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论文 下载本文

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需求;具体实施.一是通识课程.着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为学生了解历史、理解社会和世界提供多种思维方式和广阔的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均衡的知识结构.主要设置的课程有思政类、军体类、外语类、计算机类、导论类、土建背景、历史与文化类、文学与艺术类、经济与社会类、形势与政策、军训、体育达标等;二是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着重建立宽厚的学科知识基础,拓宽知识面,奠定学生今后学业发展的基石.主要设置的课程有电路理论、电工电子、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接口技术等;三是专业课程.着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以及动手能力、创新精神.主要设置的课程有专业课必修课和选修课,按“强电+信息”模式培养建筑电气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围绕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能力、知识需要设置,以社会需求为目的;四是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为原则科学设置.主要设置实践教学课程(实验、实习)、课程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强调:①校内外结合,建设多样化实习基地.种类有电工电子实习基地、金工实习基地、计算机信息技术实践基地等实训基地;校企合作、校研合作、校校合作、结合专业的社会实践基地等实习基地.②不断改革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管理,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学生就业对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的冲击等实际情况,可坚持开展了二次争优答辩工作,学生若对自己在院系内“优”以下答辩成绩不满意,可申请参加校级二次答辩以取得更好成绩.③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建立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创新研究性实验的比例,

5

使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达到实验课程总数的30%以上;五是第二课堂.着重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主要有各类大学生竞赛、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校院两级各类科技学术节活动、文体竞赛活动、社会实践和社会工作;(3)特点.一是基础更厚、口径更宽、实践更强.“厚基础”包括人文社科、公共、学科基础

3、大模块课程,“宽口径”体现在专业课打通并设置在“学科基础”课中.“强实践”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专业课的同时,更加能够适应工作后的“注册考试”;二是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与重组.新课程体系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的观念和壁垒,在交叉、拓宽、融合上迈进了一大步;三是把课外实践环节列为培养计划中必需完成的教学任务.如社会实践、科技实践等均计入总学分;四是突出了因材施教,培养个性及综合素质.允许学生跨专业、系、年级(三跨)选修课程,以此设计和调整学生的多样化知识与能力结构;五是强化了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占计划内总学时的15%,要求在文史、社科、经管、艺术等课程中选修至少4门.

总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其课程体系建设尚需我们不断研究、不断实践.本着专才教育通才培养,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应该打破学科界限,对课程进行重组、合理配置,在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去做,我们将继续努力,争取在课程体系的进一步优化、培养创新人才和教材建设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