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 图文 下载本文

第三节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

一、君权与相权——中央行政制度(丞相制度)的演变

1、秦朝:三公九卿制 示意图:

秦朝:皇帝 三公 太尉:军事 丞相:政事 御史大夫:监察 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九卿

变化:

汉初:汉承秦制,丞相位高权重,实际上是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 汉武帝时:

①频繁更换丞相;

②让平民出身的人参议要政;

③确立内外朝制度:内朝又称中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拥有决策权;

外朝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沦为执行机构。

内朝牵制外朝示意图:

汉武帝:皇帝

相权一分为二

内朝:决策机构 外朝:执行机构

尚侍常丞御太书中侍相史尉

令大 夫 九卿

3、唐朝:三省六部制 示意图: 唐朝:皇帝

相权一分为三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决策) (审议) (执行)

吏户礼兵刑工

部部部部部部

⑴主要内容: 三省:中央设立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⑵特点和影响:

①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1

②三省分工明确,又相互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中央统治力量,减少决策失误。 ③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4、宋代:二府三司制 示意图: 宋代: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三枢 中参司密书知:院

门政三: 枢下事司密::使 宰使副相 宰相⑴主要内容:

①初期:设立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其长官为宰相。 ②后来: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分割相权。 参知政事是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三司长官为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⑵影响: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却减弱了对皇权的约束力。 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冗官”局面。 5、元朝:一省一台二院制 元朝:皇帝 枢密院: 御史台: 中书省:行政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 军事 监察 统管六部 管辖西藏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直辖腹里 (河北山西山东) 吏户礼兵刑工 部部部部部部 6、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分相权于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明成祖设臵内阁,以备皇帝顾问,皇权空前加强。 7、清朝:雍正帝时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明朝和清朝下节还会介绍,此处略说)

【小结】从秦汉到元朝,中央行政制度(丞相制度)的演变过程如何?演变原因有哪些?有何特点趋势? 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相权很大。 汉朝:频繁更换丞相;让平民出身的人参议要政;确立内外朝制度,相权一分为二。 演变过程 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 宋朝:推行二府三司制,进一步分散相权。 元朝:推行一省一台二院制。设中书省是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分相权于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明成祖设臵内阁,以备皇帝顾问,皇权空前加强。 清朝:雍正帝时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演变原因 ①防范宰相专权,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②提高行政效率。

2

③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特点趋势 皇权不断加强最终达到顶峰,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中国封建社会从兴起繁荣逐渐走向衰落。 二、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中写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经验,防止滥用权力的办法,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古代中国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请填写下表: 目的 演 变 历 程 官员互相监督,以便于皇帝控制官僚机构。 朝代 秦代 机构 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郡设监御史 汉代 唐 宋 元 明 清 演变趋势 地方:十三部刺史 御史台 提点刑狱司 御史台 中央:都察院 地方:提刑按察司 沿袭明朝 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健全 职权 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同时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的诏令。 负责监察。 监察地方政治,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定期向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专职监察刑狱 负责复按人命重案,御史在纠举官吏时可以采取拘捕、审讯甚至先斩后奏。 负责监察 负责监察和司法 中央:御史大夫 主管中央的监察机构。 积监察体制的建立,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整顿吏治;评极 纠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 价 局监察官员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只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脏枉法限 的情形司空见惯,因此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权,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这是由于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 三、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1、案例:青年才俊张三,祖辈都是贫农,孝敬父母,聪明好学,人缘极好,能背诵《四书》《五经》,作赋写诗填词样样精通。他的梦想是跳出龙门,当上高官,在皇帝身边工作,改变祖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有一天张三得到了下面一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宝图,请你帮张三看看,他何时才能实现梦想?并请你帮张三填写下表: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示意图

科举取士:考试成绩隋唐世官制:贵族血缘先秦选官制度魏晋九品中正制:门第高低军功爵制:秦朝按军功授爵汉朝察举制:德行、才能标准 朝代 选官制度 皇帝的烦恼之选官取才含义 选官方式和标准 张三能否当上高官? 特点:先秦

世官制 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官职世袭; 不能! 3

时期 秦朝 军功爵制 西汉 察举制 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按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 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地方行政部门设臵“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根据。 以考试来选官的制度。 贵族,嫡长子继承。 张三的祖辈都是贫农。 按军功的大小 以官举荐; 看德行和才能。 依据中正的评定授官; 看门第的高低。 面向社会公平竞争,通过考试; 看考试成绩和才能的高低。 不能!张三没有军功。 有可能! 张三有才有德。 不能! 张三祖辈都是贫农。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 正制 隋唐科举制 — 明清 演变趋势 很有可能! 张三能背诵《四书》《五经》,作赋写诗填词样样精通。 选官方式趋向严密科学,选官标准趋向公开公平。

2、在汉朝时,张三第一次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虽然察举制有机动灵活、节约成本的优点,但是这项制度的缺点更多,张三很担心。通过材料请你再次帮张三看看察举制有哪些缺点?要想当官的话,张三在人际交往方面应该怎么办?

材料一: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

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

材料二: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

余官职不可胜数。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

材料三: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缺点:①容易任人唯亲

②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 ③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3、在隋唐至明清时期,张三很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了。对于科举制,历经沧桑的张三感慨很多,结合他的历史见闻,他对科举制会有怎样的看法呢? 积极作用:

①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②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

③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④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⑤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的方式,追求公平公正有一定的合理性。 消极作用:

①考试科目和内容,大多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②科举制为皇权服务,实质是一种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

四、行省的设置——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1、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行省制度: (1)主要内容:

①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是最高地方行政区域,简称行省。 ②中书省直辖“腹里”: 山西、河北、北京、山东 ③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④行省以下的行政区:路、府、州、县

⑤行省与中央的关系: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措施有: a民政:报中书省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