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和心理学名词解释 下载本文

宜性,二是个体适宜性。 教育目的

通过教育过程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家庭结构

家庭规模以及家庭的完整性。从家庭规模来看,一般包括核心家庭、联合家庭和扩大家庭。从家庭的完整性来看包括完整家庭和不完整家庭(如单亲家庭)。 活动目标

某次教育活动需要达成的目标。在一节课或一次活动中教师可能会提出这些目标,如要求幼儿掌握某一事物的名称、特征,学会使用某一种工具或学会观察和比较的方法等。这个层次的目标通常通过教师的活动计划或教案来体现。 “三优”工程

是指优生、优育、优教。“三优”工程是由全国妇联倡导的,通过给妇联组织在全国各地开展的,以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为宗旨的群众性活动。 精神环境

又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它的内涵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信息。 环境体验法

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或教育要求,创设相应的环境条件,让儿童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甚至在体验环境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和发展。 表扬鼓励法

奖励方式的一种,是儿童教育中的一种强化方式。表扬是对儿童行为正确性的确认、肯定或强化,并给以支持和夸奖;鼓励则能帮助儿童明确是非,提高其学习良好行为的信心和上进心,促进儿童良性发展。 健康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且应包括体格、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这里指出个体不仅应保持身体健康,而且应保持心理健康。 攻击行为

也称侵犯性行为,是幼儿最常见的行为问题。通常表现为身体攻击,如打人、推人、咬人、拽人、言语攻击、骂人。 发现式教学法

给儿童提供相应的材料和设备,激发儿童的兴趣,使儿童自由地去探索事物、发现问题、找到答案。 全民教育

保证每个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它以普及义务教育实行之。全民教育可使每个人获得自由和发展的能力,是社会摆脱贫困、实现繁荣的必要选择,同时又是促进社会文明道德、控制人口、提高人口质量和改善环境状况的先决条件。 物质环境

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气候、山、河、海洋、空气、水等为天然环境;城市、农村的建设,工作劳动环境条件,个人居住条件等为人工环境。 儿童中心论

杜威认为,学校生活组织应该是以儿童为中心.一切需要的措施都应该是为着促进儿童的生长。因为是儿童,而不是教学大纲决定教育的质和量,所以教学内容、计划和方法以及一切教育活动都要服从儿童的兴趣和经验的需要,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以儿童为中心。 认知提示

通过成人的言语提示、分析、讲解、组织儿童讨论、游戏、表演等形式,帮助儿童学会辨别

第 9 页 共 15 页

各种不同的情感及其面部表情,理解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的想法、观点和情感,促进儿童辨别他人情感和设想他人观点及进入他人角色能力的发展,从而促进儿童认知水平和社会理解水平的提高,为产生移情奠定认知基础。 启蒙性原则

学前教育要对儿童进行最基本的、入门式的教育,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初步的基础。学前教育的实质就是启蒙教育,也即开发蒙昧状态的教育,俗话叫“开窍”。 混合班

指将年龄相差在12个月以上的学前儿童编排在一个班级里学习、生活、游戏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受教育者

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是接受教育的人 年龄特征

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身心在一定年龄阶段中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幼儿的一日生活

幼儿园每天进行的所有教育活动,它包括日常生活活动和其他活动。 家长参与

家长通过不同的形式,参与幼儿园的一些教育教学活动,协助教师的工作,以丰富幼儿的学习经验,达到家庭与幼儿园的相互配合和协调一致。 教育内容

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所传递的信息。 恩物

恩物(gift)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是根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用简易明白的物体制成的,作为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初步训练。 入园教育

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引导新入园幼儿顺利适应幼儿园的教育。 学习类型

是个体对学习情境的一种特殊反应倾向或习惯方式,主要包括认知风格、学习策略、内外控制点等。 家园合作

指幼儿园和家庭(含社区)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和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角色游戏

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 行动研究

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的研究方法。 想象

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自我意识

是对自己存在的察觉,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们关系的认识。 表象

是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再现的形象。 广义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第 10 页 共 15 页

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教育;狭义的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则指的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主要是父母或其他长辈)对学前儿童进行的教育和施加的影响。 教育行政诉讼

是指教育行政管理相对人认为教育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给予法律救济,并由人民法院对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和裁判的诉讼救济活动。 发现学习

是指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相应知识。 形象记忆

指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艺友制

指学生(又称为艺友)与有经验的教师(称导师)交朋友,在实践中学习当教师,边干边学,在实践中积累教学经验。 实验法

教师根据研究目的对某些条件加以控制,有计划地改变某种教育因素,从而考察该因素与随之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师违法行为

即指教师出于故意或由于过失而侵害他人(主要是学生)合法权利的行为。 教育法规

一切调整教育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即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条例、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和,是现代国家管理教育的基础和基本依据。 程序教学

指将学习材料重新组织成短小的框架内容,由易到难安排好幼儿学习的进程。

情绪

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反映,或者说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思维

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遗传素质

主要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通过基因传递的生物特性。 学习

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 教育法律权利

指的是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据教育法、教育法律规范享有的某种权能或利益,表现为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可以做出一定的作为或不作为,也可以要求他人做出一定的作为或不作为。 个体社会化

指个体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 个性

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第 11 页 共 15 页

教育目标

是人们预期的教育结果,是教育者在教育活动开始之前就已在头脑中观念地存在着的教育结果。

不作为侵权行为

是指行为人以一定的不作为致人损害的行为。 幼儿常规

是指幼儿园日常生活和活动的规则,具体是指幼儿园对于幼儿什么时候应进行什么活动、活动中应遵守什么要求,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活动要采取什么方式等方面的要求。 游戏

是一种主动、自愿、愉快、假想的社会性活动,是学前儿童获得知识的最有效手段。 关键期

是指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但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的时期。 有意义学习

是指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治疗模式

是指针对儿童某一方面能力缺陷,给予针对性的教育。 规则游戏

是教师根据教育、教学目的,按照一定的目标设计游戏,旨在促进教育教学任务 的完成,因而又称教学游戏。 强制性规范

是指规定法律关系参加者在某种条件或情况出现时,必须做出或禁止做出一定行为的规范,它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十分明确具体,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加以变更或违反,一般表现为禁止性和义务性的两种形式。 社区

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也就是说,社区是区域性社会。 错觉

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 教学做合一

是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学理论。视“教学做”为一体,“做”是核心,主张在做中教,在做中学。

无意注意

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敏感期

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学习动机

是指直接推动幼儿进行学习,维持学习,并使该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

教育政策

第 12 页 共 1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