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哈代的宿命论 下载本文

的愿望快要实现了,贝路斯顿却要回来了,悲剧的高潮就发生了,这也是一种巧合,不仅他们的婚就再也没有结成,他们时刻换担心着贝路斯顿会回来,就在这样的情景下,他们生活着。当他们都老了的时候,有一天突然得知,贝路斯顿已死,而且更悲剧的是,他就死在了他们经常幽会聊天的地方,是非常的巧合又是极其的悲剧。在小说的发展中,一切都充满着希望,又是那么的悲剧,这是社会和风俗的影响,使它们的产物,这是无法改变的,是无法与命运抗衡的,也是哈代宿命论的体现。 4.3.绝望中夹杂着希望

哈代小说中的人物往往表现出与外界环境的明显的对立。托马斯.哈代清楚地意识到了时代、环境、人类自身等诸多因素对人类行为的种种限制,人没有选择生活行为的绝对自由,他总要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规定,这也是托马斯?哈代所创作的悲剧的意义之一。托马斯.哈代对未来抱有很大的希望,他的希望来自他对人道主义或博爱主义的信仰。受斯宾塞等人的影响,托马斯?哈代推崇利他主义原则,主张关心他人的快乐与幸福,以同情、慈爱、舍己为人为道德的最高形式。虽然当时的社会现状与人类思维方式让哈代有所失望,但他并不悲观,绝望中夹杂着希望。托马斯?哈代坚信,只要通过人类坚持不懈的努力,世界最终会有改善的时候人们最终会过上幸福的生活。他的小说充分表现了他希望社会能够得到改善的强烈愿望,这也正是其作品社会意义的所在。

5. 哈代对悲剧的终生思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哈代对悲剧的终生思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奠定其文学地位的精髓所在。哈代的一系列“性格与环境”小说,如《德伯家的苔丝》、《萎缩的胳膊》、《婚宴空设》就是一曲曲爱教荒原上的悲凉绝唱。《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它描写了农家少女苔丝短暂而不幸的一生。她在地主庄园中做工时受到道貌岸然的少爷亚雷克的奸污。在牛奶场做工时与牧师的儿子安吉尔相爱,新婚之夜苔丝向安吉尔坦白了往事,安吉尔弃她而去,因为生所迫,苔丝再一次失身与亚雷克。最后安吉尔顿悟归来,苔丝杀死了亚雷克,她于是以杀人罪被捕并被判处绞刑。苔丝是天真、纯洁、美丽的乡村少女,在命运的百般捉弄下,被迫向命运挑战而终被不公平的命运送上绞刑台。正是通过苔丝的悲剧命运,作者写出了社会与人的

9

尖锐对立、现代社会、文明对人性的扭曲。哈代曾说过,这个地球并没有给人带来多少幸福,带来更多的是烦恼与悲伤。世界是悲剧的大舞台,人与自然的关系严重脱节,人的命运自身无法把,人的自我价值也不复存在,人的个性已被剥夺殆尽。西方现代人从哈代小说中获得了共鸣,这奠定了托马斯?哈代在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不可取代的独特地位。

6. 结论

总之,在哈代小说中,社会像一张巨型的网,捕捉那些敢于像社会挑战、决心违反社会意志、寻求自我实现的人们。哈代小说的创作目的是通过对人物的悲剧命运的描写来批判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哈代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和贫民的苦难根源的认识虽然带有宿命论的倾向,但是他揭发黑暗社会与批判社会确实相当彻底而猛烈的。在本文中,只是以人物性格和环境来探讨哈代的宿命论,所以,对哈代小说的宿命论还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

注释

程云,“论哈代宿命论产生缘由,”《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第74页。

石小红,“ 解读哈代小说宿命论和悲剧色,”《鸡西大学学报》,2010(2),第128页。 程云,“论哈代宿命论产生缘由,”《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第74页。

王延,“宿命与现实——从《苔丝》看哈代的宿命论思想,”《邢台学院学报》,2009(2)。 石小红, “解读哈代小说宿命论河北剧色,”《鸡西大学学报》,2010(2),第129页.。 Thomas Hardy,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6, 584.

Thomas Hardy,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6, 608.

Thomas Hardy,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6, 124.

程云,“论哈代宿命论产生缘由,”《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第77页。

杨岂深,《英国文学选读》,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第96页

10

参考文献

Thomas Hardy, 2006,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Thomas Hardy, 2008.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北京:中国出版集团。

Thomas Hardy,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中译本:《苔丝》,雷芳译。2003,天津科技翻译出版

社。

程云,2009, 论哈代宿命论产生缘由,《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74-77。 韩丽英 ,2009,《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宿命主义和对比手法的运用,《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4):18-20。

黄丛笑,2002,托马斯.哈代的宿命论在《苔丝》中的体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

社会科学版)(5):84-86。

石小红,2010, 解读哈代小说宿命论和悲剧色彩,《鸡西大学学报》(2):128-129。 孙红艳,李锋,2009,徘徊在悲观与希望之间 ,《 邯郸师专学报》(2):33-35。 托马斯·哈代, 2007,《哈代中短篇小说选》张玲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托马斯·哈代,2003,《苔丝》,孙致礼译。北京:北京致公出版社。

王延. 2009,宿命与现实——从《苔丝》看哈代的宿命论思想,《邢台学院学报》(2)。 杨岂深,1981,《英国文学选读》。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尹鸿,1992,《悲剧意识与悲剧艺术》。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合肥。 周秀敏,2003,哈代悲剧小说的现代精神,《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左金梅,李旭奎,2003, 哈代的宿命观与他的批评现实主义,《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 会

科学版)(2):67-69。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