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学总结 下载本文

* 3.结构

骨组织由骨质构成,分密质和松质。

骨密质 质地致密,耐压性较大,分布于骨的表面。

骨松质 呈海绵状,由相互交织的骨小梁排列而成,分布于骨的内部,骨小梁的排列与骨所承受的压力和张力的方向一致,因而能承受较大的重量。

颅盖骨表层为密质,分别称外板和内板,外板厚而坚韧,富有弹性,内板薄而松脆,故颅骨骨折多见于内板。

* 骨膜:覆盖在新鲜骨的表面(关节面除外)。骨膜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含有丰富的神经和血管,对骨的营养、再生和感觉有重要作用。骨膜可分为内外两层,外层致密有许多胶原纤维束穿入骨质,使之固着于骨面。内层疏松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分别具有产生新骨质和破坏骨质的功能,幼年期功能非常活跃,直接参与骨的生成;成年时转为静止状态,但是,骨一旦发生损伤,如骨折,骨膜又重新恢复功能,参与骨折端的修复愈合。如骨膜剥离太多或损伤过大,则骨折愈合困难。

* 骨髓充填于骨髓腔和松质间隙内。胎儿和幼儿的骨髓内含发育阶段不同的红细胞和某些白细胞,呈红色,称红骨髓,有造血功能。5岁以后,长骨骨干内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代替,呈黄色,称黄骨髓,失去造血活力。但在慢性失血过多或重度贫血时,黄骨髓可转化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而在椎骨、骼骨、肋骨、胸骨和股骨的近侧端松质内,终生都是红骨髓。

* 4.骨的成分

骨主要由有机质和无机质组成。

有机质主要是骨胶原纤维束和粘多糖蛋白等,作成骨的支 架,赋予骨以弹性和韧性。

无机质主要是碱性磷酸钙,使骨坚硬挺实。

脱钙骨(去掉无机质)仍具原骨形状,但柔软有弹性; 煅烧骨(去掉有机)虽形状不变,但脆而易碎。

* 两种成分比例,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

* 幼儿有机质和无机质各占一半,故弹性较大,柔软,易发生变形,在外力作用下不易骨折或折而不断,称青枝状骨折。

* 成年人骨的有机质和无机质比例约为3:7,最为合适,因而骨具有很大硬度和一定的弹性,较坚韧。

* 老年人的骨,无机质所占比例更大,脆性较大,易发生骨折。

* 5、性能要求:

足够的强度:抵抗破坏的能力 足够的刚度:抵抗变形的能力

足够的稳定性:保持原有形状的能力耐磨损

* 6.骨的代谢

骨构建(modeling):在人的生长期,骨的形成大于骨的吸收,骨量呈线性增长,表现为骨皮质增厚,骨松质更密集,这一过程称为骨构建。

骨重建(remodeling):成人时期,骨生长停止,但骨的形成和吸收还在继续,处于一种平衡状态,称为骨重建。

17

* 骨重建过程

分为5期

* 一个骨重建周期约需3个月。

* 一个骨重建所形成的结构为一个骨重建单位(BRU)。

* 在骨重建过程中,先出现骨的吸收,然后再有骨的形成,但吸收与形成的骨量大致相当。 * 骨重建可调节骨矿盐平衡、修复显微损伤及移除无承载功能的骨组织,可维持或降低骨强度和骨量。

* 每年在骨表面上出现的BRU数量称为BRU的激活率,激活

率越高,骨表面BRU数量则越多,更新的骨量也就越多,一般将其称为高转换,反之则称之为低转换。

* 1年中全身骨的95%参与骨重建过程。 * 影响骨重建的因素: * 骨吸收的因素:

甲状腺激素、甲状旁腺激素、皮质类固醇激素、前列腺素E2及雌激素等。 * 促进骨形成的因素:

维生素D、胰岛素、运动等。

* 当任何一种因素缺乏时均会影响到骨代谢的过程。

* 7.骨的钙化

概念:在成骨细胞合成并分泌骨的有机成分(有机基质)后、在一定的条件下无机盐有序地沉积于有机质内的过程。

骨的钙化过程极为复杂而微妙,它涉及细胞内、外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的过程。

* 骨钙化的途径是:

首先,成骨细胞合成并分泌骨的有机成分(主要是骨胶原,其次还少量的骨钙素蛋白、多糖类等)。有机物为骨钙化提供结构基础。

其次,体内的钙离子与磷离子结合形成晶体形式的羟基磷灰石 [Ca10(PO4)6(OH)2](无机盐)。羟基磷灰石结晶呈针状或板状,经转运至骨胶原间隙区域内。

然后,无机盐再与有机质相鳌合形成鳌合物,最后形成正常骨质。

* 影响骨钙化的因素

1.胶原 骨胶原含有丝氨酸和甘氨酸,大量的丝氨酸以磷酸丝氨酸盐的形式存在,在胶原基质的纤维上、纤维内与钙离子结合或与磷离子结合,形成羟磷灰石结晶。

2.粘多糖类 粘多糖是大分子的蛋白多糖类物质,这种蛋白多糖复合物和钙化作用有关。酸性蛋白多糖的游离阴离子可选择性结合钙离子,减少羟磷灰石结晶的形成,从而抑制钙化作用。当蛋白多糖被酶分解后,即可解除该抑制作用。 3.基质小泡 是由成骨细胞向类骨质中所释放的小泡,泡内含钙、小的骨盐结晶和钙结合蛋白。

18

基质小泡是使类骨质钙化的重要结构。基质小泡出现时,可增加磷酸钙的沉淀。基质小泡中所含的各种酶可通过多种途径促进软骨钙化。

骨的机能

(一)力学机能

1.支撑机能 骨是全身最坚硬的组织,通过骨连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机体保持一定的形状和姿势,对机体起着支撑作用,并负荷身体自身的重量及附加的重量。如脊柱、四肢在支撑。 2.杠杆机能 运动系统的各种机械运动均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通过骨髂肌的收缩、牵拉骨围绕关节而产生的。骨在其各种运动中发挥着杠杆机能和承重作用。

3.保护机能 某些骨按一定的方式互相连接围成体腔或腔隙,如头颅骨借缝隙及软骨连接方式围成颅腔,以保护脑。

* (二)生理学机能

骨的生理学机能包括钙、磷贮存机能、物质代谢机能、造血机能和免疫机能等。 1.钙、磷贮存机能与物质代谢机能

骨是人体最大的钙库和磷库,在维护血中的钙、磷含量的恒定中起调节作用。 2.造血机能和免疫机能

出生后,红骨髓是唯一的造血器官。

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血液中各种血细胞的生成、发育、释放、死亡和清除均处于动态平衡,并发挥着运送气体、防御、免疫等生理功能。这种动态平衡及生理功能的实现则依赖于红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

第二节 骨的生物力学 * 内容介绍

骨生物力学是以骨骼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骨的机械运动规律的科学。它由力学、生物学、生理学、解剖学等有关学科结合而成,其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骨关节的力学性质及力的传导,揭示骨骼生长、发育、退化、病变、死亡与力作用的关系。为预防、诊断及治疗骨疾病、骨移植、骨矫形,控制骨生长,促进骨愈合,及假体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节 骨的生物力学 * 学习目标

1.掌握骨的应力、应变、骨的载荷和变形; 2.掌握骨的功能适应性原则; 3.熟悉骨的生物力学特征;

4.熟悉运动对骨形态结构的影响及作用原理;

5.了解载荷与骨折的关系及骨折的生物力学原理。

第二节 骨的生物力学 * 一、骨的承载能力

衡量骨承载能力的三要素: 第一,要求骨有足够的强度。

即指骨在承载负荷的情况下抵抗破坏的能力。 第二,要求骨有足够的刚度。

即指骨在外力作用下抵抗变形的能力。 第三,要求骨有足够的稳定性。

即指骨保持原有平衡形态的能力。

19

第二节 骨的生物力学 二、骨的应力与应变

* 根据外力作用的不同,人体骨骼的受力形式可分为拉伸、压缩、弯曲、剪切、扭转和复合载荷几种形式。

* 这些载荷会在骨内产生拉应力、压应力和剪应力,相应产生拉应变(伸长)、压应变(缩短)和剪应变(截面错位),对骨的结构造成不同的影响. 第二节 骨的生物力学 * (一)骨的应力 概念:当外力作用于骨时,

骨以形变产生内部的阻抗

以抗衡外力,即是骨产生的应力。

特点:应力的大小等于作用于骨截面上的外力与骨横断面面积之比,单位为Pascal(Pa=N/m2),即牛顿/平方米。 计算公式:

应力对于骨骼的作用:骨萎缩 第二节 骨的生物力学 * (二)骨的应变

概念:骨的应变是指骨在外力作用下的局部变形。

其大小等于骨受力后长度的变化量与原长度之比,即形变量与原尺度之比。一般以百分比来表示(下图)。

当骨承受的力超过其耐受应力与应变的极限时,便可造成骨骼的损伤甚至骨折。

第二节 骨的生物力学 * (三)应力-应变曲线

1.表示应力和应变之间的关系(讨论骨的材料特性)。

2.应力-应变曲线分成两个区:弹性变形区和塑性变形区。 3.在弹性变形区内的载荷不会造成永久性形变(如骨折)。 4. 弹性区末端点或塑性区初始点称屈服点。

5.该点对应的应力是产生骨最大应力的弹性形变,亦称为 弹性极限。

6.塑性区:屈服点以后的区。

7.此时已出现结构的损坏和永久变形。

8.当载荷超过弹性极限后,骨发生断裂即骨折。

第二节 骨的生物力学 * (三)应力-应变曲线

9.应力/应变是常数,代表应力与应变之间存在一定得关系,即弹性模量(杨氏模量)。 10.直线的斜率,用以表示材料抵抗变形的能力(刚度)。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