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动惯量测量实验报告(共7篇)-转动惯量测量值 下载本文

2 2 2 2 2 2 2

上作图,应是直线。即若所作的图是直线,便验证了转动定律。 从m – 1/t图中测得斜率k1,并用已知的h、r、g值,由k1 = 2hi/ gr求得刚体的i。 b.作r – 1/t图法:配重物的位置不变,即选定一个刚体,取砝码m和下落高度h为固定值。将式(3)写为: r = k2/ t(5)

式中k2 = (2hi/ mg)是常量。上式表明r与1/t成正比关系。实验中换用不同的塔轮半径r,测得同一质量的砝码下落时间t,用所得一组数据作r-1/t图,应是直线。即若所作图是直线,便验证了转动定律。

从r-1/t图上测得斜率,并用已知的m、h、g值,由k2 = (2hi/ mg)求出刚体的i。 实验仪器

刚体转动仪,滑轮,秒表,砝码 刚体转动仪包括:

a.、塔轮,由五个不同半径的圆盘组成。上面绕有挂小砝码的细线,由它对刚体施加外力矩。

b、对称形的细长伸杆,上有圆柱形配重物,调节其在杆上位置即可改变转动惯量。与a和配重物构成一个刚体。 c.、底座调节螺钉,用于调节底座水平,使转动轴垂直于水平面。 此外还有转向定滑轮,起始点标志,滑轮高度调节螺钉等部分。 实验内容 1. 调节实验装置:

调节转轴垂直于水平面调节滑轮高度,使拉线与塔轮轴垂直,并与滑轮面共面。选定砝码下落起点到地面的高度h,并保持不变。 2.观察刚体质量分布对转动惯量的影响

取塔轮半径为3.00cm,砝码质量为20g,保持高度h不变,将配重物逐次取三种不同的位置,分别测量砝码下落的时间,分析下落时间与转动惯量的关系。本项实验只作定性说明,不作数据计算。 3.测量质量与下落时间关系:

测量的基本内容是:更换不同质量的砝码,测量其下落时间t。

用游标卡尺测量塔轮半径,用钢尺测量高度,砝码质量按已给定数为每个5.0g;用秒表记录下落时间。

将两个配重物放在横杆上固定位置,选用塔轮半径为某一固定值。将拉线平行缠绕在轮上。逐次选用不同质量的砝码,用秒表分别测量砝码从静止状态 1/2 1/2 2 2

开始下落到达地面的时间。对每种质量的砝码,测量三次下落时间,取平均值。砝码质量从5g开始,每次增加5g,直到35g止。

n 用所测数据作图,从图中求出直线的斜率,从而计算转动惯量。 4.测量半径与下落时间关系

测量的基本内容是:对同一质量的砝码,更换不同的塔轮半径,测量不同的下落时间。 将两个配重物选在横杆上固定位置,用固定质量砝码施力,逐次选用不同的塔轮半径,测砝码落地所用时间。对每一塔轮半径,测三次砝码落地之间,取其平均值。注意,在更换半径是要相应的调节滑轮高度,并使绕过滑轮的拉线与塔轮平面共面。由测得的数据作图,从图上求出斜率,并计算转动惯量。 1、m-1/t2的数据与图像: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2、r—1/t的数据与图像: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篇五:物体转动惯量的测定--实验报告-131006231-张利鹏 沈阳城市学院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物理实验室制 请认真填写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请认真填写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请在一周内完成,交教师批阅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篇六: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测量形状不规则物体的转动惯量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发散思维设计两种不同的方法去求物体的转动惯量。

结合理论知识,加深转动惯量在刚体运动中所起作用的理解。 (二)仪器器材:

密度均匀薄木板、三线摆、dh4601转动惯量测试仪、实验机架、水平仪、游标卡尺、米尺、细线、圆柱体、天平、大头针、剪刀、钳子、透明胶。 (三)理论值计算: j??r2dm j??ri2?mi 计算得

方案一:三线摆法1 一、实验原理:

1.重心——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在物体内各部分所受重力可看作平行力的情况下,重心是一个定点。一般物体可用悬挂法求的重心。

质心——物体的质量中心,是研究物体机械运动的一个重要参考点。当作用力通过该点时,物体只作平动而不发生转动;否则在发生移动的同时物体将绕该点转动。在研究质心的运动时,可将物体的质量看作集中于质心。对于密度平均的物体,其质心与重心重合。 根据平衡力定理:重力和拉力平衡,大小相等,在一条直线上测两次就可以得到两条直线

两条不平行的直线交于一个点就是重心,亦即质心。

2. 左图是三线摆实验装置的示意图。上、下圆盘均处于水平,悬挂在横梁上。 三个对称分布的等长悬线将两圆盘相连。上圆 盘固定,下圆盘可绕中心轴o’o作扭摆运动。

下圆盘转动角很小,且略去空气阻力时,扭摆的运动可以近似的看作简谐运动。根据能量守

恒定律或刚体的转动定律均可以导出物体绕

中心轴o’o的转动惯量。 i0=t02(m0grr)/(4π2h0)??① 其中m0为下盘的质量:r、r分别为上下悬点 离各自圆盘中心的距离;h0为平衡时上下盘间的垂直距离;to为下盘作简谐运动的周期,g为重力加速度(在广州地区g=9.788m/s2)。

将质量为m的待测物体放在下盘上,并使待测刚体的转轴与oo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轴重合。测

出此时摆运动周期t1和上下圆盘间的垂直距离h。同理可求得待测刚体和下圆盘对中心转轴oo’轴的总转动惯量为:

i1=t12[(m0+m)grr]/(4π2h) ?????????②

如不计因重量变化而引起悬线伸长, 则有h≈h0 。那么,待测物体绕中心轴的转动惯量为:

i=i1—i0-=[(t12 (m0+m)- t02m0)grr]/(4π2h0)??????③

因此,通过长度、质量和时间的测量,便可求出刚体绕oo?轴的转动惯量。 二、实验步骤: 1. 仪器操作方法

(1) 打开电源dh4601转动惯量测试仪, 程序预置的周期数为n = 30 (数显)。当计时开始时,计数达到2n + 1次时,计时停止并且显示具体时间(单位是秒),这个时间即为n 个周期的时间。例如,我们预置周期数为50,按下执行键开始计时,信号灯不停闪烁,即为计时状态。当这个计数达到2×50+1=101 次时计时停止,显示具体时间。

(2) 设置周期数的方法。若要设置50 次,先按“置数”开锁,再按上调(或下调)改变周期数n ,再按“置数”锁定,此时,即可按执行键开始计时,信号灯不停闪烁,即为计时状态。

当物体经过光电门的次数达到设定值时,数字显示器将显示具体时间(单位是秒)。只要按“返回”即可回到上次刚执行的周期数“50”,再按“执行”键即可第二次计时。 (3) 当断电后再开机,程序从头预置30 次周期,须重复上述步骤。 2. 实验操作步骤

(1)选择一个点,用细线分穿过该点将薄木板悬挂于空中,且细线另一端垂挂重物,使其自然垂直于木板所在的平面,用大头针将细线固定住,再用铅笔沿细线在木板上画出该细线在木板上的底纹。

(2)再选择另外一个点(该点不在步骤一所画出的细线上)用同样的方法画出另外一条细线,这两条细线的交点即为该薄木板的质心记为点a。

(3)调节底座及下盘水平:将水准仪分别置于底座与下盘,调整上盘的三个旋钮,使水准仪的气泡居中,使底座(下盘)水平。

(4) 测出的上、下圆盘相邻两个悬孔间的距离a 和b ,然后算出悬孔到中心的距离r 和r 。

r=a/√3,r=b/√3 ????④

(5)用米尺测出两圆盘之间的垂直距离ho 。

(6)测量空盘绕中心轴oo’转动的运动周期to :轻轻转动上盘(上盘上有小转动杆),带动下盘转动,这样可以避免三线摆在做扭动时发生晃动。注意扭摆的转角控制在5°以内。用累积放大法测出扭摆运动的周期(计时器设定n = 50个周期)。

(7)测量待测物体与下盘共同转动的周期t1 :将待测圆环置于下圆盘上,注意使两者中心重合,按上面的方法测出它们一起扭摆运动的周期t1 。

(8)用天平测量、记录各刚体的质量(下圆盘质量在其表面上已有标注,单位为克)。 三、实验数据记录:

表1有关长度测量的记录表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下盘质量mo= ,待测木板的质量m= ,两圆盘的垂直距离ho= ,根据式 ④ 计算出

表2累积法测周期的数据记录表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根据式 ③ 计算出待测薄木板绕中心轴oo’的转动惯量i。 i=i1—i0-=[(t12 (m0+m)- t02m0)grr]/(4π2h0) i= 。

四、 误差来源分析及改进: ⑴ 米尺及游标卡尺的读数误差;

⑵ 用累积放大法测周期时,未等摆动平稳时便开始测量; ⑶ 摆动角度过大;

⑷ 三线摆中,下轴未能保持平行。 改进:控制下转盘扭摆角度于5°内; 方案二:三线摆法2: 一、 实验原理:

左图是三线摆实验装置的示意图。上、下圆盘均处于水平,悬挂在横梁上。三个对称分布的等长悬线将两圆盘相连。上圆盘固定,下圆盘可绕中心轴o’o作扭摆运动。下圆盘转动角很小,且略去空气阻力时,扭摆的运动可以近似的看作简谐运动。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或刚体的转动定律均可以导出物体绕中心轴o’o的转动惯量。 i0=t02(m0grr)/(4π2h0)??① 其中m0为下盘的质量:r、r分别为上下 悬点离各自圆盘中心的距离;h0为平衡时上

下盘间的垂直距离;to为下盘作简谐运动的周期,g为重力加速度(在广州地区g=9.788m/s2)。

将下圆盘换成薄木板时,测量数据,跟据式①计算即可得到木板的转动惯量。 二、 实验步骤: (1)根据方案一得出的圆盘的质心,以该质心为圆心以r为半径画一圆,将该圆三等分,在圆周上取得x、y、z三点,且将大头针钉在该点上,再讲该三根大头针扭曲直至能用细线将该木板平行挂起为止。 (2)将三线摆仪器的下圆盘拆卸下来,再将薄木板通过细线挂在三线摆仪器的上圆盘上,将水准仪放在薄木板上,调节三条线的线长,直至该薄木板水平。

(2)测出的上圆盘相邻两个悬孔间的距离a ,然后算出悬孔到中心的距离r 。 r=a/√3 ???? ④

(r能由方案一测出的数据直接得出)

(3)用米尺测出圆盘和薄木板之间的垂直距离h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