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若图2中E能够依据D留下的气味去猎捕D,D同样也能够依据E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这说明信息____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若图2食物网中一种生物摄食两种营养级的生物时,两种被摄食的生物所占比例相等,则E每增加18kg生物量,需要消耗生产者________kg。
(5)图3中的C可表示桑树用于______的能量。将蚕沙(粪便)投入鱼塘供鱼食用,蚕沙中所含的能量属于第__________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
【答案】 (1).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2). 物质循环以能量流动作为动力,能量流动以物质循环作为载体 (3). 无机环境→丁 (4). 甲→丙 (5). 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6). 5850 (7). 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 (8). 一 【解析】
试题分析:梳理生态系统的结构、碳循环过程和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信息传递的作用等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明辨图1中甲、乙、丙、丁所示的生态系统的成分,确定图2中食物链的数量及图3中各字母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1) 在碳循环中,无机环境中的碳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物质循环以能量流动作为动力,能量流动以物质循环作为载体。
(2) 分析图1可知:丁为生产者,甲为初级消费者,乙为次级消费者,丙为分解者。生产者和无机环境之间应为双向箭头,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残骸均可被分解者利用。可见,图1中缺少的两个重要过程是:无机环境→丁、甲→丙。
(3) 若图2中E能够依据D留下的气味去猎捕D,D同样也能够依据E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这说明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 图2为能量传递效率为10%的食物网,其中,与E相关的食物链有:A→C→E、A→D→E、A→B→C→E。在该食物网中,一种生物摄食两种营养级的生物时,两种被摄食的生物所占比例相等,则E每增加18 kg生物量,需要消耗C和D各为18×1/2÷10%=90kg;D增加90kg需要消耗A为90÷10%=900kg;C增加90kg需要消耗A和B各为90×1/2÷10%=450kg;B增加450kg需要消耗A为450÷10%=4500kg。综上分析,E每增加18 kg生物量,需要消耗生产者即A为900kg+450kg+4500kg=5850 kg。
(5) 图3中的C可表示桑树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蚕以桑树为食,蚕排出的粪便,即蚕沙中所含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桑树)所同化的能量。
11. 在肉牛产业中,常在饲料中加入一定量的尿素,因其有瘤胃,在瘤胃中生活着多种微生物,其中许多微生物以尿素作为唯一氮源。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对能分解尿素的细菌进行分离和计数。
(1)图中弧线箭头上“?”的具体操作是_______________。
(2)进行培养基配制和灭菌时,灭菌与调节pH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纯化菌种时为了得到单一菌落,常采用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_。
(3)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_______。培养后,若出现______色,说明其中含有能够分解尿素的细菌。
(4)在实验中,若计数时,应选取_______方法计数;研究者每隔24小时统计一次菌落数目,并选取菌落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结果,这样可以防止__________。
【答案】 (1). 挑出菌落 (2). 先调节pH,后灭菌 (3). 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 (4). 酚红指示剂 (5). 红 (6). 稀释涂布平板法 (7). 因培养时间不足导致遗漏细菌菌落数目 【解析】
据图分析:①过程是从瘤胃菌液中筛选分解尿素的细菌,②过程是扩大培养,③过程是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图中“?”目的是挑出符合要求的单菌落。根据Ⅰ号培养基中菌落基本呈均匀分布,说明是采用的是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从功能上说,由于要尽量淘汰不能分解尿素的细菌,所以属于选择培养基;根据Ⅱ号培养基中菌落分布呈线型,所以采用的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
(1)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图中弧线箭头上“?”的具体操作是挑出菌落。
(2)进行培养基配制和灭菌时,为了防止灭菌后在调节PH时被杂菌污染的可能,所以应采取先调节pH,后灭菌。纯化菌种时为了得到单一菌落,常采用的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
(3)鉴定分离纯化的菌种为尿素分解菌,根据尿素分解菌产生的脲酶将尿素分解产生的氨与酚红指示剂显红色的原理,所以可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培养后,若出现红色就可以鉴定其中含有能够分解尿素的细菌。
(4)在实验中,当菌落数目稳定时,应选取平板计数方法计数;在实验中,研究者每隔24小时统计一次菌落数目,并选取菌落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结果,这样可以防止因培养时间不足导致遗漏细菌数目。 【点睛】解决本题关键:一是读懂题图流程,根据两种平板培养基上分布的菌落推断接种方法;二是理解鉴定尿素分解菌的原理。
12. 人感染埃博拉病毒(EV)会引起致命的出血热。治疗EV病的有效方法一个是注射疫苗,另一个就是注射抗体。冻干剂型埃博诠病毒疫苗于2017年10月在我国研制成功。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作为EV的疫苗需要具备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用小鼠生产EV的单克隆抗体,需先对小鼠注射抗原,目的是能从小鼠体内获得_______细胞,然后
将该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_________细胞。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对融合细胞进行_________次筛选,最终筛选得到的细胞具有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
(3)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诱导方法有____________,动物细胞融合特有的诱导因素是__________。 (4)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应用的技术手段包括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既能让机体产生针对埃博拉病毒的抗体,同时又没有致病性 (2). 产生EV抗体的浆细胞 (3). 杂交瘤 (4). 两 (5). 既能迅速大量繁殖,又能产生所需抗体 (6). 物理法和化学法 (7). 灭活的病毒 (8). 动物细胞融合和动物细胞培养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免疫、动物细胞工程,考查对免疫学应用、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的理解和识记。解答此题,可根据动物细胞融合过程中融合细胞的不同类型分析两次筛选的目的。
(1)作为EV的疫苗,应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让机体产生针对埃博拉病毒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同时又不会使机体致病。
(2)用小鼠生产EV的单克隆抗体,应先对小鼠注射抗原,使小鼠产生能分泌EV抗体的浆细胞,将浆细胞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对融合细胞进行两次筛选,第一次筛选得到杂交瘤细胞,第二次筛选得到既能迅速大量繁殖,又能产生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3)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可采用物理法和化学法,物理法如离心、震动、电刺激等,化学法常用聚乙二醇作促融剂,动物细胞融合特有的诱导方法是用灭活病毒诱导细胞融合。
(4)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首先需要将浆细胞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然后对杂交瘤细胞进行培养,用到了动物细胞融合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