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班通”环境下小学数学多维互动式学习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下载本文

“班班通”环境下小学数学多维互动式学习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在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已经产生深刻影响的今天,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服务教育教学是一个重要命题。近年来,我县教育信息化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助推了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则促使了教育信息化的升级换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中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同时指出:“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

近几年,我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信息化工程高度重视,先后投入了大量资金,基本实现“班班通”教学设施,本课题的提出,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为加快我校信息化建设步伐,更新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师生关系理念,改变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缩小城乡差距。我校经过反复调研和论证,最终选定《农村学校“班班通”与学教学整合的研究》课题进行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一)班班通:即在每个教学班装备基于网络环境的以投影机、电视机或电子交互白板等为终端显示设备, 让每个班级都能同时上

网,网络和教学资源共享。班班通为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环节搭建出多媒体的交互平台,将多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设疑的兴趣,从而增强了教学效果。班班通的实施,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使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增加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提高了学生认识能力,为学校教育教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师生的共同进步和学校教育事业的大提升,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多维互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互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交往活动过程,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径。互动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行为。没有了互动,就没有了课堂教学活动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沟通。可见,课堂教学中客观有效的交往,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基础,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实现真正有效的互动交往,才能促进教学相长,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时时闪现生命的灵性和活力,形成良好的态度价值观。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相互协调,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焦效应,从而深化学科教

学,提升教与学的效率,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通过研究,探索出“班班通”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有效模式,设计出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以信息技术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实施方案。 制定好“班班通”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教学设计方案。这种有效教学设计方案,既有一般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和程序,更有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学习的有效性、开放性、选择性、自主性、互动性、丰富性、形象性等。如何充分吸收一般学科教学的优势,巧妙利用“班班通”信息技术的特点,在丰富的教学个案中归纳出小学数学教学与“班班通”有效整合的学习模式。

(二)通过研究,培养教师的现代教育意识,促进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育理念的理解,并提高教师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收集处理信息能力、操作能力、协作能力、探究能力,促进学生乐学、爱学、会学。

(三)通过研究,开发出一批适应交互式教学模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总结出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科教学有效性的技术、方法和手段。确保在研究期间,出优秀课例、课件和论文等。

四、研究内容

(1)、研究如何培训教师,学习,认识“班班通”技术、提高技能的方式。

(2)、研究开发电子白板资源,在数学教学中优选不同的白板功

能,设计课件及教学模式,达到学科整合的最优化,提高教学效益。

(3)、探索“班班通”环境下的学科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怎样有步骤的进行优化课堂结构。

(4)、研究应用整合原则并加以推广。 四、研究思路

(1)创造“班班通”技术与小学学科有效整合的外部条件。 A、加强“班班通”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宣传力度,使全体教师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班班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B、努力提高现有“班班通”设备的利用率,改革硬件设备的管理方式;提高全体数学教师和学生课内外使用“班班通”设备的有效性。

C、加强资源库的建设,努力搜集、购买、整理、改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自制研发的课件教案,建立资源库,不断地修改、更新、交流、共享。

(2)建立有效措施,健全学校校本教研、课题研究机制。 A、建立以数学教研组的课题组,健全课题组学习机制。 B、加强校本培训,把“班班通”信息技术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形成制度化。

C、谋求“班班通”技术(校园网络)与小学数学学科课堂教学的全面整合。

D、建立学校网站,完善并丰富学校信息资源库。

E、建立实验班实验案例、对比、跟踪、资料整理、分析交流、

总结、反思等培训研究措施与制度。

F、努力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不断反思、探究、寻找“班班通”与课堂整合的有效对策,不断总结,从而达到不断进步的目的。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加强培训,提高数学教师的信息素养。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教师掌握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是关键。为了保证能灵活运用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进行现代化教学,我们十分重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首先,加强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为了普及计算机知识,使实验教师都能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我们利用课余时间,邀请本校的计算机教师,对教师进行培训,内容包括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Windows98、word、Excel、Internet、Flash、PowerPoint、多媒体素材采集、多媒体设备使用维修等。

发挥网络技术的作用,进行开放的、动态的交流方式,促进教师网络技术水平的提高。经过培训与自学,实验教师已基本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初级知识,教师能熟练使用搜索引擎、下载软件、能够熟练地参与网络讨论,能独立制作简单的课件,并且能通过网络交流优秀教案、论文和优秀教学软件,共享网上教学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通过培训,教师的信息技术普遍被提高,并且已经感受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优势,主动使用信息技术。

在学生一头,我们发现学生家庭里拥有电脑的很多,就开展了“绿色上网”的主题活动,中午和下午的活动时间,学校的计算机房向学

生开放,在老师的组织下,学生可以进行上网查阅资料,家里有的回家还可以按照老师教的多查阅一些资料,充实自己。

(二)全面实施,推行行动和案例研究

行动研究法是我国教育界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方法。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边分析实践、总结反思、调整研究步伐,全面实施课题研究。我们要求课题组骨干教师到外地参观学习培训后回来上好汇报课,并要求课题组的成员全部参与听课、评课活动,使课题组所有老师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然后让课题组其他成员在组内再上交流课,通过对研究课的交流研讨,最后在全校或者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观摩、交流推广,使教师们不断提高认识,从而推动实验向纵深发展。我们从课题立项之后,要求每位研究成员积极地投身到教育科研活动中,上好每学期至少一节课题示范课、研讨课、评优课。围绕研究课题,突显研究的主题。每次活动中,总会形成一些可供大家学习、分析和借鉴的案例,我们通过这些案例的鉴别,分析影响因素。

我们要求课题组成员加强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方式,改革着教师的教育思想,认识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提高教学的质量。改革教育思想,认识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目的是为了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提高教学的质量。

实验教师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渐渐摸索出了规律,使用信息技术的课例越来越多,主要是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通过实施,我们获得了一些整合的成功案例,如《角的度量》、《平移与

旋转》、《时分的认识》、《可能性》等整合课,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来,我们还摸索着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实验中,我们注意了原始资料的收集,我们是在教学常态下进行的,我们每位实验教师教做好实验记录,进行现状与结果分析,得出合理而科学的结论,并认真撰写文章,把结论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通过对课题研究中的数据、资料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将成功的整合案例在学校内推广,完善典型案例的不足,不断修正完善。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在选择和运用多媒体时,注意多媒体与教学内容的统一性,注意多媒体与教学方法的协调性,注意多媒体与认知水平的相容性,注意形式上的美观性和手段的创新性。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推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不是为了整合而整合,而是通过信息化的推进,实现学校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我们的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1.加快了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

在课题的建设中,学校加快了信息化的进程。随着 本校“班班通”工程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推进,传统的图书馆等这些学习资源环境已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知识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迫切需要新型的信息服务方式和更加开放的资源环境。在校领导大力关心和支持下,我校的信息技术整体水平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完成了以光纤接入为主的“班班通”工程。我校已达到信息技术先进学校标准。学校的信息技术方面在已建成的校园网基础上,把学校的信息端子进一步推进到

每个教室,具有功能完备的多媒体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为了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把教育信息化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全面提高教师上来,我校的所有教师都通过了计算机校级培训,具备了自制课件的能力。总之,只有把强大的软硬件优势转化为现实的教育竞争能力,才能加快我校教育现代化的步伐。

2.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课题组的老师在研究课题的同时,自身的素养也得到了提高,马兴燕老师讲的《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和丁璇老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均在学区广泛播出。实验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并撰写成论文,其中“信息技术在教学探究活动中的应用”、““班班通”让数学课堂更精彩”、“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认识”等已被广大老师借鉴。另外,还写出了多篇教学反思,制出了大量的辅助教学的课件,如角的度量、圆的面积、年月日等。

学生的信息素养有了明显提高。(1)学生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得到了加强。信息技术在课堂的广泛应用,学生上机操作的机会增多了,所以学生的操作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中高年级学生基本上掌握了绘图、文档的编辑、网上搜索等技能,学生有了自己的电子邮箱,并能经常用电子邮箱收发邮件,在互动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2)学习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各种学习信息。如六年级数学“圆的面积”一课中,教师布置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学生通过上网搜索,找到了跟圆面积计算有关的许多知道。(3)学生生成加

工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由于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得到了提高,学生生成、加工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自实施本课题以来,校先后有多名学生制作的电子小报和电脑绘画在举办的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竞赛中荣获一、二、三等奖。

3.开展了资源库的建设。

资源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文本、图像、影像、动画、声音和游戏等。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网络建设日趋完善,将网络延伸到办公室、到教室,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导教学,利用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结合本班进行有效地应用,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达到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信息资源库是学习环境中最主要的信息资源,它负责向师生提供要学习的领域知识和教学材料,学习者可从中查询大量的信息。老师随时可以在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教室利用网络上的资源库进行课堂教学,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实验以来,我们开展了““班班通”环境下小学数学多维互动式学习研究”研讨展示课活动。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同时,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手段,使我们传统的用“一张嘴巴”干巴巴的“说教”变成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的变得具体、形象;使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使“静”的变成“动”的。把教学内容在动与静、虚与实、局部与整体、外表与内里之间相互转化, 为学生创设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更加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更能为学生所接受。研究进程中,我们发现在实施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贯穿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并且一定要讲求时机。

1.需要再现生活情景时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要贴近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为了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运用“班班通”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使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教学中我注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选择设计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辅助教学。例如在学习《旋转与平移》一课时,我截取了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转动的电扇、运动着的电梯、转动的摩天轮、奔驰的火车等视频,通过视频观察让学生很容易的就归纳出了平移和旋转的本质区别,比常规教学中观察图片更形象直观,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整合“直观形象、润物无声、水到渠成”。由此可见,当需要再现某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生活情境时,信息技术的作用将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2.需要突破教学重难点时

“班班通”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为学生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重点和难点,极大的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

学概念的寻求与研究。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动态演示功能,形象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能相对轻松地理解和掌握重要的数学知识。例如我在教学《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时,通过多媒体演示展现了把圆柱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的过程,变抽象为具体,把用数学语言难以表达的转化过程展现的淋漓尽致。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圆柱与长方体之间的有什么联系?你发现了什么?由于学生直观的观察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比较容易理解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轻松的推导出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把本节课的难点化于无形。

3.需要实践感知时

教材中有些要求实践的教学内容,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进行整合教学,就可以为学生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或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其中体验,学会在信息学习环境中学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主动构建自己的学习经验。

例如在教学《统计》时,要求学生统计某一时段内某一段交通路口过往的各种机动车辆各有多少,如果老师真的放手让学生去统计很不现实。所以,此时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播放事先拍好的录像,让学生在安全的情境中进行统计,解决了本课难以解决的问题,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浓厚,充分体会到实地收集数据

的乐趣,教学效率提高了。通过课程整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去感知知识,解决问题,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提高了课堂效率。

4.需要拓展学习空间时

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和工具,但它不可能是学习的唯一资源。但有时候教材上的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他们渴望从多方面去主动获取学习信息,这时我们可以有目的的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搜集与所学课程有联系的资料和信息,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学生在自我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既学到了教材中没有的数学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的信息意识。

例如我在教学《对称》这一课时,学生通过包括网络搜索在内的多种渠道,搜集到各种和学习内容相关的文字和图片。这些资料的收集,极大的丰富了学习内容,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实现了资源共享。在学生感知自然中的对称,自己动手创造对称,运用视频展示对称的过程中,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有了全新的体验,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乐趣,丰富了学习内容,开阔了眼界,拓宽了知识面。再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在讲到我国的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时,就让学生自己上网搜集关于圆周率的知识,以及世界各国对圆周率的研究,通过比较了解到我国是世界上研究圆周率最早的国家,最早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面第七位。在查询的过程中,同学们兴趣盎然,在丰富知识的同时,更激发了他们奋发学习,立志成才的信心和决心。

恰当准确的把握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的时机,适时适量的运用信息技术,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无限延伸、形成脉络,并成为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促使我们的课堂发生质的变化,较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为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

七、课题研究的反思

我们通过在课题研究领域的不断探索。有行动的快乐,有反思的欣喜,也有实践的不足和困惑。

(一)经过课题研究,我们体会到,“班班通”下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师的自身成长、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但是,它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媒体,应用时要防止追求课件表面化的奢华和大容量,要辩证地看待传统的教学媒体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关系。我们应该始终摆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辅助”位置,恰如其分地发挥它的效能。要取缔只具有展示书本或代替板书功能的课件的展示。同时课件不能替代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要让学生动手摆一摆、量一量、画一画,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所发现,寻找规律,得出结论,决不能以媒体的演示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

(二)课题研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研究中,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技能和素养,还要教师抽出很多的时间去学习、设计并制作课件,为了准备一节课,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财力与精力,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有的教师对此失去

了原有的热情。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要克服单纯地制作课件为目的的倾向,让教师比较全面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应用和创新意识。

(三)审视我们这个课题所做的工作,我们认为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课件设计缺乏创新、学生缺乏自主空间、平时资料的积累还不够及时等,另个研究成果的质和量上还要做不懈地努力。

瓜州县腰站子中心小学

《“班班通”环境下小学数学多维互动式学习研究》课题组 2015年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