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 内 容 备 注 第六章 园林构图艺术法则 第一节 比例与尺度 一、比例 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把数当作世界的本源,认为“万物都是数”,“数是一切事物的本质,整个有规定的宇宙组织,就是数以及数的关系的和谐系统”。比例体现在园林景物的体型上,具有适当美好的关系,其中既有景物本身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也有景物之间、个体与整体之间的比例关系,这些关系难以用精确的数字来表达,而是属于人们感觉上和经验上的审美概念。 二、尺度 和比例密切相关的另一个特性是尺度。尺度是指人与物的对比关系。比例只能表明各种对比要素之间的相对数比关系,不涉及对比要素的真实尺寸,仿佛照片的放大和缩小一样,缺乏真实的尺度感。 第二节 多样统一规律在园林构图中的运用 一、因地制宜、因情制宜、合理布局 根据园林绿地的性质、功能要求和景观要求,把各种内容和各种景物,因地制宜和因情制宜地合理布局,是实现园林构图多样统一的前提,非此无可言他。 二、调整好主从关系 通过次要部位的从属关系达到统一的目的。在园林中也要有明确的从属关系,在众多的构景空间中,必有一个空间在体量上或高度上起主导作用,其它大小空间起陪衬或烘托作用。同样,在每个空间中也一定要有主体与客体之分,主体是空间构图的重心或重点,也起主导作用,其余的客体对主体起陪衬或烘托作用。这样主次分明,相得益彰,才能共存于统一的构图之中。若是主体孤立,缺乏必要的配体衬托,即形成孤家寡人。如过分强调客体,喧宾夺主或主次不分,都会导致构图失败。由此可见,在构图中建立良好的主从关系是达到统一的重要条件。 三、建立次要景物之间良好的协调关系 在众多的次要景物之间建立良好的协调关系,是构图达到统一的重要手段。 四、调和与对比 构图中各种景物之间的比较,总有差异大小之别。差异小的亦即这些景物比较类同,共性多于差异性,把这些类同的景物组合在一起,容易协调,这类景物之间的关系便是调和关系。有些景物之间的差异很大,甚至大到对立的程度,把差异性41
生命科学系
教 学 内 容 大于共性的这类景物组合在一起,这类景物之间的关系便是调和关系。 一、调和 调和本身就意味着统一。调和手法广泛应用于建筑、绘画、装璜的色彩构图中,采取同一色调的冷色或暖色,用以表现某种特定的情调和气氛,十分耐人寻味。 调和手法在园林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构景要素中的岩石、水体、建筑和植物等的风格和色调的一致而获得的。尤其园林的主体是植物,尽管各种植物在形态、体量以及色泽上有千差万别,但从总体上看,它们之间的共性多于差异性,在绿色这个基调上得到了统一。总之,凡用调和手法取得统一的构图,易达到含蓄与幽雅的美。 二、对比 在造型艺术构图中,把两个完全对立的事物作比较叫作对比。凡把两个相反的事物组合在一起的关系,称为对比关系。通过对比而使对立着的双方达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这便达到了构图上的统一。对比是造型艺术构图中最基本的手法,所有的长宽、高低、大小、形象、光影、明暗、浓淡、深浅、虚实、疏密、动静、曲直、刚柔、方向等等的量感到质感,都是从对比中得来的。 1、形象对比 在长宽、高低、大小、粗细、方圆、刚柔等等不同形象的对比。 2、体量对比 把体量大小不同的物体,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则大者愈显其大,小者愈显其小。体量对比达到和谐的重要手段是比例。体量不同,但比例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较易达到和谐的目的。 3、方向对比 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主副轴线形成平面上方向的对比,山与水形成立面上方向的对比。 4、空间开合收放的对比 颐和园中苏州河的河道由东向西,随万寿山后山山脚曲折蜿蜓,河道时窄时宽,两岸古树参天,影响到空间时开时合,时收时放,交替向前,通向昆明湖。合者,空间幽静深遂;开者,空间宽敞明朗。在前后空间大小的对比中,景观效果由于对比而彼此得到加强。这种对比手法在园林空间的处理上是变化无穷的。 5、明暗的对比 由于光线的强弱造成空间明暗的对比,加强了景物的立体感和空间变化。“明”给人以开朗活跃的感受,“暗”给人以幽深与沉静的感受。一般来说,明暗对比强烈的空间景物易使人振奋,明暗对比弱的空间景物易使人宁谧。 6、虚实对比 虚予人以轻松,实予人以厚重。由于虚实的对比,使景物坚实而42
备 注 生命科学系
教 学 内 容 有力度,空凌而又生动。园林十分重视布置空间,处理虚的地方以达到“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的目的。此外,还有借用粉墙、树影产生虚实相生的景色。 7、色彩对比 参见第三章园林色彩构图。 8、质感对比 在园林绿地中,可利用植物与建筑、道路、广场、山石、水体等不同材料的质感,造成对比,增强艺术效果,即使植物之间也因树种不同,有粗糙与光洁、厚实与透明的不同,产生质感差异。利用材料质感的对比,可造成雄厚、轻巧、庄严、活泼或以人工胜或以自然胜的不同艺术效果。 9、疏密对比 疏密对比在园林构图中比比皆是。颐和园中有烟波浩渺的昆明湖,也有林木葱郁、宫室建筑密集的万寿山,形成了强烈的疏密对比。 10、动静对比 动静对比在园林中表现在各个方面,而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树欲静而风不止”,更何况是有一些树体本身的千姿百态就蕴藏着一种动态美。 对比手法在园林艺术中,真可谓比比皆是,不仅表现在上述的各个方面,而且是错综复杂的。凡是通过对比而使对立着的双方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使人产生美感的构图,便是统一的构图。 五、渐变 渐变是按一定顺序发生、发展的、连续的、逐步的变化。渐变有时也包含着对比与调和两个因素,通过渐变的形式,把两个对立因素统一在同一个构图之中。这种构图方式给人以既含蓄又富于变幻的情思。 在园林设计中,由一个空间转向另一个空间,时常采用渐变的手法,注重空间过渡,使景物之间容易协调统一。然而也并不排斥园林空间的突变,如处理园中园时,一定采取封闭式庭院,周围院墙高筑,与外界隔离,其中风景结构自成体系,无须采取过渡形式,这在构图中是允许的。 六、节律 在视觉艺术中,韵律与节奏本身是一种变化,也是连续景观达到统一的手法之一,同时园林空间的构图的艺术性很大部分是依靠韵律和节奏来获得的。 1、韵律与节奏 韵律原是指诗歌中的声韵和节律。韵律与节奏有其相同之处,也有它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它们都能使人产生对音响的美感,不同之处是,韵律是一种有规律的变化,重复是产生韵律的前提,简单有力,刚柔并济,而节奏变化复杂,通过强烈的节奏,能使人产生高山流水的意境。节律是节奏与韵律所引起美43
备 注 生命科学系
教 学 内 容 感的总称。在园林绿地中,也有节律的体现。如行道树、花带、台阶、蹬道、柱廊、围栅等都具有简单的节律感。 2、韵律与节奏是风景连续构图达到和谐统一的必要手段 宋朝画家李成说“密树稠林,断续防他刻板”刻板就是不生动,没有节律,若是使林带有断有续、有疏有密、有宽有窄就能产生节奏,我们以最简单的行道树为例。在道路两旁各栽一行行道树,树种和大小完全一致,整齐划一,如同列队的卫士,威风凛凛,但缺乏变化,不能产生节奏。如果用两株冠形不同的行道树或在每两株行道树之间种一丛开花灌木,则有了变化,如我们再在行道树带前,种上一行绿篱,则在高低音之间又增加了一个和谐的音符。由此可知韵律与节奏是风景连续构图中达到和谐统一的必要手段。 七、均衡 均衡是视觉艺术的特性之一,是在艺术构图中达到多样统一必须解决的问题。自然界凡属静止的物体都要遵循力学原则。以平衡的状态存在,不平衡的物体或造景使人产生燥乱和不稳定感,亦即危险感。在园林中的景物一般都要求赏心悦目,使人心旷神怡,所以无论供静观或动观的景物在艺术构图上都要求达到均衡。均衡能促成安定,防止不安和混乱,给景物外观以魅力和统一。 1、对称均衡 其特点是:1、一定有一条轴线;2、景物在轴线的两边作对称布置。凡是由对称布置所产生的均衡就称为对称均衡。对称均衡在人们心理上产生理性的严谨,条理性和稳定感,在园林构图上这种地称布置的手法是用来陪衬主题的,如果处理恰当,主题突出,井然有序。 2、不对称均衡 我国传统园林都是模山范水,景观都以不对称均衡的状态存在。在景物不对称的情况下取得均衡,其原理与力学上的杠杆平衡原理颇有相似之处。所以说在园林布局上,重量感大的物体离均衡中心近。所以说在园林布局上,重量感大的物体离均衡中心近。重量感小的物体离均衡中心远,二者因而取得均衡。 所有景物小至微型盆景,大至整个绿地以及风景区的布局,都可采用不对称均衡布置,它在人们的心理上产生偏感性的自由灵活,它予人以轻松活泼的美感,充满着动势,故又可称为动态平衡。 综上所述,因地制宜,因情制宜地调整好主从关系,正确运用调和与对比、渐变、节律、均衡等在构图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手法,均可由“多样统一”这一根本原44
备 注 生命科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