况或各种矛盾方面平均看待或在实践中平均使用力量,而陷入均衡论的错误,使问题得不到解决。

对方辩友的“博而不精”的理论,强调面面俱到,而忽视了重要矛盾,忘了“精”,已违反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科学理论。反问对方辩友,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观出现了错误,还是对方辩友的观点根本就是错误的?

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询问对方辩友怎样做到博,同时又不“精”? (如果对方辩友说博的同时也需要精,即肯定了我方观点,可以直接感谢对方辩友对我方观点的支持)

(反之,让对方辩友描述,怎样的程度才叫“博”,又该如何把握既做到“博”又做到“不精”?如果对方回答不出这样的回答,那立马可以说对方辩友不过是理想化的夸夸其谈,请对方辩友不要空谈理想,别忘了理论需要科学的支持,更需要与实践相结合)

在对方辩友夸夸其谈“博”的重要性以及在社会上的应用时,反问对方辩友一句,那“术业有专攻”又该如何解释?可以再问对方辩友,对于“不务正业”又如何看待?

对方辩友所述说的“博”该如何学习,作用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公司分很多部门,工厂分很多单位,学校还分很多专业,我只修了一个专业,XX专业,以你方的“博”的观点,想必你们在学校里修了三个还是四个专业,只怕是远不够,“博”这个字又岂是三四个专业所能概括的,想必至少十个八个专业吧。请问对方辩友,可以告诉大家,你们究竟修了几个专业吗?有达到你们“博”的标准吗?

(务必请对方辩友回答,如果对方辩友回答只修了一个或两个专业,即可感谢对方辩友以实际行动支持我方“精”的观点)

(如果对方辩友回答,只修了一个专业,可是看了很多方面的书,丰富自己的知识与见识。即可反问对方辩友,这不正体现了辩论观,肯定了我方观点吗?什么叫“专业”,“专”即体现了“精”,对方辩友在学校里个某一专业时,等于已经用实际行动肯定了我方观点的“精”,对方辩友丰富自己知识的行为值得肯定,却只是在专业基础上的延伸,又再一次地肯定了我方观点)

如果对方辩友提出专业还分不同的学科,有很多甚至是与专业无关的学科时,可以告诉对方辩友,那就是基础,就像还没学会汉语汉字,又该如何学习我们的专业呢?(其它学科以此类推)

在对方辩友例举历史上博学多才的人物时,可以反问对方辩友,那些历史人物成就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或文采,或谋略,真正能做到“博”的又有几个?即便许多被称赞博学的人物,也只是在他专长的领域博学而已,这仍是“精”啊!连周瑜那样文武全才也只有慨叹“既生瑜,何生亮”,请问对方辩友,以古今的为数极少的几个人物为目标的理想是值得嘉奖的,但抛开理想,作为现代大学生的我们也不能脱离实际啊,学好自己的专业,应用到社会,报效祖国回报父母,这才是目前我们迫切要做的啊!

如果对方辩友此时大谈特谈“博”而不去学好本身专业,那又让学校如何放心,让父母如何宽心?

切记辩论时注意几点:

一、千万不要肯定“博”这个字,肯定多方面的学习只是“精”基础上的延伸,尽量避讳“博”这个字

二、将对方的观点转化“博而不精”,也可以诱使对方否定“精” 三、(这个辩题的观点只是矛盾的重点与次重点,并非相反,如果可以的话,尽量不要否认“博”,只须避讳这个字就可以了,这些话是不能在辩论赛上说出来的)强调科学的辩证观,“精”才是重点。 四、可以围绕“术业有专攻”和“不务正业”展开话题

五、申明我们的身份是当代大学生,目前学好本身专业才是重中之重

一辩立论: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大家好!

首先很高兴能够抽到这个辩题,相信通过今天讨论“大学生应该学博还是学精”这个辩题,作为大一新生的我们能够更好的制定大学学习规划。

回到今天的辩题,“大学生应该学博还是学精”,首先我们要理清“博”“精”区别,“博”字在字典上解释为“多”、“广”、“大”等,指的是各个领域知识都学习了解,而“精”字在字典上则解释为“细密”“专一”“深入”等,指的是在自己所学的领域进行深入学习研究。

所谓“又精又博”或“又博又精”应不在我们双方讨论的范畴,我方认为大学生应该学精。观点如下:

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的分工日益细化,各行各业急需本领域的专业性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大学生必须要学精本专业的知识,毕业后才能更好地投身于社会主义伟大建设当中去。同时大学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充分考虑到这个社会发展的需要,开设了不同门类的专业,并且专业不断深入发展,衍生出了一些“专业中的专业”,“不求甚解”的学习态度只会被社会发展的洪流所淘汰。

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我们也希望自己数学堪比华罗庚陈景润,生物技术超越达尔文,武功好比叶问、霍元甲,赚钱能力压倒巴菲特、比尔·盖茨,这种想法是非常不切实际,如果世上真的有这样的一个人出现的话,很多人可能会跟我做出同样的选择——作个自我了断。大学生亦是如此,一定懂得合理分配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分清楚主次矛盾,拣芝麻掉西瓜的行为是非常愚蠢的。

三:你作为大学生的一种态度。回想一下,我们在一年前填写高考志愿的情形,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各个专业在你心中其实就像不同的“未来”,你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就在那时“未来”其实早已经浮现在你的脑海。进了大学后,看到琳琅满目的学科,专业课也是2个学分,非专业课也是2个学分,你开始迷茫了,你不知道什么是重点,又好像都是重点,你在各个学科疲于奔命,却只是蜻蜓点水,在“浩如书海”中却打不开属于自己的一扇门,这是你是否还能想起自己当初的“未来”吗?如果在座同学还在为学习的重点在发愁迷茫,给你点点建议:请在自己当初的“未来”中寻找答案吧!

最后,提出一点声明:

我方并没有彻底否定大学生学博,但学博前提应该是在对本专业学精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目的应该是辅助大学生更好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大学生一味的学博只会在造成“博而不精”的结果,从而失去了一技之长,在社会竞争中缺乏竞争力。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大学生应该学精! 随便举个例子,金融危机下很多公司大裁员,同样一份工作两人都能做好,你说你是老板的话你会裁能干好一样工作的同时还能兼顾另一份工作的人还是只会干一样工作的人?(好绕) 你这辩题要抓住一点,就是我们学博并不是说所有事情都浅尝辄止,而是有选择的多学东西,比如我计算机系的学生已经学过C#了,再回头学C和C++时只需要学一些简单的区别就可以了,与其吊死一棵树上,不如在学其他东西,老古话学而不思则罔,很多东西不需学深,日后在实践中思考更有成效~ 辩手 众所周知,现代社会是以技能为主导的社会,社会需要专业型人才,社会呼吁专业型人才。专业型人才能使你拥有一份过硬的技能,能够更好地进行创新,激发内在的潜能,引爆思想的火花,能让你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奔于左而目不瞬,从容应对事情。古典学家亚当

*斯密有过这样一个论述:过去制造扣针采取的是一包到底,也就是所谓的“博”,但一人一天最多生产二十枚针,后来把制造全过程分解为十八道工序。由10个工人负责一到两道工序。日产量猛增到4800枚,人均劳动生产率一跃为原来的24倍。从这个角度得知,只有专业技术型工人才可以胜任,而把创造过程分解为8道工序,10名普通工人经过针对性培训就可以胜任,这等于10倍于过去的就业机会。这实际中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多能型”人才固然可贵,但各方面问题都依赖于一个人的力量来解决,对方辨友难道不觉得工作压力大,会造成过早衰老吗?再者,会使中国就业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我们大学生有着特殊的使命,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必须以专为目标,我们作为普通大学生,即使播下了以博为主的好愿望,恐怕收获到的也只能是面面俱到却流于空泛,流于浅薄的知识。一种学识只有到达一定程度后才会结果,只有那些钻研精深的学识才能成熟,没有结果甚至不会开花的学识,能否在实践中运用自如?是否对个人和社会有用?同学们,大学四年,不多也不少,如果在这段时间内以博为目标,究竟能掌握几门学识?要掌握好多门学识,在大学期间能否实现呢?而如果每一类都只是初涉其中,难道这样子对方辨友也认为是博学吗? 所以,我方认为,大学以专为主,请大家支持

一辩立论: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大家好!

首先很高兴能够抽到这个辩题,相信通过今天讨论“大学生应该学博还是学精”这个辩题,作为大一新生的我们能够更好的制定大学学

习规划。

回到今天的辩题,“大学生应该学博还是学精”,首先我们要理清“博”“精”区别,“博”字在字典上解释为“多”、“广”、“大”等,指的是各个领域知识都学习了解,而“精”字在字典上则解释为“细密”“专一”“深入”等,指的是在自己所学的领域进行深入学习研究。所谓“又精又博”或“又博又精”应不在我们双方讨论的范畴,我方认为大学生应该学精。

观点如下:

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的分工日益细化,各行各业急需本领域的专业性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大学生必须要学精本专业的知识,毕业后才能更好地投身于社会主义伟大建设当中去。同时大学在进行人

才培养过程中,也充分考虑到这个社会发展的需要,开设了不同门类的专业,并且专业不断深入发展,衍生出了一些“专业中的专业”,“不求

甚解”的学习态度只会被社会发展的洪流所淘汰。

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我们也希望自己数学堪比华罗庚陈景润,生物技术超越达尔文,武功好比叶问、霍元甲,赚钱能力压倒巴菲特、比尔·盖茨,这种想法是非常不切实际,如果世上真的有这样的一个人出现的话,很多人可能会跟我做出同样的选择——作个自我了断。大学生亦是如此,一定懂得合理分配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分清楚主次矛盾,拣芝麻掉西瓜的行为是非常愚蠢的。 三:你作为大学生的一种态度。回想一下,我们在一年前填写高考志愿的情形,娄底职业技术学院的各个专业在你心中其实就像不同的“未来”,你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就在那时“未来”其实早已经浮现在你的脑海。进了大学后,看到琳琅满目的学科,你开始迷茫了,你不知道什么是重点,又好像都是重点,你在各个学科疲于奔命,却只是蜻蜓点水,在“浩如书海”中却打不开属于自己的一扇门,这使你是否还能想起自己当初的“未来”吗?如果在座同学还在为学习的重点在发愁迷茫,给你点点建议:请在自己当初的“未来”中寻找答

案吧!

最后,提出一点声明:

我方并没有彻底否定大学生学博,但学博前提应该是在对本专业学精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目的应该是辅助大学生更好学习本专业的知识,

大学生一味的学博只会在造成“博而不精”的结果,从而失去了一技之

长,在社会竞争中缺乏竞争力。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大学生应该学精

学精! 理由:

1。社会的需求,作为大学生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一技之长。

2. 因为在大学之前你已经接触了许多的事物,现在你必须理解这些事物的各种缘由以及进一步的探索。这就促使我们把知识学精。 3。有人说过:兵不在多在于精。可见学精是必要的。

4.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 ——韬奋《韬奋文集》

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 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赵树理

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 ——托尔斯泰

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 ——爱因斯坦

总而言之,博与精是分布开的。做好是二者兼得。但又有几人可以真正做得到呢?我们只能努力做到其一。

辩题:大学生学习更应该学精还是学博

悬赏分:0 | 提问时间:2008-10-24 17:49 | 提问者:顾兴民

推荐答案

人生苦短啊!样样都会便是什么也不会啊! 武林高手固然人人想做,但是要量力而为啊! 死书尚且不通何况活书呼?

世界之大无人可以样样精通,与其如此何不从专一个? 可以理解人的贪念,但是请克制啊!

鱼和熊掌皆我想得,水虽不在深但在于所——有(龙)! 但若于无水深尚且不灵何况水浅呼? 龙游浅水,龙尚且困何况人呼?

水深可以养龙,虽无龙,可待有时! 水之浅则驱龙,纵有一时之飞,何以待时

辩题:学习要专还是要博?

正方:武汉大学 大学生学习应以专为主 反方:东吴大学 大学生学习应以博为主

时间:2000年8月8日2000年全国大专辩论赛

武汉大学获胜

--------------------------------------------------------------------------------

反方结辩:大家好,对方辩友说话非常简单,但他问了没有?要将专业的东西学得非常的好,在最关键的时刻学以博学,他们认为这样是以专为主,以学为辅。但我方的观点是什么呢?我方观点认为在你要发挥专业之前,必须要有一定的道德感,必须要有一定的社会观念,必须要有一定的世界观。让我们来看看这时候要怎么比较不同的人,就是在什么为主代表什么比较重要。比如说对方辩友,如果大家记得的话,就在博学的部分他告诉我们说,如果什么都学的话,难道就整个专业就会偏废了,那对方辩友又告诉我们说,虽然他们工作专业,但是博就博的偏废呀,所以在两个都需要比较的时候代表的是,当只能取其一,或者当一个必须为正的时候,对方辩友认为专业知识最重要,社会观在专业培养之后再培养嘛,世界观在专业培养之后再培养嘛。那我方认为是什么?我方认为在先有社会观、世界观之后,才是发展你真正的专业的时候,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说先培养专业再考虑世界观、社会观,换句话说,可能出现像我方所说的一个专业人才虽然有了非常强大的专业技能,但是他却缺乏道德感,这个时候可能采用我方所说的,造成这样的情况危害社会,这样的专业难道有用于社会吗?再来看看,如果说他没有社会观,也就是说,他没有办法跟别人相处,没有办法将他左右,让别人所接受,那这样的专业究竟对社会会有什么帮助呢?再来说说看,如果没有世界观,这样的发明在国内可能大家可以接受再向世界进军的时候,发现已经被世界所淘汰了,这样的专业难道是对方辩友所说的有用吗?反观我们,说来可能在你,将来在适应社会当中你可能相信对方辩友非常积极在专业上钻研,虽然可能基础差了一点,但是我发现就算专业真的没有办法增加的话,但至少到研究所的时候还可以再学,进入社会还可以再做学习,也就是说专业部分是可以靠后面再弥补的,但是一个人的道德感如果失去了都没有,有了专业知识那又有什么作用呢?虽然我们可以比较的是,当双方都能够做到的时候,其实双方的状况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我们都有一个有专业而又博学的人,但是,只能取其一的时候,第二方自动退下,至少,出来的是生为一个人,然后再让他成为一个专才。换句话说,这个人即使不能够有利于社会,但至少不会有害与社会,在不危害社会的前提之下,才去发展专业有利于社会,这不是比较合理吗?反观对方辩友,可以给他一个强而有力的攻击力,但是却不知这攻击力到底是攻击敌人,还是攻击自

己?这样的专业知识难道是我们想要的吗?因此我方认为,大学学习应以博为主,以专为辅。谢谢。

正方结辩:大家好,对方辩友非常儒雅,他们一直在强调个人的全面修养。我们先来看看古人是怎么说的,我们国家的古人说,修身齐家首先要国与治之,国与治之首先要正心诚意,请问对方辩友,以博为主的话那简直乱花渐欲迷人眼,心如何正,意如何诚呢?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尤其我们的特殊性,因为我们做为大学生有着特殊的使命,我们已经选择了要在烟波浩淼的知识海洋之中进行遨游,我们就必须以专的目标注重方法的培养;我们已经选择了要在众多的强手之中搏击,就必须以专的精深作为我们的中流砥柱。作为一个大学生,不以专为主,这些东西如何能够达到呢?就象对方四位辩友一样,为以博为主进行辩护的各位青年才俊,恐怕也必须在专的方向上有所得,有所成,才会无愧于母校这充满荣誉的名字吧。对方辩友告诉我们说,这一点可以通过博来达到,那我们再来看看先哲又是怎么说的呢。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学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这是在一个资讯落后的时代,却有着大智慧的圣人所言。而我们今天知识爆炸的时代,对于普通的大学生来说,即使是播下了以博为主的良好愿望,恐怕收获到的也只能是面面俱到却流于空泛,流于浅薄的知识。胡适先生早年清高志大,可谓涉猎甚广。而当他到美国康耐尔大学的时候,却幡然猛醒,自叹:生平之过在于求博而不务精。自此,痛下决心,明确目标,师从杜威,专攻实用主义哲学,并由此深入,最终才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大思想家。由此可见,所谓学贯中西,所谓博采众长,其知识体系必须是以专为主的一个有机结合。黑格尔天马行空,无所不学,但他首先是一个哲学家;爱因斯坦,象我方说的这样,在哲学历史上都有造诣,但他首先是以他的相对论领导天下;陈寅恪由史学而入,王国维由哲学出发,他们都成为经济文学的一代巨匠,他们正是以专为主,兼收并蓄,最终成长为一代参天大树。这样的过程具体而形象地说来,就是要求我们今天做出提升:首先就是要确定一个专的方向和专的高度,所谓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其次,我们必须以专为指引,发扬专的精神,做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有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才能培养出自己的专业精神、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在深化专的同时,不断地兼收并蓄,触类旁通,最终豁然洞开。只有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于对方辩友才能相逢一笑泯恩仇,道一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成就却在灯火阑珊处”。

蒋昌建点评:主席、在场的两队辩友、评判以及所有的嘉宾,受组委会和评判团的委托,我对这场辩论做一个简短的评述,有不恰当的地方请赛后给我提出严肃的批评。在这场比赛开始之前,我想我和大家都一样有一个期待,这个命题是结合各位选手亲身经历或者是说亲身实践的机会比较广大的一个命题,因此我们期待着这是一场让人快乐而且愉快的辩论。那么事实上是经历了32分钟的唇枪舌剑,我们发现我们沉浸在一个严肃而庄重的气氛当中,有时候内心充满了深沉,仿佛回到了我们学生时代,我们是不是真正的处理好专和博的这一对辩证关系? 回到双方的命题上来,正方立场是大学生学习应该以专为主,正方高屋建瓴,以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知识结构阐述了专与博的辩证关系,清晰的告诉我们专是主导,专是决定因素,在此之下他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分析:第一、我归之为分工决定论,也就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分工越来越细,而与分工相对应的知识结构也越来越细,因此,专业也向更加复杂的方向发展;第二、所谓的阶段决定论,那

也就是说无论是大学生的本科阶段、研究生阶段还是博士生阶段,都离不开以专为主的基本规律;第三、态度决定论,认为以专为主就一定塑造出来一个专心一致的态度,这往往是我们做人的首要的考虑,这一点让我们颇为欣慰,第四,正方又重复了专与博的辨证关系,至于他利用的结语,使我们能够清楚的了解正方的底线究竟在哪里。

反方一上来颇为宏观,而且具有高瞻远瞩的姿态,让我们评委认为身处在21世纪的门槛,有这样的一个关照,就有博大精深的气度,很可能是未来复合型的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一个基本素养。更可贵的是他把这个命题的对象变成了两种群体,第一种是教育者,第二种是受教育者,这一点也出乎了我们评委的意料之外。更重要的是他立论的一个基本的构架是在着意讲求专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的现代条件下,博恐怕是大学专博辩证关系是否摆正的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是不是已经到了应该讲求以博为主时机呢?这个问题提得相当得及时,与此同时我们要指出,反方在一个简单明了的立论的同时,也给出了一定的说明性和事例性的佐证,这一点也许是实证的精神在东吴大学发扬的一个缩影,这是立论方面。下面我们转入了攻辩阶段,在攻辩阶段,我们同样的有一个期待,期待在这攻辩阶段能够出现像昨天那一幕让人赏心悦目的局面,我们也是在随着比赛的流程进一步推广的过程当中一直期待,直到它结束。结果如何,大家心里都有数。那么在攻辩阶段,我们发现存在着这样几个现象,第一个现象是反方力求把他们并没有明了的表现出来的一个基本的观点,或者是我们在座的各位从他们论述中也隐约知道的一个观点,那就是把学知识和学知识之用分开来,从而给道德教化建设在知识之用这个环节有很大的表达的空间,这是一个很好的设计,这实际上把教化用于学习当中,很可惜在攻辩阶段的时候提出了类似的问题,但是并没有很好的贯彻下去。同样的正方,在攻辩阶段的时候应该出现结合自己生活体验的许许多多的佐证融合在以专为主、以博为辅的这个基本立场上,而可惜在面对对方穷追不舍的专业不等于专的疑问之下,未能拿出一个很有效的方法,这也许是在未来的攻辩阶段当中,如何增强它的针对性,以及如何增强在针对性之后的攻击的有效性,应该再继续做做文章。在自由辩论阶段,也是要让我们尽情期待的一个烽火硝烟的阶段,但是,仿佛是在一场战场即将开始的黎明,双方都静悄悄的演绎了这个阶段,不过不乏有些睿智的提法。比如说像反方,非常聪慧地提到了一个基本问题,那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我们现在的大学就是在专业设计的基础上所建构起来的大学,因此专业学习的本身已经不成为我们今天命题当中的一个问题了,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正方在自由辩论的时候不断的提出所谓的触类旁通和专与博的辩证关系之间如何做到融汇贯通,因此围绕着这样基本的观点,双方来回的交锋,也试图引入一些幽默,但是看样子呢效果并不是太好,这里没有批评的意思,相反我倒是要觉得大家的确是非常的辛苦,这是自由辩论阶段。至于说在回答问题阶段和总结陈词阶段,我当然还有话要说,尤其是在总结阶段,评判团认为一场正式的、正规的或者是立意完善的辩论比赛要力求通过总结阶段把双方在前面阶段辩论当中所交锋的关键的地方或者是有冲突的地方、或者是有强有弱的地方再做一个有机的归整,把自己的观点和场上的态势揉合起来,对观众能够在最后的结束当中有一个清晰而又明了的思路。所以在这个方面我们要提出来反方同学做得相当的不错,而正方同学也在努力的做,我们也注意到一个现象,从正方的发言当中,我们也充分感觉到了华语的优美,但是我们也有这样的一个想法以供批评,也就是在讲求华语优美的同时千万不要以词害意,当然你们并没有这样做,我们这是一个建议。

接下来是要看看双方的缺点,这是我最不愿意谈的,退一步说也是没有资格谈的,不过好在我们的专家就在我的面前,他们给了我鼓励和勇气。缺点:我们觉得正方在立论的时候非常工整、非常稳定、非常庄严,大概因为武汉大学身处中国的中心地带这样一个地理位置有点关系,不过呢跟我们所期待的有创新、有别样的见解之间可能还有一些差距,当然我们这里说的创新和别样见解并不是要另辟途径,来巧言令色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第二、我们认为正方在表达自己观点、陈词阶段的同时可能由于准备时间比较充分,都力求把准备的信息百分之百的、充分的表达出来,但是在表现上给我们的感觉有点是报道式的语言、或者态度、或者形式,希望以后能够把你充分准备的内容能够用比较即兴的、比较灵机一动的,或者是装的比较即兴的、比较灵机一动的表现出来,这使场上的气氛呢,也比较轻松一点。还有一点我们适当的提出来,可能正方同学在提问的时候有点类型欣赏,对反方的二辩同学比较青睐,我们想如果一个辩论比赛比较丰富多采,也希望正方提问的目标也更加多元化一点。同时我们也觉得反方可能也有一些弱点,那么这个弱点就在于反方在例论的时候非常的具有创意,也非常的具有伟大、高瞻远瞩的情怀,但是在整个辩论的过程当中没有很好的把你具有创意的几个方面一以贯之地执行下去,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讲,可能对自己所准备好的问题或对方的问题说清楚,有些问题就游离到了题外去了,这个是要提的一个问题。那反方的第二个问题是在场上可能集中火力的强调了问题的一面,比如说,强调了道德教化在知识利用上的一个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完全没错,但是过于强调了以后容易给观众一个印象,那就是博学所有的内涵仿佛就落在道德教化这样一个领域上上,也许是你们的一个设计,但这个设计我觉得还是有需要斟酌的必要。另外,我们也相对于正方来讲,反方的发言是一个课堂即兴式的发言,这个是我们非常期待的,具有灵性、不卑不亢,非常的悲壮而又勇猛,那么我们也希望把您这个即兴的、勇猛的发言能够将整个陈词过程当中散落在各种的方面有机的整合起来,回到你命题的底线,也许效果会更好。 总而言之,这场辩论赛还给我一个发挥的空间,那就是要谈谈个人对这个命题的感受。我们说我们之间谈大学生应该以专为主还是以博为主,实际上不要忘记的一个基本的语境,那也就是说我们是在现代化过程不断推进的过程当中去谈这个命题的。按照哈贝马斯的说法,现代化过程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市场体系,和以权力为媒介的科层的行政管理系统,代替了过去以语言为媒介的生活世界。这样的一个代替使得大学内部的文化结构出现了分化,这就使得我们专业设置越来越复杂,同时学科的范围也日趋的扩大,但是不知道双方同学注意到这一方面提供了专的可能,同时一方面又提供了博的现实性,如果双方选手能够在这个方面多加考虑,可能这场辩论会更加丰富了。正因为如此,它像一个大学的理念提出了挑战,所谓大学的理念可能要起源于柏林大学的创始人洪堡(W. Von Hunboldt)先生,他提出来了,大学不但要教授科学知识之外,还要培养一个全面的人格,那如何在一个讲求功利性的现代社会当中,又不忽视所谓的对人文情怀的关切,这是我们要面对的一个挑战,以及如何加强我们自身的人格建设,在此基础上形成我们现在爱谈的新新人类,这也是我们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过从大家的引经据典当中我发现,这个专与博实际上不是现代人才有的负担,同时也不是西方人思考的专利,我想我们的古人很早就在考虑这个问题,我们有一种说法叫做术业有专攻,我们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叫博学都信,那无论是基于个人的主观需要,还是社会的客观需求,我觉得即便我们是进入到现代社会,我们还有理由相

信这样的一句话,那就是: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