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表内乘法(一)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儿歌入手引出今天的研究问题,兴趣出发,问题开头,学习过程简单直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了铺垫,学生后面的学习就会轻松。

(二)探究新知: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在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在这个环节中我安排了这样四个活动(1)摆一摆完成儿歌,得出加法算式。(2)说一说,加法算式到乘法口诀。(3)小组合作编出乘法口诀。(4)总结口诀的特点规律,进行熟练记忆。

儿童的智慧在指尖上,这四个活动相辅相成,乘法口诀的编制,采用半扶半放的方法,一五得五由教师讲授,二五一十半“扶”半“放”的,接下来的口诀都放手让学生自编,交流后采用有趣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掌握口诀。

(三)巩固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原则,回到情境图,解决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在练习中熟练掌握5的乘法口诀。 (四)达标反馈 分层练习,在玩中学

新的学习成果的强化,主要是通过练习实现的,但练习不等于机械地作出某一种重复的反映。练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富有成效的,并且能让学生感到有乐趣的。在练习的设计中,我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生性好动以及他们的认知特点,注重了形式多样化,内容的趣味性。分成四个层次:(1)针对性练习。(2)基本练习。(3)趣味练习。(4)拓展练习。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记忆口诀。让学生自己掌握重点,这样既能强化已学的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更给学生一个思维拓展的空间。

(五)课堂小结

这一环节,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自己对自己的及时评价,使得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五、板书设计

板书要一目了然,突出重点。本节课主要体现学生得出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如下:

5的乘法口诀

1辆小车5个人 1 个5 5 1×5=5 一( )得五 2辆车上10个人 2 个5 5+5=10 2×5=10 二( )一十 3辆车上15个人 3个5 5+5+5=15 3×5=15 三( )十五 4辆车上20个人 4个5 5+5+5+5=20 4×5=20 ( )五二十 5辆车上25个人 5个5 5+5+5+5+5=25 5×5=25 五( )二十五

13

六、教学效果

这节课的设计我尝试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力图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探索新知的学习环境,更好的让学生的情感与认知、感受与理解通过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的数学智能得到一个和谐的发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理解,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由于我经验不足,在教案的设计以及课堂教学中,肯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2.2顶杆表演——2的乘法口诀

?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17页,2的乘法口诀。 ? 教学提示

本节课内容是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学习2的乘法口诀。学生对于乘法口诀已有一定的认识,教学中只要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因为2的乘法口诀的编写方法与5的乘法口诀的编写方法相同。首先复习关于的的加法算式改写乘法算式入手,让学生复习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其次复习5的乘法口诀,以利于知识的迁移。教学中继续采用半扶半放的方式进行学习,师生共同编制前几句以后编创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编。最后通过对口令、补充口诀、背诵口诀、用口诀计算等巩固学生对口诀的掌握情况。1的乘法口诀教师可以直接引出,让学生进行判断1的乘法口诀。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探索编制2的乘法口诀的方法,在归纳2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理解2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记忆口诀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合情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初步学会利用2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经历与他人交流的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儿歌学习2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明确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沟通与加法的联系。 ? 教学准备

14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和学习用具。 ?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观看了骑单轮车的杂技表演,今天我们再一起来观看一场顶杆表演,好吗?请看大屏幕!

2、找信息:你看到了什么? 生:有5个人顶杆

生:每个杆上有2个人表演 生:每串有2个红灯笼,有4串 ??

3、提问题: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杆上一共有多少人? 生:一共有多少个红灯笼? 生:??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用学生喜欢的杂技表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情境图指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独立编儿歌,让学生在编儿歌的过程中体会乘法一加法的联系。

(1)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杆上一共有多少个人?老师把它编成了儿歌,我们一起来看一下!1根杆上有2个人,2根杆上有4个人,你能接着说下去吗?

(2)活动:小组合作,可以画一画、数一数、摆一摆,继续编儿歌。(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同学们都了自己的儿歌,对照大屏幕交流一下自己的儿歌?

生:1根杆上有2个人,2根杆上有4个人,3根杆上有6个人,4根杆上有8个人,5根杆上有10个人。

生:1根杆上有2个人,2根杆上有4个人,3根杆上有6个人,4根杆上有8个人,5根杆上有10个人。

(4)同学们说的真好,根据自己的画图、摆学具,能写出加法算式吗? 生:2根杆上有4个人,2+2=4

3根杆上有6个人,2+2+2=6

15

4根杆上有8个人,2+2+2+2=8 5根杆上有10个人,2+2+2+2+2=10

(5)看到这些加法算式,知道表示几个几吗?能写成乘法算式吗? 生:2个2,2×2=4 生:3个2,3×2=6 生:4个2,4×2=8 生:5个2,5×2=10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主尝试编儿歌,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为编乘法口诀做了知识、技能、方法、心理等多方面准备。体现了数学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教学,为学生的乘法意义的建构提供了可能,渗透了凭借已有知识、经验解决新问题的方法策略。

2、独立编创,合作交流,编出2的乘法口诀。

(1)这些乘法算式会有怎样的口诀?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

生: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三二得六,四二得八,五二得十 生: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二四得八,二五一十。 这两个同学谁的对呢?

师总结:编写口诀有一个原则小数在前,大数在后,你明白了吗?看老师记录下来(老师板书) 生: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二四得八,二五一十。 3、找规律:我们今天又学习了2的乘法口诀,他们有什么规律呢? 生:后一句比前一句都2个 生:有5句, 生:每次增加两个。 4、记口诀。

(集体读、自己背、抽生背、男背、女背、对口令)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寻找的规律编口诀、整理口诀、记口诀、

用口诀,亲身经历知识的探索的过程。这样,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掌握2的乘法口诀。

(三)巩固新知: 解决问题我有办法。 1、杆上一共有几个人? 分析问题,列式解答

找信息:每个杆上有2个人,有5个杆子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